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被《洛杉矶时报》称为“最著名的中国影评人”、“中国的罗杰·伊伯特”
观赏伦敦奥运开幕式,不可能不联想到四年前张艺谋导演的北京奥运开幕式。我猜想,伦敦起用电影导演丹尼·博伊尔,而不是某个舞台剧导演,可能是受了北京奥运的启发。论知名度,电影导演往往超过舞台导演。
从网络反应来看,这两台大戏各有蹙拥,但同时喜欢两者的却相对较少。这是因为两场开幕式风格不仅不同,几乎截然相反。我们的气势磅礴,场面恢弘,除了唱主题歌等极少数演员,多数参演者乃这架视觉大机器的螺丝钉;伦敦这台没有整齐划一的大场面,多数表演呈现在画面上仅二三十人,但不少名人有单独亮相的机会,如时下的007扮演者丹尼尔·克莱格、当今头号莎剧大腕肯尼斯·布拉纳、《哈利·波特》的作者罗琳、憨豆先生的扮演者罗温·艾金森、古典音乐界数一数二的大指挥家西蒙·拉特尔等等。这招在中国是不能用的,否则会成为春晚几十人共唱一首歌的“排排坐分果果”。
从视觉讲,北京开幕式更容易为全球观众所欣赏,因为画面的壮观和整齐是不需要解释的,其美感一目了然。伦敦开幕式更离不开现场解说,当然,里面大量元素属于英国原创、世界分享,如小飞侠、玛丽·波平斯、《暴风雨》。但毕竟不是每个人都熟悉英国文学、电影、戏剧。不过,当年我们这场也不是纯粹为了好看,它所蕴藏的文化内涵异常丰富,若没有解说,别说老外,中国人自己也未必能看出几成奥妙。但若指望人家通过一台戏便了解儒释道、四大发明、上下五千年,那是高估了观众接受能力。
在我们一些人看来,奥运开幕式这类演出必须高度整齐,最好连演员个头都一般高。而在西方人眼里,一个舞蹈即便仅十几个人,也得呈现出不一样的种族、性别、长相,甚至连步伐快慢都可以不同。我们的最高理念是uniformity(统一),他们的则是diversity(多样)。故我们有些人认为不好的,恰是人家骄傲的。但若以为西方人做不到电脑般的动作,那就大错特错了。你可以观看西方人演芭蕾和古典音乐,那不是机械式的整齐,而是更高级的艺术整齐。若不愿去剧院,可看电影《转折点》里的芭蕾片段,或者1984年洛杉矶奥运开幕式的百台钢琴演《蓝色狂想曲》,里面的动作精准得像瑞士手表。西方人是有能力做到齐刷刷的,但是否有财力则是另一个问题。这类排练需要大量时间和金钱,这是他们比不上中国的地方。诚然,北京的开幕式也并非都是团体操式的节目,开场那段人数不多的现代舞(表现水墨画)极有个性。但总体而言,我们是模特表演,那个头那长相让你仰视赞叹;人家则是卡拉OK,亲切自然,让你产生带入感。
从立意讲,北京的开幕式聚焦国家,西方普遍获得极高评价,部分原因是他们很少看到如此规模的表演,无需看出节目的深意,光是那架势便生动阐述了中国崛起这一事实。伦敦这边则聚焦人民。我们偏抒情和写意,人家偏写实和幽默。平心而论,伦敦奥运开幕式不可能跟我们拼场面,那既不符合他们的现实,也不符合扬长避短的原则。说实在,女王跳伞、憨豆搞笑已非典型的英国幽默,属于放下绅士的架子、尽量平民化的努力。当然,不能想象我们敢采用如此手法,国民性不同,国家的发展阶段也不同,均起着调节作用。那个儿童节目颇有意思,一开始是英国的福利制度,让外人一头雾水,但马上延伸到英国创作的经典童话作品,高潮处那个儿童入梦乡的近景完全跨越了任何文化差异,既点了题,又能让所有观众酥心和共鸣,那通常不是广场演出所能达到的。
要充分欣赏伦敦开幕式,有一部电影是绕不过去的,那就是1981年奥斯卡最佳故事片《火的战车》。该片讲述两个英国运动员参加1924年第8届巴黎奥运会的故事,其中一人可算是半个中国人。他叫埃里克·利迪尔,中文名叫李爱锐,苏格兰人,出生在天津,父母是传教士。他回苏格兰读了中小学,奥运时因宗教原因放弃了一项比赛,后以47秒6的成绩打破了当时男子400米的奥运会及世界纪录,成功后回中国当体育老师。抗战时,他本拟参加飞行队,后到敌后救援伤兵和难民,直至被日军投入位于山东潍县、专关西方人的集中营,最后死在那里。他后半生的故事,很像一个悲剧版的《太阳帝国》。《火的战车》的经典音乐和海边奔跑的画面被憨豆给恶搞了一把。
的确,本届奥运会开幕式更重电影视角,大量先拍片段乃奥斯卡的做法,好处是能摆脱现场表演重全景轻特写的不足,遗憾是对现场观众恐怕会有冷场。但这种取舍也是必要的,毕竟现场观众仅几万,电视观众几十亿。
“P” for Porsche
马家辉
生于香港,湾仔长大,专栏作家,著有《死在这里也不错》《李敖研究》等作品。
今年四月下旬某天, 早晨读报, 心里一沉: 费迪南德·亚历山大·保时捷病逝了,留下了他设计的911跑车,柔顺的车身曲线,远看像鸟的翅膀,又似鱼的竖鳍。在红尘闹市里疾驶奔驰,仿佛把大地转化成天空和海洋,自由自在,无有阻拦。
这位第三代家族传人,是最后一代,乳名Butzi,设计了911,也爱驾驶911,五十年来几乎每天都开它一趟,简直是自己跟自己谈恋爱。他父亲也叫费迪南德,乳名Ferry,设计了356,其实是911的概念原型,早已锁定车身的线条美感,让汽车跟艺术设计挂了钩。
Ferry的父亲费迪南德才是保时捷的原创者,人们把他唤作Professor,汽车、货车、装甲车、坦克车皆曾设计,但最着迷跑车,自组赛车活动,有专属车队。
老费迪南德的最大本领在于引擎设计,他的理想是“让人类在地面上飞起来”,最简单的装置,最惊人的动力,最超劲的速度,最完美的汽车。
这理念随后相传三代,小费迪南德离世以后,人间路上仍然到处可见保时捷,即如你今天亲眼所见。遗憾的是,保时捷的家族传奇却已结束。
小费迪南德的父亲和祖父都坐过牢,因为帮助过希特勒设计坦克。老费迪南德比较惨,坐了三年牢,70岁入册,73岁放监,老病侵袭,熬了两年,便死了,有趣的是,死前仍然深深不忿,认为自己绝非战犯,只是服从领袖,指示工作。
而且他希望从希特勒手上取得资金,完成跑车设计梦想;他没有蓄意害人,他只是不惜一切代价,“让人类在地面上飞起来”。 Ferry也被抓进牢里,但很快获释,重振家族汽车事业,把家族姓氏铭铸成道路上的永恒碑石。当保时捷在你身边呼啸而过,卷起一股沉重强风,流金百载,或许暗藏了老费迪南德的满足笑声。
我近年都开保持捷,不错,只是入门版的Boxster-S,最便宜的那种,白色,亮眼,敝篷,我极喜欢它的流线型“屁股”设计,毫不夸张的讲,那绝对是我所见过的,最具诱惑力的“屁股”了,所以我才爱把它称做她,否则,若称他,岂不是变成 gay了。
许多人仅凭直觉,就以为保时捷是一部“泡妞战车”,你懂的,这样理解,它最大作用在于炫耀与诱惑,把女孩子骗到车上,而后呼啸而去,直驶到时钟酒店,然后,爆房狂欢。
但如此理解,实在错得厉害,而且绝不会是香港人眼中的保时捷。
泡妞如果需要动用保时捷,胜之不武,跟上床需要借用威而刚一样,即使成事,亦毫无快感或成就感可言。跟众人错觉相反,保时捷其实是一部“孤独之车”,最大的驾驶乐趣在于把世界隔绝于外,把一己困于车内,全神贯注,享受透过两只手掌传来的操控感。
精准,威猛,爆发,像两道电流源源不断地注入身体,把你的热情JUMP START,像手机充电,使你对生命重新有了撞击的冲动。
保时捷像一匹懂得跟你说话的野马,这种比喻绝不矫情,一旦你驯服了它,它便对你死心效忠,依照你的指挥与暗示,闯前守后,陪伴你在红尘里杀出一条又一条的血路乐路。
跃上马背,你再也舍不得纵身下马,说起来惭愧,那种轰隆隆的引擎声响令你顿忘时间的存在,甚至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你只看见一道道的影子在眼前左右闪烁飘流,你是电流里的一束强光,往前射去,到了目的地,脚掌一扭,鞋底从油门转到煞车,戛然而止,你与车子一起重归寂静。所以在国外有一种并不鲜见的说法,你看到是保时捷,不是车,保时捷真的不是车。
所以车内有乘客是一桩颇扫兴的事情。你必须分神跟她说话,你必须避免让她受惊,你没有法子想把音乐转到有多响便多响,你没办法随心所欲地体会车子的每一吋威力与温柔。
吃食之事,分享能令快乐变成双倍,但驾驶保时捷却刚相反,唯有孤独,始能尽情,你不会喜欢让狭窄的车厢内的“第三者”干扰你和保时捷之间的亲密约会,说真的,你还满想一脚把她踹出车外。
孤独之车,让保时捷永远留下一个空位,这才对得起保时捷家族,以及你自己。
重塑声音的权利
韩松落
影评人,著有《怒河春醒》
《为了报仇看电影》系列
早期的“007”电影选“邦女郎”时,有条隐性标准—她们得是神秘女郎,和她们扮演的角色一样前史欠奉,给观众留下印象的,只是她们的深肤色、好身材,以及深邃眼神。20世纪80年代前的“邦女郎”,都奉行这一准则,她们甚至像中了“邦女郎”诅咒一般,在出任邦女郎之后,照旧渺无声息,例外的,只有珍·西摩尔等寥寥几人。
于是,一个与“邦女郎”有关的传言开始出现—制片方把她们统统供养起来,以便维护她们的神秘气息。当然,能被“007”影片的选角人看见,她们的演艺经历也并非白纸一张,她们此前多半是模特儿、选美冠军、舞台剧和电视剧演员,但“007”制片方有一种强大的自信,他们有能力将她们重塑,用“邦女郎”身份将她们此前的经历覆盖。
《中国好声音》对选手的选择和重塑,与“007”类似。他们得是深藏在人海中的好声音,是众多空中的梦想家,UFO一样降临在四位导师和观众面前,让导师惊艳转身,让观众“汗毛直立”(节目播出后微博上最常出现的评论),戏剧性于是诞生了,他们歌唱技艺给人的震撼,和他们身份的平凡之间的鸿沟,给观众以充分的带入空间、报仇快感。问题在于,既能用声音惊动“好声音”,就绝不会是籍籍无名之辈,他们此前都有演艺前史,在秀场演出,或者曾在各类选秀节目综艺节目中游走,有许多选手正是凭借在别的节目中的表现,被“好声音”发掘。但《中国好声音》有“007”制片方的自信,经过他们的重塑,他们统统打上了“好声音”的LOGO,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无法去除,若杨坤的32场演唱会邀请他们出任嘉宾,出场之前,恐怕还得特别说明,他们的缘分始于“好声音”。
“好声音”的高度和秘密,就在于“重塑”。对很多人而言,《中国好声音》是大片规格,“导师与身边音箱的距离,精确到以厘米为计”,“在版权方提供的厚达两厘米的手册中,还详细规定了灯光、舞美、现场设置、节目流程等内容,连节目标志里话筒的倾斜角度,都要求准确、一致。”这是硬件上的“重塑”。
其实更重要的是软件上的重塑,导师们端坐于从英国空运来的红色椅子上,衬以仰拍和辉煌的音乐,他们的权威被重塑了;“好声音er”的形象经过调试,乡村女孩黄鹤索性脱鞋唱歌,为相貌自卑的董贞干脆戴上面纱,他们的特点被重塑了;歌唱者声动全场,衬以导师微妙的神色变化、转身按铃,他们的技艺被重塑了—是不是真有那么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此时此刻,环境和细节都提供了强大的说服力。被重塑的双方,还有热烈的互动,导师之间,还有争夺,观众还起立鼓掌,全场被一种欢欣鼓舞的气氛笼罩,他们的角色强度,又被再次强化。这是一次成功的催眠术应用,所有的细节都像螺旋,热情地在观众面前旋转,观众不可能不入戏。
但“好声音”还是让人不安,不安之处,在于对歌手的要求是如此一致,盲女张玉霞之外,几乎所有歌手都是以高声大嗓的面貌出现。这固然是因为,唱片业覆灭,歌手必须凭演出立身,HOLD住大现场,成为入门必备资质,也是因为,对大声、高音的追求,对“声音奇观”永无餍足的饥饿感,是此时此地的一致追求,从韦唯、李娜到张靓颖,从众多“新民歌”天王天后,到“凤凰传奇”甚至慕容晓晓,他们的声音成就被屡屡提及,高点,再高点,在高音C的位置上,多一拍,再多一拍,这种火烧火燎的声音奇观狂热症,和我们这个时代的经济指数、摩天大楼,存在某种奇异的共鸣。
声音美学不是没有来由的,里面有更多来自现实的线索,而主流舞台声音一味的高大全,和民间舞台声音的低矮垮,又产生了奇异的对照,单是凭借对声音的追求,就可以把中国流行音乐,分成两个近乎对立的阵营。 这种对情绪的统摄,对高音的追求,归根到底,都是对主流价值观的确认。单是看看内地电影里价值观的残破癫狂,就知道这种确认在当下有多急迫了。
所以,当浙江卫视节目总监陈夏安,在论及中国电视的“大片时代”时,用“美国大片”做比较:“美国大片是在传递美国的文明、价值观和美国精神;中国电视大片也可以这样”。
已经醒觉的、有紧迫感和影响力的人们,正在用文化进行整理和重塑,希望这种重塑的速度,能赶得上中国列车飞奔的速度,既有重塑的速度,也有重塑的质量。
勇敢者的孤岛
张璐诗
欧洲特约记者
专栏作家
史料记载,六千年前希腊南部的科斯岛上始有人迹。
希腊神话中,诸神与巨人族的战争中,海神波塞冬将巨人波吕玻忒斯追赶到了科斯岛上之际,用三叉戟挑起岛上一块巨石砸向巨人,这块石头就成了今天科斯的邻岛Nisyros。
荷兰人约瑟,满面红彤彤的小个子设计师,在科斯岛上一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半山上,起了一幢大房子。昨天安东尼带我去看他。硕大的蝴蝶图腾在门前,铁门内喝茶的宽敞平台上,靠着大雕花石椅看,左边是希腊,右边是土耳其。大房子里,根本不像任何一个在科斯或者在希腊能看见的人家,全手工设计,一张桌子从中国来,一张桌子从荷兰来,门外露天水池,改造自古时猪食的槽。大床大厨房,大空间大透明。约瑟今年61岁,说门前的大蝴蝶就像自己:每次看见蝴蝶他内心都高兴不已,因为小生物永远不会往一个方向去,从不让你轻易捕捉到它的踪迹。忽而这里忽而那边,难以预料。
他的小狗一直在身边欢腾,以为Kos又迎来了一位奇人隐士,安东尼重启他父亲的车,放入一盒20世纪60年代希腊浪漫时期的音乐磁带,变了形的声音,吉他与口琴。“他可不是你所想像那么热爱孤独的人”。好吧,原来是一位碎心人。约瑟与一个希腊女人坠入爱河,热恋之时,两人琢磨要在某个海岛上找一处像天堂的二人世界。地方找到了,就在Kos这半山上。约瑟从荷兰搬过来,开始盖房子。结果房子盖好了,女朋友却离开了。约瑟心碎,但竟然自己留下来住进了新房。过去这个冬天,每个夜晚,他是怎么过来的呢。在这样无人烟的半空。
安东尼,不过35岁,总将自己说得很老,很落寞。可是外表上,他是多么漂亮的青年人。说完了约瑟,他开始说自己。磁带里起了人声,颤抖着的希腊文,一咏三叹。8个月前,安东尼与20岁的另一半分开了。就算两人深觉对方就是今生的“另一半”,但20岁的小朋友要出去看世界的话,世外桃源如科斯岛是留不住的,安东尼也毫不自私地鼓励她走人。
分手了发觉,与她一起生活有多么的满,感觉前33年的自己真是不知所谓。因为有了“满”,所以明白了空。安东尼也勇敢,推走了安全感。尽管如今他脆弱不知所措。
我们一起去喝了杯咖啡。我跟他说,他人给你的满,终究不能全心依赖的,终究要往自己心内张望,满足终究要自己给予,才结实,才安全。这些“他人”,甚至可以肯定远远不止一个。也许他才遇到了第一个,为他内心的墙砌下了第一块砖而已。
其实到最后,关键的不是某个他人是谁,而是你。不管是不是继续往深里探索,终极是你在探索自己。每个感受的瞬间都是重要而特别的。但是却有必要去特别化。之后,才能够回到宁静的相近的状态。
科斯岛,有全希腊最老的石头。石头的平均年龄有3.5亿年。随便经过一块都会让我胡思乱想的啊。荷马的《伊利亚特》中曾提到,包括科斯在内各邻岛所派遣的30艘船,曾参与到特洛伊之战中。当海变得越浅蓝越模糊,树越来越黯淡,而神经越来越光亮,从雨帘风口的边角下钻进隐形似的猫,只有耳边忧郁的希腊舞曲是重要的。十二月,一月,无人会记得起来,被摒弃的这片海滩,一夜间太阳伞又体面地竖了起来,还有干净的沙滩椅,收费的。一切都那么怡人,像一个目的地,让人艳羡的。但是羡慕的人不会久留,如果这个想法一旦被提起,大部分人该觉得多么扫兴。就像偶尔一点的奢侈品,好酒,或者冰淇淋,挺好。但是无比正式的宴会,要是太多了,就难以承受。
一直跟我跟到海岸边的家养小母狗,日夜满足于沙丘与树木,或者还有一百米外的一小片海滩,那就是她全部的尘世与天堂。15分钟步行之外的这个暮春初夏里忽然的色彩,让她怯场。游客们,他们和她们安于让肌肤紧贴的沙地,在太阳伞下阅读的宁静姿态,宣告此地是相对而言的天堂,相对于城市生活,或者说人为造成的束缚。但是城市生活怎等同于束缚呢?这是最大的误解。而这片此刻被珍惜起来的沙地,是无来由就矜贵起来的季度性死寂。当时上面有偶尔折翼的鸟。
昨天,我还拾起过一只巨大的海鸥。在沙滩上挖了一个深深的洞,埋了进去。还一直在想,它那么大,是怎么掉下来的呢。
观赏伦敦奥运开幕式,不可能不联想到四年前张艺谋导演的北京奥运开幕式。我猜想,伦敦起用电影导演丹尼·博伊尔,而不是某个舞台剧导演,可能是受了北京奥运的启发。论知名度,电影导演往往超过舞台导演。
从网络反应来看,这两台大戏各有蹙拥,但同时喜欢两者的却相对较少。这是因为两场开幕式风格不仅不同,几乎截然相反。我们的气势磅礴,场面恢弘,除了唱主题歌等极少数演员,多数参演者乃这架视觉大机器的螺丝钉;伦敦这台没有整齐划一的大场面,多数表演呈现在画面上仅二三十人,但不少名人有单独亮相的机会,如时下的007扮演者丹尼尔·克莱格、当今头号莎剧大腕肯尼斯·布拉纳、《哈利·波特》的作者罗琳、憨豆先生的扮演者罗温·艾金森、古典音乐界数一数二的大指挥家西蒙·拉特尔等等。这招在中国是不能用的,否则会成为春晚几十人共唱一首歌的“排排坐分果果”。
从视觉讲,北京开幕式更容易为全球观众所欣赏,因为画面的壮观和整齐是不需要解释的,其美感一目了然。伦敦开幕式更离不开现场解说,当然,里面大量元素属于英国原创、世界分享,如小飞侠、玛丽·波平斯、《暴风雨》。但毕竟不是每个人都熟悉英国文学、电影、戏剧。不过,当年我们这场也不是纯粹为了好看,它所蕴藏的文化内涵异常丰富,若没有解说,别说老外,中国人自己也未必能看出几成奥妙。但若指望人家通过一台戏便了解儒释道、四大发明、上下五千年,那是高估了观众接受能力。
在我们一些人看来,奥运开幕式这类演出必须高度整齐,最好连演员个头都一般高。而在西方人眼里,一个舞蹈即便仅十几个人,也得呈现出不一样的种族、性别、长相,甚至连步伐快慢都可以不同。我们的最高理念是uniformity(统一),他们的则是diversity(多样)。故我们有些人认为不好的,恰是人家骄傲的。但若以为西方人做不到电脑般的动作,那就大错特错了。你可以观看西方人演芭蕾和古典音乐,那不是机械式的整齐,而是更高级的艺术整齐。若不愿去剧院,可看电影《转折点》里的芭蕾片段,或者1984年洛杉矶奥运开幕式的百台钢琴演《蓝色狂想曲》,里面的动作精准得像瑞士手表。西方人是有能力做到齐刷刷的,但是否有财力则是另一个问题。这类排练需要大量时间和金钱,这是他们比不上中国的地方。诚然,北京的开幕式也并非都是团体操式的节目,开场那段人数不多的现代舞(表现水墨画)极有个性。但总体而言,我们是模特表演,那个头那长相让你仰视赞叹;人家则是卡拉OK,亲切自然,让你产生带入感。
从立意讲,北京的开幕式聚焦国家,西方普遍获得极高评价,部分原因是他们很少看到如此规模的表演,无需看出节目的深意,光是那架势便生动阐述了中国崛起这一事实。伦敦这边则聚焦人民。我们偏抒情和写意,人家偏写实和幽默。平心而论,伦敦奥运开幕式不可能跟我们拼场面,那既不符合他们的现实,也不符合扬长避短的原则。说实在,女王跳伞、憨豆搞笑已非典型的英国幽默,属于放下绅士的架子、尽量平民化的努力。当然,不能想象我们敢采用如此手法,国民性不同,国家的发展阶段也不同,均起着调节作用。那个儿童节目颇有意思,一开始是英国的福利制度,让外人一头雾水,但马上延伸到英国创作的经典童话作品,高潮处那个儿童入梦乡的近景完全跨越了任何文化差异,既点了题,又能让所有观众酥心和共鸣,那通常不是广场演出所能达到的。
要充分欣赏伦敦开幕式,有一部电影是绕不过去的,那就是1981年奥斯卡最佳故事片《火的战车》。该片讲述两个英国运动员参加1924年第8届巴黎奥运会的故事,其中一人可算是半个中国人。他叫埃里克·利迪尔,中文名叫李爱锐,苏格兰人,出生在天津,父母是传教士。他回苏格兰读了中小学,奥运时因宗教原因放弃了一项比赛,后以47秒6的成绩打破了当时男子400米的奥运会及世界纪录,成功后回中国当体育老师。抗战时,他本拟参加飞行队,后到敌后救援伤兵和难民,直至被日军投入位于山东潍县、专关西方人的集中营,最后死在那里。他后半生的故事,很像一个悲剧版的《太阳帝国》。《火的战车》的经典音乐和海边奔跑的画面被憨豆给恶搞了一把。
的确,本届奥运会开幕式更重电影视角,大量先拍片段乃奥斯卡的做法,好处是能摆脱现场表演重全景轻特写的不足,遗憾是对现场观众恐怕会有冷场。但这种取舍也是必要的,毕竟现场观众仅几万,电视观众几十亿。
“P” for Porsche
马家辉
生于香港,湾仔长大,专栏作家,著有《死在这里也不错》《李敖研究》等作品。
今年四月下旬某天, 早晨读报, 心里一沉: 费迪南德·亚历山大·保时捷病逝了,留下了他设计的911跑车,柔顺的车身曲线,远看像鸟的翅膀,又似鱼的竖鳍。在红尘闹市里疾驶奔驰,仿佛把大地转化成天空和海洋,自由自在,无有阻拦。
这位第三代家族传人,是最后一代,乳名Butzi,设计了911,也爱驾驶911,五十年来几乎每天都开它一趟,简直是自己跟自己谈恋爱。他父亲也叫费迪南德,乳名Ferry,设计了356,其实是911的概念原型,早已锁定车身的线条美感,让汽车跟艺术设计挂了钩。
Ferry的父亲费迪南德才是保时捷的原创者,人们把他唤作Professor,汽车、货车、装甲车、坦克车皆曾设计,但最着迷跑车,自组赛车活动,有专属车队。
老费迪南德的最大本领在于引擎设计,他的理想是“让人类在地面上飞起来”,最简单的装置,最惊人的动力,最超劲的速度,最完美的汽车。
这理念随后相传三代,小费迪南德离世以后,人间路上仍然到处可见保时捷,即如你今天亲眼所见。遗憾的是,保时捷的家族传奇却已结束。
小费迪南德的父亲和祖父都坐过牢,因为帮助过希特勒设计坦克。老费迪南德比较惨,坐了三年牢,70岁入册,73岁放监,老病侵袭,熬了两年,便死了,有趣的是,死前仍然深深不忿,认为自己绝非战犯,只是服从领袖,指示工作。
而且他希望从希特勒手上取得资金,完成跑车设计梦想;他没有蓄意害人,他只是不惜一切代价,“让人类在地面上飞起来”。 Ferry也被抓进牢里,但很快获释,重振家族汽车事业,把家族姓氏铭铸成道路上的永恒碑石。当保时捷在你身边呼啸而过,卷起一股沉重强风,流金百载,或许暗藏了老费迪南德的满足笑声。
我近年都开保持捷,不错,只是入门版的Boxster-S,最便宜的那种,白色,亮眼,敝篷,我极喜欢它的流线型“屁股”设计,毫不夸张的讲,那绝对是我所见过的,最具诱惑力的“屁股”了,所以我才爱把它称做她,否则,若称他,岂不是变成 gay了。
许多人仅凭直觉,就以为保时捷是一部“泡妞战车”,你懂的,这样理解,它最大作用在于炫耀与诱惑,把女孩子骗到车上,而后呼啸而去,直驶到时钟酒店,然后,爆房狂欢。
但如此理解,实在错得厉害,而且绝不会是香港人眼中的保时捷。
泡妞如果需要动用保时捷,胜之不武,跟上床需要借用威而刚一样,即使成事,亦毫无快感或成就感可言。跟众人错觉相反,保时捷其实是一部“孤独之车”,最大的驾驶乐趣在于把世界隔绝于外,把一己困于车内,全神贯注,享受透过两只手掌传来的操控感。
精准,威猛,爆发,像两道电流源源不断地注入身体,把你的热情JUMP START,像手机充电,使你对生命重新有了撞击的冲动。
保时捷像一匹懂得跟你说话的野马,这种比喻绝不矫情,一旦你驯服了它,它便对你死心效忠,依照你的指挥与暗示,闯前守后,陪伴你在红尘里杀出一条又一条的血路乐路。
跃上马背,你再也舍不得纵身下马,说起来惭愧,那种轰隆隆的引擎声响令你顿忘时间的存在,甚至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你只看见一道道的影子在眼前左右闪烁飘流,你是电流里的一束强光,往前射去,到了目的地,脚掌一扭,鞋底从油门转到煞车,戛然而止,你与车子一起重归寂静。所以在国外有一种并不鲜见的说法,你看到是保时捷,不是车,保时捷真的不是车。
所以车内有乘客是一桩颇扫兴的事情。你必须分神跟她说话,你必须避免让她受惊,你没有法子想把音乐转到有多响便多响,你没办法随心所欲地体会车子的每一吋威力与温柔。
吃食之事,分享能令快乐变成双倍,但驾驶保时捷却刚相反,唯有孤独,始能尽情,你不会喜欢让狭窄的车厢内的“第三者”干扰你和保时捷之间的亲密约会,说真的,你还满想一脚把她踹出车外。
孤独之车,让保时捷永远留下一个空位,这才对得起保时捷家族,以及你自己。
重塑声音的权利
韩松落
影评人,著有《怒河春醒》
《为了报仇看电影》系列
早期的“007”电影选“邦女郎”时,有条隐性标准—她们得是神秘女郎,和她们扮演的角色一样前史欠奉,给观众留下印象的,只是她们的深肤色、好身材,以及深邃眼神。20世纪80年代前的“邦女郎”,都奉行这一准则,她们甚至像中了“邦女郎”诅咒一般,在出任邦女郎之后,照旧渺无声息,例外的,只有珍·西摩尔等寥寥几人。
于是,一个与“邦女郎”有关的传言开始出现—制片方把她们统统供养起来,以便维护她们的神秘气息。当然,能被“007”影片的选角人看见,她们的演艺经历也并非白纸一张,她们此前多半是模特儿、选美冠军、舞台剧和电视剧演员,但“007”制片方有一种强大的自信,他们有能力将她们重塑,用“邦女郎”身份将她们此前的经历覆盖。
《中国好声音》对选手的选择和重塑,与“007”类似。他们得是深藏在人海中的好声音,是众多空中的梦想家,UFO一样降临在四位导师和观众面前,让导师惊艳转身,让观众“汗毛直立”(节目播出后微博上最常出现的评论),戏剧性于是诞生了,他们歌唱技艺给人的震撼,和他们身份的平凡之间的鸿沟,给观众以充分的带入空间、报仇快感。问题在于,既能用声音惊动“好声音”,就绝不会是籍籍无名之辈,他们此前都有演艺前史,在秀场演出,或者曾在各类选秀节目综艺节目中游走,有许多选手正是凭借在别的节目中的表现,被“好声音”发掘。但《中国好声音》有“007”制片方的自信,经过他们的重塑,他们统统打上了“好声音”的LOGO,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无法去除,若杨坤的32场演唱会邀请他们出任嘉宾,出场之前,恐怕还得特别说明,他们的缘分始于“好声音”。
“好声音”的高度和秘密,就在于“重塑”。对很多人而言,《中国好声音》是大片规格,“导师与身边音箱的距离,精确到以厘米为计”,“在版权方提供的厚达两厘米的手册中,还详细规定了灯光、舞美、现场设置、节目流程等内容,连节目标志里话筒的倾斜角度,都要求准确、一致。”这是硬件上的“重塑”。
其实更重要的是软件上的重塑,导师们端坐于从英国空运来的红色椅子上,衬以仰拍和辉煌的音乐,他们的权威被重塑了;“好声音er”的形象经过调试,乡村女孩黄鹤索性脱鞋唱歌,为相貌自卑的董贞干脆戴上面纱,他们的特点被重塑了;歌唱者声动全场,衬以导师微妙的神色变化、转身按铃,他们的技艺被重塑了—是不是真有那么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此时此刻,环境和细节都提供了强大的说服力。被重塑的双方,还有热烈的互动,导师之间,还有争夺,观众还起立鼓掌,全场被一种欢欣鼓舞的气氛笼罩,他们的角色强度,又被再次强化。这是一次成功的催眠术应用,所有的细节都像螺旋,热情地在观众面前旋转,观众不可能不入戏。
但“好声音”还是让人不安,不安之处,在于对歌手的要求是如此一致,盲女张玉霞之外,几乎所有歌手都是以高声大嗓的面貌出现。这固然是因为,唱片业覆灭,歌手必须凭演出立身,HOLD住大现场,成为入门必备资质,也是因为,对大声、高音的追求,对“声音奇观”永无餍足的饥饿感,是此时此地的一致追求,从韦唯、李娜到张靓颖,从众多“新民歌”天王天后,到“凤凰传奇”甚至慕容晓晓,他们的声音成就被屡屡提及,高点,再高点,在高音C的位置上,多一拍,再多一拍,这种火烧火燎的声音奇观狂热症,和我们这个时代的经济指数、摩天大楼,存在某种奇异的共鸣。
声音美学不是没有来由的,里面有更多来自现实的线索,而主流舞台声音一味的高大全,和民间舞台声音的低矮垮,又产生了奇异的对照,单是凭借对声音的追求,就可以把中国流行音乐,分成两个近乎对立的阵营。 这种对情绪的统摄,对高音的追求,归根到底,都是对主流价值观的确认。单是看看内地电影里价值观的残破癫狂,就知道这种确认在当下有多急迫了。
所以,当浙江卫视节目总监陈夏安,在论及中国电视的“大片时代”时,用“美国大片”做比较:“美国大片是在传递美国的文明、价值观和美国精神;中国电视大片也可以这样”。
已经醒觉的、有紧迫感和影响力的人们,正在用文化进行整理和重塑,希望这种重塑的速度,能赶得上中国列车飞奔的速度,既有重塑的速度,也有重塑的质量。
勇敢者的孤岛
张璐诗
欧洲特约记者
专栏作家
史料记载,六千年前希腊南部的科斯岛上始有人迹。
希腊神话中,诸神与巨人族的战争中,海神波塞冬将巨人波吕玻忒斯追赶到了科斯岛上之际,用三叉戟挑起岛上一块巨石砸向巨人,这块石头就成了今天科斯的邻岛Nisyros。
荷兰人约瑟,满面红彤彤的小个子设计师,在科斯岛上一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半山上,起了一幢大房子。昨天安东尼带我去看他。硕大的蝴蝶图腾在门前,铁门内喝茶的宽敞平台上,靠着大雕花石椅看,左边是希腊,右边是土耳其。大房子里,根本不像任何一个在科斯或者在希腊能看见的人家,全手工设计,一张桌子从中国来,一张桌子从荷兰来,门外露天水池,改造自古时猪食的槽。大床大厨房,大空间大透明。约瑟今年61岁,说门前的大蝴蝶就像自己:每次看见蝴蝶他内心都高兴不已,因为小生物永远不会往一个方向去,从不让你轻易捕捉到它的踪迹。忽而这里忽而那边,难以预料。
他的小狗一直在身边欢腾,以为Kos又迎来了一位奇人隐士,安东尼重启他父亲的车,放入一盒20世纪60年代希腊浪漫时期的音乐磁带,变了形的声音,吉他与口琴。“他可不是你所想像那么热爱孤独的人”。好吧,原来是一位碎心人。约瑟与一个希腊女人坠入爱河,热恋之时,两人琢磨要在某个海岛上找一处像天堂的二人世界。地方找到了,就在Kos这半山上。约瑟从荷兰搬过来,开始盖房子。结果房子盖好了,女朋友却离开了。约瑟心碎,但竟然自己留下来住进了新房。过去这个冬天,每个夜晚,他是怎么过来的呢。在这样无人烟的半空。
安东尼,不过35岁,总将自己说得很老,很落寞。可是外表上,他是多么漂亮的青年人。说完了约瑟,他开始说自己。磁带里起了人声,颤抖着的希腊文,一咏三叹。8个月前,安东尼与20岁的另一半分开了。就算两人深觉对方就是今生的“另一半”,但20岁的小朋友要出去看世界的话,世外桃源如科斯岛是留不住的,安东尼也毫不自私地鼓励她走人。
分手了发觉,与她一起生活有多么的满,感觉前33年的自己真是不知所谓。因为有了“满”,所以明白了空。安东尼也勇敢,推走了安全感。尽管如今他脆弱不知所措。
我们一起去喝了杯咖啡。我跟他说,他人给你的满,终究不能全心依赖的,终究要往自己心内张望,满足终究要自己给予,才结实,才安全。这些“他人”,甚至可以肯定远远不止一个。也许他才遇到了第一个,为他内心的墙砌下了第一块砖而已。
其实到最后,关键的不是某个他人是谁,而是你。不管是不是继续往深里探索,终极是你在探索自己。每个感受的瞬间都是重要而特别的。但是却有必要去特别化。之后,才能够回到宁静的相近的状态。
科斯岛,有全希腊最老的石头。石头的平均年龄有3.5亿年。随便经过一块都会让我胡思乱想的啊。荷马的《伊利亚特》中曾提到,包括科斯在内各邻岛所派遣的30艘船,曾参与到特洛伊之战中。当海变得越浅蓝越模糊,树越来越黯淡,而神经越来越光亮,从雨帘风口的边角下钻进隐形似的猫,只有耳边忧郁的希腊舞曲是重要的。十二月,一月,无人会记得起来,被摒弃的这片海滩,一夜间太阳伞又体面地竖了起来,还有干净的沙滩椅,收费的。一切都那么怡人,像一个目的地,让人艳羡的。但是羡慕的人不会久留,如果这个想法一旦被提起,大部分人该觉得多么扫兴。就像偶尔一点的奢侈品,好酒,或者冰淇淋,挺好。但是无比正式的宴会,要是太多了,就难以承受。
一直跟我跟到海岸边的家养小母狗,日夜满足于沙丘与树木,或者还有一百米外的一小片海滩,那就是她全部的尘世与天堂。15分钟步行之外的这个暮春初夏里忽然的色彩,让她怯场。游客们,他们和她们安于让肌肤紧贴的沙地,在太阳伞下阅读的宁静姿态,宣告此地是相对而言的天堂,相对于城市生活,或者说人为造成的束缚。但是城市生活怎等同于束缚呢?这是最大的误解。而这片此刻被珍惜起来的沙地,是无来由就矜贵起来的季度性死寂。当时上面有偶尔折翼的鸟。
昨天,我还拾起过一只巨大的海鸥。在沙滩上挖了一个深深的洞,埋了进去。还一直在想,它那么大,是怎么掉下来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