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和未来都有故事

来源 :看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1bb1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言“读经宜冬,读史宜夏”,读经需要专心,冬天寒冷,人都比较宅,自然也比较专心。读史容易入迷,夏天天光久,村儒秀才们也正好省下了灯油钱。不过对现代人来说,冬天挑灯读史,也是乐事一件。
  末世景象总是不堪说。中国历代王朝末世,明末算最令人痛惜的,真是几十年乱象,万里烽烟瘴。西晋与宋虽然孱弱,但总还能力守半壁河山。八旗铁骑,一入山海关,没费什么力气就坐稳江山。李自成的大顺军何以只是行色匆匆地打了回酱油,南明几个政权,又何以清一色的不堪一击。这一切,顾城先生的《南明史》里有答案。
  书中关于李自成的一段,最值得叹息。李自成的败亡,其实根源还在自己。大顺军百万雄师进北京,李闯王在紫禁城里鞭指天下,历史给了他统一全国的机会。可惜流寇思想积弊太深,在形势最好的时候,李自成在政治和军事上连续犯错。首先没意识到清政权是主要敌人,只是忙着分兵接管明朝州郡,在逼反吴三桂后,才偏师出关,结果被多尔衮一战击溃。
  其次是政策没有变通。改朝换代,在古人来说 ,并非完全不可接受的事。天下士民,就算再没追求,也不愿意异族入主。李自成如果能够及时建立起统一战线,稳定明末混乱的天下民心,那么大事可为。可惜当天下官绅争相归附大顺时,他还是一味的斗地主,刮富户,不懂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搞的地主阶级们热脸贴个冷屁股,自己人心尽失。《南明史》里举出的小例子,史籍中鲜有大顺政权征收赋税的记录,少有的含混记载,所征的银、粮却是整数,竟然都是斗地主斗出来的“赃款”。汉人内斗不已,八旗铁骑真是捡了个大便宜。
  如果李自成能坐稳江山,自然就没有大清江宁织造曹寅,也许曹雪芹就写不出《红楼梦》,对后人来说,也是一种可惜。唐德刚先生的《史学与红学》,收录了他治史多年来的札记随笔。虽然不如他其它专著那样有系统浩博,但大家手笔,文理行间珠玉遍地俯拾可得,加上行文平易风趣,非常值得一读。
  中国的文史大家,《红楼梦》总是一个他们绕不开的心结,唐德刚也是如此。在《曹雪芹的“文化冲突”》一篇中,唐先生写了看《红楼梦》的别样心得,他发现曹雪芹对书中的女性人物,无论样貌衣着神态,描写不无细致入微,唯独对她们的脚却只字不提。明清女子大多三寸金莲为美,小家碧玉尚且缠脚,何况大观园里的小姐丫鬟。究竟姑娘小姐们的脚有几寸,曹雪芹不写,高鹗竟也忍着不写。书中女子的脚码,成了大观园里的一桩悬案。
  关于《红楼梦》里的脚的艺术,唐先生自言年轻时曾写过一篇长文,可惜经年变迁原稿早已佚失,这个问题仍然没有答案。大家写史,并不都是板起脸来做严肃文章,偶尔谐谑,同样有益。
  读史以知今,虽然文字间的道理未必能全部吸收,心底里先来个古今相照,也是阅读的乐趣之一。杨照先生是台湾知名的文化评论家,他的《故事照亮未来——通往开放社会的100个观念》,以一百个词汇为体例,每个词所涵盖的观念,又用古今中外的故事来阐释,大至国家社会思想,细及个人行止德行。以小见大,又能由浅入深的书,大多好看,比如余少镭先生的《造文字的反》。不同的是,前者更多的是讲述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念,以及具体体现这些观念的现代公民行为准则。如《礼貌》就是避免不必要的粗鲁,《文明标准》就是要求这个社会变聪明。对一个刚刚能把过马路要看红绿灯和公共场所不能随便丢垃圾这样简单的规则勉强遵守的社会来说,这本书显然是非常有必要一读的。如果人人都能践行,那么真的如书中所说:故事照亮未来了。就算达不到这一步,至少也可以照亮自己,寒碜他人。
  与明末外患不同,清末民初的历史处于中西交融的社会大变革时代,又是另一番情况。近代史的蒋廷黻所著的回忆录同样值得一看。从懵懂学童到八年抗战,四十多年的个人经历娓娓道来,民国的发展变迁也在其中了。
  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以言辞犀利被称为“一代人的冷峻良知”,他所著评论集《政治与文学》包含颇杂,文学、艺术、政治人物、西方著名作家、作品均有涉及。学者看学问,我辈一般读者大可不必那么认真,随便挑拣出所喜欢作家作品的部分看来,乔氏的犀利评论,也会大有获益。
其他文献
一个黑漆发亮的长方形小木框里,密密麻麻排列着一厘米见方的小棠梨木块。每一个小木块上,都刻着一个反写的老宋体汉字,横细竖粗、字形方正,却又撇弯捺弧、不失曲线柔美、古雅动人。    用一把蘸了墨汁的棕刷在字模上反复刷涂——原本浅黄色的木质字模,正是因为这样长年涂刷,早已和“字盘”一样黑漆发亮,显出浑然一体的古朴。等字模着墨均匀、充分后,再用一张上好的宣纸覆于其上;片刻后,又用另一把棕刷在纸面上轻轻扫动
期刊
1949年秋冬交替,台湾海峡海水转凉,中国国民党入主台湾,约两百万官兵眷属,有人匆忙登机,更多人被塞在窄小船舱里,孑然一身,从沿海各港渡海抵台。    党内CC派陈立夫、陈果夫兄弟,从沪港辗转抵台。抵台不到一年,1950年8月,陈立夫以参加“道德重整委员会”名义离开台北,定居在美国新泽西州的农村小镇,常常穿着西装弯腰喂鸡,也曾卖皮蛋维生。还没习惯美国农场生活,一年后,哥哥陈果夫病逝台北,陈立夫没能
期刊
我十几岁的时候就开始向往中国。我们这些在资本主义国家长大的年轻人,向往一个更美好的未来,而毛泽东带来的变化让我觉得跟理想很接近。    中国那时候并不开放,我能接触到的有关中国的信息主要来自《中国画报》《中国建设》等少数几本中国向世界发行的杂志。我现在还记得一个画面:一大群人手捧鲜红的萝卜,这个场景很美。另外,大寨给我的印象也很深。    当时,德国处在资本主义发展时期。每个人必须参与竞争,要赚钱
期刊
20世纪30年代蒋介石和宋美龄联手发动新生活运动,以蒋介石自己的话来说,这是国民党于30年代所推出的一场“精神方面的重大战争”。1934年7月,“新生活运动促进总会”于南昌正式成立,统领全国各地新运之工作。蒋介石任总会长,江西省政府主席熊式辉为主任干事,设调查、设计、推行三个部门。次年2月,新运妇女指导委员会成立,由宋美龄任指导长。“新生活运动促进总会”对人们应该如何开展新生活运动作了极详尽的规定
期刊
“战乱之时,法律失语”,是古罗马政治家西塞罗的名言。即使到了近代,战时法律与公民权益之间的冲突,也屡见不鲜。这个时候,一个独立、公正的司法机关,就显得尤为重要。可惜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最高法院在“日裔公民拘留案”中,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1942年2月,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签署了一项行政命令,授予军事指挥官重新安置日裔美国公民的权力。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原来,就在几周前,日本轰炸了珍珠
期刊
1948年的冬天,北平裹在兵临城下的恐惧之中。因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打响,北平周边省份的难民,投亲靠友挤进北平古老的城墙里头。    北平东直门内九道湾郑家也涌入了逃难的亲友,郑家的屋后成了国民党的养马场,10岁的郑希成看到挨着的邻居甲8号家“好像是姓卢”的房顶上已经朝东支起了两挺机关枪。他还听从东北四平逃来的乡亲说,四平是解放军四进四出打下来的,要是国共一开战,北平恐怕也要平了。    城门关闭,
期刊
民国作家梁实秋说,所谓“耳畔频闻故人死,眼前但见少年多”,是一般人中年的写照。不过要确切定义中年就不那么容易了。尽管科学家已经研究了几十年,但中年这个术语还是没有固定的时限,从40岁到变得老年痴呆之间的那段时间可以算入其中。在某种程度上,统计学上对中年的年龄定义对特定个人毫无意义。它的意义远远比不上你自己的个人生命旅途,你的孩子多大了,你的父母是否健在,你的事业发展如何。总之,中年更多的是个人体验
期刊
100年前,这个马背上的民族,在统治中原近三百年之后,面对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最终选择了无奈而平静地接受。  对于清亡民兴的原因,时人及后人有诸多解释。而裕隆太后在下达退位诏书之后,曾自叹祸起于萧墙:“一般亲贵,无一事不卖,无一缺不卖,卖来卖去,以致卖却祖宗江山。”隆裕此番感慨时,不知是否想起275年前祖先皇太极的训令。在率清军入关之前,这位大清帝业的创始人曾告诫同族:满人须“衣服语言、悉尊旧制、时
期刊
1978年间,您和时任副总理的邓小平进行了深入的谈判,并宣布中美两国将在1979年的第一天全面恢复邦交正常化。对此您曾表示这是您在白宫生涯中作出的最明智的决定之一。 您觉得当时中美建交的最大阻碍是什么?而又是什么因素促使您在美国国会的阻力下依然极力推动中美邦交正常化?  A:当我当选为美国总统之后,我就将中美邦交正常化视为总统任期内的优先议题之一。我很欣喜地看到时任中国副总理的邓小平是位极具眼光和
期刊
张培刚先生与湖北息息相关。楚文化留下了屈原的爱国主义情怀,又是辛亥革命的首义之地。这里产生了李先念先生等一批革命家,又出现了闻一多这样一批血性之人。张先生1913年7月10日出生在湖北红安县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从小参加农业劳动,感受到农民生活和农业的艰辛,决心要为改变农业和农民生活找到一条出路。青少年时代,军阀混战,日寇入侵激发了他富国强兵的决心。这些思想影响了他一生的学术道路。  1929年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