在人性与神性之间安之若素

来源 :职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yang2009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世上有两种职业不是“人”做的:一个是老师,一个就是医生。人们不能看到、更不能遭遇他们出现错误——然而事实上,他们的工作注定了要不断实验,注定了要累积错误和失败;同时,人们也宁愿忘掉这些人也是世间凡俗肉身,他们也有喜怒哀乐、七情六欲、病痛乏累。因而,如果是好老师好医生,他/她必是专注的、内省的、慈悲的,他/她浑然而纯净,他/她也必在人性与神性之间安之若素了。
  
  无法速成的职业
  
  在所有的职业之中,医生是最无法速成的职业。事实上,一旦选择了医生这个职业,连带着也就选择了终身的学习。创办于上个世纪初的协和,是中国第一所八年制的医学院,也是它率先在中国提倡“住院医师制度”,这一制度被看做是培养真正医生的起点。就是在这里,诞生了中国的一代医学大家。今天,翻检《协和医事》,我们知道了好医生是怎样炼成的。
  让我们先来看两张作息表。
  第一张,是日后成为泌尿外科专家的吴阶平在读协和一年级时的作息时间表。
  早8 点从宿舍到学校。12 点过后才下课,赶回宿舍午餐,午休不超过半小时,又赶到学校。下午2 点开始实验课,虽规定5 点结束,有时却拖得很晚。甚至有次,直到午夜1 点做出实验结果才罢手。一般情况下,6 点晚餐,然后到图书馆自习,晚10 点图书馆闭馆,回到宿舍继续学习到12 点以后。因为身处激烈的竞争、无情的淘汰氛围之中,在协和的学习有人甚至用“磨难”来形容。医本科最后一年,进入实习医师阶段,在各专业科室进行一年轮转。在上级医生的指导下,直接负责10 个病人的诊疗工作,对病人实行“24 小时负责制”。无论前一天收了多少新病人,实习医生都必须在第二天查房前完成大病历、拟诊讨论和三大常规。
  这是儿科专家周华康做实习医生时的每日作息安排:一清早到病房,把自己管的病人看一遍,进行必要的体格检查,并抽空腹血做化验。在主治医师每天查房时,要简要地报告病历和病情,说明自己对诊断治疗的看法,解答主治医师提出的问题,并听取意见。结束后,即修改医嘱,填写特殊检查、化验和会诊单,并进行较急的治疗。午饭后在病人午休时,自己也争取时间做短时间休息。下午继续诊断治疗、操作和化验、收新病人、观察原有病人。白天有空闲时还参加一些业务学习活动。晚上饭后先抽时间看看报纸,再去病房对所有的病人都看一遍,并给一些对症治疗。然后写病历和病程记录,并读有关书籍。夜间,按病人情况需要,护士打电话到宿舍通知。
  


  八年医学院的学习自不必说。在学校的学习结束后,必须至少花三到五年的时间,在真实的医疗氛围中,在有经验的医师指导下,对病人“全面全程负责”,随叫随到,不论日夜。这是年轻医生必须经历的住院医师阶段。
  那时的住院医生,常年住在医院中,医院几乎就是他所有的生活空间。虽然条件很好,但任务繁重,基本没有业余生活。胸部外科学家吴英恺回忆当时的经历时说:“医生个个白衣笔挺,皮鞋光亮。宿舍楼道里有电话,二十四小时有服务员,不分昼夜接电话找人。每日三餐,伙食丰富,下午4 点和晚11 点还有两次茶点。夏天常
  供应冰淇淋。宿舍楼有文娱室,院内有5 个网球场。只是工作紧张,任务繁重,不折不扣的24 小时负责制,行踪要便于找到,外出要请假并请人代理,有事找你(电话及灯号)半小时找不到,第二天院长就要找你问话。”那时他在协和做助理住院医生,要负责30~40 名住院病人,每天既要早晚两次巡诊,还要有事随叫随到。此外每周上午参加三四次手术,下午五次门诊,还要挤出时间上图书馆查阅文献和期刊。
  
  有准备的头脑
  
  想想看,在学医四五年后,发现同年进入大学的其他专业的同学,不少已经毕业工作,有了收入;或者从八年制医学院毕业了,看到那些四年制大学毕业的同学已经工作了四年,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都比自己高,而自己还在大医院里做着小医师,又如何耐住寂寞?
  讴歌(笔名)回忆她被临时安排上手术的一次经历:那一天因为科里同时开台的手术很多,助手不够,她就被临时排上了。主刀的是一个传闻中急脾气的女教授。本以为做完一台手术就可以结束了,结果到了12 点这位完全进入状态的专家,决定紧接着开第二台手术。那天,她没吃早饭也没吃午饭,站在台上饿得头晕眼花,时时觉得头重脚轻。突然,教授拿止血钳猛地敲了一下她的手,大声说:“发什么呆?”她才意识到拉钩的手稍稍动了一下,手被打得生疼。
  她说,“类似挨敲的事不在少数,可能是上级医生在面对性命攸关的情况时精神高度紧张,另外,也是因为经历有限,常常处事不够周全。”那时在换台间隙待在手术室闲得没事的她,有时也会假想一下自己的未来。她发现这个图画的模式简直是一定的。如果进了手术科室,工作前三年她会待在拉钩的位置,再往下几年做个二把刀,然后熬着年头做主刀。等到了教授级别,便站到了曾用止血钳敲她手的那位老师的位置。
  “这张未来职业的图画,真是一目了然,几乎没有任何意外和偏差。对于当时的我来说,最重要的估量就是,如果进入这张带有‘等级’和‘官僚’色彩的图画,将要付出多大多久的忍耐和坚持。”最终,这个协和医科大学的毕业生还是离开了医生这个行业。对她而言,究竟是当初立志从医的理想太过沉重,还是现实太过沉重,令她难堪重负?抑或二者兼而有之吧。
  讴歌描述的这段遭遇,也让我联想起吴阶平在回忆文章中引述的一段经历。1940 年正在读医本科四年级的吴阶平曾担任“外科代理实习医师”。这个职务可以极大地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因此他很珍惜这个机会。在手术台上,实习医师做“器械员”,也就是位于手术者、第一助手、第二助手之后,职责是术前准备器械、术中为手术者及助手递送器械。与讴歌当时的处境一样,这看起来都是一个很不重要的角色。
  一次外科主任要做一个大手术,患者正是吴阶平分管的病人,所以由他来担任器械员。为此,他做了充分的准备,不仅参阅了《外科手术学》的有关篇章,还到病案室翻阅了主任过去做同样手术的所有记录。他认为只有熟悉手术的步骤和术者当时的意图,才能及时递出需要的器械。手术进行得十分顺利,他这个器械员配合得也很默契。最后,做手术切口缝合时,主任回过头来问他:“大夫,你以后准备专修哪一科?”“准备修外科。”“我意识到你应该学外科。”这是对吴阶平的嘉奖。他当时就暗下决心,处处要做有心人,利用一切机会学习,毕业5 年后一定要超过一般毕业10 年的医生的水平。
  吴英恺也有过一段相似的经历。1939 年的吴英恺,已经是人人艳羡的协和医院的外科总住院医师,他被挑选参加了食管癌治疗研究组。在查阅了三十年来所有相关的治疗文献后,他认为最新成就当数美国芝加哥大学报道的“经左胸腔切除食管癌并在胸内做食管吻合术”。外科主任同意他的观点,他们选择了一位食管下段癌患者,准备进行这一手术。这个手术原计划由外科主任做。手术前夕,主任患了重伤风, 他对吴英恺说:“我相信你能胜任。”年仅30 岁的吴英恺很有信心地承担了这一安排,成功地完成了这一创新手术。“这是有准备的创新,而不是盲目的闯关。”他在回忆录中写道。
  
  专注•内省•慈悲
  
  为什么行医对某些人来说,或许是烦恼、操心,是一辈子的困扰;对有些人,则是每日的喜悦,是可以造福人类的快乐人生?
  一位协和医科大学的毕业生,当住院医生的时候,轮转到妇产科从事绒癌研究的杨秀玉教授手下。一个月后,他下决心把自己学了8 年的专业废掉,从此不做医生。他说:“因为没有杨大夫那样的境界。我做不到像她那样,把医学、把病人当做生命中的头等大事,所以,我注定不会是一个好医生,在医学方面,也注定不会有她那样的成就,所以不如趁早放弃,去干别的,好有工夫享受青春、享受生活、享受安逸。”这件事被杨秀玉知道后,她吃了一惊。对于一个学了8 年医学且在协和医科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年轻人来说,放弃是多么可惜,但是当她知道那位学生因为转行而生活得安逸轻松时,她什么都没有说。因为她在协和干了一辈子,她太知道这中间的艰辛。当年杨秀玉参加江西血防医疗队,在江西待了整整一年。
  一年中,因为条件太艰苦,她的肺结核复发,队领导体谅地允许她回北京休养,但她拒绝了。她说:“当年大家都这样,也没什么可说的。这就是价值观的问题。当病人需要你的时候,你却躺在家里享清福,这不是我的价值观,也不是协和对我的教育。那个时候,产科值夜班,大夫睡在产科库房的架子上。值一个夜班,第二天照样精神抖擞地上班,36 个小时不休息,只要急诊一个电话,病房一个电话,马上跑过去。那种生活确实艰苦,但如今回忆起来也有许多乐趣。”
  


  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神奇力量使他们忘掉疲劳,让他们像燃烧的蜡烛一样舍身长明?究竟又是什么使他们不为外部世界所惑,过着清苦的生活却甘之如饴?如果说医学是门并不完美的科学,那么从事医学的医生,就是选择了一份背着人道主义的重担、过程却冷暖自知的职业。医生承担着来自病人似对上帝的期待,的医生,就是选择了一份背着人道主义的重担、过程却冷暖自知的职业。医生承担着来自病人似对上帝的期待,却脱不了一个凡人的身份。作为一种和生命相关的特殊职业,它要求把谋生和兴趣、把工作和信仰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而这一切都源于某种精神——自省、专注和慈悲。
  对于一个为医者来说,自省不断优化着他的关注领域,专注决定了他的关注深度,慈悲则是背景和色彩。最后产生的是整体内化的行动,一种清醒的理智,一种生活的方式,一种为医者安身立命的生活版本。
  杨秀玉说,自己最受不了的就是一个医生当着病人的面判病人死刑。在她的从医生涯中,她亲眼目睹、亲身参与了宋鸿钊教授领导的绒癌小组,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创造了很多奇迹。在协和的努力下,绒癌病人从20 世纪50 年代前的患病即死,到能活3 个月、能活半年,到今日80%的治愈率。如果医生不对自己有所要求,医学就不会发展。
  那些老协和人,自己心中有一套独立的标准,无论医院和医学院之外的那个世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他们都尽己所能,不为外界所动。他们要求的其实也很简单:做个好医生,给病人看病。林巧稚在临终前的最后几天,昏迷中的呓语是:“快!快!拿产钳来!产钳……”这是她留下的最后声音。
  在患者看病遭遇压力天下皆知的今天,现代医生面对着超负荷的工作量、无法在工作和家庭之间平衡的压力、难相处沟通的病人,还有在医生身边存在着许多一时难以克服的、单凭医生个人力量更无能为力的困难,以及医生个人所无法左右的医疗发展方向……然而,尽管世事多变,好医生的准绳没有变,支撑着为医者悬壶济事的神性的力量没有变,仍旧是——专注、内省与慈悲。
其他文献
符合在工作中找到爱的职业大致符合以下几条规则,第一,有常常与其他人打交道的机会;第二,属于服务性部门或支持性机构或能够提供解决方案的组织;第三,能够与其他企业或部门建立一种中短期或中长期的项目合作关系;第四,有外派机会;第五,需要沟通能力极强的工作,这个能力可以分为语言能力和情商能力。    公关人  公司制度比较灵活、开放,大多数对员工恋爱并不限制,有的甚至还鼓励,比如群邑——他们把办公室恋人“
期刊
心理咨询师      在大多数人那里,爱情是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但在心理学家那里,你心理的每阵微妙变化都有原因。比如你和一个男孩子追了很久火车,他拉你上车时,你感受到的一阵悸动是什么;比如原来要维持婚姻幸福,你需要保持正面互动和负面互动的比例永远大于5:1;比如你觉得突然喜欢一个人,也可能是因为你做了太多的“自我揭露”(self-disclosure)……  科学不一定能帮助你得到最完美的爱情,但
期刊
爱情不是知识能解决的问题,但是爱情一旦上升到知识层面,就显得层次清晰、豁然开朗。理论知识的好处,就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基础框架、一个思路角度。    坦率地说,是J.P.摩根多种产业投资顾问Rob Campbell 给了我们这个灵感,用类似投资这样的专业知识处理爱情——去年10 月中旬,25 岁貌美的Pers 小姐在美国Craigslist 社区金融版上发表了一篇名为“我怎样才能嫁给有钱人”的帖子,
期刊
“我们认为办公室恋情的时代已经来到。事实上,与其通过上网、去酒吧甚至相亲等方式盲目碰运气,还不如在办公室中寻找人生的伴侣。”斯蒂芬妮罗斯和莱茵奥伦,新书《办公室恋情:办公室寻爱手册》(Office Mate:The Employee Handbook for Finding--and Managing —Romance on the Job)的作者发起了他们的声明。    “办公室是21 世纪的村
期刊
9 种方法对不喜欢的工作说“不”    让别人看到事情的难度  很多工作只有实际执行者才知道其中的复杂与困难,应该让别人了解过程中曾经遭遇哪些难题、你如何解决这些困难、如何在时间压力下完成。这样他们知道完成任何工作并非如此简单,日后也比较不会随便开口要求你帮忙,至少不会做出太无理的要求。拒绝讨厌的工作,并不是偷懒,而是为了更专心从事真正该做的重要工作上。为了自己、也为了公司,一个上班族应该学习如何
期刊
大多数大型企业的员工都处在两种关系网中,一种是正式的层级结构,统领B,向A 汇报;还有一种是非正式的关系网,员工根据性情投契程度自发组成圈子。  你以为自己企业的运行是建立在前者之上的吗?其实后者才能更好地激发员工的分享和协作天性,释放员工的最大价值。    Cole 在一家能源公司工作,在公司的正式层级结构中,他只不过是勘探部门、地质组中小小一分子,和其他7 个同事并没有什么两样。如果哪一天Co
期刊
对洪曦而言,投资分析师的工作犹如方程式,永远在答案解答前有着多条路数。  洪曦  国防大学军事战略学士,中国人民大学MBA,1993 年起从事外汇交易,涉足投资行业。现在是亚信金融执行董事。      投资分析师洪曦的一天是这样展开的:在大把阳光杀入位于上海繁华地段的高档写字楼之前,开始坐在电脑前关注全球军事、外交、经济最新动态,浏览各类财经类报刊;半小时后登录纽约证券交易所等各大证券交易中心,观
期刊
“Everyone is a leader .”这是荷兰皇家壳牌集团全方位员工“价值定位”的人力资源管理核心和企业文化要素之一,每个壳牌人都乐于对我说这句话。它也是沃顿商学院领导力和变革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尤西姆(Michael Useem)对领导力的主要论述。尤西姆说:“每个人都能在各自的层面发挥领导作用;领导力与职位高低无关。”战略咨询专家麦肯锡也认为,组织成功的根本要素就是让员工在公司各个层次成
期刊
2006 年到2007 年,是惠普公司的“好运年”。这家以生产电子仪表起家、在IT市场跌宕起伏多年后的公司,终于占据了全球IT 企业老大的宝座。  惠普公司最近几年已经拥有了很多创  新。比如对康柏的收购,改变了惠普的业务状态。全球CEO 马克赫德提高效率和削减成本的做法,也改变了很多流程。现在,这些做法正在激起文化的改变。而且,这个如经典故事般、由两个伙伴在车库实验室中创建的公司,正在试图用一个
期刊
很多人在选择数码产品时,永远不是以冷冰冰的配置比较作为第一考虑因素的。我们经常会因为好看的外观而中意一台超过预算很多的笔记本,甚至因为试用了短信发送功能就疯狂爱上一款不起眼的手机。的确,爱,本来就不是可以精确称量的,对物质的爱也是如此。一件产品对我们最初和最深的触动,往往不是所谓的性价比、所谓的高精尖,而是它在某一方面的独树一帜甚至剑走偏锋。如果你已经厌倦了面面俱到、絮絮叨叨的数码购买指南,那么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