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活动中数学思维的培养策略

来源 :江西教育B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6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它不是原始素材的简单堆砌,而是相关要素的逐层递进。教学活动有的放矢,学生的思维才能逐级提升。用三角板画角原本只是“角的认识”课中的一道习题:“你能用三角尺画出15°、150°、165°、75°吗?”这道题在帮助学生加深对三角板认识的同时,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价值极其丰富。我们将其开发成一节实践活动课,意在为教师寻找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路径提供一种参考。
  一、从思考到操作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是思维的体操,从内容的表现形式看,通常分三个层次,即形象、表象、抽象。数学最核心、最本质的内容必定是抽象的,它脱离现实,是关于符号的知识体系。但儿童最能理解的数学却是形象的,这和他们的思维水平有很大的关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基于儿童”之后更要“发展儿童”,生活化、儿童化只是学习的桥梁,最终必须数学化。当我们面对问题时,不要急于解决问题,先静下心来想一想,抽象有困难再去结合表象,表象有困难再去结合形象,千万不能一直从低阶开始。实践证明,长期在直观、形象、操作的层面解题,学生的思维就有了惰性,此时再想发展思维能力就更难了。
  实践活动“用三角板画角”一课,我们可以按下面的步骤展开教学。1.情境感知:三角板中各有哪几个角?分别多少度?2.提出问题:用三角板可以画出哪些不超过180°的角?3.选择策略:你准备怎么解决这个问题?4.初步设想:你已经想到了哪些角?这些角分别是怎么得到的?5.启发思考:还会有其他不一样的角吗?6.操作验证:请拼出刚才说的这些角。7.思维顿悟:活动中你又发现了哪些不一样的角?8.反思质疑:拼角、画角的过程让你想到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在上述教学设计中,操作的作用是验证、巩固,以及思考无助后的灵感触发。这样的课堂,有浓浓的数学味,学生能学到真正的数学。
  二、从尝试到联想
  从熟知的事物及现象中发现规律,然后通过验证得出结论,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一般路径。在这条路径下,儿童的观察、猜想、实验、推理、概括等能力得到了有效的训练与提升。小学生喜欢在熟悉的领域内按熟悉的方式进行学习,这是他们这个年龄段应有的状态。从实例中获取知识是一种方式,从已有结论中二次获取知识也是一种方式。数学可以来源于生活现实,也可以来源于数学现实。联想就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在联想中,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发散状态,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敏捷性、创造性等品质都会得到发展。
  在“用三角板画角”一课中,我们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从熟悉到陌生,有梯度地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第一,运算上的联想。把两个角相加得到新角是学生熟悉的,但把两个角相减得到新角则是学生陌生的。如图1,45°角和30°角合并拼,可以得到75°角,如果将它们部分重叠起来拼,又会得到多少度的角呢?
  第二,空间上的联想。在三角板内部拼角是学生熟悉的,但从三角板外部找角则是学生陌生的。如图2,借助一条直线,在两块三角板外,又能得到多少度的角呢?
  第三,数量上的联想。利用两个角画角是学生熟悉的,但利用三个角或者更多的角画角则是学生陌生的。如图3,在已有75°角(45°+30°)的外延再增加一个90°角,又能得到多少度的角呢?
  这样的课堂灵动而富有张力,教师一两句的引导、点拨,便能给学生打开一扇知识的窗口。
  三、从零散到系统
  有效的学习要体现在对某个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上,也要体现在对既有认知系统的扩充或重组上。零散的知识点只有经过系统化后,才能内化为学生的所得。一方面,零散的知识记忆起来麻烦,而且很容易忘记;另一方面,零散的知识没有形成体系,容易导致思考問题片面。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注重多角度、多维度地呈现知识,帮助学生把零散的知识组成系统,逐步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在系统化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更加有条理,这将有利于他们准确地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有利于他们运用数学概念、思想和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在“用三角板画角”一课中,我们至少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对零散知识进行系统化整合。一是与“搭配(排列组合)”连接。用三角板画角,换个思路看,其实就是对三角板中已有的角度(30°、45°、60°、90°)进行自由组合。按图4的方式,先两两连线得到16种组合,再分别进行加减运算得出32个度数,最后剔除相同的答案。在此基础上,为了得到更多的角度,还可以将刚刚得到的度数再与原有的4个度数组合。
  二是与“找规律(等差数列)”连接。在学生尝试以后,可以让他们将初步得出的角按顺序排列起来(15°、30°、45°、60°、75°、90°、105°、120°、135°、150°、165°、180°)。此时学生得出的角可能不全,这很正常,不用刻意补充。教师只须引导他们观察已有数据,努力发现数值排列的规律。因为有丰富的找规律经验,他们会很快发现相邻两个角之间的度数差大部分是15°或全部是15°。之后,找全的学生会根据“等差”这一特性进行更全面的思考;找不全的学生会自觉补全遗漏度数,并进行尝试、验证,最后获得完整答案。我们还可以从15°的整倍数这个角度引导学生发现、归纳,构建出多维的知识体系。零散的度数有了系统化的理解后,学生的思维必将深入而持久。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滨海国际合作学校)
其他文献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可以看出,教师应根据班级学生实际学情,基于“高观点”整体教学视角,研读课程、学段、年级、单元、课时等不同层面的教学资源,分析教学内容及价值,重构原有单元教材编排,突破单一知识的局限,形成适应学生实际学情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是学生实际学情,
期刊
《海上日出》是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精读课文,属散文类文体。课文依次写了天空晴朗时、天空有云堆时和天空有黑云时海上日出的景象。教学时,汪老师重点关注、落实“了解课文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的阅读要素。在汪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聚焦课文第2、第3自然段,借助文本语言的理解、品读、感悟,读懂了景物变化的顺序,即从太阳还没有出来,到太阳出现了小半边脸,再到整个太阳跳出了海面。教学中,汪老师注重学生
期刊
策划/本刊编辑部 主持人/王从华  日本学者佐藤学指出,教师必须是“工匠性”与“专业性”兼备的专家,作为工匠的教师是靠“模仿”与“修炼”学习的,而作为专家的教师是靠“反思”與“研究”学习的。新课程改革以来,我国在职教师培训需求越来越大,培训内容和方式也逐步和国际接轨,校本研修、课例研究和工作坊研修等培训模式引入后,正逐步成为在职教师培训的主要方法和模型。传统拼盘式教师培训课程体系虽发挥了一些作用,
期刊
摘 要:依托小学语文教育名家工作室建设,借助“语文学科素养体系的建构与实践研究”课题推进路径,通过深度调研、创新课例研修制度、优化课例研修方式,构建基于课堂诊断的主题行动研究路径,逐步形成“跟进式校本课例研修”的基本模式,促进教师个体、学科团队、区域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  关键词:课堂诊断;跟进式主题行动研究;课例研修;教师专业发展  一、缘起:如何走出校本研修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  校本研修是教
期刊
语文课一定要注重听说读写的训练,只有扎扎实实地把听说读写教好,学生的语文能力、核心素养才会不断地提升。语文教学要让学生真正地学习,做学习的主人。著名特级教师李吉银老师以任务驱动型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目标明确,始终带着问题思考、探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思辨性很好地呈现在我们眼前,值得我们学习。  【片段一】  师:我发现第一自然段中有这样三个句子——  (出示:  早晨,从山坡上,
期刊
笔者听了特级教师许卫兵的“用字母表示数”一课后,受益匪浅。为什么要由具体的数走向概括的字母表示?大家进行不断探索的动机是什么?笔者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求简思维。也正是如此,教学中,许老师充分利用了这一点,激发学生不断求简的欲望,思维从具体向抽象跨越。从开始的字母表示概括的数,到着力体现数量关系,到最后的简写规则的学习以及用字母表示公式,一脉相承,体现了整体建构的教学魅力。  【片
期刊
笔者有幸聆听了特级教师杨传冈老师执教的“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一课,受益匪浅。杨老师在教学中一是巧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根据已有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列出正确算式,自然地探究新知;二是有效激活学生已有数学经验,适时提问引导,让学生在小组里交流合作,进而激发学生思考,探索出小数加、减法的算理。  【片段一】巧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从这幅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呢?  生:钢笔是每支16元。  生:计算器是每个1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短短几百字的“前言”中十余次提到了“语言文字运用”;2016年6月,在“全国第二次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会”上,陈先云理事长从理解、运用、思维、审美四个维度列出了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清单。此次研讨会主题为“以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语言文字运用”。下面笔者结合《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谈在实际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小学生学
期刊
为了消除语文教学读写分离的尴尬,统编语文教材除了在常规单元中利用语文要素将单元的阅读与习作构成有机的整体之外,还创造性地设置了习作单元,举全单元资源为习作助力。  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就是一个典型的习作单元,语文要素是:1.阅读层面,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着中心意思来写的;2.表达层面,从不同方面或者选择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意思。阅读要素与习作要素一脉相承,由读到写的实践转化体现了教材编写的单
期刊
英国科学家培根曾说过:“如果你从肯定开始,必将以问题告终;如果从问题开始,则将以肯定结束。”对学生而言,单单获得一个结论,并不意味着他们掌握了知识。真正有效的学习过程,是培养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于是,笔者对“3的倍数特征”再思考,试着从关注儿童问题的角度思考这节课。  一、初教学:触于“表”难及“里”引发的问题  在苏教版五年级下册“3的倍数特征”这一课中,教材给学生提供了多种探究素材,如百数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