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造血干细胞直接作用于人体血液供应与免疫功能,而输血会对造血干细胞产生一定影响,临床上医患对这一课题均十分关注。本文分析了异体输血与自体输血,介绍了造血干细胞,并分别探索了异体输血、自体输血与造血干细胞的研究进展,希望为临床研究提供参考,促进输血医学发展。
关键词:输血;造血干细胞;研究进展
患者手术、急救时常需要输血,输血在挽救患者生命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输血对患者也会产生负面影响,如出现并发症。而这从根源上看,多为输血作用于造血干细胞的结果。当下临床用血越来越多,医学研究表示自体输血是比异体输血更安全的输血方式,对患者的负面影响小。
1输血
1.1异体输血
异体输血属于常规输血方式,广泛应用在手术急救中,鉴于血液资源的紧张性,临床用血十分节约。在某些治疗中采用其他方式代替异体输血。随着医疗事业的发展,异体输血也显现出了诸多弊端,血液虽然已经检验合格,但是有的病毒有窗口期,有的病毒容易受到试剂、抗体的影响,如艾滋病毒、乙肝病毒等,这提高了异体输血的不安全性[1]。此外,异体输血还容易导致并发症发生,如过敏、高热、头痛等。因此,異体输血局限性较大。
1.2自体输血
自体输血有利于节约血液资源,目前临床应用也较为普遍。自体输血是指以患者自身血液或者血液成分作为供给自身血液的来源。临床上自体输血主要有下述三种方式,一是贮存式自体输血;二是回收式自体输血;三是急性等容血液稀释。自体输血能够规避异体输血的风险,降低并发症。
2造血干细胞
全球范围内医疗卫生相关机构现已公认血细胞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因此,造血干细胞就是指骨髓中的干细胞。它有两个特点,一是能够分解成任何类型的血细胞,;二是具有自我更新与复制能力,这决定了其保持血细胞数量的功能[2]。血细胞周转率极高,寿命较短,造血干细胞的补充对其至关重要,可以维持造血功能,但是即使在数量上进行了补充,但是并不能防止其功能减弱。连续移植试验发现,老年人群造血干细胞新造的细胞其活性具有强烈的下降表现。此外,DNA损伤也会导致造血干细胞功能减弱。而造血干细胞与人体血液循环密切相关,对免疫功能也存在影响,但是输血与造血干细胞的相关研究却较为稀少。
3输血与造血干细胞
3.1异体输血与造血干细胞
随着医学界对输血的认识程度越来越深,血液采集、检测越来越严格,因异体输血传播疾病的情况越来越少。但是,异体输血数量的增多导致输血并发症常常发生,包括溶血、高热以及较少发生的并发症,如输血后紫癜、凝血功能紊乱等。血液长期贮存会提高红细胞氧化应激反应,影响红细胞代谢,导致其功能受损、活性下降。以当下的贮存技术想要避免长期贮存血液对红细胞的影响十分困难。临床输血中输注少量红细胞受损的血液并不会影响患者造血干细胞,但是若大量输注,就会产生影响,导致患者造血干细胞功能下降[3]。其发生机制如下:红细胞受损其细胞膜脆性提高,容易被破坏。出现损坏的细胞使得血液中非转铁蛋白结合铁激增。铁属于强氧化剂,人体中铁元素长期维持较高水平会使得造血干细胞凋亡、衰老。目前,临床用血大量输血贮存的血液,血液从采集到层层检验再到贮存,红细胞受损情况较多,对造血干细胞存在较大不利影响,因此,有必要降低异体输血频率,或者在大量输血后及时采取去铁治疗措施。
3.2自体输血与造血干细胞
自体输血常见方式是贮存式输血,术前采集患者血液,其需要再行回输。采集血液至少需要提前20天进行,与医院患者平均住院天数相关要求相悖。而采取这种方式虽然能够增加患者造血干细胞数量,但是也会损坏红细胞,同时自体输血患者采集血液后存在约40%并未使用,极大浪费了血液资源。目前,急性等容血液稀释、回收式输血更被临床青睐。急性等容血液稀释能够稀释血液,成本低,患者失血时能够降低血液有形成分丢失量。患者输血时再回输给患者,可以避免红细胞损坏,对造血干细胞影响弱。回收式自体输血通过回收、浓缩等多个程序最后把血细胞存储起来回输给患者,不仅不会损伤红细胞,还会去除有害物质,对造血干细胞的影响也较小。可以说,这两种输血方式均优于贮存式自体输血,具体选择哪一种,还需结合临床情况而定。
4小结
不论何种输血方式都会对人体造血干细胞产生影响。大量文献资料在输血与造血干细胞的研究方面均侧重于移植、移植后输血以及输血的临床疗效,在输血对造血干细胞的影响方面的研究较少。因此,从输血角度看如何更好地维持患者健康仍属于研究空白领域,需要临床进一步试验、分析。
参考文献:
[1]周循.贮存式自体成分输血对骨髓造血功能及造血干细胞影响的实验研究[D].宁夏医科大学,2019.
[2]周循,刘小倩,朱娜娜,等.输血与造血干细胞相关的研究进展[J].临床输血与检验,2019,21(03):330-333.
[3]栾松华,王红新,刘代红,等.输血器输注造血干细胞对细胞植入“零”影响的论证研究[J].中国输血杂志,2019,32(03):292-294.
关键词:输血;造血干细胞;研究进展
患者手术、急救时常需要输血,输血在挽救患者生命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输血对患者也会产生负面影响,如出现并发症。而这从根源上看,多为输血作用于造血干细胞的结果。当下临床用血越来越多,医学研究表示自体输血是比异体输血更安全的输血方式,对患者的负面影响小。
1输血
1.1异体输血
异体输血属于常规输血方式,广泛应用在手术急救中,鉴于血液资源的紧张性,临床用血十分节约。在某些治疗中采用其他方式代替异体输血。随着医疗事业的发展,异体输血也显现出了诸多弊端,血液虽然已经检验合格,但是有的病毒有窗口期,有的病毒容易受到试剂、抗体的影响,如艾滋病毒、乙肝病毒等,这提高了异体输血的不安全性[1]。此外,异体输血还容易导致并发症发生,如过敏、高热、头痛等。因此,異体输血局限性较大。
1.2自体输血
自体输血有利于节约血液资源,目前临床应用也较为普遍。自体输血是指以患者自身血液或者血液成分作为供给自身血液的来源。临床上自体输血主要有下述三种方式,一是贮存式自体输血;二是回收式自体输血;三是急性等容血液稀释。自体输血能够规避异体输血的风险,降低并发症。
2造血干细胞
全球范围内医疗卫生相关机构现已公认血细胞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因此,造血干细胞就是指骨髓中的干细胞。它有两个特点,一是能够分解成任何类型的血细胞,;二是具有自我更新与复制能力,这决定了其保持血细胞数量的功能[2]。血细胞周转率极高,寿命较短,造血干细胞的补充对其至关重要,可以维持造血功能,但是即使在数量上进行了补充,但是并不能防止其功能减弱。连续移植试验发现,老年人群造血干细胞新造的细胞其活性具有强烈的下降表现。此外,DNA损伤也会导致造血干细胞功能减弱。而造血干细胞与人体血液循环密切相关,对免疫功能也存在影响,但是输血与造血干细胞的相关研究却较为稀少。
3输血与造血干细胞
3.1异体输血与造血干细胞
随着医学界对输血的认识程度越来越深,血液采集、检测越来越严格,因异体输血传播疾病的情况越来越少。但是,异体输血数量的增多导致输血并发症常常发生,包括溶血、高热以及较少发生的并发症,如输血后紫癜、凝血功能紊乱等。血液长期贮存会提高红细胞氧化应激反应,影响红细胞代谢,导致其功能受损、活性下降。以当下的贮存技术想要避免长期贮存血液对红细胞的影响十分困难。临床输血中输注少量红细胞受损的血液并不会影响患者造血干细胞,但是若大量输注,就会产生影响,导致患者造血干细胞功能下降[3]。其发生机制如下:红细胞受损其细胞膜脆性提高,容易被破坏。出现损坏的细胞使得血液中非转铁蛋白结合铁激增。铁属于强氧化剂,人体中铁元素长期维持较高水平会使得造血干细胞凋亡、衰老。目前,临床用血大量输血贮存的血液,血液从采集到层层检验再到贮存,红细胞受损情况较多,对造血干细胞存在较大不利影响,因此,有必要降低异体输血频率,或者在大量输血后及时采取去铁治疗措施。
3.2自体输血与造血干细胞
自体输血常见方式是贮存式输血,术前采集患者血液,其需要再行回输。采集血液至少需要提前20天进行,与医院患者平均住院天数相关要求相悖。而采取这种方式虽然能够增加患者造血干细胞数量,但是也会损坏红细胞,同时自体输血患者采集血液后存在约40%并未使用,极大浪费了血液资源。目前,急性等容血液稀释、回收式输血更被临床青睐。急性等容血液稀释能够稀释血液,成本低,患者失血时能够降低血液有形成分丢失量。患者输血时再回输给患者,可以避免红细胞损坏,对造血干细胞影响弱。回收式自体输血通过回收、浓缩等多个程序最后把血细胞存储起来回输给患者,不仅不会损伤红细胞,还会去除有害物质,对造血干细胞的影响也较小。可以说,这两种输血方式均优于贮存式自体输血,具体选择哪一种,还需结合临床情况而定。
4小结
不论何种输血方式都会对人体造血干细胞产生影响。大量文献资料在输血与造血干细胞的研究方面均侧重于移植、移植后输血以及输血的临床疗效,在输血对造血干细胞的影响方面的研究较少。因此,从输血角度看如何更好地维持患者健康仍属于研究空白领域,需要临床进一步试验、分析。
参考文献:
[1]周循.贮存式自体成分输血对骨髓造血功能及造血干细胞影响的实验研究[D].宁夏医科大学,2019.
[2]周循,刘小倩,朱娜娜,等.输血与造血干细胞相关的研究进展[J].临床输血与检验,2019,21(03):330-333.
[3]栾松华,王红新,刘代红,等.输血器输注造血干细胞对细胞植入“零”影响的论证研究[J].中国输血杂志,2019,32(03):292-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