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城外的洛阳往事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fzzf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刘彦卿先生的这本大著写序,让我颇感惶然。一来,我和刘先生只见过一面,蒙他错爱,嘱为撰序,于情于理,都似乎“火候未到”。二来,洛阳——不管是历史上的还是现如今的——于我虽不算陌生,且往返多次而日久生情,然,说到深入的研究,毕竟也还谈不上。再者,刘彦卿先生年长我七岁,学有专攻,属于“先进”,要我在人家的新著前写序,虽不算佛头着粪般不成体统,但只要还有点自知之明,总要扪心自问一句:“凭什么?”
  为此,当2016年8月中旬,刘彦卿先生托洛阳师范学院的王建国教授转达此意时,我是推辞再三,敬谢不敏。但世上的缘分,有时也真说不清。我从各种渠道了解到,刘先生是洛阳知名的文化人,且跟我的一位“洛阳亲友”李大鹏,相交多时,情谊甚笃。大鹏是一个现如今极少见到的痴迷文化、古道热肠、侠肝义胆之人。多年前,他看了我在百家讲坛的讲座,便以嵇康的“铁杆粉丝”赵至自居,不仅通过微博与我建立联系,且在线下互动频繁,我每到洛阳,他必陪同畅游,悉心照顾。更让人感动的是,我每有新书出版,大鹏必网购若干赠送亲友,他自己看到的好书,也必通过快递寄我分享。大鹏是工薪阶层,我多次劝他不要如此,但收效甚微。正是因为这样一种缘分,刘彦卿先生进入了我的“朋友圈”。我敢肯定,他读过的我的几本书,一定是大鹏买了赠送的;而我收到的他的大著《竹林七贤的洛阳往事》,也一定是大鹏买来,请他签了名,又通过快递寄来的。
  世上真有这样一种人:他认定了的人,就愿意山高水长地交下去;他认定了的事,就愿意一往无前地做下去,不计回报,不问功利,只默默为他人付出,并享受这样的付出。这样的人,他不仅广结善缘,也把自己修成了一份善缘!
  或许正是为了铭感和纪念这份善缘,我才在坚辞不获的情况下,不揣谫陋,答应为这本书写点什么。尽管当时,我和刘彦卿先生从未谋面。
  2016年10月初,我陪台湾学者吴冠宏教授做中原游,大鹏照例迎来送往,一路陪伴。2日那天,我们行至洛阳已是傍晚,刘彦卿先生请吃洛阳水席,觥筹交错,互通款曲,宾主尽欢。刘先生温文尔雅,谦逊低调,言谈举止,颇有君子之风,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第二天中午,王建国兄邀请八十岁高龄的叶鹏先生并叶师母雅聚,刘先生亦拨冗前来,彼此的了解更进一层。说实话,此前尚觉撰序有些勉为其难,此后便真有责无旁贷之感了。曾子所谓“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不亦宜乎?
  据我并不全面的了解,刘彦卿先生酷爱文史,涉猎广泛,述作并行,允称“杂家”。他不仅曾任中国收藏家协会票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收藏年鉴》分卷主编、《文化河洛》杂志执行主编、《文化收藏》杂志主编,还兼任洛阳市杂文学会会长、洛阳市竹林七贤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洛阳市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等社会职务,出版过《中国粮票史话》《河南省粮食票证志》《洛阳夹河滩史话》《竹林七贤的洛阳往事》等多部著作。现在的这部《天下洛阳》,正是刘先生“洛阳往事”三部曲的第三部。2014、2015、2016这三年,三部曲每年推出一部,总字数60万字以上,且一部比一部扎实精彩,这对于一位在体制内供职、事务繁杂的公务人员来讲,谈何容易!其中,需要作者付出多少心血和汗水,又可见出作者具有何等非凡的愿心与毅力,恐怕不须辞费。
  這本书的副标题是“洛阳城外的洛阳往事”,果然与作者以往出版的“洛阳往事”大不相同。这一次,作者把他对洛阳早已浓得化不开的文化情感,挥洒到了大江南北,甚至宝岛台湾。作者通过自费考察,足迹遍及全国大部分省区,他发现,全国范围内,以“洛阳”命名的区县有1个、乡镇8个、行政村和自然村69个、由洛阳演化的地名近40个,另有以“洛”或“洛阳”为前缀的“洛阳名物”数百个。“洛阳”简直无处不有,无时不在!只要看一看下面这个目录,便不难体会作者游历之广、心胸之大、洞见之微!
  ——八闽洛阳、南粤洛阳、台湾洛阳、赣鄱洛阳、江东洛阳、沪上洛阳、之江洛阳、燕赵洛阳、巴渝洛阳、蜀地洛阳、八桂洛阳、云贵洛阳、荆楚洛阳、潇湘洛阳、三晋洛阳、三秦洛阳……
  这真是一部加强版的“洛阳志”!不惟如此,作者更将浓厚的历史文化情怀灌注在整部书中,有些且行且思的段落,甚至让人想起徐霞客。与徐霞客游记不同的是,作者仿佛一只风筝,走到哪里都有一根红线牵着,那根红线便是洛阳。作者说:“全国像洛阳这样的古都有好几个,如西安、北京、南京等,但像洛阳这样‘遍布全国’的,在全国还是绝无仅有。这绝对不是偶然现象,而是一种特殊的地名文化,也是河洛文化传承的一大特色。”诚哉是言也!
  阅读此书,不由得人不心生感动和敬佩之情。让我感动的是,作者对洛阳以及河洛文化的由衷热爱,已然达到一种“情痴”境界。作者说:“每当看到有洛阳的地方,总让我兴奋不已;每当听到有洛阳的信息,总会让我蠢蠢欲动。”“小时候,炊烟升起的地方让我心动;现如今,有‘洛阳名物’的地方让我行动。”(《我为洛阳续家谱·后记》)这与我当年着手《世说新语》研究时,只要一见到“世说”二字,便眼睛发亮、怦然心动的经历,何其相似乃尔!一个人的爱有多种,既有具体情欲之爱,亦有抽象精神之爱。爱一本书,爱一个地方,爱一种文化,显然属于抽象精神之爱。当我看到,刘彦卿先生从“洛阳之外看洛阳”,从而感受到一种“天下洛阳一家亲”的普泛意义上的人间情感和文化大爱时,不禁想到古代儒家所说的那句拥有至高精神境界的话——“天下一家,中国一人”。读者或许会问:“天下万家,孰可一之?中国亿众,岂止一人?”其实,这不过是一文化情怀和价值判断层面的表达,当你能推己及人,强恕而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爱吾乡以及人之乡之时,可不就是“天下一家,中国一人”吗?
  刘彦卿先生正是用儒家的“推恩”观念,开始他的洛阳考察及天下漫游的。他不仅是“河雒郎”,他更是“天下郎”!他用他丰富的文史学识,浓厚的人文情怀,痴迷的乡土爱恋,为我们编织了一幅以空间为经、时间为纬,以名物为骨、人物为筋,以地理为形、文化为神的“天下洛阳图”。我相信,读了这本书,没去过洛阳的读者一定会对洛阳心向神往,去过洛阳的朋友一定会兴起故地重游的冲动,而土生土长的洛阳人呢,怕也一定会涌起生于斯、长于斯、爱于斯、乐于斯的幸福感和自豪感吧!
  在“人文地理学”这一学科中,“文学地理学”和“文化地理学”两大领域源远流长,备受关注,业已成为一门新兴的人文社会学科。刘彦卿先生的这部《天下洛阳》,无疑应当属于“文化地理学”的范畴。如果要分得再细密一些,可以称之为“城市文化地理学”。而该书的特色在于,其并非仅仅为一个城市做文化宣传或旅游攻略,而是将“洛阳”这一城市文化的符号,聚焦、放大、推扩、皴染,至于家国天下、山川风物和广土众民,这种犹如涟漪荡漾、开枝散叶般的致思理路和写作布局,堪称匠心独运。作者仿佛带着一张写着“洛阳”二字的名片,走遍天下都是家;又仿佛扛着一台对“洛阳”二字分辨率奇高的摄像机,带我们顺藤摸瓜,周游天下,不仅一路惊喜,而且一路自恋!
  总之,该书融知识性、趣味性、学术性于一体,旁征博引,图文并茂,别开生面,堪称城市文化地理学的当代范本。
  是为序。
  (作者简介:刘强,字守中,别号有竹居主人。复旦大学文学博士,现为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其他文献
何谓中国?我们基于何种认同得以在这片土地上安身立命?对于现代中国而言,这个问题似乎处于被悬置的状态。社会的同质化逐渐瓦解了国家群体性的自我认同,理性文化逐渐趋于被放逐的状态,因为究于根本,国家仅是一种历史构建的文化理解,是抽象的,甚至是虚拟的群体状态,也由此似乎并不构成我们对其产生强烈归依的基础。但是,尽管人在现世追逐中虚化自身理性,却没有一个中国人可以否认,其自身有一种独特的自我确信,这种确信来
山石林泉,自然生態,是中国传统诗词最习见的歌咏题材,也是中国诗人以人文情怀关注与表现社会生活的最深刻题旨。石尔的《林间撷韵》以自然山林为吟咏对象,以生态思想为主旨,是其继《林间拾韵》后的又一次生态诗的奉献,成功展示了诗人以传统诗词表现现代生活与生态思想的诗艺才能。  石尔,本名张凤桥,蒙古族,河北丰宁人,森林警察,已是好几个诗词学会的会员了,常在一些报刊上发表,并多次在全国诗词、楹联等赛事中获奖。
今年华罗庚逝世已经30周年了,人民没有忘记他,很多人很多地方都在以各种形式纪念他。华老在1984年8月25日写的“述怀”中有这样的话:“学术权威似浮云,百万富翁若敝履,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而已。”华老已经离开我们了,他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是丰富的,我们要把他的学问、品德与情操告诉后人,使后人从他的事迹中得到启发与教益。  华老的治学经验与他的爱国主义崇高品德永远是后人学习的楷模。华罗庚是我国现代史上
这是一个需要文学杰作,也产生了文学杰作的时代。《白鹿原》就是在当代文学史上的一部达到经典高度的杰作。一部文学杰作,要担得起经典二字,必得在风格和主旨方面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虽然出版至今已逾26年,但是《白鹿原》仍然受到读者的喜爱,对它的解读和阐释,依然是一个学术热点。  当代文学从来没有出现过像《白鹿原》一样厚重的作品。作为一部宏大的民族秘史写作,它从文化、政治、经济、风俗等方面,生活全景式地纵深铺
教育信息化和新教育理念的发展需要新的教学方法支持。美国学者B.Dodge和T.March 1995年提出的WebQuest教学模式的适时引进,正契合了学校基于网络环境开展探究学习的需求。从2001年底“惟存教育”网站将WebQuest教学模式系统地译介到我国以来[1],教师和研究者们对WebQuest寄望甚高,有学者甚至称它为“信息化教学的新利器”[2]。许多教师依据这种方法建立了自己的WebQu
“大道和生学”是我多年来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生”思想,进行挖掘、梳理、研究与创新,所形成“和生学”的新哲学体系。它所回答的是宇宙万物如何生存发展的问题。“大道和生学”主张“万物产生于大道之和气”。  “大道和生学”的理论渊源与显著特征  “大道和生学”这一哲学体系理论渊源于史伯的“和生”说、老子的“道生”说、庄子的“气生”说和《周易》的“太和”说与“生生”说。  这一哲学体系研究特点是即哲学史讲哲
从读书到教书再到写书,偶尔也评书——我写过一些书序和书评,我的大半辈子都在与书籍打交道,不敢说“嗜书如命”,但对书绝对是“情有独钟”。这不仅仅只是因为深信“腹有诗书气自华”;更是笃信“读书使人生更精彩”。  我们这一代人是生长于“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那个年代的。我读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文革”开始。然而,靠从小给别人织毛活才勉强上过四年学的母亲却告诫我们兄妹:“读书是有用的。”于是,尽管那个年代没有
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是了解英国维多利亚时期婚姻家庭观的最佳小说之一。在这部小说中,我们既可以看到男女之间自然而又真诚的爱情,又可以看到家庭财产、社会地位、人伦风俗等外部因素对婚姻的种种制约。现实告诉我们,有情人未必终成眷属,关键要看双方家属;有钱人往往终成眷属,因为钱才是人生的最终归属。但《傲慢与偏见》却告诉我们,在一个结婚靠“拼爹”的时代,真挚的爱情在婚姻中是不可或缺的。简·奥斯丁借由四对
春秋时代乃礼乐之世,风雅君子,灿若星辰,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从那个时代向我们翩翩走来。要了解孔子,了解那个时代何以盛产君子,就必须走近《左传》、细读《左传》。左丘明的文字能让我们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流风余韵,体悟传统的博大精深。《左传》是春秋二百五十多年的信史,一代实录,包罗万象,恢宏富丽,“圣文之羽翮,记籍之冠冕”(刘勰《文心雕龙·史传》),是解读《春秋》的关键,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编年史书,兼具极高的经学
一  我以为这个奖也不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奖,这是我原来的感受。可是在博洛尼亚颁奖的那一刻,我逐步逐步地感受到,这个奖确实可能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国际奖。当时在场的氛围,我至今还记得。当评价委员会的主席亚当娜女士最后宣布安徒生奖得住是我的时候,在场的我的所有同胞都欢呼、跳跃、尖叫,那个场面我印象非常非常地深刻。紧接着我就得到了来自纽约、伦敦、东京等国外的短信,国内的短信就别提多少了。我就看我的手机上在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