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上好“欣赏·评述”内容的美术课,笔者从长期的实践中摸索出上好欣赏课的教学策略,用正确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指导小学生写出欣赏评论性质的短文章。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欣赏评述;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教学策略
小学美术教师由于教师专业能力不高或表达能力不强等各种原因,相对于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等学习领域课程,普遍会觉得欣赏评述领域的内容难以驾驭,尤其在如何提高学生评述能力上感到困惑。欣赏课教学过程中常见以下情况:一是以往的填鸭式教学,教师讲学生听,几乎是把教参和作品风格介绍一遍;二是能迎合学生兴趣对作品进行讲解分析,但没将重点放在学生对作品的描述和评论上,只有欣赏没有评述。这两种欣赏模式的特点是“累”,老师讲得累,学生听得累,大部分学生还云里雾里,一节课下来大多也只是记住了美术家的名字和作品而已,根本谈不上提高欣赏能力和评论能力。因此,经常见到艺术展览厅的参观者对一幅作品仅用几秒钟就走过去了,如果请他们评论一下,他们也只能用一些简单的词汇描述,审美判断肤浅,即使有感触也难以用语言表达作品的深层内涵和高超技艺。
年轻时的我也是怕上欣赏课,最怕没有电脑平台的欣赏课,“苦”过“累”过之后不断探索,逐渐整理出有效提高小学生美术评述能力的策略,把欣赏课变成学生和自己都喜爱的课程,概括起来有以下这三个方面。
一、熟悉欣赏课的课程标准体系和教材设计
熟悉教材是“老生常谈”,虽然熟悉课程标准体系和教材设计并不代表能上好欣赏课,但不熟,也就无法理解课标和教材用意,无法理解每一个学段该培养什么能力、达到什么水平,茫茫大海,课程标准为学习导航,课本教材犹如渡船,要想有效率,就得利用好工具。
在《美术课程课标》第二部分里,提出的“欣赏·评述”领域总的目标有三点:(一)感受自然美,了解美术作品的题材、主题、形式、风格与流派,知道重要的美术家和美术作品,以及美术与生活、历史、文化的关系,初步形成审美判断能力。(二)学会从多角度欣赏与认识美术作品,逐步提高视觉感受、理解与评述能力,初步掌握美术欣赏的基本方法,能够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三)提高对自然美、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的兴趣,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崇尚文明,珍视优秀的民族、民间美术与文化遗产,增强民族自豪感,养成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
课标第三部分为每一学段设定具体的课程内容:第一学段目标为观赏自然景物和学生感兴趣的美术作品,用简短的话语大胆表达感受;第二学段目标为欣赏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中外美术作品,用语言或文字等多种形式描述作品,表达感受与认识。第三学段目标为欣赏中外优秀美术作品,了解有代表性的美术家。通过描述、分析与讨论,用简单的美术术语对美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进行分析,表达对美术作品的感受与理解。
从这里可以看出语言文字运用的梯度:简短话语表达-语言文字描述-描述、分析和讨论。再概括点是:简短的说-简单的说和写-有想法的说和写。在写作字数要求方面,课标的第四学段才要求写出300字以上的评论文章,但在我们使用的人美版小学美术课本中,第二学段已安排写出100至200字左右的文章,第三学段安排写出200至300字左右的文章。而实际情况是,使用良好的教学策略下,第三学段的大部分学生能为一位美术家的一两件作品轻松写出300字以上的小评论了。
二、用正确的教学策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我国美术高等教育系统往往将大部分时间用在绘画创作、文化知识与美术史的学习上,对美术作品的鉴赏多停留在感性方面,简单了解作品的相关背景和艺术流派,大多没有在“评述”方面做过深入研究。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通常认为是语文课的范畴。当今社会讲究团队合作,语言表达能力变得非常重要,而美术课的欣赏评述无疑也是从另一个角度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这方面能力的提高除了有助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外,更有助于学生深入地理解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在感悟式鉴赏的基础上,向社会学鉴赏、比较式鉴赏和形式鉴赏这三个维度提高。
欣赏评述必须使用语言文字,在这个方面我们可以从语文的教学系统中借鉴。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字-词-句-篇”“听-说-读-写”训练融进每篇课文,环环相扣,从长期的积累中提高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认为,这种训练模式也可借鉴于美术欣赏教学。
美术学科也有独特的美术语言系统,美术语言指造型艺术的基本構成因素,主要有点、线、面、形体、结构、明暗、色彩、空间、材质、肌理等视觉语汇组成,以及将造型因素组合成作品的基本原理,主要有变化与统一、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比例与尺度、变化与统一、节奏与韵律等等,这些词汇具有客观性,是用以表达理性分析作品的专业语言,基础教育的美术教材也呈现出对这些专业知识循序渐进的系统学习。但美术课没有书面的考核测试,一般都不要求学生记忆与背诵,学生在课堂上通常沉浸于创作表现。因此,专业知识很容易忘记。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积累,平常美术课上做笔记是个不错的选择,简要的笔记至少让学生准确记住专业词汇,通过长期的积累,能在评述需要时脱口而出。
美术专业语言相当一部分不容易理解,面对毫无美术基础的小学生,我们需要把欣赏语言“童化”处理与“童化”想象。小学各学科教学中语言要“童化”,已成为许多教师的共识,“童化”语言源自生动有趣、充满想象的生活,“童化”的说和写,就是在兴趣和自由中历练语言的翅膀,让其语言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例如,在欣赏毕加索的《梦》时,学生的说法就很有特点,“这女人的脑袋不见了。”“她这样歪着脖子是不舒服的,可她的表情又很舒服。”“她皮肤颜色有好几种,可为什么会有绿色的地方?”这些讨论中的句子写进文章里,一样是那么灵动,充满生气。
如何能让学生说出来?说得好?这真需要对提问方式下番功夫。巧妙地设置提问,才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和表述。每一次听到优秀的欣赏课,都听到散发着个人魅力的语言组织。浙江湖州市吴兴实验中学的徐军老师有一节著名的公开课《最美的书》,内容是书籍装帧设计的欣赏,徐老师用极具吸引力的问题引发学生关注,他提的问题有玄机,引发学生困惑、好奇、惊讶、赞叹,学生一步步紧追,迫不及待地等老师展示,徐老师巧妙地设置每一个提问,可以见到每一句台词背后都是精心地组织语句、筛选资源、推敲结构、设置悬念。 三、在实践中积累与收获
在写作实践中,第一学段(一、二年级)的学生字词积累不多,教学上以“说”为主,教师要设置好提问引导学生说,并注意引导学生用完整的句子说。例如,“你看到哪些颜色?”“绿色、蓝色。”这样的回答是对的,却不是完整的,不利于将来的写作训练,要让学生养成完整回答的习惯:“我看到有绿色和蓝色。”再引导他扩句,“我看到嫩嫩的长着青草的绿色和很干净的蓝色天空。”长期的积累与习惯养成,为将来的写作打下基础。
第二学段(三、四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够写写小短文了,大部分能写出100至200 字的小短文,这个阶段的小短文处于模仿阶段,以介绍作品的作者、形式、色彩、画面内容和基本风格特点为主,要引导学生“听”讲解,“听”范文,看书,查资料,仔细观察,适当摘抄,表述自己的喜好,提出疑问。这个阶段的小短文是不完美的,只是给学生提供练笔的机会,从模仿到创作,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真心需要老师的耐心鼓励。
第三学段(五、六)年级的学生评述逐渐丰满,一般能写200至400字左右,优秀的学生写得更多。在第二学段写作以介绍为主的基础上,用丰富的词语描述画面内容,从搜集资料中整理出作品的创作背景,用专业的词语说明作品的形式和风格,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还可以挖掘美术家创作时的情感和表达自己对作品的情感。批改和讲评除了遣词造句还要仔细看前后逻辑,段落安排,为将来第四学段写成完整的评论文章打下基础,踏实地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
艺术总是相通的,文学作品用丰富的语言塑造形象,美术作品亦可用语言表述画里画外,虽然每个人欣赏水平和欣赏角度不同,莎士比亚说“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我们都可以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欣赏感受、体验和欣賞引发的想象,在沟通中了解更多的“哈姆雷特”。欣赏评述说到底是为了识别鲜花和野草,区别优劣和雅俗,“鉴赏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多次实践的结果。”通过说与写的积累实践,提高小学生美术欣赏评述能力,把美术技能的学习全面提升至图像识读、审美态度、文化理解的核心素养层面上,更深入地体会作品中的深层内涵和高超技艺。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1年版.
[2] 藤守尧.审美心理描述.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5年版.
[3]基于核心素养的美术教学——对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尹少淳教授的访谈.中国中小学美术,2016(1).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欣赏评述;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教学策略
小学美术教师由于教师专业能力不高或表达能力不强等各种原因,相对于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等学习领域课程,普遍会觉得欣赏评述领域的内容难以驾驭,尤其在如何提高学生评述能力上感到困惑。欣赏课教学过程中常见以下情况:一是以往的填鸭式教学,教师讲学生听,几乎是把教参和作品风格介绍一遍;二是能迎合学生兴趣对作品进行讲解分析,但没将重点放在学生对作品的描述和评论上,只有欣赏没有评述。这两种欣赏模式的特点是“累”,老师讲得累,学生听得累,大部分学生还云里雾里,一节课下来大多也只是记住了美术家的名字和作品而已,根本谈不上提高欣赏能力和评论能力。因此,经常见到艺术展览厅的参观者对一幅作品仅用几秒钟就走过去了,如果请他们评论一下,他们也只能用一些简单的词汇描述,审美判断肤浅,即使有感触也难以用语言表达作品的深层内涵和高超技艺。
年轻时的我也是怕上欣赏课,最怕没有电脑平台的欣赏课,“苦”过“累”过之后不断探索,逐渐整理出有效提高小学生美术评述能力的策略,把欣赏课变成学生和自己都喜爱的课程,概括起来有以下这三个方面。
一、熟悉欣赏课的课程标准体系和教材设计
熟悉教材是“老生常谈”,虽然熟悉课程标准体系和教材设计并不代表能上好欣赏课,但不熟,也就无法理解课标和教材用意,无法理解每一个学段该培养什么能力、达到什么水平,茫茫大海,课程标准为学习导航,课本教材犹如渡船,要想有效率,就得利用好工具。
在《美术课程课标》第二部分里,提出的“欣赏·评述”领域总的目标有三点:(一)感受自然美,了解美术作品的题材、主题、形式、风格与流派,知道重要的美术家和美术作品,以及美术与生活、历史、文化的关系,初步形成审美判断能力。(二)学会从多角度欣赏与认识美术作品,逐步提高视觉感受、理解与评述能力,初步掌握美术欣赏的基本方法,能够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三)提高对自然美、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的兴趣,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崇尚文明,珍视优秀的民族、民间美术与文化遗产,增强民族自豪感,养成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
课标第三部分为每一学段设定具体的课程内容:第一学段目标为观赏自然景物和学生感兴趣的美术作品,用简短的话语大胆表达感受;第二学段目标为欣赏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中外美术作品,用语言或文字等多种形式描述作品,表达感受与认识。第三学段目标为欣赏中外优秀美术作品,了解有代表性的美术家。通过描述、分析与讨论,用简单的美术术语对美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进行分析,表达对美术作品的感受与理解。
从这里可以看出语言文字运用的梯度:简短话语表达-语言文字描述-描述、分析和讨论。再概括点是:简短的说-简单的说和写-有想法的说和写。在写作字数要求方面,课标的第四学段才要求写出300字以上的评论文章,但在我们使用的人美版小学美术课本中,第二学段已安排写出100至200字左右的文章,第三学段安排写出200至300字左右的文章。而实际情况是,使用良好的教学策略下,第三学段的大部分学生能为一位美术家的一两件作品轻松写出300字以上的小评论了。
二、用正确的教学策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我国美术高等教育系统往往将大部分时间用在绘画创作、文化知识与美术史的学习上,对美术作品的鉴赏多停留在感性方面,简单了解作品的相关背景和艺术流派,大多没有在“评述”方面做过深入研究。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通常认为是语文课的范畴。当今社会讲究团队合作,语言表达能力变得非常重要,而美术课的欣赏评述无疑也是从另一个角度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这方面能力的提高除了有助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外,更有助于学生深入地理解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在感悟式鉴赏的基础上,向社会学鉴赏、比较式鉴赏和形式鉴赏这三个维度提高。
欣赏评述必须使用语言文字,在这个方面我们可以从语文的教学系统中借鉴。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字-词-句-篇”“听-说-读-写”训练融进每篇课文,环环相扣,从长期的积累中提高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认为,这种训练模式也可借鉴于美术欣赏教学。
美术学科也有独特的美术语言系统,美术语言指造型艺术的基本構成因素,主要有点、线、面、形体、结构、明暗、色彩、空间、材质、肌理等视觉语汇组成,以及将造型因素组合成作品的基本原理,主要有变化与统一、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比例与尺度、变化与统一、节奏与韵律等等,这些词汇具有客观性,是用以表达理性分析作品的专业语言,基础教育的美术教材也呈现出对这些专业知识循序渐进的系统学习。但美术课没有书面的考核测试,一般都不要求学生记忆与背诵,学生在课堂上通常沉浸于创作表现。因此,专业知识很容易忘记。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积累,平常美术课上做笔记是个不错的选择,简要的笔记至少让学生准确记住专业词汇,通过长期的积累,能在评述需要时脱口而出。
美术专业语言相当一部分不容易理解,面对毫无美术基础的小学生,我们需要把欣赏语言“童化”处理与“童化”想象。小学各学科教学中语言要“童化”,已成为许多教师的共识,“童化”语言源自生动有趣、充满想象的生活,“童化”的说和写,就是在兴趣和自由中历练语言的翅膀,让其语言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例如,在欣赏毕加索的《梦》时,学生的说法就很有特点,“这女人的脑袋不见了。”“她这样歪着脖子是不舒服的,可她的表情又很舒服。”“她皮肤颜色有好几种,可为什么会有绿色的地方?”这些讨论中的句子写进文章里,一样是那么灵动,充满生气。
如何能让学生说出来?说得好?这真需要对提问方式下番功夫。巧妙地设置提问,才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和表述。每一次听到优秀的欣赏课,都听到散发着个人魅力的语言组织。浙江湖州市吴兴实验中学的徐军老师有一节著名的公开课《最美的书》,内容是书籍装帧设计的欣赏,徐老师用极具吸引力的问题引发学生关注,他提的问题有玄机,引发学生困惑、好奇、惊讶、赞叹,学生一步步紧追,迫不及待地等老师展示,徐老师巧妙地设置每一个提问,可以见到每一句台词背后都是精心地组织语句、筛选资源、推敲结构、设置悬念。 三、在实践中积累与收获
在写作实践中,第一学段(一、二年级)的学生字词积累不多,教学上以“说”为主,教师要设置好提问引导学生说,并注意引导学生用完整的句子说。例如,“你看到哪些颜色?”“绿色、蓝色。”这样的回答是对的,却不是完整的,不利于将来的写作训练,要让学生养成完整回答的习惯:“我看到有绿色和蓝色。”再引导他扩句,“我看到嫩嫩的长着青草的绿色和很干净的蓝色天空。”长期的积累与习惯养成,为将来的写作打下基础。
第二学段(三、四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够写写小短文了,大部分能写出100至200 字的小短文,这个阶段的小短文处于模仿阶段,以介绍作品的作者、形式、色彩、画面内容和基本风格特点为主,要引导学生“听”讲解,“听”范文,看书,查资料,仔细观察,适当摘抄,表述自己的喜好,提出疑问。这个阶段的小短文是不完美的,只是给学生提供练笔的机会,从模仿到创作,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真心需要老师的耐心鼓励。
第三学段(五、六)年级的学生评述逐渐丰满,一般能写200至400字左右,优秀的学生写得更多。在第二学段写作以介绍为主的基础上,用丰富的词语描述画面内容,从搜集资料中整理出作品的创作背景,用专业的词语说明作品的形式和风格,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还可以挖掘美术家创作时的情感和表达自己对作品的情感。批改和讲评除了遣词造句还要仔细看前后逻辑,段落安排,为将来第四学段写成完整的评论文章打下基础,踏实地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
艺术总是相通的,文学作品用丰富的语言塑造形象,美术作品亦可用语言表述画里画外,虽然每个人欣赏水平和欣赏角度不同,莎士比亚说“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我们都可以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欣赏感受、体验和欣賞引发的想象,在沟通中了解更多的“哈姆雷特”。欣赏评述说到底是为了识别鲜花和野草,区别优劣和雅俗,“鉴赏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多次实践的结果。”通过说与写的积累实践,提高小学生美术欣赏评述能力,把美术技能的学习全面提升至图像识读、审美态度、文化理解的核心素养层面上,更深入地体会作品中的深层内涵和高超技艺。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1年版.
[2] 藤守尧.审美心理描述.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5年版.
[3]基于核心素养的美术教学——对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尹少淳教授的访谈.中国中小学美术,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