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浙江外国语学院开设课程《意大利文艺复兴文化》已有两年多的时间。该课程是全校公共選修课,面向所有专业学生开放,同时也是学校国际化课程建设项目。针对外语类高校培养学生国际视野、家国情怀的重要支撑,该课程在教学目标、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教材建设、资源建设、课程思政等各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建设成果和经验。本文就课程开设与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和改革措施进行了梳理,希望对同类型课程的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意大利文艺复兴文化》;公共选修课;浙江外国语学院;国际化课程建设
一、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教学理念与模式
本课程为全校公共选修课,跨文化沟通模块课程,内容属交叉学科,重点领域为社会人文学。通过熟悉意大利文艺复兴文化的方方面面,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意大利文化,理解欧洲文明乃至人类文明的发展脉络,熟悉西方人的思维模式和社会国情,培养国际视野和人文素养,提高国际文化理解力。课程主体采用中文授课,部分内容采用意大利语教学,学生在掌握文化知识的同时,能够了解意大利语的基础知识,基本掌握其发音、拼写规律,促成文化与语言的有效融合,达成“+外语”目标。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思考东西方文化的异同,特别是文艺复兴文化的“闪光点”和“黑暗面”内容延伸,学会反思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情的优越性,培养家国情怀,提高思辨能力。
(二)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包含“人文主义运动”“人文主义思想”“文艺复兴文学”“文艺复兴政治学”“文艺复兴艺术”“文艺复兴新大陆与新航线”“文艺复兴新科学”“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文艺复兴东西方文化交流”等篇章。学生对“文学、艺术、政治学”兴趣较浓,对“人文主义思想和人文主义运动”的学习难度较大,而“东西方文化交流”篇章中延伸的内容对学生思辨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所有章节内容的教案和课件均以制作完成。总体来说,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能够较好地掌握意大利文艺复兴文化的核心概念、文化基础,以及涉及方方面面的文化知识,对欧洲文明乃至西方文明的发展,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程坚持贯彻“寓语言教学于文化教学之中”方略,主体采用中文授课,部分内容采用意大利语教学。学生在掌握文化知识的同时,能够了解意大利语的基础知识,基本掌握其发音、拼写规律,促成文化与语言的有效融合,达成“+外语”目标。教学方法采用预期的“讲授(探究式)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模拟演示教学法”“小组合作与讨论式教学法”等四类方法。其中前三类方法使用频率较高,学生接受程度较好,特别是“案例式教学法”,学生的课程参与程度最高,表现出的学习积极性最强。个别学生提出的问题很有见解和实践意义,可以看出他们是经过课前知识的充分准备和独立思考后提出的。“小组合作与讨论式教学法”运用效果略差,学生参与程度较低,究其原因可能是本课程的学生来自全校各个学院不同专业,彼此间的熟悉程度较低。很多学生都是以个人为单位参与到课堂提问与讨论,学生间的互动性还有待提高。
(四)考核评价
课程的考核评价改革内容如下:
1.平时成绩构成:课程每章有两道作业思考题,完成情况占平时成绩的50%,课堂表现占平时成绩的50%,满分100分。
2.期末考试以口试形式进行,包含两部分内容:一、就给定的思考题现场进行口头评述(3分钟);二、就评述内容或课程其他相关内容与教师进行自由交流(5分钟)。期末考试成绩构成:第一部分占40%,第二部分占60%,满分100分。
3.期末总成绩构成:平时成绩(课堂表现50%+课后作业50%)60%+期末考试成绩(第一部分40%+第二部分60%)40%,满分100分。
(五)课程资源建设
本课程在“学习通”APP教学平台开展了资源建设。目前,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案、课件PPT、章节内容提纲、课程补充资料、在线作业题库等内容均已上传至平台。学生可以在课前、课堂、课后查看相关资料,完成预留作业,也可以在平台上开展讨论和互动。教师通过平台“在线讨论”“在线答疑”等形式较好地了解、掌握了学生的学习动态和关心问题,解答了学生的大量提问。通过平台互动,师生间的关系更为自由、融洽,大大提升了课堂授课效果。
二、课程建设的主要特色
(一)课程思政的融入
在课程新版教学大纲中特别融入了思政元素,努力将思政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具体课程思政点为:1.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社会文化、意识形态与我国社会文化、国家制度的对比分析;2.我国国家制度、社会文化的优越性。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政治意识形态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对比思考。我国政治制度、社会文化的优越性;3.西方文明对东方文明以及我国社会文化的影响。我国国家制度、意识形态中优于西方社会思想的思考;4.意大利文艺复兴文化的“黑暗面”反思。相较于文艺复兴文化的“黑暗面”,我国国家制度、社会文化、意识形态的优越性。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建设期内,课程逐步实现了一定比例的双语化。在介绍文化知识的同时,也给各个专业的学生普及了意大利语言的基础知识,特别是发音。绝大多数学生在课程结束后,能够正常朗读意大利文单词。在课件制作和授课语言选择上,双语(中文和意大利语)并举,比例合理,实现文化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同步获取。
(三)教学方法的革新
课程实现了从输入型教学向学生主动式学习模式的转变。与传统“文化概况类”课程相比较,本课程更多地采用了互动式、启发式教学,引入“案例法”“情景模拟”“课堂讨论”等形式,建立了师生互动良好、学生积极参与的新型教学模式。同时,在授课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进行自主研究型学习,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深入对比思考,训练创新思维和自学能力。 (四)教学技术的提升
课程采用传统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式,例如运用网络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特别是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教师在常规教学中采用集视频、音频、图片为一体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并利用各种手段拓展学习空间。通过建立课程网络平台和启用多功能意大利文化体验室,实施课本、课堂、网络全方位教学。
(五)考核方式的更新
课程以期末口试问答为考核方法:平时出勤率及课堂表现占总成绩60%,期末成绩占40%。从教学效果来看,平時学生的出勤率较高,除去个别学生,基本上能够保证全勤。期末考试的新形式,即考查学生对学期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及自身对某些观点的看法和理解,也减轻了学生的课业和备考负担。
三、项目存在问题及未来改进措施
尽管课程建设取得了预期效果,尚且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改进措施如下:
(一)教材建设
由于全国至今仍然缺乏统一、有效、规范的“意大利文化概况”类教材,因此本课程建设期内使用的材料基本上还是一些相关资料的汇总和收集,外加授课教师个人资料的贡献。语言方面,主要使用本科生教材《大学意大利语教程1》的基础部分加上教师个人材料的补充;文化方面,主要采用中文教材《意大利文化简史》和国外原版教材《新视线意大利文化教程》。在未来的持续建设中,需要统一各位教师使用的材料,做到所有材料内容的前后连贯性、难度的前后一致性以及风格的前后统一性。同时,积极联系全国意大利语教学委员会相关专家统一编写系统、规范、难度适中、能与国际标准接轨的教材。
(二)教学团队建设
课程的教学团队为4人,其中特聘教授1人,主讲教师1人,助教2人。主讲教师和助理教师均为讲师,团队的结构还不够理想,教师的教学经验有限,知识面还不够宽广。在今后的授课中,计划再增加1名主讲教师,负责课程内容的拓宽和材料的整理归纳工作。同时,增加特聘教授的授课次数,为学生带来最新的、全面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文化内容。另外,教学团队还需要重视借鉴国外高校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断思考深化课程的教学改革,不断更新文化概况类课程的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法。
(三)聘请外籍教师(专家)授课计划
课程仅有1位外籍专家(助教)负责授课内容一手材料的提供和期末考试试卷的审核。在聘请国外专家来校授课方面实施进度相对较慢,建设期内仅有1位意大利那不勒斯东方大学的外籍专家来校授课。在今后的建设过程中,课程还将陆续邀请北外、北二外、对外经贸大学以及意大利相关大学的3-4名外籍专家来校开设相关讲座(课程),让更多的学生能够从专家的口中了解意大利文艺复兴文化,不断加大课程内容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教师及学生国际交流能力的培养。另外,课程主讲教师和助教均有国外留学背景,与国外很多大学的教授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将来会利用各位教师的资源,定期邀请国外知名教授来校授课并开展相关学术讲座。
作者简介
王忆停,浙江外国语学院西方语言文化学院副院长,意大利语专业讲师,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意大利语言文学、意大利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文化。
◆关键词:《意大利文艺复兴文化》;公共选修课;浙江外国语学院;国际化课程建设
一、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教学理念与模式
本课程为全校公共选修课,跨文化沟通模块课程,内容属交叉学科,重点领域为社会人文学。通过熟悉意大利文艺复兴文化的方方面面,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意大利文化,理解欧洲文明乃至人类文明的发展脉络,熟悉西方人的思维模式和社会国情,培养国际视野和人文素养,提高国际文化理解力。课程主体采用中文授课,部分内容采用意大利语教学,学生在掌握文化知识的同时,能够了解意大利语的基础知识,基本掌握其发音、拼写规律,促成文化与语言的有效融合,达成“+外语”目标。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思考东西方文化的异同,特别是文艺复兴文化的“闪光点”和“黑暗面”内容延伸,学会反思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情的优越性,培养家国情怀,提高思辨能力。
(二)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包含“人文主义运动”“人文主义思想”“文艺复兴文学”“文艺复兴政治学”“文艺复兴艺术”“文艺复兴新大陆与新航线”“文艺复兴新科学”“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文艺复兴东西方文化交流”等篇章。学生对“文学、艺术、政治学”兴趣较浓,对“人文主义思想和人文主义运动”的学习难度较大,而“东西方文化交流”篇章中延伸的内容对学生思辨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所有章节内容的教案和课件均以制作完成。总体来说,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能够较好地掌握意大利文艺复兴文化的核心概念、文化基础,以及涉及方方面面的文化知识,对欧洲文明乃至西方文明的发展,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程坚持贯彻“寓语言教学于文化教学之中”方略,主体采用中文授课,部分内容采用意大利语教学。学生在掌握文化知识的同时,能够了解意大利语的基础知识,基本掌握其发音、拼写规律,促成文化与语言的有效融合,达成“+外语”目标。教学方法采用预期的“讲授(探究式)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模拟演示教学法”“小组合作与讨论式教学法”等四类方法。其中前三类方法使用频率较高,学生接受程度较好,特别是“案例式教学法”,学生的课程参与程度最高,表现出的学习积极性最强。个别学生提出的问题很有见解和实践意义,可以看出他们是经过课前知识的充分准备和独立思考后提出的。“小组合作与讨论式教学法”运用效果略差,学生参与程度较低,究其原因可能是本课程的学生来自全校各个学院不同专业,彼此间的熟悉程度较低。很多学生都是以个人为单位参与到课堂提问与讨论,学生间的互动性还有待提高。
(四)考核评价
课程的考核评价改革内容如下:
1.平时成绩构成:课程每章有两道作业思考题,完成情况占平时成绩的50%,课堂表现占平时成绩的50%,满分100分。
2.期末考试以口试形式进行,包含两部分内容:一、就给定的思考题现场进行口头评述(3分钟);二、就评述内容或课程其他相关内容与教师进行自由交流(5分钟)。期末考试成绩构成:第一部分占40%,第二部分占60%,满分100分。
3.期末总成绩构成:平时成绩(课堂表现50%+课后作业50%)60%+期末考试成绩(第一部分40%+第二部分60%)40%,满分100分。
(五)课程资源建设
本课程在“学习通”APP教学平台开展了资源建设。目前,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案、课件PPT、章节内容提纲、课程补充资料、在线作业题库等内容均已上传至平台。学生可以在课前、课堂、课后查看相关资料,完成预留作业,也可以在平台上开展讨论和互动。教师通过平台“在线讨论”“在线答疑”等形式较好地了解、掌握了学生的学习动态和关心问题,解答了学生的大量提问。通过平台互动,师生间的关系更为自由、融洽,大大提升了课堂授课效果。
二、课程建设的主要特色
(一)课程思政的融入
在课程新版教学大纲中特别融入了思政元素,努力将思政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具体课程思政点为:1.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社会文化、意识形态与我国社会文化、国家制度的对比分析;2.我国国家制度、社会文化的优越性。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政治意识形态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对比思考。我国政治制度、社会文化的优越性;3.西方文明对东方文明以及我国社会文化的影响。我国国家制度、意识形态中优于西方社会思想的思考;4.意大利文艺复兴文化的“黑暗面”反思。相较于文艺复兴文化的“黑暗面”,我国国家制度、社会文化、意识形态的优越性。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建设期内,课程逐步实现了一定比例的双语化。在介绍文化知识的同时,也给各个专业的学生普及了意大利语言的基础知识,特别是发音。绝大多数学生在课程结束后,能够正常朗读意大利文单词。在课件制作和授课语言选择上,双语(中文和意大利语)并举,比例合理,实现文化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同步获取。
(三)教学方法的革新
课程实现了从输入型教学向学生主动式学习模式的转变。与传统“文化概况类”课程相比较,本课程更多地采用了互动式、启发式教学,引入“案例法”“情景模拟”“课堂讨论”等形式,建立了师生互动良好、学生积极参与的新型教学模式。同时,在授课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进行自主研究型学习,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深入对比思考,训练创新思维和自学能力。 (四)教学技术的提升
课程采用传统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式,例如运用网络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特别是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教师在常规教学中采用集视频、音频、图片为一体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并利用各种手段拓展学习空间。通过建立课程网络平台和启用多功能意大利文化体验室,实施课本、课堂、网络全方位教学。
(五)考核方式的更新
课程以期末口试问答为考核方法:平时出勤率及课堂表现占总成绩60%,期末成绩占40%。从教学效果来看,平時学生的出勤率较高,除去个别学生,基本上能够保证全勤。期末考试的新形式,即考查学生对学期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及自身对某些观点的看法和理解,也减轻了学生的课业和备考负担。
三、项目存在问题及未来改进措施
尽管课程建设取得了预期效果,尚且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改进措施如下:
(一)教材建设
由于全国至今仍然缺乏统一、有效、规范的“意大利文化概况”类教材,因此本课程建设期内使用的材料基本上还是一些相关资料的汇总和收集,外加授课教师个人资料的贡献。语言方面,主要使用本科生教材《大学意大利语教程1》的基础部分加上教师个人材料的补充;文化方面,主要采用中文教材《意大利文化简史》和国外原版教材《新视线意大利文化教程》。在未来的持续建设中,需要统一各位教师使用的材料,做到所有材料内容的前后连贯性、难度的前后一致性以及风格的前后统一性。同时,积极联系全国意大利语教学委员会相关专家统一编写系统、规范、难度适中、能与国际标准接轨的教材。
(二)教学团队建设
课程的教学团队为4人,其中特聘教授1人,主讲教师1人,助教2人。主讲教师和助理教师均为讲师,团队的结构还不够理想,教师的教学经验有限,知识面还不够宽广。在今后的授课中,计划再增加1名主讲教师,负责课程内容的拓宽和材料的整理归纳工作。同时,增加特聘教授的授课次数,为学生带来最新的、全面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文化内容。另外,教学团队还需要重视借鉴国外高校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断思考深化课程的教学改革,不断更新文化概况类课程的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法。
(三)聘请外籍教师(专家)授课计划
课程仅有1位外籍专家(助教)负责授课内容一手材料的提供和期末考试试卷的审核。在聘请国外专家来校授课方面实施进度相对较慢,建设期内仅有1位意大利那不勒斯东方大学的外籍专家来校授课。在今后的建设过程中,课程还将陆续邀请北外、北二外、对外经贸大学以及意大利相关大学的3-4名外籍专家来校开设相关讲座(课程),让更多的学生能够从专家的口中了解意大利文艺复兴文化,不断加大课程内容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教师及学生国际交流能力的培养。另外,课程主讲教师和助教均有国外留学背景,与国外很多大学的教授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将来会利用各位教师的资源,定期邀请国外知名教授来校授课并开展相关学术讲座。
作者简介
王忆停,浙江外国语学院西方语言文化学院副院长,意大利语专业讲师,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意大利语言文学、意大利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