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四课”系列化式是指教师以分析教材、了解学生、研究教法、学法为主体内容,以备课、说课、作课、议课活动为载体,将学校教学工作中的教研、集备、领导班子集体调研、各类竞赛等常规活动进行有机整合,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系列校本教研活动,进而实现学校课堂教学的优化和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教研活动 “四课”系列化式 优化 提升
“四课”系列化式是指教师以分析教材、了解学生、研究教法、学法为主体内容,以备课、说课、作课、议课活动为载体,将学校教学工作中的教研、集备、领导班子集体调研、各类竞赛等常规活动进行有机整合,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系列校本教研活动,进而实现学校课堂教学的优化和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
教研程序:
1.确立教研专题(教师普遍关注和困惑的焦点、热点问题)
纵观上学期学校开展的全员性同题异构公开课,教师们在展示良好的专业技能和基本素养的同时,还明显表现出四个方面的不足:
(1)新课程理念的转变不足。教师缺乏颠覆自我的勇气和决心,呈现在课堂教学中的是教学设计仍是以教师教的需求为主线,而忽略学生学的需求为主线的设计原则。
(2)课堂激趣不足。教师未能抓住学生心理和学习兴趣点将学生带进教学情境当中,导致学生主动参与意识不强,注意力过早分散。
(3)教师的提问技巧不足。问题的设计缺乏层次性与针对性。
(4)教学设计的精细度不足。课堂环节不完整,教学目标的明确、重点难点的突破解决、教学手段的运用、习题的选择与讲解等都显得简单而笼统。
为合理解决上述问题,学校拟定如下四个专题作为本学期各教研组突破解决的教研专题:
①关于课堂情境的创设及课堂的激趣。
②关于教师提问的技巧及问题的设计。
③关于有效的合作小组模式探究。
④关于以学生的学为需求的教学设计。
2.开展“集慧式”备课(主辅备课、师徒结对备课、跨年级备课)
(1)教师定期进行有主题的备课。如学期初集备由各年级备课组长主持完成:本学期教材通览,明确教材的重难点、梳理各章节间的内在联系,合理制定学科教学进度,形成学科教材分析与处理意见。学期中要结合阶段教学的实施情况进行科学的反思与小结,并对一些共性问题集中进行剖析,共同研究,选择适当的有典型意义的问题作为课题,然后按照课题研究的程序和方法进行小课题研究,设计恰当的教学方法。
(2)“主体+辅助”备课。主体备课以一章的教学内容为一个周期,完成课标(对本章的课标进行研读,逐条解析)、中考试题(整理本章内容在中考中如何考查,细化到题型、题量、分值、考点,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给出相应的教学建议)、教材(对教材的编写意图进行解析、对教材中的例、习题进行研究,开发出适合学生探究、合作或者自学的相关内容)三方面内容的分析;辅助备课可以采取师徒结对、跨年级交流等形式,以三天为一周期,利用周二、周五的第八节课时间备学生的问题、备同步练习的编写、备媒体手段的使用等相关问题。
(3)进行动态性说课。每次集备由备课组推荐一名教师进行说课,先由备课组成员提问,说课教师结合提问内容进行说课。在说课中,互相启发讨论,共同研究,使教学设计更加科学合理。
3.实施分层次上课
学校在全面分析了解教师教学水平的基础上,开展不同层次的课堂教学活动。学校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将全体任课教师划分为三个梯队。
成熟型教师——通过课堂教学点评,展示良好的教学风度和教学理念。
适应型教师——通过优质课竞赛,在自悟与反思中得到业务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新手型教师——通过“师徒结对”机制的构建,借助外力迅速成长。
4.教研组内集体议课。教师集体议课后,对课做出总体评价,作课教师撰写教学心得。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理论学习。
(1) 各教研组根据学校确立的研究专题,自选其一,制定教研工作计划。
(2)各教研组长要依据计划安排,组织好组内教师进行相关理论学习,通过教研活动使教师在教育理论方面有一定的积累。
第二阶段——集体调研。
(1)学校领导班子深入各教研组进行集体调研。
(2)调研的内容主要是针对教研专题进行的备课和说课两个环节。具体流程为:①教研组长围绕组内教研活动安排及教研专题,确立依据,进行5分钟陈述。②各年级教师在各备课组集备的基础上,结合课标、考题、教材、学情等方面内容,进行20分钟探讨交流,教研组推荐一名教师进行20分钟动态说课,组内评议交流后,每人完成研讨心得一份上交教导处。
第三阶段——实践提高。
(1)“师徒结对”提高阶段:学校为每位“新手型教师”安排一位本学科“成熟型教师”做师傅,“师傅” 每周要对“徒弟”的课堂教学进行点评,师傅听徒弟课不少于四节、徒弟在听师傅课8节后再上汇报课。
(2)“适应型”教师自悟提高阶段:该段教师已具备一定的教育教学经验,要充分利用好教研、集备时间,积极承担各备课组、教研组工作任务,本时段听课不少于6节,完成课堂教学周点评不得少于两次。
第四阶段——展示汇报。
(1)开展“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活动。
(2)开展“适应型教师”优质课评选活动。以教研组为单位,该段教师全员参加,并以此项成绩作为学期末学校业务考核中“课堂教学”的赋分成绩。
(3)开展“师徒结对”汇报课活动。徒弟上课,师傅导课及评课。徒弟上课的分数、师傅评课的分数,分别作为学期末学校业务考核中“课堂教学”的赋分成绩。
第五阶段——总结表彰。
(1)学校考评小组选拔出一定比例的优秀教师上校级观摩课。
(2)竞赛活动中涌现出的优秀教研组、备课组及个人将直接作为学校的期末评优结果予以表彰。
相关要求:
1.各教研组要认真做好计划,落实措施,争取做到“三定”、“四有”。“三定”:①定时间和地点,交流教案15分钟、说课30分钟、作课45分钟、议课60分钟。②定教学内容和执教者。③定研究专题和中心发言人。“四有”:有教案、有执教者说课材料、有中心发言人专题研究材料、有教研活动全过程文字记录。
2.公开课阶段,同学科教师必须参加观课、议课环节,欢迎其它学科老师参加。听课记录由学校统一设计发放,课后立即上交。各学年教导处对听课情况进行统计并公示。
【关键词】教研活动 “四课”系列化式 优化 提升
“四课”系列化式是指教师以分析教材、了解学生、研究教法、学法为主体内容,以备课、说课、作课、议课活动为载体,将学校教学工作中的教研、集备、领导班子集体调研、各类竞赛等常规活动进行有机整合,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系列校本教研活动,进而实现学校课堂教学的优化和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
教研程序:
1.确立教研专题(教师普遍关注和困惑的焦点、热点问题)
纵观上学期学校开展的全员性同题异构公开课,教师们在展示良好的专业技能和基本素养的同时,还明显表现出四个方面的不足:
(1)新课程理念的转变不足。教师缺乏颠覆自我的勇气和决心,呈现在课堂教学中的是教学设计仍是以教师教的需求为主线,而忽略学生学的需求为主线的设计原则。
(2)课堂激趣不足。教师未能抓住学生心理和学习兴趣点将学生带进教学情境当中,导致学生主动参与意识不强,注意力过早分散。
(3)教师的提问技巧不足。问题的设计缺乏层次性与针对性。
(4)教学设计的精细度不足。课堂环节不完整,教学目标的明确、重点难点的突破解决、教学手段的运用、习题的选择与讲解等都显得简单而笼统。
为合理解决上述问题,学校拟定如下四个专题作为本学期各教研组突破解决的教研专题:
①关于课堂情境的创设及课堂的激趣。
②关于教师提问的技巧及问题的设计。
③关于有效的合作小组模式探究。
④关于以学生的学为需求的教学设计。
2.开展“集慧式”备课(主辅备课、师徒结对备课、跨年级备课)
(1)教师定期进行有主题的备课。如学期初集备由各年级备课组长主持完成:本学期教材通览,明确教材的重难点、梳理各章节间的内在联系,合理制定学科教学进度,形成学科教材分析与处理意见。学期中要结合阶段教学的实施情况进行科学的反思与小结,并对一些共性问题集中进行剖析,共同研究,选择适当的有典型意义的问题作为课题,然后按照课题研究的程序和方法进行小课题研究,设计恰当的教学方法。
(2)“主体+辅助”备课。主体备课以一章的教学内容为一个周期,完成课标(对本章的课标进行研读,逐条解析)、中考试题(整理本章内容在中考中如何考查,细化到题型、题量、分值、考点,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给出相应的教学建议)、教材(对教材的编写意图进行解析、对教材中的例、习题进行研究,开发出适合学生探究、合作或者自学的相关内容)三方面内容的分析;辅助备课可以采取师徒结对、跨年级交流等形式,以三天为一周期,利用周二、周五的第八节课时间备学生的问题、备同步练习的编写、备媒体手段的使用等相关问题。
(3)进行动态性说课。每次集备由备课组推荐一名教师进行说课,先由备课组成员提问,说课教师结合提问内容进行说课。在说课中,互相启发讨论,共同研究,使教学设计更加科学合理。
3.实施分层次上课
学校在全面分析了解教师教学水平的基础上,开展不同层次的课堂教学活动。学校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将全体任课教师划分为三个梯队。
成熟型教师——通过课堂教学点评,展示良好的教学风度和教学理念。
适应型教师——通过优质课竞赛,在自悟与反思中得到业务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新手型教师——通过“师徒结对”机制的构建,借助外力迅速成长。
4.教研组内集体议课。教师集体议课后,对课做出总体评价,作课教师撰写教学心得。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理论学习。
(1) 各教研组根据学校确立的研究专题,自选其一,制定教研工作计划。
(2)各教研组长要依据计划安排,组织好组内教师进行相关理论学习,通过教研活动使教师在教育理论方面有一定的积累。
第二阶段——集体调研。
(1)学校领导班子深入各教研组进行集体调研。
(2)调研的内容主要是针对教研专题进行的备课和说课两个环节。具体流程为:①教研组长围绕组内教研活动安排及教研专题,确立依据,进行5分钟陈述。②各年级教师在各备课组集备的基础上,结合课标、考题、教材、学情等方面内容,进行20分钟探讨交流,教研组推荐一名教师进行20分钟动态说课,组内评议交流后,每人完成研讨心得一份上交教导处。
第三阶段——实践提高。
(1)“师徒结对”提高阶段:学校为每位“新手型教师”安排一位本学科“成熟型教师”做师傅,“师傅” 每周要对“徒弟”的课堂教学进行点评,师傅听徒弟课不少于四节、徒弟在听师傅课8节后再上汇报课。
(2)“适应型”教师自悟提高阶段:该段教师已具备一定的教育教学经验,要充分利用好教研、集备时间,积极承担各备课组、教研组工作任务,本时段听课不少于6节,完成课堂教学周点评不得少于两次。
第四阶段——展示汇报。
(1)开展“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活动。
(2)开展“适应型教师”优质课评选活动。以教研组为单位,该段教师全员参加,并以此项成绩作为学期末学校业务考核中“课堂教学”的赋分成绩。
(3)开展“师徒结对”汇报课活动。徒弟上课,师傅导课及评课。徒弟上课的分数、师傅评课的分数,分别作为学期末学校业务考核中“课堂教学”的赋分成绩。
第五阶段——总结表彰。
(1)学校考评小组选拔出一定比例的优秀教师上校级观摩课。
(2)竞赛活动中涌现出的优秀教研组、备课组及个人将直接作为学校的期末评优结果予以表彰。
相关要求:
1.各教研组要认真做好计划,落实措施,争取做到“三定”、“四有”。“三定”:①定时间和地点,交流教案15分钟、说课30分钟、作课45分钟、议课60分钟。②定教学内容和执教者。③定研究专题和中心发言人。“四有”:有教案、有执教者说课材料、有中心发言人专题研究材料、有教研活动全过程文字记录。
2.公开课阶段,同学科教师必须参加观课、议课环节,欢迎其它学科老师参加。听课记录由学校统一设计发放,课后立即上交。各学年教导处对听课情况进行统计并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