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今天,如何在教学中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实施个性化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一项重要课题。新课程的教学实施也必须采取新的模式和方法,而现代化信息技术在支持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方面可以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环境 个性化学习教学模式
新课程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作为追求的目标。在信息化教学系统中,可以借助人工智能技术,为学习者提供多风格、多路径的多种学习选择,使学生经历个性化的学习过程。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怎样把学生个性化学习和现有的信息技术结合起来,既发展学生的个性,又发展他们的集体智慧。
在教学实践中实施个性化教学,需要探索出发展学生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将信息技术与基础教育课堂教学进行整合,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探索新型教学模式,增进教与学的效果,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激发学生内在潜能。
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考虑到学生间的个性差异,并把这种差异视作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对信息技术下的课堂教学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如下几种教学模式:
模式一:人机结合,注重参与,实现学生创造潜能的最大化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特殊的个体,都是一个有自己个性、自己爱好的活生生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我发展的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充分思考和表达的机会,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例如在初中物理《浮力》这节课开始时,可以先播放一段录象,创设物理意境:漂亮的海底世界,各种各样的鱼在水里游来游去,有的浮出水面,有的潜入更深处;接着画面上出现了小舢板、帆船、万吨货轮,一条比一条大,一艘比一艘重,但它们都浮在水面上。然后我提出问题:为什么如此巨大的万吨轮能浮在水面上,而一粒小小的石子却会沉入水底?这时,学生已处于”心求通而不解,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从而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模式二: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化静为动,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
传统的几何教学中的教具运用,并不能使抽象的几何概念真正的形象化、具体化。而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几何概念真正“活”起来。
比如用《几何画板》讲解《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可以使直线转动,产生与已知圆的相离、相切、相交的各种动态的位置关系,并在旁边显示圆的半径(R),并动态的显示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学生们可以一目了然的动态的了解到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与圆的半径(R)与圆心到直线的距离 的数量关系,使学生在观察实验的同时,推出圆的位置关系,与圆的半径与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之间的关系,相离时,R<d;相切时,R = d;相交时,d<R。这样学生的脑海里只要一提到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就想到旋转着图像。
类似这样的课件还有《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圆和圆的位置关系》等。
模式三:利用多媒体的人机交互技术,实现个别化教学,强化教学效果
人机交互技术是多媒体教学的重要特征。生物的许多内容都是需要反复理解和记忆的,学生可以通过终端与网络中心连接,将课堂上讲解的多媒体课件再次从教学资料中心的服务器中读取,对不理解的环节可以反复观看,并且可以观看其他教师的教学内容。例如在学习《根对无机盐的吸收》这一节时,首先在屏幕上分别演示正常的植株,缺乏各种不同无机盐的植株的彩色图片,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将学生引入学习的情景。然后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软件,在多媒体计算机上尝试“种”一株“植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用鼠标点取不同的“肥料”加在“植物”上,得到计算机显示的各种表现的“植株”。为了“种”好这一株“植物”,学生可以在网络上查询有关各种无机盐的知识(教师预先提供),经过多次尝试后,学生“种”出了一株“健壮的植物”,同时也得到了关于无机盐在植物生活中作用的知识。学生将所得的结论在网上利用语言和文字进行交流,教师将发言学生的学习结果转换到大屏幕上,并进行归纳小结,使学生对这部分知识进行内化。最后,教师给出预先准备的检测题,供学生自检自测,并对其中共性的问题,作适当的讲解。
模式四:视听结合,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程度地发掘他们的潜能,关键是创设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利用信息技术的动画、图像、解说、文字、音乐等多种信息,使学生通过电脑手段,观其境、闻其声、触景生情,充分调动了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如《观舞记》是一篇精美的散文,著名作家冰心在欣赏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优美的舞姿有感而作的,文章以对卡拉玛姐妹的赞美之情为感情线索,通过生动细腻的描绘,把异国的文化风情形象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本文的主要特点是以生动优美的语言来写视觉形象,用高超的语言技巧来表现舞台艺术,主要运用比喻和排比等修辞,形象生动地表现卡拉玛姐妹精妙的舞蹈,尽可能把视觉形象转化为语言形象,激发了读者的想象空间,使读者在回味文章的同时,仿佛身临其境地欣赏了舞蹈艺术所特有的形体美,以获得语言和舞蹈的双重美的享受。
(作者单位:河北省邯郸市第十三中学)
【关键词】信息技术环境 个性化学习教学模式
新课程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作为追求的目标。在信息化教学系统中,可以借助人工智能技术,为学习者提供多风格、多路径的多种学习选择,使学生经历个性化的学习过程。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怎样把学生个性化学习和现有的信息技术结合起来,既发展学生的个性,又发展他们的集体智慧。
在教学实践中实施个性化教学,需要探索出发展学生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将信息技术与基础教育课堂教学进行整合,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探索新型教学模式,增进教与学的效果,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激发学生内在潜能。
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考虑到学生间的个性差异,并把这种差异视作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对信息技术下的课堂教学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如下几种教学模式:
模式一:人机结合,注重参与,实现学生创造潜能的最大化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特殊的个体,都是一个有自己个性、自己爱好的活生生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我发展的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充分思考和表达的机会,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例如在初中物理《浮力》这节课开始时,可以先播放一段录象,创设物理意境:漂亮的海底世界,各种各样的鱼在水里游来游去,有的浮出水面,有的潜入更深处;接着画面上出现了小舢板、帆船、万吨货轮,一条比一条大,一艘比一艘重,但它们都浮在水面上。然后我提出问题:为什么如此巨大的万吨轮能浮在水面上,而一粒小小的石子却会沉入水底?这时,学生已处于”心求通而不解,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从而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模式二: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化静为动,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
传统的几何教学中的教具运用,并不能使抽象的几何概念真正的形象化、具体化。而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几何概念真正“活”起来。
比如用《几何画板》讲解《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可以使直线转动,产生与已知圆的相离、相切、相交的各种动态的位置关系,并在旁边显示圆的半径(R),并动态的显示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学生们可以一目了然的动态的了解到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与圆的半径(R)与圆心到直线的距离 的数量关系,使学生在观察实验的同时,推出圆的位置关系,与圆的半径与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之间的关系,相离时,R<d;相切时,R = d;相交时,d<R。这样学生的脑海里只要一提到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就想到旋转着图像。
类似这样的课件还有《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圆和圆的位置关系》等。
模式三:利用多媒体的人机交互技术,实现个别化教学,强化教学效果
人机交互技术是多媒体教学的重要特征。生物的许多内容都是需要反复理解和记忆的,学生可以通过终端与网络中心连接,将课堂上讲解的多媒体课件再次从教学资料中心的服务器中读取,对不理解的环节可以反复观看,并且可以观看其他教师的教学内容。例如在学习《根对无机盐的吸收》这一节时,首先在屏幕上分别演示正常的植株,缺乏各种不同无机盐的植株的彩色图片,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将学生引入学习的情景。然后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软件,在多媒体计算机上尝试“种”一株“植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用鼠标点取不同的“肥料”加在“植物”上,得到计算机显示的各种表现的“植株”。为了“种”好这一株“植物”,学生可以在网络上查询有关各种无机盐的知识(教师预先提供),经过多次尝试后,学生“种”出了一株“健壮的植物”,同时也得到了关于无机盐在植物生活中作用的知识。学生将所得的结论在网上利用语言和文字进行交流,教师将发言学生的学习结果转换到大屏幕上,并进行归纳小结,使学生对这部分知识进行内化。最后,教师给出预先准备的检测题,供学生自检自测,并对其中共性的问题,作适当的讲解。
模式四:视听结合,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程度地发掘他们的潜能,关键是创设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利用信息技术的动画、图像、解说、文字、音乐等多种信息,使学生通过电脑手段,观其境、闻其声、触景生情,充分调动了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如《观舞记》是一篇精美的散文,著名作家冰心在欣赏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优美的舞姿有感而作的,文章以对卡拉玛姐妹的赞美之情为感情线索,通过生动细腻的描绘,把异国的文化风情形象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本文的主要特点是以生动优美的语言来写视觉形象,用高超的语言技巧来表现舞台艺术,主要运用比喻和排比等修辞,形象生动地表现卡拉玛姐妹精妙的舞蹈,尽可能把视觉形象转化为语言形象,激发了读者的想象空间,使读者在回味文章的同时,仿佛身临其境地欣赏了舞蹈艺术所特有的形体美,以获得语言和舞蹈的双重美的享受。
(作者单位:河北省邯郸市第十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