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与独诣

来源 :中国书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mafanwok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先民有言:『同能不如独诣。』又曰:『众会不如独赏。』独诣可求于己,独赏罕逢其人。予于画竹亦然。不趋时流,不干名誉,丛篁一枝,出之灵府,清风满林,惟许白练雀飞来相对也。
  这是金农画竹的一段题记,道出其于绘事的态度和基本心境。此段话移以述张宗祥之书法亦甚贴切。张宗祥生于一八八二年,卒于一九六五年,成长在西学东渐之风日盛的年代,但其志于国学,成就卓著。『良师、良吏、良医是张宗祥一生事功的概括。』先生早岁为人师讲学于两浙师范学堂、清华学堂、浙江高等学堂等处,三十岁后历任清朝、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教育或地方政府官员,五十岁后始免费行医。在他的一生中,书画只是余事,书法也有著述传世,集中见于后人为其编汇的《张宗祥书法论丛》一浙江美术出版社,一九九二年一,反映了其对于书法极为认真的态度。就书法成就的高度而言,张宗祥在近现代书家中是比较突出的,但就社会的关注程度而言,却是很不够的,这自然有其自身的因素。『不趋时流,不干名誉』确是张宗祥对于书法的基本态度,他在这种超然而自由的心境中成就了自身。『独诣』中有着充分的理由和深入的探索,然而却不是刻意地与他人在形态上作出反差,这是其所到的书法的境地。
  张宗祥自述:『先严在日,专致力于《颜家庙》《多宝塔》二碑,盖承外祖父之训。予三-岁前亦师鲁公,兼临阁帖。三十之后,方易宗北海。』在张宗祥所处的时代,其学书之路是很特别的。一八八八年,康有为完成《广艺舟双楫》稿,倡写北碑,言:『魏碑无不佳者,虽穷乡儿女造像,而骨血峻宕,拙厚中皆有异态,构字亦紧密非常,岂与晋世皆当书之会邪,何其工也?譬江、汉游女之风诗,汉、魏儿童之谣谚,自能蕴蓄古雅,有后世学士所不能为者。故能择魏世造像记学之,已自能书矣。』其时学碑成风,张宗祥并非视而不见,也曾一度临写过《龙门二十品》《张猛龙碑》等,其三十多岁时也有以北碑之意所作的楷书作品。应该说张宗祥对于碑与帖的认识是极为开放和辩证的,其言:『自《艺舟双楫》一书出,碑遂继帖而兴矣。平心论之,帖之弊在辗转摩刻,非写帖者之弊也。倘有多见墨迹之人,自能辩之。此正与学北碑者,并其刀刻方棱之处亦皆仿之,其弊正复相同。倦翁如生今日,亲见陶心云、李梅庵之书,当悔谈碑矣。故碑、帖均有是处,均有弊处,惟在明眼人能择之。』张宗祥此论批评了陶溶宣、李瑞清模仿碑刻形态的刻意和做作。知其之弊,故而对其有所防、有避。张宗祥《论书绝句》中有『康南海』一首:『广列碑名续《艺舟》,杂揉书体误时流。平生学艺皆庞乱,似听邹生说九州。』
  南海《广艺舟双楫》一书,罗列碑名,极少名论,几类碑目。其平生所书,杂糅各体,意或欲兼综各法,核其归实一法不精。记在春明时,任公印其《六十自寿诗》一册见赠,后相遇,询予:『南海师字法如何』予曰:『有赞,现题册首。』取视赞云:『合钟鼎篆隶行草为一家,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任公笑云:『太刻,太刻!然吾师眼高手疏之病,实所不免。』予曰:『一字之中,起笔为行,转笔或变为篆隶。此真一盘杂碎,无法评论。』癸亥在杭,有同寅陶君,亦南海门人,邀南海过予湖上寓卢,剧谈颇久。南海所欲知者宋元版本,予所欲请益者南海书法,卒亦不得要领而散。予自信寿诗册上所题,实为南海书法定评也。
  所谓『邹生说九州』,即战国邹衍的『大小九州』说,这是一种非现实的臆想。有意思的是诗后之记,张宗祥颇为自信地说『合钟鼎篆隶行草为一家,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批评『实为南海书法定评也。』康有为对于自己的书法面貌是刻意追求的结果,这种刻意的追求显然已经违背了书写的自然状态,张宗祥所论及的李瑞清也是一个典型。
  张宗祥对于魏碑的认可和接受,是在符合自然书写状态的前提之下的。其在《书学源流论》中有这样一段论述:
  朴之弊也野,法之失也拘。夫所谓野,非鄙陋之谓也,如《郑长猷》《慈香》之类是已。其拙处如小儿学书,其劲处虽善书者不能及。譬若岩棲之士、游侠之徒,不如廊庙为何地,法律为何物,兴之所到,意之所快,即掉臂攘袂游行其间。彼其为书,盖不知世上复有何等书,此所谓野也。所谓拘者,非局促之谓也,如《孙秋生》《魏灵藏》之类是已。法之所在,不可或失,譬如儒家者流,言行动止一范乎礼,舍礼之外不敢妄为,此所谓拘也。然野之弊,魏、齐已极;拘之弊,魏、齐犹未尽显。且法之为物,愈求而愈密,此《郑长猷》《慈香》之书后不多见,而法律严整之书遂演而为隋碑也。
  此段文字由对魏、齐之论而引入对隋代书法叙述。在此论中实际上表述了张宗祥对北碑的审美认识。其所为『朴之弊也野』,然而对此『野』的展开并非是予以贬斥,而是对『野』的书写状态的意气横溢和行止自由表达了由衷的赞叹。张宗祥对于书法之『法』的重要性有着充分的认识,而正是在这种『野』与『拘』的辩证理解中把握了自身的书写。张宗祥的书写以标准的行书为主,在其恣肆而自信的行笔中,我们可以看到其独有的自在,这种自在是由其开放的认识和审美态度所决定的。这种自在表现在作品中则为天趣,张宗祥谓:『书至吴兴,人工尽矣。人工尽则天趣减……』这是其深以为戒的。
  对于唐李邕的师法,是张宗祥最终形成个人书风的关键。张宗祥对李邕有自己的看法:
  然能守王之家法而不变者,独一李邕,其余皆参与己意。北海之学王,规步矩趋,无敢或失,亦有巧取之处,时以倾侧之势救力弱也。赵子固以『狂』讥之,庸讵知北海之狂为不得已耶?余之论北海,以为北海守成法而少变化,譬如剑南七律工而合法,然其格局则几于相类。今试取北海所书诸碑观之,《李思训》为最跳荡,然其用笔之法,较其余诸碑亦相类也。故董香光以为『右军犹龙,北海犹象』,真高论矣。惟龙故变化不测,惟象故致力不倦。
  对于张宗祥来说,其看重李邕的主要原因是在李邕处能窥到王羲之。其对于王羲之之意义极为明确:『羲之最神化不测,用笔结体亦未敢舍师承之学、独出己意而为之,但删削弊病,悉求工妙……自羲之而下,皆用羲之之法而不逮者也。当是时,善书者虽多,立异者绝少。羲之之力,可谓绍前启后,若就书学上位置论之,真与儒家之有孔子同矣。』张宗祥论李邕援用了董其昌的评价,原文为《跋李北海缙云三帖》中的句子:『余尝谓右军如龙,北海如象,世必有肯予言者。』而张宗祥对此涵义一语遭破:『惟龙故变化不测,惟象故致力不倦。』李邕的特点也是其不足之处,即『少变化』,其谓:『今试取北海所书诸碑观之,《李思训》为最跳荡,然其用笔之法,较其余诸碑亦相类也。』李邕行书少变化却宜于实际运用,师法李邕的行书对于张宗祥来说是具有实际意义的。张宗祥将校抄古籍作为自己的一项终身事业来对待,『张宗祥先生自一九〇四年手抄第一本《孟子》起,直到一九六五年临终前,首尾六十二年间,没有停止过抄校。他手抄的善本、孤本,在一九一六年时已积有三四百卷,到一九三八年时已得书六千余卷。张宗祥曾经请韩登安刻了一方一手抄八千卷楼』的印章。我们从其留存的抄书手迹及其自身著作手迹来看,基本以行书、行楷为主,而其从李邕行书中所学恰以为用。从这个事实来看,张宗祥的书法之路走的是极为典型的古典式,即不离实用的书写,这是其异于同时代书家的刻意追求之处。
  体现张宗祥书法成就的是以观赏为指向的创作,以对联、条幅、扇面等形式流传于世。在总体上,其仍然以行书为主,同时也有不少草书和行草书作品。张宗祥自述『兼临阁帖』,这是其学习草书的主要对象,其有《校淳化阁帖记》一篇,言:『予向有肃府明拓本淳化阁帖十卷,弱冠时以书籍数种从单不庵兄处易来。相随至五十余岁,均在左右……』其对于草书的学习使其书写更加抒情和具有逸致。
  张宗祥对于书法的审美追求『山林之气』:
  陈眉公
  来仲楼高夜月凉,并时心折有香光。原无别样金针巧,输与山林清气长。
  香光从眉公之说,书画兼攻,卒皆成名。又筑来仲楼以迟眉公之至,心折至矣。届公书虽若近董,而清气往来,逸韵弥远,非香光所能及也。㈣
  沈石田
  乱头粗服师山谷,却与描书大不同。方信天工胜人力,不求工处自能工。
  石田师黄极直率,一无矫搡之处,遂觉真力弥满,且有山林之气。予见其手定诗稿两巨册。㈣
  他在这两首诗并记中都谈及山林之气。所谓『而清气往来,逸韵弥远』是文人审美的最高要求,达到此种境界须『无矫揉之处』,出于天然,从胸中自然流出。张宗祥对于王铎的批语也在于此,其诗曰:『颇有权奇倜傥情,微嫌缭绕不分明。若从怀抱谈书法,柴棘胸中想乱生。』说:『觉斯功力至深,而用笔未能洁净,虽明季之习大都如此,究为胸怀未能怡旷恬静之故。』所谓『用笔未能洁净』是在字中的表现,究其根处即『胸怀未能怡旷恬静』。张宗祥之书果敢下笔,刚中见柔,虽行书书写笔画较多却清逸之气弥散,实中见虚,真意传于毫墨之外。
其他文献
东南亚区域是探索中国特色海外公益模式的最适宜环境  当前,东南亚正成为中国民间组织走出去的布局重点。老挝、菲律宾、泰国先后都有中国的民间组织进入,中国民间组织在海外注册合法机构也多集中在缅甸、柬埔寨、尼泊尔等国家。  中国民间组织首次规模性赴海外开展工作,可以追溯到2004年印度洋海啸的救援与重建工作,在此之前,民间组织海外工作非常零散。  在那次海啸救援与重建中,中国红十字会与中华慈善总会先后参
期刊
“首富”的冠冕碎落一地,“首善”的身份又将以什么样的方式退场?  2019年7月,贵州省大方县通过国家贫困县退出第三方评估抽查,不少扶贫战线上的工作人员泪流满面。“当时大家的共同的感受,从悲壮走向自豪。”两年过去了,一位基层扶贫官员对《中国慈善家》记者谈及此事,仍然热泪盈眶。“外界对恒大褒贬不一,但大方的脱贫,首功归恒大”,这是许多基层官员的看法。  而当恒大陷入了一场空前的债务危机,人们不禁质问
期刊
一方面要更加富裕,  另一方面要实现更大程度的共享  8月17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让“共同富裕”和“三次分配”成为全民热议的话题。这次会议提出,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  在浙江,“共同富裕”不仅仅是一个话题,更是先行先试的目标任务。今年3月,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发布,提出要支
期刊
在自然保护事业中,其所蕴含的根本问题指向的是人心和价值观  得知自己获奖之后,吕植有些意外。  她最近拿到的这个奖是由港澳台湾慈善基金会主办的“爱心奖”,同时获奖的还有曹德旺等7位获奖者。  不过,与另外7人多是聚焦在扶贫济困方面不同的是,身为北京大学保护生物学教授的吕植主要从事大熊猫、雪豹等濒危野生动物的保护和研究。自1985年至今,她一直在从事中国自然保护的研究、实践、能力建设和政策推动等工作
期刊
这股逆流在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之后尤为明显  郑州“7·20水灾”淡出公众视野近半个月,徐可和同事还是没弄明白,为何公司的艺人给水灾捐了款,反倒招来骂名?  徐可在一家娱乐公司的公益部门工作,公司艺人的公益活动多是经由她手。徐可发现,这次水灾中,网友对明星捐赠的时机和金额愈发苛刻,“捐多捐少、捐早捐晚都会招来骂声”。  社交媒体上,有网友列出明星捐款金额与其身家做对比的,也有把捐赠金额列举出来排
期刊
如何鼓励企业自愿参与到第三次分配中来?  2020年,完成“脱贫”任务的中国,开始迈入“共富”的新赛道。在“共同富裕”目标和“第三次分配”浪潮之下,企业如何秉承自愿原则,更好地参与其中,在“公益”中实现“共益”,将成为一个新的课题。  快速响应  在中央财经委“8·17会议”召开的第二天,腾讯宣布增资500亿元,启动“共同富裕专项计划”,投入乡村振兴、低收入人群增收、基层医疗体系完善、教育均衡发展
期刊
第三次分配+慈善公益运作=蝶变效应  从浙东学派到阳明心学,义利并举、以民为本一直深刻影响浙江人的价值取向。改革开放40多年来,纵观浙江民营经济发展历史,浙商大多带有浓郁的“共富”血液、基因。在自身发展壮大的同时,不忘回馈社会,人们说浙商更是“责商”(有责任之商),可以说浙商是“自带慈光”的共享共富的践行者。  今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选定浙江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解决我国发展不
期刊
当前,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促进共同富裕成为各界热议的焦点话题。  2021年8月17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强调,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并提高精准性,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合理调节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形分配结构。  这并不是中央首次提到三次分配。2019年,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提
期刊
只有选择合宜的领域,帮助人自助,才是公益  每年的“99公益日”已经变成公益界和公众参与公益的一场盛事,数据显示,2015~2020年6年时间,历届的捐款金额增加17倍,捐款人次增加27倍。互联网平台大大扩展了公益的参与度,对越来越广泛的捐赠人而言,如何更能捐出“好公益”呢?  首先,捐款额“多”并不就意味着“好”。宏观的捐赠额度当然是衡量公益事业发展一个很有意义的指标,比如美国慈善捐赠额保持在G
期刊
如何打造一个人人参与的公益节日?  打造一个全民参与的公益节日,有可能吗?  在中国,业界人士也在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近几年,互联网大厂们打造的“99公益日”等公益品牌正努力地在社交产品和交互新玩法里找一个支点,试图撬动更多人的日常,使慈善和大众有更细密的联结。  但目前,中国的慈善捐赠仍然以企业为主体。根据中国慈善联合会发布的《2019年度中国慈善捐助报告》,2019年我国个人捐赠金额为398.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