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自新课改以来,自主有效课堂备受教育界的关注。本文主要从实践操作,在“活动”中构建有效;巧用练习,在“情趣”中构建有效;质疑问难,在“疑问”中构建有效等方面结合自己教学的经验,对如何构建和实现课堂自主有效进行了简明的阐述。
【关键词】有效课堂 实践操作 巧用联系 质疑问难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以往课堂上那些忽视学生个性发展、过分强调接受学习、陈旧封闭的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当前的教育形势。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来调动学生自主构建知识,并为学生持续自主学习打基础的教育模式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让学生自主有效的学习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不仅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而且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因此,只有构建有效的数学课堂,为学生创造主动参与的条件,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1]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2]
如何构建有效的数学课堂,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做起:
一、实践操作,在“活动”中构建有效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可见,动手操作实践应成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活动形式。动手操作实践——不仅是能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热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发现内在规律,获得数学经验,真正使数学课堂成为主动参与、自主探究、个性张扬的课堂。
如实践活动,拿一个圆柱形杯子,量一量它的底面积和高。如何测量直径呢?给学生亲自动手实践的机会,从中发现规律,在参与中获得知识。有的学生用线绕杯子一圈,量出线条长度,再求直径;有的学生把杯子底面临摹于纸上,画出这个圆的直径;有的学生将杯子在纸上滚一周,画出侧面展开图,量出底面周长,再求直径……给学生创造机会,促使学生调动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操作中思考,在动手中创新,在活动中体验获取知识的喜悦。让学生在实践性的活动中去摸索、感悟、体验更多新的知识点,让课堂成为学生活动的天地,展示自我的殿堂,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巧用练习,在“情趣”中构建有效
数学练习不仅仅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工具,也不仅仅是促进学生掌握发展的重要手段,它是一种载体。教师应充分挖掘,利用练习这一载体,遵循整体性、循序渐进、面向全体新颖性原则,鼓励学生寻找不同的、新颖的解法,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关注每个新知的获取过程,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练习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环节,在设计练习时,要多设计一些具有实际意义、有思考价值的习题,给学生的思维创设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发展思维的创造性。教学“倒数的认识”时,出示:写出2/5、1、20、0、1—的倒数。学生看清题目后,依据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对数学的理解和欣赏方式,提出两个新颖的问题,这两组数中你最喜欢求哪个数的倒数?最不喜欢求哪个数的倒数?说说理由。学生集中注意力进行思维活动的判断及说理过程中,既帮助学生学习巩固了新知识,又轻松顺利地教学了求“0”和“1”的倒数这两个极其重要的知识点。数学练习的解题过程对学生意志力的培养,学习兴趣的激发,对美的感受上追求等有着强大的影响。
又如,教学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后,设计这样一道习题:把含糖30%的糖水60千克改制成含糖40%的糖水,怎么办?这是个灵活性较强的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思考。先让学生明白提高浓度的途径有:加糖;加浓度更大的糖水;使糖水中的浓度变少(蒸发水)。由此可得出问题:需加糖多少?需加浓度多大的糖水,加多少?需蒸发多少水?从而使问题的思路明朗化,培养学生活用知识解题和周密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
学生常常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开放性练习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学好数学创设了机会,它使学生由积极的等待条件发展为主动的获取条件,进而构建有效的创作性学习,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质疑问难,在“疑问”中构建有效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一个问。”可见,问是知之始,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生好奇、好问、好表现的年龄特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意志,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让学生敢问、善问、乐问。
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时,在小结过程中我让学生互相提问题,考考对方,不少学生积极发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为什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底×高……学生所提问题都被其他同学答出。有的学生进一步提问?,能不能利用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等,这些问题提出后让学生大胆猜想、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分组交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去理解,这样课内外相结合,能够使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开发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分析能力、辨析能力和归纳能力,使学生想探索、能探索,真正成为课堂的小主人。
所以,数学课堂真正的有效应该是对于学生而言的有效。考量的标准也应该是在课堂上,学生是否进行了主动的、深入地思考,学生是否能在这样的课堂中拓展个体的认知、提升个体的能力、发展个体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持之以恒地自愿学习、共享合作。
参考文献
[1] [2]《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有效课堂 实践操作 巧用联系 质疑问难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以往课堂上那些忽视学生个性发展、过分强调接受学习、陈旧封闭的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当前的教育形势。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来调动学生自主构建知识,并为学生持续自主学习打基础的教育模式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让学生自主有效的学习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不仅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而且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因此,只有构建有效的数学课堂,为学生创造主动参与的条件,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1]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2]
如何构建有效的数学课堂,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做起:
一、实践操作,在“活动”中构建有效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可见,动手操作实践应成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活动形式。动手操作实践——不仅是能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热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发现内在规律,获得数学经验,真正使数学课堂成为主动参与、自主探究、个性张扬的课堂。
如实践活动,拿一个圆柱形杯子,量一量它的底面积和高。如何测量直径呢?给学生亲自动手实践的机会,从中发现规律,在参与中获得知识。有的学生用线绕杯子一圈,量出线条长度,再求直径;有的学生把杯子底面临摹于纸上,画出这个圆的直径;有的学生将杯子在纸上滚一周,画出侧面展开图,量出底面周长,再求直径……给学生创造机会,促使学生调动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操作中思考,在动手中创新,在活动中体验获取知识的喜悦。让学生在实践性的活动中去摸索、感悟、体验更多新的知识点,让课堂成为学生活动的天地,展示自我的殿堂,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巧用练习,在“情趣”中构建有效
数学练习不仅仅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工具,也不仅仅是促进学生掌握发展的重要手段,它是一种载体。教师应充分挖掘,利用练习这一载体,遵循整体性、循序渐进、面向全体新颖性原则,鼓励学生寻找不同的、新颖的解法,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关注每个新知的获取过程,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练习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环节,在设计练习时,要多设计一些具有实际意义、有思考价值的习题,给学生的思维创设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发展思维的创造性。教学“倒数的认识”时,出示:写出2/5、1、20、0、1—的倒数。学生看清题目后,依据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对数学的理解和欣赏方式,提出两个新颖的问题,这两组数中你最喜欢求哪个数的倒数?最不喜欢求哪个数的倒数?说说理由。学生集中注意力进行思维活动的判断及说理过程中,既帮助学生学习巩固了新知识,又轻松顺利地教学了求“0”和“1”的倒数这两个极其重要的知识点。数学练习的解题过程对学生意志力的培养,学习兴趣的激发,对美的感受上追求等有着强大的影响。
又如,教学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后,设计这样一道习题:把含糖30%的糖水60千克改制成含糖40%的糖水,怎么办?这是个灵活性较强的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思考。先让学生明白提高浓度的途径有:加糖;加浓度更大的糖水;使糖水中的浓度变少(蒸发水)。由此可得出问题:需加糖多少?需加浓度多大的糖水,加多少?需蒸发多少水?从而使问题的思路明朗化,培养学生活用知识解题和周密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
学生常常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开放性练习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学好数学创设了机会,它使学生由积极的等待条件发展为主动的获取条件,进而构建有效的创作性学习,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质疑问难,在“疑问”中构建有效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一个问。”可见,问是知之始,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生好奇、好问、好表现的年龄特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意志,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让学生敢问、善问、乐问。
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时,在小结过程中我让学生互相提问题,考考对方,不少学生积极发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为什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底×高……学生所提问题都被其他同学答出。有的学生进一步提问?,能不能利用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等,这些问题提出后让学生大胆猜想、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分组交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去理解,这样课内外相结合,能够使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开发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分析能力、辨析能力和归纳能力,使学生想探索、能探索,真正成为课堂的小主人。
所以,数学课堂真正的有效应该是对于学生而言的有效。考量的标准也应该是在课堂上,学生是否进行了主动的、深入地思考,学生是否能在这样的课堂中拓展个体的认知、提升个体的能力、发展个体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持之以恒地自愿学习、共享合作。
参考文献
[1] [2]《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