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教学设计

来源 :学周刊·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s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笔者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分析、学生情况的思考、教学过程的安排、教学效果的反思,完成了整个教学设计过程,使得教学更加有效率。
  关键词:微生物 自然界 分布 教学设计
  《微生物学》是生物制药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为后续的《发酵技术》打基础,在教学中要注重与生产实践联系,与后续教学衔接。
  《微生物学》开设在三年级,学生在校已经学习了两年多的时间。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他们学习完成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等基础课程,还完成了《生物化学》专业基础课程,具备了基本知识,完全可以满足学习专业课程的需要。他们还学习了两年的《生物制药设备》课程,对生物制药设备,特别是发酵设备有了一定的认识,对于工厂中的清洁要求已有初步的了解。在学习“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一章节时,《微生物》课程已经学习了大半个学期,学生对纯种微生物的特点、培养、灭菌以及实验操作已经非常熟悉。虽然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当多的理论、实验知识,但是他们欠缺的是如何将微生物的理论、实验知识灵活应用到实际的发酵生产中。同时学生的表达能力不强,没有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一、主要教学内容及教学重点
  (一)主要教学内容: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二)教学重点
  1.土壤中的微生物在发酵中应用
  2.空气中微生物对发酵的影响
  3.如何防止人对发酵的污染
  (三)教学难点
  1.土壤中的微生物在发酵中的应用
  2.树立无菌操作意识
  3.将微生物的基本知识应用于发酵生产中
  二、教学目标与要求
  (一)知识与能力教学目标及要求
  1.学习并了解在自然界中微生物无处不在
  2.学习并掌握土壤微生物在发酵中的应用
  3.学习并掌握空气中的微生物对发酵的影响
  4.学习并熟悉如何控制饮用水的洁净度
  5.学习并了解人体中的微生物,如何避免人对发酵的污染
  (二)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及要求
  1.通过设疑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通过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通过交流的方法,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4.通过总结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概括综合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及要求
  1.通过学习微生物无处不在,树立学生的无菌操作意识
  2.通过学习自然界中的微生物,培养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3.通过将微生物理论知识与发酵生产实践相联系的方法,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然后理论指导专业学习和应用于实际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
  4.养成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三、板书设计
  第七章 微生物生态
  第一节 自然界中微生物的分布
  一、土壤中的微生物
  (一)土壤的生态条件
  1.水分 2.营养 3.pH值 4.氧气 5.温度 6.保护层
  (二)土壤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和分布
  1.种类:细菌、防线菌、真菌、原生动物和藻类依次递减
  举出几种可以在发酵中利用的微生物的例子
  2.分布:包括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
  二、水中的微生物
  (一)水体的生态条件
  1.营养 2.温度 3.氧气 4.pH值
  (二)水中微生物的来源
  (三)水中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和分布
  (四)饮用水卫生细菌学
  1.大肠杆菌来衡量 2.饮用水的标准
  三、空气中的微生物
  1.来源 2.种类 3.分布 4.卫生标准 5.在发酵中的应用
  四、人体中的微生物
  1.种类 2.在发酵中如何防止污染
  四、教学过程(见附表)
  五、教学反思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通过这次教学设计,我更深层次地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
  笔者上课的目标明确,不是简单地传授书本上的知识,而是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讲解的内容充分考虑了学生的特点,新知识、旧知识地有机结合。笔者授课热情高,自信心强,与学生交流充分,积极引导学生探究、总结、思考,同时课后积极倾听各方面的评价,包括教学督导和学生,希望给以后的教学带来更大的进步。
  (责编 赵建荣)
其他文献
摘要: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重视课程的“开放性”“综合性”,它提倡不同学科的交叉渗透和跨学科课程资源的整合。跨学科教学是基于多元智能理论下的一种教学新思路,它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和教师的专业发展。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整合多元化课程资源,实施多元化教学评价,促进学科间的交流和融合。  关键词:新课程 跨学科教学 多元智能 生物 地理  一、跨学科教学的背景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驱动下,高中各学科
期刊
摘要: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在英语的课堂上发挥重要的作用。运用多媒体手段,教师可以对文字、图像、声音以及动画、影视片段等素材进行综合处理,以达到文、图、声、影并茂的情境教学效果。教师通过对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的整合,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英语教学 多媒体技术 整合  近几年,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和政府惠民兴教政策力度不断加大,教育信息化的投入也逐渐加
期刊
摘要:德育中有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之分。“润物细无声”是一种隐性教育,其教育的心理机制,就是通过我们的教育活动,围绕教育区更多地激活学生的潜意识,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让学生通过思辨、体验来领悟日常生活中的人生哲理,传承传统美德,养成文明的行为方式。  关键词:潜意识 隐性教育 德育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的这首《春夜喜雨》中提到的“润物细无声”,形象地描摹
期刊
摘要:世界范围内,开发区在各国都有广泛发展,且对本国经济和文化发展起到相当大的作用。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在文化产业建设上还存在值得研究的问题,像文化产业生态化发展的内涵与边界对于具体的实践应有明细的界定等。  关键词:民生建设 开发区 秦皇岛开发区 文化产业 生态文化  民生就是发展,民生以改善民生为重点,是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和“三个代表”的最终体现,是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民生
期刊
摘要:本文针对高中物理圆周运动的课堂教学流程进行介绍,总结出在物理教学中如何通过列举生活事例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介绍一些让物理课堂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方法,总结了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课堂教学深入浅出、充满活力的操作技巧。  关键词:生活 物理教学 圆周运动 自行车  2012年元月笔者参加一次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比赛,当时安排的课题是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五章圆周运动。为了产生亮点,创造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期刊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确定幼儿艺术领域的目标是:“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说明了活动在课堂中的地位和作用。下面笔者结合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找规律》教学案例,谈谈数学教学活动。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第85页和86页。  [教学目标]  1.理解规律的含义,学会找规律的基本
期刊
摘要:《餐巾纸的背面》一书因其给出的视觉化思考的方法,能够创造性地发现和解决商业问题,而备受关注和欢迎。值得注意的是,此书不仅仅适用于解决商业问题,对于其他领域,包括教育教学都可适用。目前已经有很多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正在研究和实践视觉化的思考方法。笔者阅读过此书,将感受和收获,赋予笔端,与人分享。用概念图所描述的整本书的内容和脉络,有助于全面和宏观地了解此书;视觉化思考方法的应用过程的阐述,为学
期刊
摘要:为了研究思想政治课对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影响,笔者根据国家和社会对学生的要求,并结合高职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将“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运用在了高职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活动中,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也获得了一些思考。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 综合职业能力 “翻转课堂”  2013年6月,我课题组开始研究名为“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对学生职业综合能力影响研究”的河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笔者结
期刊
山东高考理综试题生物部分,命题历来以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干考查点,灵活多变,注重了学生的基本科学素养,突显能力考查。 但笔者认为2011年理综卷生物第8小题与2009年理综卷生物第7小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现与大家在这里做一交流。  一、2011年山东高考理综卷生物第8题  1.题目  基因型为AaXBY的小鼠仅因为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未正常分离,而产生一个不含性染色体的AA型配子。等位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