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疑问中了解荆轲 在思辨中解读史迁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0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问是教师在课堂上的常见行为,在范读、讲解之外,提问也许是更能调动学生积极性,能让学生与教师往同一方向思考的方法。在教《刺客列传》这篇传记时,笔者便以提问激疑为主要方法来组织课堂。
  这篇课文属于《史记选读》的“摹形传神,千载如生”部分,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八篇史记选文,对于常规性读故事记文言知识的学习方式已经有些厌倦,这时层层设疑、步步思辨的方式便显得更为合适。而不同的提问方式、提问内容在课堂上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同的,各种不同的问题组合才能共同促成课堂的圆满。
  一、以简单问题调动学生积极性
  我们的课堂强调深度,但也讲究节奏、起伏,一味地舒缓会让其显得太过平淡,缺乏高潮,也容易让学生昏昏欲睡,但若一味地紧凑也会显得艰涩,而导致课堂疙疙瘩瘩、进展不顺。在以提问为主要方式组织的课堂中,调整节奏的主要方式便是问题的难度了。若每一步都追求深度,或者开头便是高难度的提问,往往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产生紧张情绪从而使课堂沉闷、进展艰难。所以本节课执教者采用了由浅入深的提问步骤,在刚开始的两分钟提了三个立足课文而难度不大的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荆轲的生平中,最突出的一件事是什么?他刺秦本来想达到什么目的?他达到目的了吗?
  因为学生课前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对《史记》人物传记这样难度的文言文,学生基本都能做到读懂情节。所以学生轻松地回答出了这三个问题:荆轲生平最突出的一件事是刺秦,本来目的是杀死秦王,但最后没有达到这一目的。通过这三个浅显易答的问题,既放松了学生被提问而紧张的心情,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更清晰地呈现出了荆轲这个从常理来说失败的刺客身份,从而为后面的设疑作了铺垫。
  二、以主要问题统摄全课
  荆轲名扬青史是学生都知道的事实,而从课堂开始时对三个小问题的总结中,学生又了解到荆轲其实是个失败者,一个没能完成任务的刺客。刺客这一身份在先秦时地位本来便不高,“刺客”一词,最早见于《孟子》中的“刺人而杀之”,说白了便是杀手。一个身份地位本来便不高的刺客,而且刺杀又失败了,那么,历史为什么记住了荆轲这个人?这便是笔者这节课着力要讨论的问题。笔者希望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探讨挖掘出荆轲这个人身上的闪光点,并进而根据司马迁的衡量标准去逆推司马迁的思想与创作心理,最终加深对司马迁的理解。
  历史记住一个人固然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从思想的角度来说,不外两个:主观和客观。落实到这篇课文而言,便是荆轲本人和写史书的司马迁两个人物因素。这便滋生了两个问题:荆轲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刺客?司马迁为荆轲作传时到底带着一种怎样的思想和心理?
  这两者所讨论的内容便是这节课的主要内容,而这两个问题也构成了这节课的框架。
  三、以矛盾事实激发疑问
  真正有价值的问题不应该是执教者硬行提出来的,而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然而然产生的。当课堂开始时的第一个问题被提出之后,很多问题应该是环环相扣一个接着一个自然产生的。而矛盾便是激发学生疑问的一个最直接因素。本节课在设计问题的时候便特别注意了矛盾的应用。在开头的简单提问中笔者突出了荆轲失败的刺客这一身份,与他名扬历史的影响构成反差,让学生自然产生历史到底为什么记住荆轲这一疑问。在分析荆轲这一形象设计问题时,执教者刻意挑选出几组看似矛盾的情节:在秦廷面对秦王时,秦舞阳“色变振恐”,而荆轲应对自如,不可谓不勇,但在前文与鲁勾践争道时,面对鲁勾践的怒叱,荆轲默默逃走,又看似非常怯懦,荆轲到底是勇武还是怯懦呢?如果荆轲面对鲁勾践的怒叱沉默逃走是隐忍,那么面对太子丹的催促,荆轲为什么不能忍?
  笔者通过这两组矛盾的情节让学生在矛盾中思考:荆轲到底是不是个胆怯的人?他究竟是个能隐忍的人还是个暴虎冯河光逞血气之勇的人?学生通过深入地思考、激烈地争辩,一步步接近荆轲其人。通过对后一个问题的探讨,学生认识到了荆轲忍鲁勾践的羞辱是因为胸中有远大抱负,不能忍太子丹的催促是因为那是对自己抱负的质疑,若不立刻行动自己的抱负将永无实现的机会。而这个问题的解决也顺带解决了前一个问题,说明荆轲面对鲁勾践的羞辱默然逃跑确实不是胆怯,秦廷的英武表现才是荆轲的真实一面。通过这样对一组组疑问的探讨,学生逐步认识了荆轲这位勇敢无惧轻生死、知恩图报重然诺、沉深多谋有抱负的刺客。作为一位刺客,荆轲是失败的;但他又是成功的,他成功地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让历史记住了这位坚定追求自己人生价值的悲剧英雄。讨论到这一步,便解决了课堂主问题中的第一个:历史为什么记住了一位失败的刺客。在这里,历史记住一个人的标准不是成败,而是精神。
  四、以深层追问解读作者
  历史因荆轲不甘平庸的精神而记住了他,这一标准今天看来无可置疑,但在两千多年前这一标准却是非常奇特的。因为我们几千年的历史更关注伦理而不是个性的精神,历史更喜欢记住在善恶的对阵中奉献自己的人。正因为历史的这一准则,所以很多评论者和讲授本文的教师都喜欢强调荆轲刺秦是在第一线对抗暴秦的统治,喜欢刻意地去拔高荆轲行为的“善”的意义。可从《史记》的记载来看,荆轲的行为其实与善恶并没有太多的关系,他并不是一个因为秦的残暴统治而去刺秦的人,他对刺秦的认识并没有清晰到我们今天所说的对抗暴秦的程度,他并没有站到历史的高度来看待刺秦这一行为。刻意拔高刺秦的意义既误解了荆轲,也误读了司马迁。班固曾经评价司马迁“是非颇谬与圣人”,司马迁的记录标准并非传统的伦理标准,所以才有了不一样的《史记》。那么,司马迁是怎么来看待这个失败了的个性英雄的呢?这便要进一步地了解司马迁的生平和他的创作思想,通过对之前所学的《报任安书》和《太史公自序》相关内容的回顾,学生了解了司马迁浓墨重彩书写荆轲英雄史的两个深刻原因:不甘平庸、追求个人人生价值的价值认同感和潜藏在他内心深处的悲剧情结,而这也是司马迁特别钟情那些从世俗角度来看并不成功的悲剧英雄的原因。通过这个深层问题的追问,学生加深了对司马迁其人的理解,也真正地融会贯通,从整体上读懂了《史记选读》。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南通市2014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作文: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费孝通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除诗歌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一、作文材料解读  1.材料类型  本次作文材料属于名人名言式。费孝通老先生在80寿辰聚会上,曾经意味深长地讲了一句16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
高三复习回归课本时,我让学生将《唐诗宋词选读》上的诗歌按照题材进行归类,学生提出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不好归类,不知道归在哪一类诗歌中。  我的回答是:这首诗应该归在送别诗。  只是学生不信服:判定诗歌的类型,我们可以参考诗歌的题目,送别诗的特点往往题目上有“送”、“别”等字样,如陈子昂《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李颀的《送魏万之京》、李白的《送友人》等均在标题上有“送”、“别”字样,本诗题目中
《小狗包弟》是巴金散文集《随想录》中的名篇,入选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文章讲述了作者家中一条小狗在“文革”中的悲惨遭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那个疯狂年代的惨无人道的现实;同时,作者借助这个故事,对包括自己在内的病态思想的人们为了自己而出卖良知的行为进行了深刻的反省和毫不留情的解剖,表现了一位世纪伟人的良心和勇气。  文章题为《小狗包弟》,但作者并未直接从包弟写起,而是写了一条无名小狗与一位邻居艺术家的故
明代著名散文家,人称“震川先生”的归有光有“明文第一人”的美誉。归有光散文源出司马迁之《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极为朴实,感情十分真切,被誉为“明文第一”的确是名至实归。  归有光散文,常以日常生活细节和家庭琐事,来表现母子、夫妻、兄弟乃至主仆之间的深情。这一类散文,言近旨远,感情真挚,语言朴素,细节生动,画面优美。《项脊轩志》、《寒花葬志》等篇最能体现归有光散文的特点,其中尤其以《项脊轩志
语文新课改已历时十年有余。在新课改的舞台上各种新名词、新术语、新思想、新理念“你方唱罢我登场”,这让语文新课改的舞台十分热闹,也备受关注。十年的岁月淘去的是虚华和浮躁,留下的是人们对语文教学本色本真的关注。  语文的本真,应该是紧扣文本,美读、美感、美思、美悟;语文的本真,应该是重视过程,发现美、欣赏美、感悟美、创造美;语文的本真,应该是师生和谐,增强吸引力、发挥想象力、体现生命力、提高创造力。简
自然界,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可能会显得单调乏味,而众多植物一起生长时,它们根深叶茂,生机盎然。在我们的课堂,孩子们“独学无友”,必然“孤陋寡闻”,而合作交流,一定会实现更有效的学习,他们也将更茁壮地成长。《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中学生作文时词不达意的情况非常严重。以前,我总将这种现象归结于词语储备量不足,觉得短时间无法改变这种状况。读了金道行先生的《写作心理探索》一书,明晓了语言表达过程中学生的心理状况,现试从心理学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究。  首先,一个人语言表达的准确与否取决于他对问题思考的是否深入,是否明确。  想不明白肯定写不明白。拿我们一次月考的作文材料来说——姚明去上海交大读书引起学生关注,追星者忙得不亦乐乎,
一堂语文课生动与否、深刻与否、有效与否,很多人往往会关注学生的反映与表现,然而这背后是绝然离不开教师对文本的创造性解读。可以说:“文本解读的深度决定着课堂的高度”。本人认为:教师能否“创造性地解读文本”,不仅仅是教师个人素养的体现,更是课堂能否生动、深刻、有效的决定性因素。下面,笔者以《老王》为例,就文本的创造性解读进行探究。  一、创造性解读,于“空白处”品内涵  文本解读是一种主体能动的参与行
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爱是一种伟大的感情,它总在创造奇迹,创造新的人。”教师的爱是照亮学生心灵窗户的烛光,学生美好人生的开端掌握在教师手中。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笔者深有体会,只有用爱,唤醒学生的情感,与学生产生心灵的碰撞,才能超越人的自然属性而达到完美的境界。  一、热爱学生?摇教学生爱  教育实践表明,爱是学生的一种基本需要。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与心的呼应,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对学生
“十年磨一剑,今日把示君”,经历了十多年的排练,高考这场大戏即将拉开帷幕。在冲刺阶段,如能对学生进行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备考与形式策略的指导,自然能事半功倍。  历年各省的高考,语文都是第一科。第一科考好了,叫“开门红”;第一科考砸了,叫“出手黑”。俗话说:“好的开头等于成功了一半。”所以,在高考中,对于首当其冲的语文学科,应引导学生予以高度的重视,必须把它摆在首要的位置。  语文怎样才能考得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