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古文教学五策略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shl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提出了“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的要求。统编本教材从三年级开始编排了一些小古文,这些小古文是中华文化的精华与浓缩,对于弘扬中华文化具有重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那么,在小古文的教学中,怎样才能让学生对文言词汇和文言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并从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呢?
  一、激
  激,即激发兴趣,在小古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采取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以看图讲故事等方法激趣
  对学生来说,小古文晦涩难懂,很难学,怎样才能让学生喜欢学习小古文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消除学生对学习小古文的畏难情绪。统编本教材中的每一篇小古文都是贴近儿童生活、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教学时,教师可以用看图讲故事等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除此之外,教师也可根据小古文的特点,以说、唱、演等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小古文的兴趣。
  2.以激发共情来激趣
  所谓共情,即同感、同理心、投情等。在小古文的教学中,激发学生共情可以促进学生对小古文更好地学习与接受。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司马光》一课中,教师就可以以“假如是你,你会怎样救落入水中的小伙伴”这个问题来激发学生各抒己见的讨论,以引起学生共情。另外,教师也可以通过“得救孩子发表感言”的形式来让学生说说他们眼中的司马光是怎样的形象。这样教学,可以让小古文学习深入学生的心中。
  3.以激发信心来激趣
  小古文与现代文相比,语言难懂,不好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成功学习小古文的体验中,树立起学好小古文的信心。如何帮助学生建立起学好小古文的信心呢?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小古文其实并不难学,我们经常读到的古诗文其实也是小古文的一种表现形式。由于学生已经具有学习古诗文的学习经验,这样可以拉近学生与小古文的距离,增强学生对小古文的亲近感。另外,教师还要教给学生学习小古文的基本方法,以增強学生学好小古文的信心。
  二、读
  朗读是语文课堂永恒不变的主旋律,也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的重要途径。在小古文的教学中,让学生尽情地读,以读代讲,以读助理解,是学习小古文的有效方式。
  1.读准字音
  小古文中生僻字比较多,还有一些多音字、通假字等,把这些字的字音读准,帮助学生扫清文字障碍是学习小古文的第一要义。如对于三年级下册《守株待兔》一文中的“冀复得兔”中的“冀”这个生字,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通过多读来掌握。对于三年级上册《司马光》一文中的“足跌没水中”的“没”这个多音字,就需要学生根据句意来确定生字的读音。在句子中,这个“没”主要指的是沉入水中,漫过头顶,因此应该读“mò”。因此,在小古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能够借助字典拼音确定字音,还要能够结合上下文来确定字义,只有读准字音,才能为学生接下来的阅读奠定基础。
  2.读出停顿
  与现代文相比较,小古文难读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学生不知道该在何处进行停顿。只有读好停顿,才能对学生理解句子意思提供必要条件。怎样才能让学生读好停顿呢?首先就是要让学生学会按照标点进行停顿。其次是让学生能够根据句意在句子意思的转折处和句子意思连接处进行停顿。如在“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儿得活”这些都属于“谁干什么”的句式,在朗读的时候就可以按照这样的形式进行停顿。另外,还要让学生能够把小古文中的语气词读好,这是读好小古文的关键点。
  3.读出特色
  在小古文的朗读教学指导中,教师可以以“转换角色读”“变换编排形式读”“配乐表演读”“师生共读”“尾句回还读”等多种形式来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以使学生能够读出特色,读出感悟,这样一来,学生讲起故事来也就变得更加轻松了。
  三、猜
  统编本教材从低年级开始就鼓励学生猜读。“猜”是学生认识世界、感知生活、尝试学习的有效途径。在小古文的教学中,把“猜”融入学生的课堂学习,别致新颖,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指出的是,猜读并不是毫无根据的乱猜,而是学生在一定阅读认知基础上的猜,是在教师引导下的猜,这种猜是为了帮助获得对文本的深刻感知以及积极的学习体验服务的。
  如在《司马光》一课中,“一儿登瓮”中的“瓮”字和“水迸”中的“迸”字,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结合课文插图猜猜这些词语的意思。对于“众人皆弃去”一句中的“弃”一词,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结合上下文句子来猜。再如,在《守株待兔》一课中的“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中的“复得”一词就可以让学生结合反义词的意义去猜。在学生猜读的时候,教师要允许学生出错,他们在猜读中理解,在猜读中进步,对小古文的学习与接受能力定会更进一层。
  四、品
  在小古文教学中,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特点、积累词汇、培养学生语感是学生教学小古文的重要目标。为实现这个学习目标,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认真品读句子,感受小古文独特的魅力。
  小古文的句式有许多,倒装句“群儿戏于庭”,省略句“因释其耒而守株”等。对于学生来说,这种句式还很陌生,教师要能够借助上下文和课文注释帮助学生梳通文意、发现文章的语言表达规律、感悟人物美好品质、领悟课文主旨等。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恰当问题的提出来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如在教学《司马光》一课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交流“为什么从缸中救出落水小伙伴的人是司马光呢?其他小伙伴们的方法为什么不可行?”,让学生从“光持石击瓮破之”中感受到司马光的聪明智慧,从“众皆弃去”中感受到司马光的勇于担当,这样一来,司马光机智勇敢的鲜活形象就展现在学生眼前了。
  五、拓
  小古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缩影,是民族文化的精华。要想促进学生对小古文的深刻理解与感受,教师就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拓展,这种拓展可以是对原文资料的拓展,也可以是对同类文章的迁移拓展阅读,还可以是对小古文本身的再加工。
  1.拓展背景资料
  因为小古文距离现在年代较为久远,多数学生对小古文中的人、事、景、物等的理解存在着一定困难。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古文内容,适时对学生进行相关背景资料的拓展是很有必要的。在拓展时机的选择上,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选择课前拓展、课中拓展、课后拓展等形式。如,在《司马光》这篇小古文的教学中,课前教师可以向学生拓展一些司马光的个人生平资料等内容,课中向学生拓展一些关于司马光小时候的其他古诗,课后就可以把现代文的《司马光》推荐给学生阅读,让学生通过阅读感受现代文与白话文的不同之处。这样教学,拓展了学生的阅读视野,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
  2.拓展迁移阅读
  为了促进学生对小古文更多的了解与认知,统编本教材中采取了小古文原文与改编后的现代文两种编排形式,在拓展阅读方面,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根据篇幅、内容、主旨等选择相应的拓展阅读材料,如《南辕北辙》《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等都可以作为学生迁移阅读的内容,以丰富学生的认知。
  3.拓展语言运用
  小古文在语言、形式、内容等方面都与现代文有很大区别。在小古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其特点,采取内容补白、课堂表演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进行适当的拓展,以使小古文真正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达到深化小古文教学的目的。
  综上所述,小古文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教师要注重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因此,在小古文的教学中,教师就要依据小古文的特点,从激、读、猜、品、拓等方面进行教学,以便让学生爱上小古文,感受到中华文化那独特的魅力。
  (作者单位:江苏江阴市峭岐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
其他文献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教材文本的范例作用,引导学生在体悟、鉴赏中进行动态性模仿。所谓基于教材的动态性模仿,就是指结合学生的知识储备、理解能力、年龄特点、思维能力、发展可能性等,结合教材的具体情况,创造性地灵活、生动地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自觉地有
教育部在正式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指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素养,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哪些核心素养呢?笔者以为,教师应当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包括语
语文学科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培养语言运用能力,而培养语言运用能力需要通过丰富的语言实践。那么, 在教学中,如何突出实践,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呢?  一、进行口语表达实践  《乌塔》这篇文章内容浅显易懂。盛新凤老师在执教这篇课文时,没有在课文的思想内容上纠缠,而是别出心裁,依据文本,创设情境引发了三次有层次的语言实践,来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通过独白体让学生把这个故事讲给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诚然,当下社会是一个呼唤团结协作的社会,没有良好的合作意识,学生就无法真正契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阅读教学就应该顺应学生的认知思维,在合作学习中不仅要使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能力得到有效发展,还要促进学生对教材文本的领悟升级和阅读技巧的有效提升,进而转化为学生自身的素养。  一、梳理合作意识,激发学生文本阅读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
《祖父的园子》是统编本五年级下册的经典课文,改选自萧红的自传体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课文以儿童的视角、诗意的语言和细腻的笔触,浓墨重彩地描摹了童年的“我”在祖父的“园子”里“自由”地劳作和戏耍的欢乐生活。其中,“我”就是童年萧红的化身,而“园子”则包含着双重的意蕴:一种是属于记忆的“园子”,氤氲着童年的乐趣和“园子”的美学,是萧红对于童年生活的“生命的回望”;一种是属于感觉的“园子”,笼罩着现实的
现代教育理念正逐渐深入人心,进入课堂,各种教育模式层出不穷,但仍有不少教师在“穿新鞋,走老路”。我认为,最根本最核心的问题是仍然没有牢固树立“以学为本,以生为主”的“双主”意识,仍然徘徊、逗留在“怎么教、如何教”的教法问题上(走的是传统路线),忽略或淡化了以学生“怎样学、如何学”为核心的教育理念。  要处理好这个问题,除了教师要积极主动转变教学观念外,更多的还需要我们从操作层面引导教师把目光聚焦于
期末考试前,学生们显得紧张而忧郁,教师们则个个面露愠色,整座校园显得烦闷而焦躁。  办公室里,闷在作业堆里的我,飞速地在本子上用笔圈画着学生们的错别字,望着满眼的红“×”,一股无名之火腾地在胸中蹿出。难写的字、重点背的课文,都强调了不下十遍,怎么就记不住呢?这是迎接考试的态度?深深的忧虑像一瓶散发着馊味的饮料,溢满了整个心房。  忽地,门外传来一阵阵开心爽朗的笑声,抬起沉重的头,定睛一看,哟——原
在教学中习作是一个重点,在听、说、读、写四个环节里,尽管写被列在了最后,但这恰恰体现了写的重要性。写是一种综合性的信息输出活动,具有较高的难度。写看起来只是让学生进行写話或者习作,但是相对于他们的认知能力而言,已经是一种挑战性很强的学习过程了。在通常情况下,培养学生写的能力是通过习作来完成的,这符合教育的规律。而且通过习作来培养学生的能力是有技巧的,近年来的小学教学研究表明,微习作一样可以培养学生
“随文练笔”是伴随着阅读教学进程,引导学生巧妙利用相关阅读内容进行“短平快”写作的一种习作训练策略。统编本教材中选编的课文,或隽永潇洒,或激越昂扬……彰显着祖国语言文字无穷的魅力。学生现在不仅仅要学习语言和文字,更重要的是运用语言文字。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赏析教材中的优秀片段,挖掘教材蕴藏的写作元素,充分把写的训练有机融于阅读教学之中,以读促写,以写促读,就能做到读写结合,相得益彰。 
教材中的课文,有许多精妙的词句段篇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巧借课文,反复品读这些新颖独特的词语、富有哲理的句子、引发共鸣的段落,在积累语言的过程中不仅助力学生的语言表达,而且能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打开学生的习作思路,促使学生的表达更加灵动、更加鲜活。  一、积累词语,个性表达  很多学生由于缺少词汇量的积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非常贫乏,表达缺乏感染力。要使学生能够写出独特的句子,拥有自己的语言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