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歧辨

来源 :财经·年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lgfdjligjregjmrej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夺权容易限权难,这是普世规律。革命诉求是权力本身,等它获得权力,让它反过来限制自己,戛戛乎其难哉。故立宪优先,是以宪政带共和,其势较易;虽有君主之名,但共和是名未至而实归。共和优先,是以革命带共和,对立宪言,其势甚艰;共和本身也只能是名至而实不归
  
  辛亥前:去“专制”,或者去“帝制”
  百年共和之路,以血沥成,以头颅铺就。结果如何?
  1913年共和仅两年,当时参与武昌起事的功勋之一蔡济成,在《书愤》中悲怆沉痛:“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蔡氏一语成谶。回首百年,辛亥革命,终结帝制,成就共和,但没有终结专制,反而开启了一个新的专制即“共和专制”时代。假如一场革命只是以一种专制换取另一种专制,甚至是更大的专制,后人不禁要问,革命何为,莫非仅仅是为了夺取政权?
  1900年,20世纪初元,是清王朝历史上的一个拐点。经由拳乱,它不可避免地走向终结,剩下的问题仅仅是如何终结。当时有两种不同的力量和主张:一个是清末立宪派,以梁启超(号任公)为代表;一个是革命派,以同盟会孙中山为代表。如果同盟会的路径是“走向共和”,梁启超的路径则是“走向立宪”。不同在于,同盟会要用革命的方式推翻满清,夺取政权,将中华国体从“君主”改为“民主”(即当时的“共和”)。
  梁任公反对暴力革命,他不是推翻满清而是改造满清,即用立宪的方式限制君权乃至虚化君权。梁氏的落点不在国体而在政体。国鼎所在,可以不问,此即国家政权在君主之手还是在民主之手,可以按照传统来选择,最好不要用颠覆式的革命去改变,否则天下大乱。但,和国体相对应的政体,却不可不问,它直接关系政权的性质是立宪还是专制。立宪派如其所名:大清在国体上不是不可以保留(这就是“保皇派”的恶名),但清政权本身,必须从专制走向立宪。
  和暴力革命相比,立宪派走的是一条不革命的“革命”之路。就20世纪这两种革命而言,一种是革人的命,结果革来革去,人头纷纷落地,但制度依然,哪怕它有共和的名头。还有一种是梁任公式革命,它要革的不是满清人的命,而是秦汉以来中国2000年皇权专制的命;它不主张流血,至少不煽动别人去流血。这两种革命在20世纪之初即开始较量,谁胜谁负,将引导一个世纪的历史。
  革命派最终用民族主义说服并吸引了当时的热血青年。1949年以前的中国,谁抓住了青年,谁就抓住了历史。于是有辛亥起事,于是有中华民国。国体完胜,但政体依旧,以致1916年陈独秀在《新青年》上这样表示:“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但这已经不是君主专制而是共和专制。百年历史,我们在不断走向共和的同时从来没有脱离专制。至于宪政,辛亥革命一声枪响,正如此前我们离它越来越近,之后我们离它却越来越远。
  
  英伦道路与美式共和
  比较辛亥前立宪派和共和派两种不同的政治预案,其资源无不来自西方,但它们取法的国家对象却显然不同。如果说20世纪最初十年及以后,摆在我们面前的选择是英美还是苏俄;那么,20世纪前十年,亦即世纪之初摆在国人面前的第一次选择,却是英还是美。同盟会以美利坚为样板,正如立宪派取法的是英吉利。美国是共和体制,成立于独立战争之后,它激励了同盟会的热情,也想以战争方式驱逐满人,成立一个汉人主宰的民主共和国。
  立宪派不然,它反对同盟会盲目学习美国,主张走英伦道路,先君主立宪,然后在宪政框架下逐步共和。这并非因为英国好而美国不好,而是美国太贵,中国一时学不起。毕竟中英两国较之中美两国,无论在国情上还是历史上都要更切近。中国是一个比英伦有着更悠久历史的君主传统的国家,在这样的国家搞共和,不但容易导致社会失序和混乱,最后仍不免于出现新的专制或者专制复辟。经由1688年不流血的“光荣革命”,英伦三岛国体不变,还是维持君主制;但在政体上却完成了人类有史以来从专制到立宪的转型。
  比较之下,20世纪初,梁启超等人的政治知识以及政治眼光要比同盟会好得多。他很清楚,美国很难成为中国模仿的对象。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原来就没有君主和君主传统,因地制宜,美国人无以立君,也不必立君。更兼美国自移民以来,就开始自治。用杜威的话说:“当初移民的时候,每到一处,便造成一个小村,由许多小村,合成一邑,由许多邑合成一州,再由许多州合成一国。小小的一个乡村,一切事都是自治。”这是一个100多年来形成的自下而上的自治传统,何况更有英格兰的移民背景,所以他们可以共和。
  中国不然,2000多年的皇权专制,不但缺乏这种政俗;而且即使就清末论,民智不开,而国家层面上的共和与民主,急需公共领域中的相关知识,从当时的民智情形看,中国实在不具备实现美式共和的资格。
  就英美之别,同盟会曾经这样指责立宪派,声称美国共和制度后起于英国虚君立宪,因而是新的和好的。但在梁任公看来,政治制度,无论虚君立宪,还是民主共和,没有好不好,只有合适不合适。
  就这一说法,立宪派经常援引的例子是法兰西,当然这是一个反面的例子。由于法国和英国一样,也是一个有着君主传统的国家。但,法国革命无视自己的传统,效法美国,以共和为国体,结果酿成祸乱,君主专制变成了共和专制,而且共和也成了乱源。
  1902年,康有为在写给北美华商的一封信中指出:“法倡革命,大乱八十年,流血数百万,而所言革命民权之人,旋即以自身为君主而行其压制。”1906年在《法国大革命记》中又申言:“合数十万革命军之流血,以成就一罗伯卑尔之专制民主,合数千万良人之流血,以复归于一拿破仑之专制君主。”至于在中国像法兰西那样搞共和革命,康有为担心的是“吾恐革夙昔自由之命,而国人一切举动益不自由耳”。康梁言论,多在辛亥革命之前;但这些言论的预言所指,却不独一个辛亥,而是整个20世纪。
  
  “民主专制”的预言
  辛亥革命时期,一位美国传教士(汤姆森)正在中国。1914年,他在英国出版了他对中国的观察,书名为《革命的中国》。这是本书开篇的第一句话:“在最古老的专制国家建立共和政体,这是难以想象的,但它出现了。这就要求黄种人要像白种人一样思考,而这从未有过,即使是在之前的日本也未曾有过。”
  中国是亚洲第一个共和国,正如日本是亚洲第一个立宪国。日本不搞共和是遵从自己这个民族的皇室传统,共和无疑会带来持续的国家动荡。持这种看法的并非仅仅是这位传教士,他在书中写道:“就在孙中山被任命为临时大总统的当天,《纽约观察》(1911年12月30日)就尖刻指出中国目前还不能、不该也不具备条件建立共和政府,并且指出‘美国应该支持君主立宪才能获得最大利益’。”美国人当然有自己的利益考量,但他们的观察不能说没有见地。
  1903年,梁启超就在《新民丛报》上介绍过法国《乌合之众》的作者勒庞关于国民心理的研究。也是这位勒庞,1913年出版了研究法国大革命的《革命心理学》,针对远东中国刚刚发生两年的共和革命,勒庞预言:“中国不久会发现,一个失去了漫长历史给它披上的盔甲的社会,等待着它的是怎样的命运。在几年血腥的无政府状态之后,它必然会建立一个政权,它的专制程度将会比它所推翻的政权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勒庞之前同样也是研究法国大革命的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他的论述对他身后发生的中国革命,同样具有准确的针对性:“一个国家,如果它原来是个人集权管理,并且习俗和法律也都接受这种管理,而现在它想建立类似于美国的民主共和制度,那么我毫不犹豫地说,在这种共和专制下,会比欧洲任何一个完整的君主制更难以忍受。对此,我们可以在亚洲寻找可比照的东西。”在他看来,“专制君主本来可以成为危险较小的改革家……如果当初由专制君主来完成革命,革命可能使我们有朝一日发展成一个自由民族,而以人民主权的名义并由人民进行的革命,不可能使我们成为自由民族。”
  立宪派,尤其是立宪派当中的梁启超,就是中国的托克维尔,尽管他没有读过托克维尔的一个字。在《开明专制论》中,梁任公指出:“凡因习惯而得共和政体者常安,因革命而得共和政体者常危。”前者说的是美国,后者说的是法国,真正要提醒的,当然还是中国。革命是暴动,梁任公担心:“承此大暴动之后,以激烈之党争,四分五裂之人民而欲使之保持社会势力之平衡,此又必不可得之数也。”非但如此,以革命的方式争共和,由此导出的,不免是强人性质的共和专制或民主专制。就后者言,任公的表述是:“民主专制政体之所由起,必其始焉有一非常之豪杰,先假军队之力,以揽收一国实权。”
  实权既得,进而“求法律上之名义,即国民普通投票之选举是也。彼篡夺者既已于实际掌握国权,必尽全力以求得选。而当此全社会渴望救济之顷,万众之视线,咸集于彼之一身。故常以可惊之大多数,欢迎此篡夺者。而芸芸亿众不惜举其血泪易得之自由,一旦而委诸其手也”。其结果,“此篡夺者之名,无论为大统领,为帝王,而其实必出于专制。”
  此时,尽管在形式上,民主专制也可以有议院,当然也可以叫别的名字,比如国大、人大;但比较之下,“此等议院,其权能远在立宪君主国议院之下。”因为“民主专制政体之议院,伴食之议院也。其议院之自由,则猫口之鼠之自由也”。这是梁任公1905年发出的声音,我们可以掂量一下这种声音的历史穿透力。
  
  辛亥后:不仅专制,而且动乱
  就20世纪的历史经验看,革命从来没有解决也无以解决专制问题。伴随一起起革命的,是一起起的专制。武昌起事是百年革命的肇始,因为立宪派的赞助,它本身倒没流多少血(除了汉口和南京),几乎就是一场颜色革命。但不幸在于,它打开了20世纪潘多拉的魔盒,伴随革命放飞出来的是持续的内战、祸患、灾难和无数平民的死亡以及最后形成的新的专制,惟独宪政被留在了盒底。
  当然,当时的革命派并非不要宪政,但他们的持论是“论支那立宪必先以革命”。这是1905年和1906年间,他们和立宪派争论的一个标题。同样,立宪派也并非不要共和,他们的路径是先立宪后共和,而且是在君主的框架下。于是,“走向共和”还是“走向立宪”,更具体化为立宪与共和之间的价值排序。对于当时中国来说,到底是共和优先,还是立宪优先。百年过后,历史定局,但,作为后人,回审那段故实,我不得不说,君主立宪易,共和立宪难。
  当政权握在君主之手时,共和或民主,即意味夺权。一边志在必夺,一边绝不会揖让,革命于是发生。然而,夺权容易限权难,这是普世规律。在政治学的范畴内,共和(民主)如果是一个权力概念,宪政则是一个限制权力的概念。革命的诉求既然是权力本身,等到它获得权力,让它反过来限制自己,真也戛戛乎其难哉。
  清末立宪从民间到朝廷,走到1910年,十年生聚,十年蓄势,遂形成高潮。但进入民初以后,这个高潮就再也没有出现过。原因何在,毕竟对付袁世凯要比对付宣统,难度大得多。此中有一问题,就是“势”,势即力。
  1900年后,清廷已经不可避免地走下坡路,皇权低落,绅权渐长,双方逐渐往均势靠。这是立宪的最佳时机。事实上,清末立宪那些年,基本上是士绅出身的立宪派带着清廷往前走。
  民初不然,同盟会势力不敌袁世凯,不得已把政权交出去。但袁是一个枭雄,立宪派能对付清廷的办法,到袁那里就不管用,双方势不均衡。一个很显然的例子,清廷已经没有能力解散资政院,但袁世凯却能一手取缔国会。国会不在,还有什么分权意义上的宪政可言。由此可见,一个政权,其势力是上坡路还是下坡路,对立宪来说,命运大不一样。
  当这个体制衰落时,与其革命,不如立宪。看起来是妥协,其实是智慧。等到革命后,另一个政权起来,并且正在往上走,这时立宪的难度就很大,以至无能。
  虽然民初共和,立宪也在进行,但这场政治革命注定远难成功,事实上它也没有成功。问题不在别处,恰恰就在“共和”本身。
  长期以来,中国人一直骄傲自己是亚洲第一个共和国。什么叫共和?与“君主”相反,“共和”就是“用四万万人来做皇帝”(孙中山),正如以往君主只是一个人做皇帝。当然,四万万人做皇帝是假的,只有宣传鼓动的作用;真正的作用则在于,共和可以“皇帝轮流做,今年到我家”。
  在君主立宪的框架下,袁世凯连一个皇帝梦都不敢做,他信服满清268年的天命,那是一种对他而言必须服从的“卡里斯玛”。但,在共和框架下,他就敢黄袍加身,称帝登基。可以逆料,即使袁世凯登基十年,天下也不得安稳。同为清末八大总督出身的岑春煊就不会放过他,凭什么你当皇帝。这就像袁世凯身后的政局,皖系在朝,直系不服;直系执柄,奉系作乱一样。然而,北洋诸系一律出自清末,可是,为什么清末是北洋军,民初却摇身一变为北洋军阀?换言之,这些北洋首领,为什么清末不乱民初乱?乱象之源非他,即在人人都可以当皇帝的“共和”。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这边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之也”,那边刘邦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于是,为了一个君位,中原逐鹿,天下纷争;结果生灵涂炭,“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是秦末,也是清末(更是20世纪前50年)。正是鉴于历史教训,任公起来反对共和革命。他料见到了革命后的一切:不仅专制,而且动乱。
  专制如果和清末一样,动乱则为清末所未有;因而力主推行真正带有政治革命性质但又可以避免流血的君主立宪,看起来是保皇,其实是保天下秩序。一个民族如果具有长期的君主传统,君主就成了秩序的象征。过往皇帝换太子,看起来是私事,其实是天下事,所以臣子会拼命进谏。否则皇帝儿子多,今天你想当,明天我也想当,天下势必不得平安。因此,嫡长子如果是一种秩序,以君位为统的皇室也是一种秩序。
  这里有一个细节,在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里,那位白氏族长白稼轩听到辛亥革命的消息后,不由惶惑道:“没有皇帝了,这日子咋过呢?”这样一种心理并非虚构,就漫长的农业文明社会而言,实乃一种较为普遍的社会心理。因此,面对已经有了2000年历史的皇权传统,可以改造这个秩序,哪怕脱胎换骨,但在形式上却不要轻易去推翻它。
  人人心中都有一个所罗门的瓶子,革命就是把这个瓶子打开,革命后的共和就是这个瓶子已经打翻了的世界。北洋时期,群魔乱舞,比较之下,清末除了零散的会党起事,并没有北洋时代频仍的割据与杀伐。不但文臣武将几乎没有叛清行为,民众在整体上也没有不服从这个秩序。如果对民众而言,谁当皇帝并不要紧,要紧的是千万不要因失序而生战乱;那么,20世纪前50年,惟一没有战乱的年头是哪个时代呢,恰恰是清末。
  
  共和优先,还是立宪优先?
  共和与立宪,都属于政治现代化的范畴。专制君主的秩序,革命党不容,立宪派也不容。但,分际在于,革命是“逐鹿”,乃至猎鹿;立宪则是把“鹿”给关起来。在立宪派那里,满清君位,不是由我取代,而是为它打造一个笼子——宪政的笼子,请君入瓮。这显然是一种政治智慧:为避免革命导致社会动荡,也为了杜绝王室倾覆后各路豪强问鼎。当然,立宪派的方略,虽在维持王室,但却要掏空它的权力,让它南面无为,仅仅成为秩序的象征。此即康有为的“保存君统而不保存君权”。
  辛亥枪响,康氏紧急表示:君主立宪,“虽有君主,不过虚位虚名而已,实则共和矣,可名曰虚君共和。”这篇文章的题目是《立宪国之立君主实为奇妙之暗共和法说》,用君主立宪来暗合革命党的民主共和,康有为也算煞费苦心。
  表面上看,君主立宪,权力还是在“君”手里,民主共和则是把权力拿在“民”(自己)手里。如果这是一笔权力生意,鼓吹哪一种做法更能迷惑当时的青年呢?所以说“迷惑”,盖在于共和民主不过假象。不可能四万万人都做皇帝,做皇帝的只有一个人。但这一个人此时却假借四万万人的名义,于是他就不叫“君主”叫“民主”。问题是,这样的“民主”,谁还能给它立宪呢,它代表的可是四万万。
  从君主到民主,不难看到,权力虽然易主,但权力的性质未易,它还是专制的。
  关键在于改变政权的性质,哪怕它仍然在君主手里。如果革命是一笔生意,立宪其实也是。满清自拳乱后的衰落,已经无可逆挽。立宪派到最后,和满清做的就是这笔生意:保留你的君位,让出你的权力。当年英伦,经过克伦威尔的共和之乱,再也不敢试错。赶走詹姆斯二世之后,和威廉做的也是一笔生意:你接受我的《权利法案》,我拥立你为新君。权利法案是剥夺君权的法案,英伦由此为立宪奠基,同时逐步走上选举意义上的共和(民主)之路。
  由此可见,共和优先,还是立宪优先,两者大有计较。立宪优先,是以宪政带共和,其势较易;虽有君主之名,但,共和是名未至而实归。共和优先,是以革命带共和,对立宪言,其势甚艰;共和本身也只能是名至而实不归。英伦为君主制国家从立宪到共和,提供了和平转型的范例,应该说清末立宪派照准的就是这条路。它最终必然的路线图是:君主专制→君主立宪→民主共和。这是一个拾级而上的顺序,不可躐等,否则必致其乱。
  事不出立宪派所料,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事擦枪走火,枪声把中国送上“共和”的歧途,“共和”成了百年中国的乱源。
  百十年来,中华民族是一个缺乏政治智慧的民族。我们不是没有那些拥有政治智慧的先贤,如康梁,而是他们被我们自己“劣胜优汰”了,甚至还被污名化。一个世纪以来,历史作为一种选择,往往不是浪淘沙,而是浪淘金。
  今年是2010年,100年前的1910年,是清末立宪运动的高潮年份。它所达到的立宪高度,100年来,再也无法企及。清末立宪派是传统文化中的“最后一代士绅”,由他们主导的清末12年堪称20世纪立宪史上的黄金年代。□
其他文献
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中国液晶彩电的普及速度和发展力度在彩电史上是空前的。液晶电视的更新换代,直接带动了中国彩电行业摆脱金融危机影响,正确地走上国家产业规划倡导的转型升级之路。  随着LED、互联网电视、3D电视、智能电视等新产品新技术的不断发展,液晶面板作为液晶电视的关键部件举足轻重。  但中国液晶产业面临着核心技术和产业配套双缺失,日韩彩电巨头全产业链布局,掌控上下游的困境,不仅对中国彩电行
期刊
2010年11月12日,淘宝旗下数字产品交易网站淘花网开展“上传有礼”活动,开始鼓励网民上传文档,一时间,几乎所有作家都未能幸免,比如小说《酥油》,瞬间即有两家“店铺”上传,一家卖价2元,一家卖价0.6元。  众作家也迅速作出反应,“南派三叔”等22名作家不到两小时即联合发表声明:中国所有的文字作者最危险的时刻到了。一直生活在盗版、盗贴和资本强盗的阴影之下,大部分作家们用自己的健康和精力写出的文字
期刊
全球金融危机给了航空业沉重的一击,2009年全球航空运输业共亏损了110亿美元。今年以来全球航空业形势有所好转,国际航协预测今年全球航空公司盈利将达到89亿美元,其中大部分来自亚太地区,欧美航空运输业的复苏还比较缓慢。  与欧美情况不同,我国航空运输业在经济增长强劲、世博会、亚运会、人民币升值等系列利好带动下出现了爆发式增长,航空公司全面盈利,其中国航、南航、东航三家上市公司盈利将超过200亿元,
期刊
对于当时多数上层人士而言,辛亥革命不仅仅意味着改朝换代,而是一场符合进化公理的制度变革。即便是拥护清朝的人,在内心深处,对自己拥戴的王朝,也没多少自信。因此,辛亥年殉节的人实在是太少    改朝换代之际,有一道风景不可或缺,如果缺了,修史的人就会感到莫名的遗憾,这道风景就是殉节。王朝消亡,如果殉节的人多,据说这说明这个王朝深恩厚泽,待士大夫不错。如果殉节的人少,就说明这个王朝挺不怎么样,官员士大夫
期刊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即将于11月29日在墨西哥坎昆召开。自2008年以来,在中国政府代表团即将启程参加缔约方大会时,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已成惯例。历次白皮书均总结了过去一段时期中国在减缓及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并阐述了中国参与气候变化国际谈判的立场和主张。  2010年11月23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2010年度报告。与2008年第一
期刊
1988年,我作为名誉教授在中国人民大学任教,那时来上海,浦东仍是一片稻田,黄浦江下没有隧道,江上没有桥梁。但现在的浦东生机盎然,七座桥梁和七条隧道将黄浦江两岸联系起来。  在过去的22年里,我访华许多次,见证了这个国家的进步。中国向全世界展示了一个城市及整个国家的经济、社会面貌在20年间发生怎样巨大的变化。  而在接下来的20年,中国将开辟另一条发展道路——低碳经济。由于中国的庞大及其发展速度,
期刊
5月17日至19日召开的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给新疆设定了两项硬指标:到2015年,新疆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和人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达到西部地区平均水平。  这个任务难言轻松。  从1999年到2009年,新疆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全国第13位退居到第20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第17位退居到第30位,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额由737元扩大到1148元。在西部12个省
期刊
感觉和统计互见短长。统计数字准确、坚实。而感觉的触角更宽阔,感受的现象更新鲜,很多感受到的东西还未及纳入统计。笔者供职教育领域多年,只是新近才开始研究教育,利用数据的功夫还不够,而多年的感受却是丰富深厚的。生存的感受引领着我的问题。    必须疏导中学阶段的不公正竞争  我一直感觉,北大学生的天分没有想象的那么高。泱泱大国顶级学府中的学子,应该是出类拔萃的,我知道自己在智商上不是尖子,但在与学生的
期刊
就政治改革来说,中国社会目前面临的一个困局就是,尽管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政治改革的重要性,但对改什么、怎么改缺少基本的共识。根据中国文明的特点,政治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实现开放政治。也因此,开放式建党,建设开放性政党制度,必然成为中国政治改革的大趋势    在近年来学界和政策界对中国模式的讨论中,大多数都聚焦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讨论,有意或者无意回避对政治模式的讨论。不过,很显然,不了解中国政治模式,就
期刊
随着经济增长与国际融合,社会各个阶层对企业发展的思考正在逐渐变得理性,不再仅局限于企业经营责任的履行情况,而是越来越关注企业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提高产品质量与安全、保障员工福利、参与社会活动等社会责任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因此,企业传统的价值观和责任观正在发生变化,开始谋求自身的可持续性发展。这使得企业在实现盈利的情况下,还要关注与企业有关的各利益集团的权益,并承担起对社会和自然的责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