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学生的学风现象透析大学生的学习道德建设

来源 :教育前沿·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xinguoh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大学出现逃课、考试作弊、作业抄写等不良的学风现象,严重影响大学生良好学习道德的形成。本文试图从增强教师的人格魅力、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改善校园的文化氛围、创建和谐的德育生态、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几个方面探讨如何改善学风,形成良好的学习道德。
  关键词:大学生学风学习道德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7)03-025-03
  学风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体现出来的心理意识、精神而貌、思想品格与行为表现的总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依赖于高校的优质的教育质量,而优良的学风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学生良好学习道德的体现。因此,分析影响学风建设的因素,加强学风建设,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道德的重要保障。
  
  一、当前高校学风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近年来,我国高校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高校迅速发展,育人环境得到很大的改善。特别是教学改革的深化,更为学生的成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大多数学生能够充分利用这大好时光和有利条件不断积累知识,充实自己。但同时也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在学习上存在明显的不足,反映出学习道德素质不高,学习道德修养自觉性不强。
  (一)逃课:大学校园令老师痛心疾首的“亮丽”风景线
  所谓“逃课”,是指学生在未经请假情况下的一种旷课行为,也可以泛指学生身在课堂却做着与上课无关的事情的“思想”旷课行为。逃课在高校可以说是一种司空见惯却又屡禁不止的现象,它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的总体心态以及教学环节中的诸多问题。
  通过对某高校调查发现,基础课逃课率在25%以上,专业课在20%,有的公共课学生到堂率不到50%。而且越是高年级,逃课情况越是严重。[1](P39)时下人学生流传着这样段顺口溜:大一是“实习生”,观察积累,瞅准机会,偶尔逃之;大二是“熟练工”,分轻重缓急,酌情逃之;大三大四是“老油条”,逃课没商量。调查发现,有些学生竟然可以几天不出现在课堂上,逃课可以说已是大学校园里司空见惯的现象。
  相对于“显性逃课”,“隐性逃课”现象更为严重,对隐性逃课者来说,他们往往感觉不到自己在逃课。一些学生表现为在课堂上睡觉;另外一些看小说杂志等;当然,聊天是很多学生上课必不可少的部分,他们吹牛皮,谈政治,侃足球,大到中美关系,小到午餐吃什么;都能够成为学生聊天的话题。时间久了,也就习惯了“形在而神不在”。
  (二)作弊:大学校园里见怪不怪和不容忽视的现象
  为落实科教兴国战略,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迅猛发展,正在逐步地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目标。高等教育招生规模口趋扩大,然而,面对高等教育改革的新形势,素有“象牙塔”之称的大学校园却好像被蒙上了一层灰色的面纱。如今,人们似乎难以将大学与“心目中的神圣殿堂”划上等号。不知从何时起,考试作弊之风在高等学府里悄悄蔓延。目前,大学生考试作弊的行为已十分普遍,夹带、抄袭的有之;窃取试题的有之;利用传呼机、手机的有之;“枪手”替考的有之……大学生作弊的手段可谓五花八门,技艺之高超也令人匪夷所思。调查数据显示,有39. 1%的大学生承认自己考试时曾作弊。[2](P138)其实,真实情况可能还远不止于此。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的程度度和严重性已不容忽视。
  很多学生羞耻心淡薄,他们在作弊得手后,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大言不惭地在同学中吹嘘自己“高明”。作弊者们的屡屡“成功”,严重挫伤了部分希望“按学得分、多学多得”的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些原本不作弊的学生长期生活在这种不良的学习氛围中,他们接受不了“辛辛苦苦学半年,不如轻松瞟几眼”的现实存在,心理失衡,逐渐滋生“不学而获”的投机心理,纷纷加入到作弊者的行列。
  (三)抄袭:大学校园里无可奈何和屡禁不止的现象
  学术上抄袭剽窃的现象在日前的高校中屡禁不止,从北京某大学博士生导师剽窃国外名著,到合肥某工业大学教师抄袭以色列博士论文,仅2001年,全国为各类媒体曝光、涉嫌剽窃抄袭的要闻即达十几起之多。抄袭剽窃他人的作品,已成为大学校园中公开的秘密。很少有学生把抄袭剽窃行径与学习道德挂钩。不正常现象已成为“好好正常的一件事情”。
  对于学生来说,作业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是在调查中只有53.6%的学生表示自己能够独立完成作业;36.1%的学生表示能完成作业但偶尔有抄袭情况;有9.8%的学生能完成作业但经常抄袭。[3]P80与此同时,便捷的网络成为大学生学习风气形成的双刃箭,作为一种现代化手段,它丰富了教育内容,拓宽了教育途径,有利于大学生在一个宽广的环境中学习和积累知识,发展和形成个性。但部分学生本质中懒惰的一面也暴露出来,老师布置的论文作业自己不动笔,在网上随便找一个打印交差,不愿动脑筋,不愿思考问题,不愿做艰苦探索,这些现象在大学生中都不同程度的存在。
  
  二、大学生的学风现象对大学生学习道德形成的影响
  
  (一)影响学习道德认识
  目前,一部分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的对正确的学习道德观念淡漠;有的对学习道德的意识良莠不分,以至于某些学生在个别的情况下,有一些错误的学习道德观念的现象出现。例如:“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就灵”。目前大学校园流行语的运用中,最多的就是“你今天逃课了吗”? 部分学生受新的“读书无用论”的观点影响较深,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读书只是为了“混日子”,混一张文凭“装门面”;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目的带有强烈的功利主义色彩,把学习成绩与能否应聘到一个环境舒适、报酬丰厚的工作单位联系起来;还有的学生学习茫然,完全机械地应付以图“过关”。部分学生理想脱离现实,没有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他们对学习抱有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态度,忽视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的学习。
  (二)影响学习道德情感
  学习道德情感影响着学生对学习的态度以及由此态度选择相应的学习方式,很多大学生也许在其他社会领域的道德情感比较趋于正面和强烈稳定,但是在学习道德情感上却很不稳定,甚至非常淡漠,不但自己不遵守学习道德,反而会讥笑勤奋刻苦学习的学生。对要求他们以健康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来学习的人往往会充满了厌烦和敌视心理,这在生活中并不少见。笔者一次上完课以后,收到一个学生发来的短信:“老师,听你沙哑的声音心里真是难过,其实你不用这么认真的,只要考试前划点重点就行了,我们都不在乎老师的课怎么样,你何必这么累呢?”看完后心理着实感到怪怪的。另有学生在考试作弊被监考老师发现以后,不是反思自己的行为,而是振振有词的反问老师:“这么多同学作弊,为什么你只抓我,难道你上学时就没有作弊过吗”?学习道德情感的淡漠对大学生的一般道德感的养成也是有害的,并且是日渐浸入的,一个学习喜欢投机取巧的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也会出现投机取巧的行为,因为人的人格是完整的,不可能是两面的,学习上的习惯必定影响其工作、生活的习惯。
  (三)影响学习道德意志
  学知识、做学问是一种十分艰苦的劳动,贪图安逸,不流汗水,不付出代价,要搞好学习是不可能的。由于意志力较差,许多大学生虽然从理智上也想努力学习、积极进取,但在感情和意志上控制不了自己有的大学生学习自觉性差,学习常处于被动状态;有的大学生缺乏学习毅力,怕吃苦,怕困难,视学习为苦差役,对学习不求甚解,只求过得去,不求做得好,遇到学习上的困难能避则避,能躲则躲,缺乏起码的刻苦钻研精神;有的学生不能排除各种影响学习的因素的干扰,上课时听课不专心,不能集中精神思考问题;有的大学生控制不了“玩心”的冲动,把学校当作超级的“游乐场”,花费大量的金钱和时间沉溺于玩乐当中,把学习任务置之脑后;有的大学生在学习上缺乏恒心,虽然确立了学习目标,但不能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去努力实现。
  (四)影响学习道德行为
  大学生学习行为违反学习道德的表现存在以下几种情形。(1)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自觉进行调节的不够,个体学习行为出现偏差,例如经常旷课;课前不预习,课上不记笔记不听讲,课后不复习;不认真或者不能独立完成作业等等。诸如此类现象目前在许多大学中已经成了普遍现象。(2)不能正确处理自己的学习行为和其他人行为之间的关系,例如别人上课时,他呼呼大睡,或者影响课堂,不尊重老师的劳动;其他同学休息时,他成为干扰因素,不尊重同学休息的权利,过分的强调个性使一部分同学把自己不道德的行为也当成了“有个性”。( 3)在不道德的学习道德思想支配下出现不正常的行为,例如自己不做作业、请别人来做;或者帮助其他同学抄袭作业;利用网络抄袭论文;平时不学习,考试作弊等等。这些行为偏差不仅危害自己,而切给班级、学校乃至社会带来消极影响。
  
  三、改善学风,形成良好的学习道德风貌
  
  (一)增强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形成学生良好学习道德的精神支柱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人格才能形成性格。”前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也曾说:“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在这里道出的是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所谓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气质、品质、个人道德等特征的总和。人格应是为人师表者的基本要求,为师者最大的幸福是拥有学生爱戴。教师利用人格的魅力去吸引学生上课,是一种高度,是一种值得教师努力的方向,也是中国教育走向辉煌的根本保证。当代大学教师要具备以下三种人格魅力,方能成为学生学习道德形成的精神支柱。1.广而专的知识结构,构建知识的人格魅力;2.高尚的道德品质,构建品格的人格魅力;3.关心学生,爱学生,构造情感的人格魅力。
  (二)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是形成学生良好学习道德的重要前提
  印第安人有一个笑话,讲的是一个老人买了一辆轿车,因为不会开,只好又买一辆马车拖着汽车往前跑。这个笑话透视着忽视了汽车本身的内在动力。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发挥学生的内在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对大学生加强知识价值教育和成就动机教育,充分认识知识经济的时代特点,将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结合。调查表明,求知进取与学习成绩、实际能力均呈显著正相关。阿特金森等人也认为,追求成功的动力越强,成就动机越强;害怕失败的动机越强,成就动机越弱。成就动机强的学生,学习动力来自于对成功的渴望和自豪,他们积极进取,乐学好学,学习效果好;成就动机弱的学生,害怕失败,思想负担重,焦虑程度高,他们消极被动,厌学怕学,学习效果差。因此,对大学生加强知识价值教育和成就动机教育,可以增强大学生的人才意识、竞争意识、责任意识和危机意识,树立长远眼光,强化终身教育的观念,时刻关注自身的全而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努力培养勤奋刻苦、严谨踏实、虑心好学、求实创新的优良学风。
  (三)改善校园的文化氛围是形成学生良好学习道德的重要载体
  人的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环境,良好的环境对人健康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校园环境建设在整个学校教育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校园环境的教育功能,主要隐含在它所创设的良好氛围和与之相适应的和谐的物质文化环境之中,使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校园环境的教育作用形象地比喻为“让学校每一面墙壁都说话”。 这说明校园环境的创设能使人在强大的心理和环境的制约力量的软性氛围中自觉约束自已,使个体行为符合群体规范;同时,良好的校园环境能够开启潜能,激发创造力,完善个性,为个体的发展创造机会,提供积极的影响。因此,作为育人场所,学校首先要创设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它既包括建筑、设施、绿化等物质方面的“硬环境”,也包括制度、心理、人际等精神方面的“软环境”。学风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学风是一个学校精神面貌的体现。学风蕴涵于一定的校园文化之中,校园文化是学风的重要载体。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文明环境,倡导精神文明建设,进而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
  (四)创建和谐的德育生态是形成学生良好学习道德的外部保障
  德育工作,一方面关系着学生的品德发展,另一方面也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和学习成绩,直接关系着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我们要为经济发展培养人才,而不是培养高分低能的人。通过对前几年马加爵等事件进行总结、反思,我们认识到,必须加强德育。有句话说的好:智育不好,是次品;体育不好,是残品;德育不好,是危险品。教育是培养人才的事业,和谐德育是以人为本、提升生命价值的教育。德育最本质的是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人。创新型人才需要有创新的思想、意识和创新能力,不能墨守成规、循规蹈矩、因循守旧。因此,德育不仅是规范性德育,而且更应是发展性、创新型德育。在新的历史时代,大学一定要构建民主融合的师生观:实现教师、学生“双主体”和谐、整体优化的大德育观:实现学校、家庭、社会“三教”和谐、和谐有序的德育过程观:实现知情意行“四环节”和谐。
  (五)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是形成学生良好学习道德的根本基础
  目前对教师的考核,包括上岗和晋升等,都过分强调科研而轻视教学。虽然口头上强调教学工作重要,但实际上只要完成一定量的教学任务,教学效果还说得过去,该教师就算合格。至于教师是否把教书作为己任,则无从考核。结果是教师上课缺少热情,授课方式古板,知识老化且结构单一。即使一些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也存在对专业新知识了解不够,对本学科前沿动态跟踪不灵敏,对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知之甚少的情况。更令人担心的是,少数教师师德水平不高,贡任心淡漠,敬业精神不强,对教学投入的精力不足。这样的教师怎会“寓教于乐”,学生又怎能“寓学于乐”。
  从学习道德缺失学生的心理形成机制看,课堂教学本身的“乏味”是导致学生产生学习厌倦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要增强课堂的“磁力”,把学生的心“收”回课堂,首先要求教师以高度的敬业精神和激情投入课堂教学,专心教学,钻研教学,而不能应付教学、糊弄学生;其次教师要变“填鸭式”教学为启发式研究型、个性化、主体性教学,尊重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让学生热情十足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注释:
  [1]张建兴.大学生逃课现象的调查和反思.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5
  [2]徐增勇.从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透析高校学风建设.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7
  [3]王德平 刘继勇 舒长江.学风调查.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7
  参考文献:
  [1] 徐增勇.从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透析高校学风建设[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7
  [2] 李震.从高校教风建设看良好学风的建设[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6.11
  [3] 石初军 刘英杰 钟小玲.大学生考试作弊问题探析[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5.12
  [4] 韩广梅.谈新时期大学生学习道德修养与学风建设[J].广西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6
  [5]刘燕.大学生学习道德现状和学习道德培养论析[J].前沿,2005.12
其他文献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因素日益增多,为此,需要认真分析研究,从领导决策教育的主体客体内容以及途径等方面着手,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实效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7)03-003-02  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既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内在要
期刊
摘要:本文论述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在分析实践教学现状的基础上,着力从实践教学的内容、师资队伍、教学方式、考核评价体系以及教学环境等方面入手,提出了实践教学的改革措施与创新人才培养途径。  关键词:实践教学创新人才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7)03-017-0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教育与生产
期刊
摘 要:为了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适应信息化社会,必须提高学校课程的现代化和科学化水平,因此“整合”的重要性是无容置疑的。“整合”是教育技术学和课程与教学论共同的责任,现有的一些认识误区不利于“整合”的有效进行,只有走出这些认识误区并构建新型的课程整合模式才能对“整合”起推波助澜的作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教育技术 课程与教学论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
期刊
摘要:介绍了信息素质和信息素质教育的内涵,并分析讨论了国内外几个有代表性的信息素质评价标准。  关键词:信息素质信息素质教育信息素质评价标准  中图分类号:G40-0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7)03-012-0    1 信息素质教育内涵    1.1 信息素质定义  信息素质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其内涵随着信息社会的需求发展而发展。信息素质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信息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42.4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7)03-019-01  高等学校的作用是培养适合国家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要提高高等学校的办学质量,为国家输送高质量的人才,必须建立完善的教学管理体系,而考试管理作为教学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则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建立一个完善的、多层面的、多形式的高校考试管理体系,严格考试管理,是端正学风、培养良好校风、提高
期刊
摘要:针对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的迫切性以及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高校管理人员培训模式。  关键词:高校管理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模式  中图分类号:G471.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7)03-014-03  2005年4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班宁波大学教学点正式开班,这是宁波大学为提高工作人员管理素质,主要针对在职行政管理人员进行集体的培训,进行
期刊
摘要:随着网络教育的普及,网络学习社区从最初的概念的探讨到技术平台的构建,已经发展得越来越成熟了,也有越来越多的网络学习社区出现。本文重点探讨的是如何经营和管理好一个网络学习社区,使得社区成员在社区的学习活动更为有效。  关键词:网络学习社区 经营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7)03-020-02    一、什么是网络学习社区    网络学习社区的概
期刊
中图分类号:G44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7)03-038-01  在社会节奏加快和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在全面实行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来引起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重视。然而,在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却忽视了广大教育工作者自身的心理健康及其心理压力。这就为更好的实施素质教育进行教育改革敲响了一个警钟。因为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学生心理
期刊
摘要:人类已步入21世纪,现代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心理健康作为人才的基本素质之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学校体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承担起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重担。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试图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学校体育与心理健康的内涵及关系,并提出学校体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方法。  关键词:健康学校体育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4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
期刊
摘要:智力活动的进行、智力水平的发挥以及智力本身的发展,必须依靠非智力因素的发动、激励和促进。没有非智力因素这个动力系统,学习系统就无法开动和维持。本文就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的关系、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和作用等方面做了比较详尽的阐述。  关键词:非智力因素动力性趣毅力习惯情感  中图分类号:G40-0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7)03-022-03    一、非智力因素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