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中国液晶彩电的普及速度和发展力度在彩电史上是空前的。液晶电视的更新换代,直接带动了中国彩电行业摆脱金融危机影响,正确地走上国家产业规划倡导的转型升级之路。
随着LED、互联网电视、3D电视、智能电视等新产品新技术的不断发展,液晶面板作为液晶电视的关键部件举足轻重。
但中国液晶产业面临着核心技术和产业配套双缺失,日韩彩电巨头全产业链布局,掌控上下游的困境,不仅对中国彩电行业发展构成极大的制约,更成为日韩彩电企业和中国彩电企业竞争力差异的关键一环,改善乃至扭转这一困局是当下中国彩电行业的迫切需求。
日韩掌握产业命脉
液晶面板技术起源于美国与德国,最早工业化于日本,后技术转移至韩国、台湾地区,全球液晶面板的发展伴随着日韩台等国家与地区的快速崛起。
近年来,随着显示产品向大屏幕、平面化、薄型化、高清晰度、节能环保方向发展,液晶技术已凭借其上述优势呈现大规模发展、普及和应用的态势。
按市场研究机构拓产业研究所的预测,受到新兴国家需求增加、中国大陆电视补贴政策延续、欧美市场换机潮稳定、智能电视(Smart TV)新机推出等因素影响,2011年全球液晶电视LCD TV出货量估计将可达2.1亿台,较2010年(估约1.8亿台)增长约16%。其中,新兴市场2011年LCD TV出货量估将高达1.15亿台(占全球比重将达55%),首度超越成熟市场的0.96亿台,成为未来LCD TV市场出货成长之主要动能。
在液晶电视产业中掌握话语权的面板企业无疑是液晶彩电市场增长的最大受益者。而根据Display Search最新一季大尺寸液晶面板调查研究显示,由于电视、迷你笔记本电脑与公众显示器市场快速成长,2009年全球大尺寸液晶面板出货达5.2亿片,尤其是三星和LG超过五成,台湾厂商占据三成,夏普排名第五,中国及其他地区市占率不足5%。
而中国彩电企业需要的液晶面板90%以上都要从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进口,这就造成了国内彩电企业在面板资源上受国外企业钳制的局面。考虑到日韩企业同时也布局电视终端市场,并占据重要地位,其对中国彩电企业的压力可见一斑。
把握“做大”机遇
面对日韩企业的垄断优势,中国企业一直在尝试引进或合作,进而掌握关键技术。
自1998年的北方彩晶投产以来,京东方、上广电、昆山龙腾等相继投入液晶面板生产线。但是因为技术、经验、人才建设等种种原因,国内的面板产业一直没有能够形成规模效应。
突然爆发的金融危机,让世界经济格局进行了洗牌,日韩彩电企业的相对收缩给了中国彩电企业难得的发展机会。据Display Search报告显示,2009年中国液晶电视销量已突破2700万台,成为全球最大的单一国家市场。而随着中国液晶电视市场需求旺盛,液晶面板的刚性需求也逐月上升,2009年全球大尺寸液晶面板出货达5.2亿片,如此强大的面板需求主要来自于中国大陆市场。
面对良好的市场发展态势,以及彩电行业面临的上游产业困境,2009年12月,工信部在《加快中国家用电器工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中特别提出,加快家电行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大力推进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支持高端及高效节能型家电生产线技术改造、家电行业核心技术开发和关键零部件产业化等。
就在此前,2009年11月16日,深圳市第8.5代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件(TFT-LCD)生产线项目宣布正式启动,项目总投资高达245亿元。TCL集团与深圳市国资委下属的深圳市深超科技投资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各出资50亿元组建项目公司——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在项目启动仪式致辞中强调,平板显示产业作为国家重点扶持产业,已被列入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并成为“2006年至2020年信息产业中长期发展纲要”中最重要的发展项目之一。
事实上,日本、韩国以及中国台湾地区在液晶产业的先发优势是明显的,但是全球技术产业正在向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转移,液晶产业也同样如是。中国液晶产业要做到的是发挥本土优势,抓住历史机遇,引进人才团队,强调自主创新,对先进技术进行充分的消化吸收再创新,成为全球面板领域的另一极,改变现有的被动态势。
首先是政策扶持。 “十二五”规划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与高端液晶显示产业相关的产业名列其中。据了解,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已经把“发展高清晰度大屏幕显示产品”列为重点支持发展的优先选题。这无疑是中国液晶产业崛起的最强有力的后盾。
其次是市场规模。Display Search报告指出,在未来五年内,中国急速的都市化进程,每年约10%左右GDP(国内生产总值)成长率,以及到2011年之后,在中国境内投资的多家用于液晶电视面板的高世代TFT LCD面板厂的陆续量产,这些关键的积极因素将带来中国平面电视市场持续的高成长。
第三是人才引进。以TCL和深圳市投资的华星光电为例,虽然各个国家对面板技术都有很强的保护意识,但是正常的人员流动却无法阻止。目前华星光电已经招募600多名技术人员,其中200多名是来自外资企业有经验的技术人员。
其中包括原奇美公司TV事业部总经理陈立宜,在华星光电担任项目执行副总裁;曾负责LG从3.5代到7.5代线的生产建设工作的金植(韩籍),担任公司高级副总裁,负责华星项目的生产运营和基础建设。
此外,为了避免产能过剩,国家对平板显示类项目已经举了“计划生育”牌。在去年的兴建热潮中,上报项目如雨后春笋,包括南京中电熊猫夏普、广州LG、合肥京东方、苏州三星和成都富士康等等,但业内消息指出,除了已上马的TCL、京东方、龙飞光电三个项目,五个上报项目中最终获批项目只会有两个,这将从产能供给上有效遏制日韩企业的竞争优势,从而增强中国液晶产业在初期发展阶段的竞争力。
化解“缺屏”之憾
如今,液晶面板产业的发展,不仅仅是一个企业的问题,更是任何一个经济大国在科技竞争力方面的重要体现。
目前,液晶面板产业规模是仅次于石油、钢铁、化工产业的第四大产业,市场总规模已超千亿美元,产业拉动效应强,正因如此,TFT-LCD产业的竞争已由企业间的竞争,上升到国家、政府间的竞争。面板三强的日本、韩国以及中国台湾地区,为扶持和发展本国或本地区的TFT-LCD产业,都给予了大力支持。
以韩国和日本为例,这两国都从政策和财政方面给予了支持,把光电技术、半导体技术等列为国家战略项目,每年给予5亿美元至10亿美元的资金支持,同时制定相应的金融政策支持民间资本进入。而中国台湾地区在发展半导体和光电技术的过程中,也以“两兆双星”计划来对相关产业进行了政策保护,并提供了关键的融资环境。
液晶产业是技术高度密集、资金高度密集的产业,产业链条丰富绵长,对社会经济效益带动明显,但一条液晶面板的生产线投入在百亿元人民币以上,对于只有十几年快速发展的中国彩电企业而言,这样大的投入,无论是战略考虑还是实际投入,都需要有莫大的决心和勇气。
同时,国内相应的产业链建设并不完善和成熟,液晶面板的上游或相应的零配件等整条产业的支撑力度以及产业环境都不理想,这些都造成中国在液晶面板产业化方面任重道远。
有人认为,各国在产业链上所处的不同位置是国际分工和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因此在产业链建设上要重视本国的比较优势,不能强求每个国家的产业链都非常完备。
这种理论忽略了两个非常重要的事实:一是各国的比较优势总在动态变化中,比如,韩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也是以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低廉而著称的,但显然目前韩国这一曾经的比较优势已基本上不复存在。
从中国看,东南沿海近几年劳动力成本的显著上升也使得这些地区产业链上移的压力突增。二是即使中国劳动力成本始终处于较低水平,但如果我们在显示器件这种重要行业的国际分工中长期处于下游的模块制造和终端装配环节,我们就仍然会在相关产业中处于无话语权、无核心竞争力、无利润空间、无发展后劲的尴尬境地,显然这与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打造产业强国背道而驰。
液晶产业已然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国家科技竞争力的综合体现,对比日韩,中国在液晶产业上落后了十年,如何在日韩技术掌控下取得生存空间是参与各方需要思考的,上游关键零部件固然技术壁垒高、投资风险大,但这绝不意味着它就是中国企业的“投资禁区”,更不意味着中国将长期在这些方面受制于人。
虽然韩国以两大财团为投资主轴,台湾地区则依靠发达而成熟的融资环境,日本则依靠强大的科技底蕴,但中国大陆有全球最大的液晶电视市场,在这个领域具有明显的生产和渠道优势。
发展上游产业需要政府提供良好的配套政策,给出恰当的融资环境,鼓励TCL这样的大型企业集团和民间资本积极参与,鼓励相关研究所、大学院校的研发投入,利用中国巨大的市场引力来推动产业链配套建设,通过大胆引进和自主培养来解决技术人才的短缺,中国彩电行业的“缺屏”之憾终能解决,全球液晶产业格局也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随着LED、互联网电视、3D电视、智能电视等新产品新技术的不断发展,液晶面板作为液晶电视的关键部件举足轻重。
但中国液晶产业面临着核心技术和产业配套双缺失,日韩彩电巨头全产业链布局,掌控上下游的困境,不仅对中国彩电行业发展构成极大的制约,更成为日韩彩电企业和中国彩电企业竞争力差异的关键一环,改善乃至扭转这一困局是当下中国彩电行业的迫切需求。
日韩掌握产业命脉
液晶面板技术起源于美国与德国,最早工业化于日本,后技术转移至韩国、台湾地区,全球液晶面板的发展伴随着日韩台等国家与地区的快速崛起。
近年来,随着显示产品向大屏幕、平面化、薄型化、高清晰度、节能环保方向发展,液晶技术已凭借其上述优势呈现大规模发展、普及和应用的态势。
按市场研究机构拓产业研究所的预测,受到新兴国家需求增加、中国大陆电视补贴政策延续、欧美市场换机潮稳定、智能电视(Smart TV)新机推出等因素影响,2011年全球液晶电视LCD TV出货量估计将可达2.1亿台,较2010年(估约1.8亿台)增长约16%。其中,新兴市场2011年LCD TV出货量估将高达1.15亿台(占全球比重将达55%),首度超越成熟市场的0.96亿台,成为未来LCD TV市场出货成长之主要动能。
在液晶电视产业中掌握话语权的面板企业无疑是液晶彩电市场增长的最大受益者。而根据Display Search最新一季大尺寸液晶面板调查研究显示,由于电视、迷你笔记本电脑与公众显示器市场快速成长,2009年全球大尺寸液晶面板出货达5.2亿片,尤其是三星和LG超过五成,台湾厂商占据三成,夏普排名第五,中国及其他地区市占率不足5%。
而中国彩电企业需要的液晶面板90%以上都要从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进口,这就造成了国内彩电企业在面板资源上受国外企业钳制的局面。考虑到日韩企业同时也布局电视终端市场,并占据重要地位,其对中国彩电企业的压力可见一斑。
把握“做大”机遇
面对日韩企业的垄断优势,中国企业一直在尝试引进或合作,进而掌握关键技术。
自1998年的北方彩晶投产以来,京东方、上广电、昆山龙腾等相继投入液晶面板生产线。但是因为技术、经验、人才建设等种种原因,国内的面板产业一直没有能够形成规模效应。
突然爆发的金融危机,让世界经济格局进行了洗牌,日韩彩电企业的相对收缩给了中国彩电企业难得的发展机会。据Display Search报告显示,2009年中国液晶电视销量已突破2700万台,成为全球最大的单一国家市场。而随着中国液晶电视市场需求旺盛,液晶面板的刚性需求也逐月上升,2009年全球大尺寸液晶面板出货达5.2亿片,如此强大的面板需求主要来自于中国大陆市场。
面对良好的市场发展态势,以及彩电行业面临的上游产业困境,2009年12月,工信部在《加快中国家用电器工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中特别提出,加快家电行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大力推进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支持高端及高效节能型家电生产线技术改造、家电行业核心技术开发和关键零部件产业化等。
就在此前,2009年11月16日,深圳市第8.5代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件(TFT-LCD)生产线项目宣布正式启动,项目总投资高达245亿元。TCL集团与深圳市国资委下属的深圳市深超科技投资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各出资50亿元组建项目公司——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在项目启动仪式致辞中强调,平板显示产业作为国家重点扶持产业,已被列入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并成为“2006年至2020年信息产业中长期发展纲要”中最重要的发展项目之一。
事实上,日本、韩国以及中国台湾地区在液晶产业的先发优势是明显的,但是全球技术产业正在向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转移,液晶产业也同样如是。中国液晶产业要做到的是发挥本土优势,抓住历史机遇,引进人才团队,强调自主创新,对先进技术进行充分的消化吸收再创新,成为全球面板领域的另一极,改变现有的被动态势。
首先是政策扶持。 “十二五”规划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与高端液晶显示产业相关的产业名列其中。据了解,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已经把“发展高清晰度大屏幕显示产品”列为重点支持发展的优先选题。这无疑是中国液晶产业崛起的最强有力的后盾。
其次是市场规模。Display Search报告指出,在未来五年内,中国急速的都市化进程,每年约10%左右GDP(国内生产总值)成长率,以及到2011年之后,在中国境内投资的多家用于液晶电视面板的高世代TFT LCD面板厂的陆续量产,这些关键的积极因素将带来中国平面电视市场持续的高成长。
第三是人才引进。以TCL和深圳市投资的华星光电为例,虽然各个国家对面板技术都有很强的保护意识,但是正常的人员流动却无法阻止。目前华星光电已经招募600多名技术人员,其中200多名是来自外资企业有经验的技术人员。
其中包括原奇美公司TV事业部总经理陈立宜,在华星光电担任项目执行副总裁;曾负责LG从3.5代到7.5代线的生产建设工作的金植(韩籍),担任公司高级副总裁,负责华星项目的生产运营和基础建设。
此外,为了避免产能过剩,国家对平板显示类项目已经举了“计划生育”牌。在去年的兴建热潮中,上报项目如雨后春笋,包括南京中电熊猫夏普、广州LG、合肥京东方、苏州三星和成都富士康等等,但业内消息指出,除了已上马的TCL、京东方、龙飞光电三个项目,五个上报项目中最终获批项目只会有两个,这将从产能供给上有效遏制日韩企业的竞争优势,从而增强中国液晶产业在初期发展阶段的竞争力。
化解“缺屏”之憾
如今,液晶面板产业的发展,不仅仅是一个企业的问题,更是任何一个经济大国在科技竞争力方面的重要体现。
目前,液晶面板产业规模是仅次于石油、钢铁、化工产业的第四大产业,市场总规模已超千亿美元,产业拉动效应强,正因如此,TFT-LCD产业的竞争已由企业间的竞争,上升到国家、政府间的竞争。面板三强的日本、韩国以及中国台湾地区,为扶持和发展本国或本地区的TFT-LCD产业,都给予了大力支持。
以韩国和日本为例,这两国都从政策和财政方面给予了支持,把光电技术、半导体技术等列为国家战略项目,每年给予5亿美元至10亿美元的资金支持,同时制定相应的金融政策支持民间资本进入。而中国台湾地区在发展半导体和光电技术的过程中,也以“两兆双星”计划来对相关产业进行了政策保护,并提供了关键的融资环境。
液晶产业是技术高度密集、资金高度密集的产业,产业链条丰富绵长,对社会经济效益带动明显,但一条液晶面板的生产线投入在百亿元人民币以上,对于只有十几年快速发展的中国彩电企业而言,这样大的投入,无论是战略考虑还是实际投入,都需要有莫大的决心和勇气。
同时,国内相应的产业链建设并不完善和成熟,液晶面板的上游或相应的零配件等整条产业的支撑力度以及产业环境都不理想,这些都造成中国在液晶面板产业化方面任重道远。
有人认为,各国在产业链上所处的不同位置是国际分工和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因此在产业链建设上要重视本国的比较优势,不能强求每个国家的产业链都非常完备。
这种理论忽略了两个非常重要的事实:一是各国的比较优势总在动态变化中,比如,韩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也是以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低廉而著称的,但显然目前韩国这一曾经的比较优势已基本上不复存在。
从中国看,东南沿海近几年劳动力成本的显著上升也使得这些地区产业链上移的压力突增。二是即使中国劳动力成本始终处于较低水平,但如果我们在显示器件这种重要行业的国际分工中长期处于下游的模块制造和终端装配环节,我们就仍然会在相关产业中处于无话语权、无核心竞争力、无利润空间、无发展后劲的尴尬境地,显然这与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打造产业强国背道而驰。
液晶产业已然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国家科技竞争力的综合体现,对比日韩,中国在液晶产业上落后了十年,如何在日韩技术掌控下取得生存空间是参与各方需要思考的,上游关键零部件固然技术壁垒高、投资风险大,但这绝不意味着它就是中国企业的“投资禁区”,更不意味着中国将长期在这些方面受制于人。
虽然韩国以两大财团为投资主轴,台湾地区则依靠发达而成熟的融资环境,日本则依靠强大的科技底蕴,但中国大陆有全球最大的液晶电视市场,在这个领域具有明显的生产和渠道优势。
发展上游产业需要政府提供良好的配套政策,给出恰当的融资环境,鼓励TCL这样的大型企业集团和民间资本积极参与,鼓励相关研究所、大学院校的研发投入,利用中国巨大的市场引力来推动产业链配套建设,通过大胆引进和自主培养来解决技术人才的短缺,中国彩电行业的“缺屏”之憾终能解决,全球液晶产业格局也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