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等农业院校学风建设的几点思考

来源 :云南教育·高等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shar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风具有丰富的内涵。不同学科从不同视角往往会做出不同的阐释。本文基于高等农业院校学风建设的实践,认为学风建设的关键是如何开启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内部动力机制,基本途径是在校风、教风、大学精神乃至整个校园文化建设的广阔背景下加强学风建设。
  关键词:学风建设 教风 思考
  1 学风建设的关键是开启学习主体的内部动力机制
  学风,从语义学的角度讲,可以理解为一个偏正短语,即“学习的风气”。一所学校的学习风气,我把它理解为在学校形成并广泛流行的学习风尚和习气。基于对学生主体的理解,学风的内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层面仅指学生个体和群体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纪律以及学习习惯的总体反映。广义则泛指学生的求学、研学之风,教师的教学、治学之风,教学管理人员的督学、管学之风,学校领导的办学、导学之风以及学校文化中所体现出来的办学理念和大学精神的总和。”可见,学风是校风、教风、大学精神乃至整个校园文化建设在学生学习行为上的反映。学风问题直接影响教育质量和培养人才的水平。
  从狭义的角度看,学风建设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便是如何激发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内部驱动力。当前,高等农业院校学生的学习动机存在很多问题,要么缺失,要么不端正,导致学习动力不足。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当初选择农业院校是受高考分数所限的“无奈选择”。对农科类专业的社会价值和对自身个体价值的认识和理解没有及时深化,因此导致学习目的不明,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态度不够端正,意志力难以恒久。
  在高等农业院校,要让每个学生明确为什么而学习,不是靠简单说教能够实现的。积极的学习动机在形成过程中,有赖于学校乃至社会教育环境中的客观条件,也有赖于教师和学生在互动中形成的主观条件。因此,我们要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学习目的潜移默化的融入学生的心灵世界,帮助其从内心深处明确学习的目标,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撇开社会环境因素不说,仅就大学本身而言,就需要用无形的校风、教风和深厚的学术氛围去影响和教化学生的精神世界,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场所和条件,还要用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去激励和约束学生的学习行为。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提高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黄金时期。鉴于高等农业院校的实际,如果不能帮助学生从个体特性出发,消除专业偏见,结合专业特点和社会需求来培养专业兴趣、树立通过奋斗可以实现的人生理想和人生目标,那么,学生就会缺乏持久的学习主动性,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坚强的学习意志品质,也就难以成才了。
  2 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是高等农业院校学风建设面临的现实问题
  学风建设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中一个永恒的主题,优良的学风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前提。把学风建设作为提高办学质量的头等大事来抓,这已成为高校的共识和不懈追求。
  如上文所言,从学生内部机制而言,激发学习动机,启动学习内驱力是学风建设的关键。然而,受现实社会中存在的职业环境、发展前景、收入水平等方面存在的客观差距的影响,加之一些学生对专业认识不深、不全面,对农科专业所指职业存有偏见。于是在“入错行”、“找错娘”的情绪支配下失去了学习的自觉,意志消沉,不思进取。
  2.1 人生理想缺失,导致个体行为散漫
  不少学生对生命的价值和质量缺乏理性的思辨和个性化的理解,人生目标定位低或者干脆没有认真思考过人生目标。一些大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 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处于一种迷茫的状态,得混且混,没有奋发向上努力学习的原动力。
  2.2 个人功利色彩趋浓,削弱了对知识和人格完善的追求
  在笔者组织的一次调查中,在面对“您认为上大学的根本目的是”的提问时,选择“谋一份好的职业,过上丰富的物质生活”的占22.1%,选择“为社会为国家作贡献”的仅占10.0%,选择“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实现自我”的占61.5%。可见,大学生自我意识强烈、个性化突出,同时也反映出社会责任感的不足和无私奉献精神的缺乏。
  2.3 兴趣狭窄且不稳定
  兴趣是动机的定向,兴趣的狭窄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快乐体验,对学业缺少持久的追求,求知欲淡薄,知识面狭窄,人生体验苍白。农业院校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和小城镇,个人兴趣爱好缺乏。论传统,琴棋书画,通者甚少;论现代,学校每每组织的各种校园文化活动,能够积极参与的毕竟只是少数。更多的人,不过在袖手旁观。旁观者中,大多非“不愿”,而是“不能”。
  2.4 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导致学生心理受挫
  许多学生进入大学后,感到理想中的大学和现实中的大学反差较大,大学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他们想象中的大学教育存在较大差距,有的甚至还比较落后。再加上专业选择受限、培养模式单一、理论与实际脱节、学习内容与社会需求和个人的兴趣特长相背离等方面的原因,许多学生往往学非所愿、学非所长,学习的积极性严重受挫。毕业后一些学生遭遇求职困难,“天之骄子”的社会优越感受到挑战,学习成绩与工作条件难以对应,由此产生的消极情绪也影响到了在校学生。
  以上这些原因,导致一部分大学生学习内驱力不足, 学习的意志力较弱,学习态度变化不定,时间和精力不能持久集中在学习上,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纪律,尤其是出勤、听课、考试等纪律散漫。这些现象整体反映为学风“滑坡”。
  3 从大学文化建设的整体上加强学风建设
  3.1 要以教风带学风
  “学风受教风影响, 教师自身的教学和科研水平以及治学态度, 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具有示范功效。”教师作为学风建设的主导力量, 不仅要用好的教风带动和影响学生,而且要走进学生的心灵,给他们以精神上的关怀。高等教育,教育与科研并重,服务社会与服务个体发展并重。教师特别是在学科领域有着突出成绩的教师要走近学生,研究学生,做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导师。师生间的距离拉近了,教师才有可能进入学生的心灵,成为他们在学习上的引导者。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大学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钥匙”,引领学生进入知识殿堂,指导他们自主地去选择、继承、扬弃和创新。建构主义认为,教学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对话与协作的过程,对话的最终目的是要达成师生心灵的共通,获得协作的价值及交往的价值。教师只有通过与学生的交往,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给予学生精神的关怀。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深入细致地研究学生,研究他们的知识基础、接受能力、意志品质、情感特征、探究精神等等,不仅要把握学生的共性,而且要把握学生的个性。唯有如此,因材施教才有基础,帮助学生培养学习兴趣,养成学习习惯乃至营造良好的学风,才能在教师的言传身教中落到实处。
  3.2 要从大学文化建设的整体上加强学风建设
  “大学的学风并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状态的外显,而是大学理念、大学精神、大学文化、大学品格、大学理想的外化,大学学风建设的本质是大学理念的展现,人文精神的彰显和人的生活和生命意义的生成”校园文化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综合体现,是学校文化的集中体现。一个学校的学习风气怎样,对校园文化建设有直接的影响。反过来说,校园文化,特别是校风,也会对学习风气的形成产生影响。对农业院校而言,“社会及舆论环境不利于农业院校特色学风的建设。农业院校学生在就业和社会活动上受到的部分不平等对待,致使少数学生在公共场合不敢显示自己“学农”的身份,甚至在校园活动中,涉农的活动也很少。正是由于校园内外对“农”的偏见,“农”的特色和优势在高等农业院校中存在被边缘化的危险。因此,在学风建设中,农业院校如何发掘、并培育自己独特的农文化尤其重要。”
  参考文献:
  [1]吕秋芳.大学学风建设的内涵、本质及误区[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4
  [2]张德.浅谈高校学风建设中教师的重要角色[J].大学时代·B2006.6
  [3]林玲.农业院校学风建设问题分析及对策[J].农业教育研究,2010.3
其他文献
摘要:通过问卷调查与实地访谈等研究方法,调查了保山本地人对保山话和普通话的使用情况及态度,并将他们的语言态度作为语料分析的依据开展了进一步的研究。研究发现,保山话在保山地区仍然享有很高的声望,它承载的不仅仅是低变体内的交际功能,同时也是当地文化和精神的载体、地域人群身份的象征等等。  关键词:方言 普通话 双语 语码转换 社会功能  1 引言  标准语与地域方言的关系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期刊
摘要:近年来,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育已经成为众多学者所关注的重要话题。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有必要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本文主要阐述的是在高职高专院校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如何进行跨文化渗透教育的一些可行性方法。  关键词:高职高专 英语教学 跨文化渗透教育  1 跨文化意识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文化,指的是一个社会的整个生活方式。它不仅包括城市、组织、学
期刊
摘要:在我国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也是重中之重,学校阶段正是中职院校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加强德育教育工作,不仅有助于中职院校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对中职院校学生未来的成长发展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由于应试教育在我国教育体制中的长期存在,德育教育一直流于形式表面,很难对中职院校学生成长起到积极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旧形式的德育工作甚至阻碍到了中职院校学生的健康成长。本文主要
期刊
摘要:在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新形势下,对外宣传在促进我国与其他国家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的融合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然而,许多地方外宣材料的英语译文质量堪忧,严重影响了对外宣传的效果。地方对外宣传材料因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译成英文有一定的难度。德国功能目的论认为,翻译实质上是一种有目的跨文化交际活动,译文在分析原文的基础上,以实现译文的预期功能为目的。作为对传统“等值论”的重大突破,功能目的论对
期刊
摘要:国内外学术界对9/11文学的关注并不充分,分析也不够深入。本文从9/11事件的文学关联、9/11文学的合法基础、9/11文学的界定论说以及9/11文学的评价等四个方面试图对9/11事件以来的美国文学所关注的内容、主题的变化等方面进行一次梳理,以便观察美国文学对9/11事件的反应。  摘要:9/11文学;综述;  1 引言  9/11事件发生已经十年;9/11文学的许多方面都很难有个定论。本文
期刊
Translation is based on a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linguistic structures, their equivalences, and meanings. H.P. Krings defines a translation strategy as “translator’s potentially conscious plans for
期刊
Abstract: By mean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CDA), this paper conducts an empirical and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hidden ideologies of the English economic news reports of Google’s Pullout of Chi
期刊
摘要:本文探讨了ESP课程的性质,ESP教师的角色特点。并对ESP教师在高职院校中所面临的具体问题进行剖析,提出了如何改善ESP教师面对困境的方法以及对ESP教师的发展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ESP课程性质 ESP教师角色 ESP教师现状及发展  1 引言  ESP是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的缩写,即专门用途英语,是针对传统的通用英语EGP(English
期刊
摘要:对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学前双语及三语教学的现状进行调查后发现,相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双语或三语教学,云南省学前双语和三语教学还处于自然发展的状态,还需要解决政策扶持、经费投入、师资配备、教材编写、学术研究、教学实验等一系列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应对策略的思考。  关键词:学前教育 双语教学 三语教学 少数民族教育  1 研究背景  教育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毋庸讳言,经济的腾飞和拥有高素质的劳动者
期刊
摘要:英语是语调语言。英语语调具有表态功能、语法功能和语篇功能,随着对语调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语调还具有交际功能,能帮助说话者完成话语信息传递。文章借助韩礼德的“调群理论”,结合奥巴马演讲文本,粗浅的分析了语调结构和信息结构之间的关系,得出了在口语语篇中,语调对信息传递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调使用不当可以直接导致信息交流的失败。因此,对于英语学习者而言,掌握正确的语调使用方法可以提高英语语言交际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