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川省简阳市三岔镇中心小学)
摘 要:古诗词的绝美,在于凝练,在于音律,在于意境,更在于生活。它是中华文化最具智慧和价值的代表典范。如何在古诗词阅读中营造适宜古典文韵之美的课堂氛围,继而引发学生深度探究古诗词的渴望?下面借文学大家王国维先生的境界三喻,即“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试图从文法境界中寻得一剂良方,借以开启学生的古诗词之旅。
关键词:古诗;困惑;智趣
一段宛若人间妙音,直抵人心的铅文,在一场天作之合般人生路口处于峰回路转中与久久寻觅的知音不期而遇。言者喜极而泣中洒下的热泪,听者翘首期盼中释怀的过往。此等人生际遇,非是高山流水般曼妙,却也胜过十年书的清冷。天下奇文浩如烟海,唯可惜这精通“妙音”的师者委实鲜矣。身为师者的自己,在追寻弦外之音的漫漫途中,总也希冀从文字的痕迹中,从作者时高时低、时急时缓、时亢时卑、时爱时恨、时喜时怒的情绪交织中,寻得蛛丝马迹。那层萦绕于文字之上的浮尘,硬是在我滚烫如铁水般的炽热情感中建起了一道虚无的屏障。那些饱含着无数期许和满怀着美好期望的学生,是他们渴望探索未知领域的极度热情强推着我带领他们继续前行。在时光的雕琢和修饰下,妙音传来,那层浮在我们和文字之间的尘埃渐渐散去,留下的只是广袤无垠一望无边的辽阔。我想,这恐怕就是我们一直都在追寻的弦外之音。
一、独上高楼的困惑
文本的世界是人的思想信马由缰、无拘无束的辽阔之地。只要思想走多远,文本的世界便会延伸多远。同样,孩子们尚未定格、成型的想象空间,也足以開阔到令教师无法想象的境地。一边是漫无边际、毫无约束的幻想,另一边是大至无垠、浩渺无形的空间,怎样才能建立一条安全且高效的通道将它们彼此联系起来呢?教师要营造一种足以帮助和带领学生通往作者心灵高地的阶梯。学生沿着阶梯拾级而上,逐步洞见或揣摩作者的内心,以他们独有的思考方式开启和作者的对话。从刚开始的懵懵懂懂、跌跌撞撞,到经历一定认知发展后的步履蹒跚、摇摆不定,逐渐上升至器宇轩昂、昂首阔步,这是人文心灵何等高贵的一次蜕变。这种蜕变过程恰如一句古诗: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那种居高临下,眼下处处都是路,却唯不见自己苦苦寻觅的那一条……一种前所未有的困惑,一种饱含着殷切指导的期待,油然而生。
这当是一种怎样的课堂开场?这又该是一种何样的课堂气氛?只有教师拥有足够空灵的心境、足够渊博的学识,再加上刚柔并济、欲张反敛、欲取先骄的先声夺人之问,才能帮助学生“独上高楼”,一感无尽之困。进而才能将学生带入文本深处的世界,也才能近距离感知、感悟作者所创造的独一无二的文学境界。
二、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志趣
绝处的一笔,化开了深藏在学生内心深处的困惑。那种“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孤寂感已经渐渐消退。困顿于心的千丝疑虑、万缕纠结已在走近作者的途中日渐堙没。原本藏匿于模糊认识中的意象,这一刻竟一笔一笔生动地呈现在了读者的眼前。那个期待中世界的轮廓、模样,一笔一画地屹立在孩子们的前方。这又是极为可贵地向前一步,近了,更近了,距离只不过咫尺之遥。此时思维的意境便又是另外一番景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学生似是发现或是已经寻找到了通往作者内心世界唯一的通道。那种生发于内、舒展于外的情感流露,那种在久经“波折”和“苦难”之后最终迎来的“幸福”,足以让每一个人为之雀跃、为之欢呼。
这又是一种何等气魄的转折?又该是一种何样的课堂气氛?教师睿智的一把火,照亮了在黑暗中惊慌失措的孩子们。在那一处微光的尽头,借着内心由衷的渴望和刚刚启程时最初的憧憬,那个前方让人魂牵梦绕的幽暗,渐渐地幻化为一处作者的学堂。孩子们坚毅的目光中投射出所有的勇气和力量,用最后的一步为丈量收场。
三、蓦然回首的愉悦
教师在智趣、幽默的语调中将尚在无尽回味中游走的学生唤回了课堂。故事要结束了,旅行已经接近终点,只是盘旋在课堂空间里的兴致,久久不能散去。喧嚣的心境在困惑中收获了“绝望”,也学会了“孤独”;寂寥的心境在智趣中寻得了“知音”,也邂逅了“佳人”。缺憾的,唯独是一次结束的回眸。正如“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教师与学生同行的历程在各自的百感交集中落下序幕,以后的路,还会像之前遇到的那样?困惑,智趣,愉悦,抑或是其他别的什么。答案,只能让学生在未来的实践和探索中去发现和寻找了。
文学构筑的草屋,少了些现实的虚妄和奢华,转而多了点理想的高冷和平淡;文学构筑的草屋,缺了些现实的伪善和暴戾,却又琳琅了理想的绝美和温柔;文学构筑的草屋,远离了现实的喧嚣和浮躁,进而用篱笆的围栏分开了现实和理想。在一个理想和现实分离的世界里,教师的信仰,语文教师的信仰,便是要唤醒学生略微沉睡的诗心。因为它一直都在渴望,渴望着自己被唤醒的那一天。
参考文献:
[1]余世存.时间之书:余世存说二十四节气[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6.
[2]朱永新.朱永新教育作品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编辑 白小琴
摘 要:古诗词的绝美,在于凝练,在于音律,在于意境,更在于生活。它是中华文化最具智慧和价值的代表典范。如何在古诗词阅读中营造适宜古典文韵之美的课堂氛围,继而引发学生深度探究古诗词的渴望?下面借文学大家王国维先生的境界三喻,即“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试图从文法境界中寻得一剂良方,借以开启学生的古诗词之旅。
关键词:古诗;困惑;智趣
一段宛若人间妙音,直抵人心的铅文,在一场天作之合般人生路口处于峰回路转中与久久寻觅的知音不期而遇。言者喜极而泣中洒下的热泪,听者翘首期盼中释怀的过往。此等人生际遇,非是高山流水般曼妙,却也胜过十年书的清冷。天下奇文浩如烟海,唯可惜这精通“妙音”的师者委实鲜矣。身为师者的自己,在追寻弦外之音的漫漫途中,总也希冀从文字的痕迹中,从作者时高时低、时急时缓、时亢时卑、时爱时恨、时喜时怒的情绪交织中,寻得蛛丝马迹。那层萦绕于文字之上的浮尘,硬是在我滚烫如铁水般的炽热情感中建起了一道虚无的屏障。那些饱含着无数期许和满怀着美好期望的学生,是他们渴望探索未知领域的极度热情强推着我带领他们继续前行。在时光的雕琢和修饰下,妙音传来,那层浮在我们和文字之间的尘埃渐渐散去,留下的只是广袤无垠一望无边的辽阔。我想,这恐怕就是我们一直都在追寻的弦外之音。
一、独上高楼的困惑
文本的世界是人的思想信马由缰、无拘无束的辽阔之地。只要思想走多远,文本的世界便会延伸多远。同样,孩子们尚未定格、成型的想象空间,也足以開阔到令教师无法想象的境地。一边是漫无边际、毫无约束的幻想,另一边是大至无垠、浩渺无形的空间,怎样才能建立一条安全且高效的通道将它们彼此联系起来呢?教师要营造一种足以帮助和带领学生通往作者心灵高地的阶梯。学生沿着阶梯拾级而上,逐步洞见或揣摩作者的内心,以他们独有的思考方式开启和作者的对话。从刚开始的懵懵懂懂、跌跌撞撞,到经历一定认知发展后的步履蹒跚、摇摆不定,逐渐上升至器宇轩昂、昂首阔步,这是人文心灵何等高贵的一次蜕变。这种蜕变过程恰如一句古诗: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那种居高临下,眼下处处都是路,却唯不见自己苦苦寻觅的那一条……一种前所未有的困惑,一种饱含着殷切指导的期待,油然而生。
这当是一种怎样的课堂开场?这又该是一种何样的课堂气氛?只有教师拥有足够空灵的心境、足够渊博的学识,再加上刚柔并济、欲张反敛、欲取先骄的先声夺人之问,才能帮助学生“独上高楼”,一感无尽之困。进而才能将学生带入文本深处的世界,也才能近距离感知、感悟作者所创造的独一无二的文学境界。
二、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志趣
绝处的一笔,化开了深藏在学生内心深处的困惑。那种“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孤寂感已经渐渐消退。困顿于心的千丝疑虑、万缕纠结已在走近作者的途中日渐堙没。原本藏匿于模糊认识中的意象,这一刻竟一笔一笔生动地呈现在了读者的眼前。那个期待中世界的轮廓、模样,一笔一画地屹立在孩子们的前方。这又是极为可贵地向前一步,近了,更近了,距离只不过咫尺之遥。此时思维的意境便又是另外一番景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学生似是发现或是已经寻找到了通往作者内心世界唯一的通道。那种生发于内、舒展于外的情感流露,那种在久经“波折”和“苦难”之后最终迎来的“幸福”,足以让每一个人为之雀跃、为之欢呼。
这又是一种何等气魄的转折?又该是一种何样的课堂气氛?教师睿智的一把火,照亮了在黑暗中惊慌失措的孩子们。在那一处微光的尽头,借着内心由衷的渴望和刚刚启程时最初的憧憬,那个前方让人魂牵梦绕的幽暗,渐渐地幻化为一处作者的学堂。孩子们坚毅的目光中投射出所有的勇气和力量,用最后的一步为丈量收场。
三、蓦然回首的愉悦
教师在智趣、幽默的语调中将尚在无尽回味中游走的学生唤回了课堂。故事要结束了,旅行已经接近终点,只是盘旋在课堂空间里的兴致,久久不能散去。喧嚣的心境在困惑中收获了“绝望”,也学会了“孤独”;寂寥的心境在智趣中寻得了“知音”,也邂逅了“佳人”。缺憾的,唯独是一次结束的回眸。正如“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教师与学生同行的历程在各自的百感交集中落下序幕,以后的路,还会像之前遇到的那样?困惑,智趣,愉悦,抑或是其他别的什么。答案,只能让学生在未来的实践和探索中去发现和寻找了。
文学构筑的草屋,少了些现实的虚妄和奢华,转而多了点理想的高冷和平淡;文学构筑的草屋,缺了些现实的伪善和暴戾,却又琳琅了理想的绝美和温柔;文学构筑的草屋,远离了现实的喧嚣和浮躁,进而用篱笆的围栏分开了现实和理想。在一个理想和现实分离的世界里,教师的信仰,语文教师的信仰,便是要唤醒学生略微沉睡的诗心。因为它一直都在渴望,渴望着自己被唤醒的那一天。
参考文献:
[1]余世存.时间之书:余世存说二十四节气[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6.
[2]朱永新.朱永新教育作品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编辑 白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