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传统文化的语文,因其在社会交往中不具备独特的技能性而渐渐成了人们忽视的对象。当中国人民大学宣布将“大学语文”从必修课的目录中删除,再次引发了公众的讨论与担忧。当前的青年人普遍存在文字使用不规范、逻辑思维水平低下、母语情结弱化等问题。普遍认为语文就是识几个字,没什么实际用途。而教师在教学任务压力下,忽视了学生对文本自己的解读。殊不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非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韩愈在当时的感叹,现如今笔者感同身受。但在教学中,教师们也应认识到合作探究学习模式的运用成绩与问题并存。
语文课堂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也认为:“学生不仅可以从教师的教学中获得知识,而且还可以通过与别的学生的互教来获取知识。”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儒家大师在教育实践中就重视合作并将其运用到教学情境中。《学记》曰:“发然后禁,则扦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僻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山废也。”在分析教育失败的因素时,个个都是关涉学生合作学习的问题。
在现代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深入钻研教材,精雕细琢了每个教学环节,却忽视了学生自己对文本的解读。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语文学习就是知多与知少、知深与知浅的矛盾。
小组合作学习正是从学校应满足学生的主体需要为出发点,语文小组合作学习就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形成听、说、读、写的技能。语文教育家刘国正先生说过: “教学活动要能拨动学生的心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与学双方在教学活动中做到融洽的交流。教师得心应手,学生如沐春风。”这是对互动性教学的最好阐释。从这个意义上说,师生的教学互动,是教育教学的艺术化与科学化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此过程中,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主体,才有发自内心的需求,感受到学习是一种享受,一种创造,学习才有高效率,才更有积极性、主动性。
进行合作探究式的语文课堂教学
高中阶段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有了较大提高,能较好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注意力。虽然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明显的发展,但还是往往容易强调事物的某一方面而忽视事物的另一面。
组织合作探究学习应该遵循原则 一是全面性原则,坚持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但并不是要求学生“整齐划一”。由于学生存在着智力因素、环境因素、家庭教育因素、理解能力等各方面的差异,所以学校在强调全面发展的同时,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因材施教,使不同的学生在能力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二是优化性原则,合作学习是同伴间的互助合作活动。在组合时,要对语文知识基础、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进行综合评定,小组人数通常3-4人,力求使成员之间存在一定的互补性,组与组间总体水平基本一致。三是激励性原则,坚持以表扬、鼓励、引导为主,调动学生的内驱动力,树立“我能行”的自信心,从而促使学生主动自觉地发展。激发学生的质疑能力,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会步入学习和探究的过程。
合作探究学习课堂教学评价 合作探究课堂的评价是面向未来的,最终目的就是学生的发展。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曹文轩认为:“一个老师不只是具有一份很详细的设计性的教案,还应当有一份像样的讲稿;一节语文课不只是提问,应当有一段十分地道的言语,像宝石一样镶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因此,对于教师而言,应掌握以下要点:
首先,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评价的重点要放在帮助学生分析成功与失败的原因上,有针对性地给予学生具体指导。教师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中扮演各种角色,这样才能更有利于课堂效益的最优化。其次,教师要有智慧性的语言。教师可以通过亲切自然、委婉含蓄的语言等方式来实现对学生及时有效的评价。评价常用的态势语有:表示感兴趣的态势语,表示满意的态势语,表示询问的态势语,表示惊奇的态势语等。教师在评价的同时,必须要注意:第一,评价要切合学生的实际,不可夸大其词;第二,评价要把握最佳时间,注重实效性。
在新课堂模式下遇到的困难
对于课堂教学改革最大的阻力其实是当前学校这些一线的教师, 因为教师有教学任务的压力,深怕学生没能完成学校所谓的教学目标,在合作学习时总是不断地提醒学生、举例示范,在学生讨论成果展示的时候,评价不够及时和多元化,以致使评价的作用大打折扣。
学生不信任合作学习,没有合作意愿 学校最初的一、二节课,学生学习兴趣高涨,积极发言,但是到了第四、五节课,学生已失去开始的热情,开始抱怨。最为突出的是学生没有合作意识,他们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具体表现为:第一,回避型。有些学生不愿意把自己的习作或者成果公布出来,有些缺乏自信,有些则是比较自我;有些学习好的学生怕影响自己的学业,常常对其他同学的困难视而不见。第二,依赖型。有些学生对知识缺乏好奇心,总指望教师或成绩优秀的同伴告诉他做这做那,总想看一看别人是怎么做的,听一听别人是怎么想的,没有自己的思想,总是依赖他人。第三,竞争型。有些学生把课堂看作决定胜负的场所,合作时总想扮演领导角色,或者视同学为竞争对手,在交流时会千方百计地肯定自己,质疑同伴的想法。
学生没有合作技能 有些学生既信任合作学习又愿意合作学习,但是合作任务不会分工。小组在讨论分工时就会花去很多时间,磨磨蹭蹭,不少学生在小组中无所事事,分工不够公平、明确。
关于新课堂模式改革的思考
笔者对于新课堂模式改革有着如下思考,在关于奖励的问题上:第一点是奖励频率的问题,过多的表扬使表扬变得无足轻重,容易导致学生形成浅尝辄止的不良学习态度。第二点是奖励的形式问题,教师的表扬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物质奖励,第二类是语言表扬。西方学者艾森伯格和卡麦伦的研究也表明,语言奖励会增加学生花在完成任务上的时间,而实物性的奖励会减少学生花在任务上的时间。第三点教师还应该认识到不能以对小组的评价取代了小组成员的个人成绩。教师还需要针对小组成员的努力情况进行逐一评价,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认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和积极性。
在国家教改委的努力促动下,一时间,模式满天飞,各类“成果”铺天盖地而来。在名与利之间,一线教师们开始困惑,不得不思考课堂教学改革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是发明一个新名词给上级交待,还是要切实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然而,审视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不难发现人们更多地将合作学习方式的实施、合作能力的培养,变化为课堂教学形式的改变。因此,要想达到合作探究学习的目标,认识合作探究学习的最终目的才是关键。
实践案例:
播放一组关于电视节目《变形计》的片段,在看完片段之后让学生谈谈初看体会,然后让前后桌每四人成为一个小组,小组成员分别提出自己的见解。组长总结每个人的看法,并让每个同学说自己的见解。全班共十二个组,综合起来全班的观点有:认为节目纯粹作秀,变形后有些变本加厉。选择的地区极端,一个是贫困山区,另一个是繁华都市。节目的真实性,关乎社会道德。认为城市少年得益更多,对山区少年来讲只是去了解自己有多贫穷。有些人看了以后会认为:做的好不如生的好。经济制度,先富没有带动后富。父母看后会认为自己的孩子也要去,认为这个节目好,好在能改造。各回各家时的热泪盈眶很感人,但给他们留下的东西是什么。山里的父母非常贫穷,而“款待”后留给他们的又是什么。会给山里孩子留下太大阴影,所导致的方向可能是完全相反的。仅仅几天的苦能算什么等。
最后让每个人续写一段话:即使在最恶劣的境遇中,人仍然能有一种不可剥夺的精神力量,这就是苦难带给人生的意义。完成后以组为单位用语言的形式呈现作品。
结果及反思:
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平台,学生没有陌生感,畅所欲言。在让每个人都展现自己看法,多角度地去看待一个事物的同时,也让同学之间的想法能够有所沟通,取长补短,思维能自如地延伸和扩展,使表达能力获得很好的提升。
(作者单位:浙江省义乌市第五中学)
语文课堂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也认为:“学生不仅可以从教师的教学中获得知识,而且还可以通过与别的学生的互教来获取知识。”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儒家大师在教育实践中就重视合作并将其运用到教学情境中。《学记》曰:“发然后禁,则扦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僻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山废也。”在分析教育失败的因素时,个个都是关涉学生合作学习的问题。
在现代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深入钻研教材,精雕细琢了每个教学环节,却忽视了学生自己对文本的解读。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语文学习就是知多与知少、知深与知浅的矛盾。
小组合作学习正是从学校应满足学生的主体需要为出发点,语文小组合作学习就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形成听、说、读、写的技能。语文教育家刘国正先生说过: “教学活动要能拨动学生的心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与学双方在教学活动中做到融洽的交流。教师得心应手,学生如沐春风。”这是对互动性教学的最好阐释。从这个意义上说,师生的教学互动,是教育教学的艺术化与科学化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此过程中,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主体,才有发自内心的需求,感受到学习是一种享受,一种创造,学习才有高效率,才更有积极性、主动性。
进行合作探究式的语文课堂教学
高中阶段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有了较大提高,能较好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注意力。虽然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明显的发展,但还是往往容易强调事物的某一方面而忽视事物的另一面。
组织合作探究学习应该遵循原则 一是全面性原则,坚持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但并不是要求学生“整齐划一”。由于学生存在着智力因素、环境因素、家庭教育因素、理解能力等各方面的差异,所以学校在强调全面发展的同时,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因材施教,使不同的学生在能力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二是优化性原则,合作学习是同伴间的互助合作活动。在组合时,要对语文知识基础、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进行综合评定,小组人数通常3-4人,力求使成员之间存在一定的互补性,组与组间总体水平基本一致。三是激励性原则,坚持以表扬、鼓励、引导为主,调动学生的内驱动力,树立“我能行”的自信心,从而促使学生主动自觉地发展。激发学生的质疑能力,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会步入学习和探究的过程。
合作探究学习课堂教学评价 合作探究课堂的评价是面向未来的,最终目的就是学生的发展。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曹文轩认为:“一个老师不只是具有一份很详细的设计性的教案,还应当有一份像样的讲稿;一节语文课不只是提问,应当有一段十分地道的言语,像宝石一样镶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因此,对于教师而言,应掌握以下要点:
首先,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评价的重点要放在帮助学生分析成功与失败的原因上,有针对性地给予学生具体指导。教师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中扮演各种角色,这样才能更有利于课堂效益的最优化。其次,教师要有智慧性的语言。教师可以通过亲切自然、委婉含蓄的语言等方式来实现对学生及时有效的评价。评价常用的态势语有:表示感兴趣的态势语,表示满意的态势语,表示询问的态势语,表示惊奇的态势语等。教师在评价的同时,必须要注意:第一,评价要切合学生的实际,不可夸大其词;第二,评价要把握最佳时间,注重实效性。
在新课堂模式下遇到的困难
对于课堂教学改革最大的阻力其实是当前学校这些一线的教师, 因为教师有教学任务的压力,深怕学生没能完成学校所谓的教学目标,在合作学习时总是不断地提醒学生、举例示范,在学生讨论成果展示的时候,评价不够及时和多元化,以致使评价的作用大打折扣。
学生不信任合作学习,没有合作意愿 学校最初的一、二节课,学生学习兴趣高涨,积极发言,但是到了第四、五节课,学生已失去开始的热情,开始抱怨。最为突出的是学生没有合作意识,他们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具体表现为:第一,回避型。有些学生不愿意把自己的习作或者成果公布出来,有些缺乏自信,有些则是比较自我;有些学习好的学生怕影响自己的学业,常常对其他同学的困难视而不见。第二,依赖型。有些学生对知识缺乏好奇心,总指望教师或成绩优秀的同伴告诉他做这做那,总想看一看别人是怎么做的,听一听别人是怎么想的,没有自己的思想,总是依赖他人。第三,竞争型。有些学生把课堂看作决定胜负的场所,合作时总想扮演领导角色,或者视同学为竞争对手,在交流时会千方百计地肯定自己,质疑同伴的想法。
学生没有合作技能 有些学生既信任合作学习又愿意合作学习,但是合作任务不会分工。小组在讨论分工时就会花去很多时间,磨磨蹭蹭,不少学生在小组中无所事事,分工不够公平、明确。
关于新课堂模式改革的思考
笔者对于新课堂模式改革有着如下思考,在关于奖励的问题上:第一点是奖励频率的问题,过多的表扬使表扬变得无足轻重,容易导致学生形成浅尝辄止的不良学习态度。第二点是奖励的形式问题,教师的表扬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物质奖励,第二类是语言表扬。西方学者艾森伯格和卡麦伦的研究也表明,语言奖励会增加学生花在完成任务上的时间,而实物性的奖励会减少学生花在任务上的时间。第三点教师还应该认识到不能以对小组的评价取代了小组成员的个人成绩。教师还需要针对小组成员的努力情况进行逐一评价,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认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和积极性。
在国家教改委的努力促动下,一时间,模式满天飞,各类“成果”铺天盖地而来。在名与利之间,一线教师们开始困惑,不得不思考课堂教学改革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是发明一个新名词给上级交待,还是要切实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然而,审视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不难发现人们更多地将合作学习方式的实施、合作能力的培养,变化为课堂教学形式的改变。因此,要想达到合作探究学习的目标,认识合作探究学习的最终目的才是关键。
实践案例:
播放一组关于电视节目《变形计》的片段,在看完片段之后让学生谈谈初看体会,然后让前后桌每四人成为一个小组,小组成员分别提出自己的见解。组长总结每个人的看法,并让每个同学说自己的见解。全班共十二个组,综合起来全班的观点有:认为节目纯粹作秀,变形后有些变本加厉。选择的地区极端,一个是贫困山区,另一个是繁华都市。节目的真实性,关乎社会道德。认为城市少年得益更多,对山区少年来讲只是去了解自己有多贫穷。有些人看了以后会认为:做的好不如生的好。经济制度,先富没有带动后富。父母看后会认为自己的孩子也要去,认为这个节目好,好在能改造。各回各家时的热泪盈眶很感人,但给他们留下的东西是什么。山里的父母非常贫穷,而“款待”后留给他们的又是什么。会给山里孩子留下太大阴影,所导致的方向可能是完全相反的。仅仅几天的苦能算什么等。
最后让每个人续写一段话:即使在最恶劣的境遇中,人仍然能有一种不可剥夺的精神力量,这就是苦难带给人生的意义。完成后以组为单位用语言的形式呈现作品。
结果及反思:
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平台,学生没有陌生感,畅所欲言。在让每个人都展现自己看法,多角度地去看待一个事物的同时,也让同学之间的想法能够有所沟通,取长补短,思维能自如地延伸和扩展,使表达能力获得很好的提升。
(作者单位:浙江省义乌市第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