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智的挑战与灵魂的唤醒

来源 :大学教育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umei12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大学教学的重要性无需置疑,但在功利主义的裹挟与冲击下,大学教学的神圣性意义走向衰减。如何充分彰显大学教学的应然价值,实现大学教学的理想追求,这是需要加以积极反思与建构的重要主题。大学课堂教学的基本价值诉求包括两方面:一是理智的挑战,这是大学教学的逻辑基础;二是灵魂的唤醒,这是大学教学的内在生命。只有这二者皆备、并行不悖,大学教学才能驶入一个正确的前进方向,高质量的人才培养目标才能实现。
  关键词:大学教学;现实反思;价值诉求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大学教育也概莫能外。尽管随着现代社会以来高等教育日益走向社会中心,大学在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的作用愈加凸显,但这丝毫没有降低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与首要意义。恰如纽曼所言:“如果大学的目的是为了科学和哲学发现,我不明白为什么大学应该拥有学生;如果大学的目的是进行宗教训练,我不明白它为什么会成为文学和科学的殿堂”[1]。大学教学的重要性已无需置疑,但现实中的地位状况及教学景象却难尽人意。如何充分彰显大学教学的应然价值,实现大学教学的理想追求,激发大学课堂的生命能量,促进个体之间的意义交往,这是需要加以积极反思与建构的重要主题。
  一、功利主义裹挟下大学教学意义的衰减
  大学被喻为社会的航标与灯塔,是一个国家的文化重镇,以其深邃的文化气象、崇高的精神理想、自由的个性品格而受到世人的青睐与瞩目。但进入21世纪以来,其高悬的象牙塔形象明显受到功利主义的侵蚀与破坏。在功利主义的裹挟与冲击下,大学教学的神圣性意义走向衰减。这主要表现在:第一,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大于教学。尽管各类高校十分强调教学工作的重要性,一贯秉持科研与教学互促的理念,并提出了许多制度化的教学管理条例以保障教学工作的有效运行,但从管理者到教师都容易形成这样一种共识:教学是软要素,科研才是硬指标,在职称评审、职务晋升、成果评定等方面,科研才是取胜的不二法门,教学永远只是作为较大弹性的参考选项而处于从属地位。在科研至上的压倒性心态中,教学的中心地位实际上被无情地挤向边缘、悄然旁落了。第二,证书制度的泛滥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动机。现代大学生有一种集体的心理趋向,即追逐获得各种资格证书,并视为将来求职制胜的可能筹码。《学会生存》指出:“现代教育中出现了严重的‘文凭症’,即拼命追逐一纸文凭,目的不是为了文凭所代表的内在的教育价值,而只是为了将来市场和社会威望的价值”[2]。“文凭症”效应即把学生引向了不适当的以追求更多的证书作为学习的目标,而不注重学习的过程,仅仅关注学习的结果,不去追问知识本身的意义、价值,忽视或较少体验学习所带来的心理的愉悦与理智的快乐,而把学习当成一种任务或苦差。大学教学在激起学习兴趣、愿望、探究意识方面的作用明显在下降。第三,教学中人文价值向度的衰落。“大学教育从根本上说是一个人文过程,是有关价值的事情,而不仅仅是信息或知识”。但在功利主义视界中,价值体系及观念被视为是无足轻重的,道德与审美是无关紧要的,而只有技术性的知识或技能才是最重要的,只有应用性的方法体系才是最可靠的,从而使大学教学表现出严重的“知性取向”,人文精神教育走向失落,造成的是一种不完整的失去价值旨归的大学教学。
  二、大学教学意义与标准的建立
  本世纪初以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引起了多方位变革,以突出学生的主动性、主体性、参与性、互动性为基本原则,教室里焕发出别样的生命活力,课堂教学的崭新意义在不断生成。反观大学课堂教学,表现得过于平稳与平静,有的表现为随意与应付,大学教师由上课带来的幸福与成就感日趋下降,“过客”心态(来了上课,课后走人)却无形中得以滋生、强化、蔓延。没有毕业升学率的压力,没有同行之间的直接排队竞争,教学监控难以真正有效实施,教学评价也基本流于形式,大学教师俨然成为教学上负担最轻的一簇。然而,作为教育形式的高级阶段,大学课堂应该绽放人类思想最美丽的花朵,应该是教学自由与学习自由的充分展现,应该充满智慧的声音、思辨的游戏,应该是人格、思想的际遇与昭示,应该是年老的智者与年轻的学者之间的心灵对话,因此,“大学是研究与传授科学的殿堂,是教育新人成长的世界,是个体之间富有生命的交往,是学术勃发的世界。”[3](p150)雅斯贝尔斯为我们诠释了大学教育教学的真谛与本质,并促使我们进行思考:在多样化的大学教学表象背后,是否存在一些共通性的价值准则或规范要义?大学教学是否存在标准的范式?
  企图给大学教学提供一个统一的范式与模板是不必要的,也是没有意义的。大学教学压根儿就没有一个统一的范式可以遵循,也没有一个固定的模板可以借鉴,因为大学教学是灵动多姿、丰富多彩的,它随着课程性质、授课对象、教师偏好、教学环境等不同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演绎出多态的教学风格与教学特色。但我们否定存在统一的教学范式与模板的同时,并非否定存在一个基本的教学准则与意义标准,为此构成了大学教学的重要的价值诉求。这主要包括以下两维:
  (一)理智的挑战——大学教学的逻辑基础
  大学是什么?“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蔡元培)。“凡是需要人们进行理智分析、鉴别、阐述或关注的地方,那里就会有大学”。“大学之所以存在不在于其传授给学生知识,也不在于其提供给教师研究机会,而在于其在‘富有想象’地探讨学问中把年轻人和老一辈人联合起来,由积极的想象所产生的激动气氛转化为知识”[4](p13-14)。
  大学是进行高深学问的场所,高深的知识体系是大学区别于中小学基础教育之所在。尽管对高深学问有着不尽一致的概念与认识,但无论如何,处于知识层级较高序列的知识内容则是大学教学的潜在对象,这一点是没有疑义的。当然,这里的“高深”还有另外一层涵义,就是大学是一个探究的场所,在“知与未知的交界处”进行无限制的自由探索,从而增扩人类的认识图景,丰富我们的知识谱系,促进高深学问的进一步发展。可以说,高深学问是大学存在的合法性基础,也是大学开展教学与研究的基本前提。   基于此,有必要关注的是,大学教学如何有效进行?大学教学的逻辑基础是什么?如何在大学课堂中产生一种持续的吸引力与专注度?我们认为,这一切须建立在“理智的挑战”之上,只有在“理智的挑战”中,大学课堂才能焕发生机、结构有力、张弛有度、引人入胜,感受被“理智”牵引的乐趣。失去“理智的挑战”的课堂必然是平庸的布景,必然是知识技能的简单传授,必然是教师唯一主体论的恣意彰显,以致使课堂教学失去其应有的生命活力与推动力。
  “理智的挑战”作为一种大学教学的价值追求,是基于内容组织的难度性、逻辑结构的精密性、概念推演的严谨性、提问设计的精当性等而言的,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促成的。具体说来,其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内容组织要有一定难度。“大学教学的原则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因此,课堂上的授课和练习都要有一定的难度,让学生追不上,但又感觉到其中的吸引力。”[3](p158)这种难度是基于教学内容的整体结构方面的,是给学生设置一个知识层级向上推进的阶梯,展示给学生未知领域的奇妙与空旷,激起探究与涉猎的强烈动机,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地思考、深沉地展望。这种难度并不是愈难愈好,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一片思考的畛域,一种探问的方式,一个想象的空间。
  2.逻辑结构严密。“高深学问忠实于真理,不仅要求绝对忠实于客观事实,而且要尽力做到理论简洁、解释有力、概念文雅、逻辑严密。”[4](p15)大学课堂教学的知识内容一定要有严密的逻辑结构,突出知识之间前后相连的逻辑关系,而不应是松散的知识体系的无序堆集。在清晰的逻辑思路中教学内容自然展开,层层推进,给教学对象以理智的挑战与思维的训练,并起到怡心益智的作用。严密的逻辑结构要求教师有较高的知识修养与理论水平,需要匠心独具,从而始终给学生一支理性的牵引力量。
  3.概念推演严谨。概念是构成教学内容的基本元素,在大学教育中尤显突出。从某种程度上说,大学教学是概念运动的层层推演与概念体系的螺旋上升。概念的混乱或偏离,必然造成事实世界的扭曲或科学世界的迷误,从而极大影响正常的教学效果。严谨、科学的概念推演与新概念的产生,实际上是打开了未知世界的一扇扇窗口,嫁接了已知与未知领域之间的桥梁,俘获了理智的审慎的目光,开始了一场知识的探险。在探险的过程中,必然充满了理智的挑战。
  4.提问设计精当。提问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方法,精当、适时的提问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探究性,燃起寻求知识答案的强烈欲望,起到聚神凝思的作用,同时必然伴随较强的理智的考验。在现实的大学教学中,有些是为提问而提问,有的是简单的复述提问,有的是惩罚性的提问,提问设计欠佳,提问的效果大打折扣。这一教学方法的运用有待上升至新的层次,必须注意提问的启发性、激疑性、开放性及时间性,注意提问的方式与艺术,在学生“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状态进行提问,并给以启发与诱导,促进其思考,达到理智训练的功效。
  (二)灵魂的唤醒——大学教学的内在生命
  “教育活动关注的是,人的潜力如何最大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质言之,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3](p4)理智知识的认识以及理智方面的训练,是大学教学欲达成结果的重要方面,但远远不是教学的全部意涵。大学教学价值诉求另一不可忽视的向度就是对学生灵魂的唤醒,彰显主体意识与道德精神,以及完成心灵的自我提升与内在超越。
  现实中的大学教学往往是一种失去了灵魂的教育,如突出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任务的完成、考试的通过,在人格培养、价值启迪、心灵涵育方面显得甚为不足,有道是造就了“有知识没信仰,有文化没理想”的一代。在物质主义与功利主义的诱迫下,大学生有的迷失自我,贬低崇高,放纵理想,精神支柱飘忽不定。这无疑对我们的大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目标要求。
  “灵魂的唤醒”是对“教学的教育性”原则的最高运用,也是大学教学的内在生命。“大学的功用最终要超越知识的学习,在于运用各种激发大学人的精神生活,通过精神生活的参与而养育人文之精神气质,培养自由精神与社会正义之价值感。”[5]“灵魂的唤醒”就是精神世界的敞亮,就是帮助学生树立现代人必要的人文关怀、人本意识、人类情怀,培育仁爱、善良、公平、正义的人格品质,以及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就是为学生构建灵魂安适的精神家园。
  “灵魂的唤醒”是一种直抵心灵的教育,是一种心教的力量。心教是精神与精神之间的晤对,一种朗然于心、动之于情的感悟。这是现今大学教学必须重视的一个方面,否则我们进行的就是一种不完全的教育,一种片面的教学。那么,又如何进行“灵魂的唤醒”呢?显然这是一个不易回答的问题,主要在于施教一方——教师主体的意识与责任,以及由之形成的教学习惯、教学艺术。具体说来,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建构师生之间“我—你”对话关系。根据马丁·布佰的“关系本体论”,教学双方是一种双主体,呈现主体间性,表现为“我—你”关系。只有“我—你”关系才是真正的关系、平等的关系,才可能处于一种相互交流的关系中,才有可能“相遇”——这是一种心灵的呼应与精神层面的相通,从而引起某种改变,但不是以占有对方思想为目的,而是一种“视界融合”。“我—你”关系应较好地体现在现行大学教学之中,建构起主体之间良好的交往与对话关系,方可打开“灵魂的唤醒”之锁钥。
  2.去除狭隘的专业教学心理,施以整体的文化品格教育。由于学科专业的限制,高校教师一般都是以某某学科专业人员的身份出现,进而在教学中持有教“专业”的心理,而忽视了进行一般意义上的文化教育。学生在专业学习的狭窄通道中,逐渐疏离了对整体文化的认识以及人类学意义的思考。然而,“本真的教学与一般教书匠式的教学有根本差异,其中最大的差别在于,真正的教学总是间接地顾及到整体。”[3](p156)所以,要去掉这种狭隘的专业教学心理,从整体文化意义上来进行教学与教育,达到最佳的“教学的教育性”之效果[6]。   3.挖掘科学教育的人文价值。科学教育具有人文价值,须改变把科学教育视为一种纯知识和技术的教学,努力发掘其中所蕴含的意义、价值,努力与当下实际生活相联系,努力做到“真善美”的相统一,从而实现科学教育独特的人文功能。在进行人文价值的启迪与教育时,要注意联想、移情、类比等手段的运用,以及人文思想教育的隐喻性、体认性、言语性等特征,从而使学生树立起相应的人文精神与理想人格。
  此外,大学教师还应当具有全面的综合素质及较高的人格魅力,因为教育本身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颗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前者的重要性不言自明。
  三、大学课堂教学:理智与心灵的交相辉映
  大学课堂是神圣的学术殿堂之所在,是帮助一群年轻人筑梦与圆梦的地方,其中充溢智慧的启迪、悉心的指导、深刻的阐释、人格的激励,同时促使一个人思想与灵魂得以净化、洗礼、升华,因为“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也”。
  大学教学永远是学校工作的中心主题。在高等教育发展史上,洪堡首次提出了“教学与科研统一性”原则,主张在一种“批判性、创造性的复杂思维活动”中,将教学和科研形成“一种连续发展的统一体”[7]。尽管现今科研的应用性、世俗性、功利性成分不断增强,难以与教学真正成为“连续发展的统一体”,但至少不能影响教学工作的有效进行,让科研更多地为教学服务。
  大学课堂教学有多样化的评价标准与审美风格,强求一律是对教学丰富性、精彩性的扼杀。大学教学又是具有最大自由度与开放空间的舞台,它不恪守任何成规与模式,因为教学自由是大学的一条基本原则。但在这多元表象的背后,必然有一些内在的机理和共同的要求,归结起来就是理智的训练与心灵的陶冶。理智的训练必须建立在“理智的挑战”基础之上,这是由大学教学的基本特性决定的;心灵的陶冶必须达至“灵魂的唤醒”,去魅除蔽,敞亮心胸,仰慕崇高,心仪伟大,传承经典。
  “理智的挑战”与“灵魂的唤醒”作为大学教学的两个基本价值追求,它们缺一不可,相互促进,相互支持,交相辉映。没有“理智的挑战”,大学教学就难以有高效率、高水平;没有“灵魂的唤醒”,大学教学就缺少精神之眼、思想之根。只有这二者皆备、并行不悖,大学教学才能驶入一个正确的前进方向,高质量的人才培养目标才能实现。
  参考文献
  [1] [英]纽曼.大学的理想[M].徐辉,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前言)1.
  [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116.
  [3] [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4] [美]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5] 金生鈜.大学散论[J].现代教育研究,1998(4):10-13.
  [6] 王建平.中国语境下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问题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167.
  [7] 周川.从洪堡到博耶:高校科研观的转变[J].教育研究,2005(6):26-30.
  Abstract: There is no doubt that education in colleges is of great importance. However, under the pressure and strike of utilitarianism, royalty of education in colleges becomes weak. It is an essential topic needed positive rethink and reconsideration to reveal the value and realize the ideal of education in colleges, which consists of two fields. One is challenge of reason, indicating logic foundation; the other is call of soul, meaning internal life. With both two key points, education in colleges goes in a right way to cultivate talented persons.
  Key words: education in colleges; classroom teaching; reality check; value pursuit
  (责任编辑 李震声)
其他文献
英语教育在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伴随着我国与国际经济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我们对商务社交与英语教育的融合研究具有关键意义:英语教育与商务社交的完美融合不仅是我国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也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潜在要求。  英国David King的《商务社交》(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年)正是基于我国当前的时代发展要求和对外开放交流的大环境,对中国商务社交方面的英语教育展开
期刊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逐渐加快,各国间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专业知识与外语能力兼备的人才越来越被市场所看重。因此,各大高校都格外重视外语教学专业的建设,专家学者也为在现有条件下尽可能提高外语教学质量纷纷出谋划策。语用学在语言学中成为一门独立学科进行研究的时间还相对较短,甚至还没有引起足够多的学者的重视,在很多环节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但每当某一语言现象无法通过常规的、被世人广为接受的理论加以解释时,却都可以在
期刊
摘要: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州政府公共经费的持续萎缩,导致公立研究型大学的公共经费从“黄金时代”走向“紧缩时代”。公立研究型大学为了生存和发展,逐渐兴起了一场私营化教育改革浪潮,主要采取了提高学费在财政预算中的比重、人事决策上更多地依赖兼职教师和辅助教师、积极争取社会私人捐赠资源(尤其是校友资源)、缩减教职员工工资和福利在预算支出中的比例以及扩大校园辅助性单位的收入等措施。由于公立研究型大
期刊
摘要: 儒家学说、儒学教育、科举制度是维系清代皇权政治的重要措施。其中,儒家学说是清王朝的政治意识形态,儒学教育是传播儒学与培养儒学人才的途径,科举制度是选拔儒学人才的制度保障。在三者关系上,儒家学说是意义所在,居于主导地位;儒学教育承担传承儒学并培养儒学人才的职责,居于中心地位;科举制度是选拔儒学人才的制度保障,是维护意义与选拔人才的手段。但是,在发展过程中,科举制度不断被强化,进而主宰了儒学和
期刊
摘要: 19世纪初,一些在德国游学的美国青年陆续回国,并供职于精英大学,继而掀起一股教育改革浪潮。其中,留学生乔治·蒂克纳先后两次在哈佛发起教育改革倡议,呼吁教职员工仿照德国教育实施改革。迄今为止,不少学者认为这场由蒂克纳发起的教育改革是美国大学向德国现代大学转型的典型事件,并将蒂克纳的改革解读为仿照德国式现代大学展开的改革行动。实际上,蒂克纳并非以德国式现代大学为蓝本改造哈佛教学制度,而是以德国
期刊
摘要: 高等教育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如何保障与评价其质量已成为高等教育界的热点问题。在第二届高等教育质量与评价高层论坛暨《大学教育科学》卅周年刊庆中,专家学者围绕该问题展开了研讨。与会者从政府、社会、高校以及个体这四个相关的利益主体出发,总结归纳了各主体的责任:政府应宏观调控高等教育的发展,社会应坚持大学的多元评价,大学应重点关注人才的培养过程,个体应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实现高等教育质量的持续、快
期刊
摘要: 21世纪的人才是创新创业型人才,三螺旋理论是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协同机制的理论基石。高校、政府、企业协同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有利于发挥各育人主体的资源优势,激活资源存量,放大资源效能,实现协同方利益最大化。协同育人日益成为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协同育人的关键是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协同培养的体制机制,形成育人共同体,加强各协同方的联系、扩大耦合界面。高校、政府、企业
期刊
摘要: 为适应新时代可持续发展大学教育所需,基于特色教学法,欧洲各大学对可持续性设计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探索取得阶段性成果。本文以建筑设计工程专业为例,将可持续性设计课程划分为专业课程(设计课程/studio)、其他核心课程、可持续知识与理论、其他教学整合法和技能培训四个部分,分析总结了其教学模式及教学特点。文中结合中英两所大学建筑设计专业课程进行具体分析,建议中国可持续性设计教育借鉴欧洲教学模式,强
期刊
摘要: 本文从学科的角度讨论“国学”问题。国学的概念从诞生之日起就与西式的学科形成冲突。近百年来,有人认为国学可以纳入西方的学科体系,另有人坚持国学的独特性,主张应当完全或部分保持自己的体系。本文认为,国学的现实困境在于,第一,被“肢解”的国学是阻碍国学发展的一个重大因素;第二,西式的学科制度是我们今天基本的制度之一,难以逆转;第三,我们现行的学科管理制度又过于刚性,使得前两个因素陷入僵局。从发展
期刊
编者按:2011年中央政法委、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旨在培养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需要的高素质法律人才。这既为高校法学教育指明了方向,也对法学人才培养提出了要求。2012年,湖南大学法学院成功获批国家级卓越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教育培养基地,下面这组文章是该基地老师不断探索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的阶段性成果,对于全国法学教育改革与发展将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