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促进学生智能发展以及个性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在词语、句子、段落、篇章等语言教学训练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一、比较辨别,培养思维的准确性
词语教学要逐步使学生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应注意词语之间的内在联系,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不同的含义,通过分析比较,准确理解词义,培养学生思维的准确性和认真揣摩语言的良好个性。苏教版7册《李时珍夜宿古寺》中“李时珍端详了一阵,各扯下一点放在嘴里嚼嚼,若有所悟。”这里的“端详”不是一般的“看看”,而是认真、仔细、反复地看,从后面的“一阵”这个词可以证明,李时珍在认真细致地辨别鸡肠草与鹅肠草外形上的区别;这里的“嚼嚼”不能用“尝尝”替代,“尝尝”仅仅是说简单地品品食物的味道,常常指尝个鲜,粗略感知美味佳肴之味道,而这里的“嚼嚼”嚼的是药草,要仔细分辨两种草药药性药味上细微的差异,且不能有一点差错,最后李时珍终于“若有所悟”,得出结论:“鸡肠草,生嚼涎滑;鹅肠草,生嚼无涎……”通过比较辨别,准确理解“端详”、“嚼嚼”两个词,才能真正感受到李时珍科学研究的严谨作风。
二、挖掘内涵,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集中体现在智力活动中能深入思考问题,善于概括归类,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透过现象看本质。语文教学中理解和掌握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有利于理解课文内容,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学中,要抓住句子,通过分析、比较等一系列思维活动,使学生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例如苏教版5册《金子》一课中理解彼得说的话:“我是唯一找到真金的人!我的金子就在这块土地里。”师:“你觉得这里的‘真金’指的是什么?”生1:“他的意志。”生2:“他的坚持。”师:“很好,让我们回顾一下彼得找金子的过程,究竟哪些是他找到的‘真金’呢?”(提示从多角度、多方面去深入思考。)生3:“不甘心落空。”师:“对,遇到困难,不甘心,不放弃,这是一块‘真金”’。生4:“埋头苦干。”生5:“全部精力。”师:“认准目标,竭尽全力去干,这是一块‘真金’。还有新的发现吗?”生6:“他有梦想。”师:“对。心中要有梦想,梦想成真,梦想是金。”生7:“若有所悟。”师:“为什么说这也是呢?”生7:“因为他知道了才会去做。”师:“对呀,认清方向非常重要,要多思考,有智慧地干。这是一块非常重要的‘真金’。”在教师的“指引”下,挖出一块块“真金”,思维逐步深入,使词句内涵一一变得厚重起来,并化成一种力量植根于学生的精神世界里。
三、多元理解,培养思维的独特性
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往往是多元的,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独特感受,同时要注意多元理解与教学目标的和谐统一,这是鼓励学生发表自己新的见解、独特体验,培养学生思维独特性有效途径。例如,一位教师在《第一朵杏花》(苏教版8册)课堂尾声阶段讨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课后思考题: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为什么以“第一朵杏花为题?”生1:“这篇课文主要写了竺可桢爷爷和邻居孩子两次看杏花,发现了第一朵杏花哪天开,都是围绕着‘第一朵杏花’写的。”师:“你是从课文内容上思考的,有道理。”生2:“从‘第一朵杏花’看出竺可桢爷爷精确观察、严谨的科学态度。”师:“你思考了‘第一朵杏花’深层的意思,很好。”生3:“竺可桢爷爷既然这么爱观察、这么严谨,那他在第二年春天自己去观察就是了,为什么还让孩子来告诉他?”师:“这位同学提出了不同看法,你们怎么看这个问题?”生4:“我觉得不是竺可桢爷爷让孩子观察‘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孩子也学会了认真、精确的观察。”生5:“竺爷爷是为了通过观察杏花,教育孩子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严谨。”……师:“我赞同这几位同学的理解。其实竺爷爷是有良苦用心的,他不但自己研究严谨,而且用自己的行动教会了一个小孩子要认真观察、要严谨做事,同时也教育我们每个人。这也是用‘第一朵杏花’做题目的妙处。”因为有不同的生活经验和理解视角,学生提出了不同理解,课堂自然生成了思维碰撞,这样的课堂才是富有生命活力的。
一、比较辨别,培养思维的准确性
词语教学要逐步使学生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应注意词语之间的内在联系,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不同的含义,通过分析比较,准确理解词义,培养学生思维的准确性和认真揣摩语言的良好个性。苏教版7册《李时珍夜宿古寺》中“李时珍端详了一阵,各扯下一点放在嘴里嚼嚼,若有所悟。”这里的“端详”不是一般的“看看”,而是认真、仔细、反复地看,从后面的“一阵”这个词可以证明,李时珍在认真细致地辨别鸡肠草与鹅肠草外形上的区别;这里的“嚼嚼”不能用“尝尝”替代,“尝尝”仅仅是说简单地品品食物的味道,常常指尝个鲜,粗略感知美味佳肴之味道,而这里的“嚼嚼”嚼的是药草,要仔细分辨两种草药药性药味上细微的差异,且不能有一点差错,最后李时珍终于“若有所悟”,得出结论:“鸡肠草,生嚼涎滑;鹅肠草,生嚼无涎……”通过比较辨别,准确理解“端详”、“嚼嚼”两个词,才能真正感受到李时珍科学研究的严谨作风。
二、挖掘内涵,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集中体现在智力活动中能深入思考问题,善于概括归类,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透过现象看本质。语文教学中理解和掌握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有利于理解课文内容,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学中,要抓住句子,通过分析、比较等一系列思维活动,使学生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例如苏教版5册《金子》一课中理解彼得说的话:“我是唯一找到真金的人!我的金子就在这块土地里。”师:“你觉得这里的‘真金’指的是什么?”生1:“他的意志。”生2:“他的坚持。”师:“很好,让我们回顾一下彼得找金子的过程,究竟哪些是他找到的‘真金’呢?”(提示从多角度、多方面去深入思考。)生3:“不甘心落空。”师:“对,遇到困难,不甘心,不放弃,这是一块‘真金”’。生4:“埋头苦干。”生5:“全部精力。”师:“认准目标,竭尽全力去干,这是一块‘真金’。还有新的发现吗?”生6:“他有梦想。”师:“对。心中要有梦想,梦想成真,梦想是金。”生7:“若有所悟。”师:“为什么说这也是呢?”生7:“因为他知道了才会去做。”师:“对呀,认清方向非常重要,要多思考,有智慧地干。这是一块非常重要的‘真金’。”在教师的“指引”下,挖出一块块“真金”,思维逐步深入,使词句内涵一一变得厚重起来,并化成一种力量植根于学生的精神世界里。
三、多元理解,培养思维的独特性
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往往是多元的,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独特感受,同时要注意多元理解与教学目标的和谐统一,这是鼓励学生发表自己新的见解、独特体验,培养学生思维独特性有效途径。例如,一位教师在《第一朵杏花》(苏教版8册)课堂尾声阶段讨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课后思考题: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为什么以“第一朵杏花为题?”生1:“这篇课文主要写了竺可桢爷爷和邻居孩子两次看杏花,发现了第一朵杏花哪天开,都是围绕着‘第一朵杏花’写的。”师:“你是从课文内容上思考的,有道理。”生2:“从‘第一朵杏花’看出竺可桢爷爷精确观察、严谨的科学态度。”师:“你思考了‘第一朵杏花’深层的意思,很好。”生3:“竺可桢爷爷既然这么爱观察、这么严谨,那他在第二年春天自己去观察就是了,为什么还让孩子来告诉他?”师:“这位同学提出了不同看法,你们怎么看这个问题?”生4:“我觉得不是竺可桢爷爷让孩子观察‘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孩子也学会了认真、精确的观察。”生5:“竺爷爷是为了通过观察杏花,教育孩子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严谨。”……师:“我赞同这几位同学的理解。其实竺爷爷是有良苦用心的,他不但自己研究严谨,而且用自己的行动教会了一个小孩子要认真观察、要严谨做事,同时也教育我们每个人。这也是用‘第一朵杏花’做题目的妙处。”因为有不同的生活经验和理解视角,学生提出了不同理解,课堂自然生成了思维碰撞,这样的课堂才是富有生命活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