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以抱抱你吗?

来源 :广西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29088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些不能打败你的,终将会让你变得强大。
   ——题记
  接到秀的电话,正值2020年暑假,我一如既往在办公室忙碌着。
  得到可以进校园的肯定答复,几分钟后,秀出现了,师生相携走上地罗岭。
  每次学生们回母校,都喜欢在岭上坐坐、聊聊。置身于地罗岭绿树红花鸟语蝉鸣中,常常让他们感到无限的温暖。
  秀告诉我,她已经考取本校的硕士规培研究生,以后会专攻妇科方向。我问她对自己的选择是否已经作了评估,未来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她是否已经做好心理准备。秀直视我,郑重对我说:“老师,这些问题我已经考虑得非常清楚了。我选择学医并选择妇科,因为妇产科是迎接新生命、能给一个母亲一个家庭带来希望和快乐的地方。我曾经在黑暗中艰难前进,正是莫校长和其他长辈给我希望,领我前行,我才能坚持走到现在。我也想做一个能带给别人希望的人。”看着秀坚定的眼神,我笑着点点头。
  闲谈半个多小时后,秀起身告辞,我也准备回办公室。“老师,我可以抱抱你吗?”走了没两步,身后传来秀的声音,清晰又带有几分犹豫。我转身上前,张开双臂抱住她:“当然可以啦!”秀紧紧回抱我,在我身上靠了靠,然后离开了。
  秀走后,我陷入回忆。脑海里一直在想,如果没有那些变故,秀现在应该还是那个挽着妈妈,带着淡淡微笑的女生吧?那个在夜晚崩溃、抱着我痛哭的人,也一定不是她。
  认识秀,是2012级新生开学当天,莫振高校长和我像往年一样,在新生接待处挂牌迎接困难学生。秀来到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了,莫校长去检查学生宿舍和教室,我一个人坐着。秀是和她母亲一起来的。记得那时,她头发干枯稀疏,很明显的营养不良。手里拿着通知书和缴费卡,脚边有一个红色塑料桶和一床半旧的竹席,一个木头箱子,此外再无他物。她挽着自己的母亲,脸上带着淡淡的笑容。秀的母亲,虽一脸病容,但还是可以感受到她当日的喜悦。当了解到秀的父亲患肝病,母亲患有尿毒症后,我在她的缴费卡上面写上“暂缓缴费”四个字,并告诉她,时间合适的时候,莫校长会带领我们去她家家访。她笑着回应:“去的时候我给老师带路,我们家的路很不好走。”
  因为不带2012级,我跟秀接触并不多,只偶尔从同教研组的同事口中了解到秀成绩很好,一般在年级前列,有一次,她还考了年级第一。她担任班干,热心帮助同学……有时下晚自习时在校园偶遇,她大多时候匆匆跑过我身边,我们也只是简单打个招呼。我想,像秀这样聪明刻苦的女孩,一定可以考取理想的大学,然后改变自己和家人的命运,一如她的很多学长学姐。
  再一次收到有关秀的消息,是2013年7月21日傍晚。秀的班主任韦忠靖打电话告诉我,秀没有参加期末考试,担心下学期分班时漏掉她,叫我關注这事。再细问,才知道6月上旬,秀的母亲去世,她回家奔丧;7月上旬,快期末考试时,秀的父亲病情恶化,也撒手而去,留下几个年幼的孩子。我一听,急了,停下手中的工作,马上打电话过去。接电话的是秀的奶奶,她知道我是学校的老师后,催秀的弟弟去把秀叫回来。当时秀正在地里收玉米。当电话里传来秀轻轻地“喂”时,我感受到她的压抑,自己先流泪了。那边,秀在轻轻啜泣。
  我告诉秀,学校已经知道她的情况,如果时间排得过来,我们会去她家家访。但无论我们能不能去她家,她都要按时回来开学,有什么困难马上告诉老师。这是莫校长对所有困难同学的承诺,也是对她的承诺。挂电话后,我马上跟莫校长汇报这件事。莫校长叫我一定要经常关注秀,一定要想办法叫她回来上课,一定要给秀提供生活费,同时争取安排时间去家访。他连说了几个“一定”,我认真记下。
  那段时间因为校友带了几个团队回来开展捐资助学活动,事务繁杂,我们最终没去秀家。开学前我给秀打了几次电话,确定她一定会回来上课,也确定她有路费回来开学。高二开学当天,给秀安排好班级,提醒她要把他们家的材料上交县民政局,民政局会解决他们姐弟几人的生活困难。至于她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不够开支的地方,学校会找爱心人士帮她解决。她的弟弟年纪小,学校也会协助安排他的生活,并且让他继续上学。所有学校能够想到和做到的事,我们都会帮她安排好,保证她没有后顾之忧。
  2014年8月,资助秀的上海唐女士到访,莫校长和我带着她一起前往秀家。到九渡乡九福村村公所时,同行的乡干部指着眼前一座高山告诉我们,去秀家必须要翻过这座高山。从村公所到秀家开始修机耕路,但面包车无法到达,只有少数村民因终于修路而兴奋,敢骑着摩托车出行,不过危险性极大。望着看不到山顶的高山,考虑到安全问题,莫校长决定大家全部步行。绕着刚刚开始修建的机耕路,经过无数次拐弯,一个多小时后,我们终于到达秀的家。
  秀家的房子是当地农村非常典型的半泥瓦结构。四面低矮的泥墙,上面盖着瓦片,瓦片上长满绿苔,在诉说房子的岁月。我们到达的时候正是正午,房子里却没有多少光亮。
  秀的弟弟妹妹和奶奶在家。九十岁高龄的秀奶奶劳动时摔倒受伤,只能卧床休养。莫校长拉着秀奶奶的手,告诉她,秀在学校读书非常刻苦,也很懂事,秀奶奶可以放心把孩子交给学校,学校一定帮她顺利完成高中和大学的学业,而秀奶奶在家,也要保重自己的身体,不让秀担忧。安抚好秀的奶奶,莫校长和爱心人士又分别了解秀弟弟妹妹的学习情况,给他们指导。他们建议秀的妹妹学护理,将来更容易就业。如果有机会,读完中专还可以读大专,读本科,不断提升自己。
  回校后,当晚自习时间,莫校长找秀谈话,告诉她自己已经去过她家,完全了解她家的情况,乡府和村里都在努力帮她。“以后有什么事,可以来找我,找班主任,也可以到资助办找喜凤老师。”“我们就是你的父母,有困难一定要跟我们讲,不要自己扛。国家助学金还没有发下来的时候,你每个月去喜凤老师那里领取生活费,一天三餐要按时吃,要吃饱,一定不能饿肚子。现在你马上到喜凤老师的办公室领取这个月的生活费。”到我办公室领取生活费时,秀的眼睛还是红红的。   2014年11月,晚自习时间,我正在办公室工作,听到轻轻的敲门声。随着“请进”两个字之后,秀走进来。一进门,直接抱着我,号啕大哭:“我是不是不应该读书?我学习好差!老是提高不了!我觉得自己努力也没有任何意义,因为爸爸妈妈再也看不到了!”在她语无伦次的哭诉中,我才知道她当月的模拟考没有考好,成绩掉下十多个名次,她很着急,觉得对不起父母,对不起所有关心她的人,崩溃了。听她诉说,陪她闲聊。等她平静下来,我再告诉她,虽然父母已走,但奶奶在,弟弟妹妹在,老师也一直在。我们会陪着她,慢慢往前走。没有人要求她一定要考第一名,只要她尽力去学,发挥出自己的水平,就可以了。除了亲戚和老师的关心爱护,各级各部门也在尽力帮助他们家,给他们解决了很多实际困难。很多人在关注她,温暖她,她并不是孤单一人。
  2015年3月9日,莫振高校长突然因病离世,秀一下又陷入悲痛之中,情绪有极大的波动。班主任韦干路老师找她谈话,鼓励她,科任老师也经常陪伴她,最终,秀才慢慢走出悲伤。2015年6月,秀考上同济大学,学临床医学。
  秀还有一次悲痛难忍,是为了她最敬重的莫校长。2015年6月下旬,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带着莫振高校长先进事迹宣讲团在广西区内巡回宣讲。玉林师范学院专场时间安排在晚上,那天上午,自治区教育厅公布高考分数。我讲述之后,轮到秀上台。她如往日一般,沉着克制、平静地把自己的经历讲完。讲述结束,她鞠躬,走下演讲席,朝礼堂外走去,并没有回原位。当时我还在努力调整,让自己恢复常态,所以没太留意秀。谁知没到一分钟,有玉林师院的学生跑进来,说那个小妹妹哭了,哭得很伤心。我冲出去,看到秀蹲在地上,抱着头,像一只被遗弃的小兽哀哀哭泣。我蹲下,紧紧抱住她,安慰的话却无从说起。最终是师生两人抱头痛哭。我能感受到她内心的痛。父母远去,校长离开,人生小阶段的胜利,她却没法与亲人分享。一个人拼尽全力,以为自己终于能够给最爱的人长脸,可是爱他的人再也看不到。人生的痛苦,莫过于此。
  那年九月,在多方力量的齐心协作下,秀顺利到上海上学。后来秀的弟弟在县城开了一家蛋糕店,生意还可以,能够维持日常开销;妹妹计划读大专,继续深造。他们家在移民点七星小区有一套三室两厅的房子……
  每次放假,如果秀回来,一定会回母校走走看看,看望老师,到地罗岭上走走,感受领她走出黑暗的莫校长最后那句话——“桃花岛上的桃花开了,今年特别灿烂。”
  我一直以为,那些失去亲人的痛苦,在秀前行的过程中已慢慢淡去,结痂,愈合,她还是那个爱笑的女孩。她不再需要老师时刻牵挂她,关注她,扶她一把。直到那句轻轻地“我可以抱抱你吗”响起,我才惊觉,即使看起来再坚强再优秀,秀也不过是一个二十出头的姑娘。几年时间,她失去父母,失去校长,失去奶奶,失去生命里这些无条件给她依靠的亲人,变成弟妹的依靠,成为家中的顶梁柱,操持家中大小事情。她也需要依靠。而我们这些陪伴着她成长的长辈,一直在她身后,无论她何时转身,都可以给她一个暖暖的拥抱,然后看着她,破茧,成蝶。
  又是一年三月,春雨绵绵,北楼前的龙眼树枝繁叶茂,青翠欲滴。那个几十年如一日站在龙眼树下,催促学生赶快进教室学习的长辈却已走出春天六年,但他所爱护的孩子,正在成長,不断成长,如矫健的苍鹰,翱翔于高空。
  后记:2021年3月下旬,按照本地风俗,秀请假回家重新安葬父母,我们师徒二人重聚地罗岭。这一次,我主动给了她一个大大的拥抱。
  【韦喜凤,广西都安县人,中学教师,从事学生资助工作十余年。】
  责任编辑   韦 露
其他文献
我时常会梦见我的曾祖母。  梦里的她,还是在老家那间昏暗的厨房里忙碌着。一身黑灰的斜襟盘扣老式衣服,一顶戴了很多年却似乎不见褪色的绒布帽,帽额上嵌着一颗绿莹莹的宝石状装饰物。她的脸还是瘦瘦小小的,右鼻翼上有一颗小肉刺,几乎没有下巴,会眯着眼睛笑。梦里的她,时而费力地挺起驼着的背,两手往后倒晃,吸足了气后亮开尖细的嗓门拖着长腔唤着我的小名……  奶奶还在世的时候,我曾告诉过她关于梦里出现曾祖母的事,
期刊
到延安去  八十多年前,神州大地  最时髦最自豪的口号  一说到延安  就有了神圣之心  那里高擎抗日救国大旗  黄土高原,燃烧希望  这是年轻人的圣城  青春激扬的地方  爱国志士黑暗中看见了光明  祖国大江南北  海外华侨,正义友人  四万多知识分子  义无反顾奔赴  荆棘密布,跋山涉水  写满意志的坚定  看到从沦陷的上海来  历时十三个月的征程  宝塔山下,延河之滨  多少青年瞭望波涛  
期刊
身体是一个口袋,  张开时很大,闭合时很小  张开的时候,可以掏出一个幼婴  闭合的时候,可以关住一只野兽。   ——题记  不存在的弟弟  “你曾经有过一个弟弟。”  妈妈说这句话时,正指着家庭相册里的一张照片,语气平淡、短促,却极其突兀。这是一张普通的老照片——20世纪80年代的泛黄背景,妈妈烫着当年流行的波浪头,穿一身浅黄色粗毛线大衣,身形瘦削,细眼长眉,嘴角有淡淡的微笑;爸爸则穿着一套浅灰
期刊
1rn挂掉电话,桂康忍不住转过头去,看到旁边空空的椅子,不免有些失落.rn电话是县委宣传部一个姓林的女孩子打来的,说是明天有一个中央媒体的记者要来采访他,顺便让他带去他老家看看.桂康欣喜若狂,挂掉电话后竟然忘记了身旁的同事已经巡逻去了.他想告诉同事,明天有记者要来采访他,他需要请假一天,想让同事替他值班.其实,桂康想要跟同事说值班的事是其次,首要的还是要跟同事告诉这个好消息,有记者要来采访他了,他要上电视报纸了.桂康有些迫不及待,拿起桌上的对讲机就呼叫起来:“福来福来,你在哪里?”桂康边说边瞄向眼前的几台
期刊
1  我们所信仰的光,在南湖里穿行  红船,不眠的灯火。我无法形容它的  颜色、情态,和精准的航向。力量都来自  那个叫嘉兴的地方。跌宕的传奇  只以一圈涟漪,论一论一个政党的初心  和使命。十几个人的背后,正夜以继日地   反刍  画桥倚高楼,清碧触船舷,让骨头  火焰一样狂长,被沧桑的岁月串联成不屈   和坚强  秀水泱泱,南湖的时光在锦绣里泼墨  叫醒父亲的日出,叫醒母亲的月照,叫醒   四
期刊
从一寸土地上生长或出发  韭菜 辣椒 小葱 香蒜 薄荷 紫苏 枸杞 芥菜  在我妈妈家小小的天台上  它们各自立足于一寸土地  杂乱又亲密地生长着  无数个中国家庭的后园 前庭甚至阳台  都是这个样子  就好像小葱拌豆腐 韭菜炒鸡蛋  每个中国家庭 都可以随手拈来  每一寸土地都可以生长出 中国味道  无论是来自异域 或是土生土长  这些美好的植物 现在共有一个家园  站在它们中间 我是一个中国孩
期刊
满洲建立集团部落,是日本帝国主义企图在殖民地(满洲)消灭抗日军队和限制人民自由活动的一种政策……现在如不加以破坏和阻止,抗日军就必然灭亡.——《军队政治指导员及共产党员普通政治常识》,东北抗日联军第九军政治部rn日伪统治东北期间共建设集团部落13451处.1936年,伪满洲国在黑龙江省珠河县蜜蜂乡实施集团部落政策,毁灭54屯,归并3219户12585人,捣毁房屋4101座.——《东北沦陷十四年史丛书——日军暴行录(黑龙江分卷)》
期刊
画梦录  一人一个梦想,天下大同  以一棵樹向上的仰望,天空晴朗  梦,在大地上画梦。以铁镐为笔,每一个  边框,角落。浸透着汗水  以及一个素描的村庄,缩小的祖国  一个山村,一群党员  再加上众乡亲,一群实实在在的百姓  便可以撬动大山的财富,在矿藏里  寻找、挖掘……沙砾中淘金  亲亲我的土地,黄土厚土,里面蕴含着  一个梦想,飞天  再画一画梦吧!以一个盛世的影像  去对标小康,在丰收的喜
期刊
血染的界碑rn年老的父亲终生与传奇无关,但他一天到晚把与共和国同生日的事到处宣扬,尤其与人拌嘴时,每每就把这事挂在嘴上!总是说,他的命运与共和国绑在了一起.在他眼里,再没有能与共和国同生日更让他骄傲的了!rn那年他快两岁,国民党新桂系到瑶寨拉丁,当地人称“大麻子”的地主农万财垂涎我奶奶的美貌,便借故把爷爷支到了队伍里.当兵的第二个月爷爷便上了前线,参加由白崇禧指挥的著名的昆仑关战役.战斗异常艰难激烈,前后整整打了十天,炮火把昆仑关硬生生削矮了一尺.双方死伤六万,尸体堆满了山上山下.山脚下的沟渠、稻田淙淙流
期刊
《广西文学》于1951年6月创刊,至此,在新中国第一批文艺期刊版图中便占有了一席之地.作为老牌省级文学期刊,《广西文学》迄今已走过七十个春秋,这七十年中,它见证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辉煌巨变,承载着时代的记忆,同时,肩负着培育文学新苗的职责,推出了不少优秀作家作品.一家杂志承续着一个地方的文脉,而且枝繁叶茂,硕果累累,这对于推动地方文化发展来说是功德无量的.七十年岁月中,刊物有两个“之一”更值得自豪,即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创刊的省级文学期刊之一,“文化大革命”后期最早复刊的文学期刊之一.因此,相对于其他省级刊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