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堂教学的关键在于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启发式教学、质疑式教学、网络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中,要遵守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这一核心的理念,最大效能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改革初中语文教学,必须立足于课堂教学,从教学的实际入手,从案例分析入手,达到培养能力、提高技能、提升素养,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关键词】课堂教学 设计意图 教学反思 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4-0031-02
“学会学习比学会知识更重要”。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育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当前广大教师的艰巨任务。随着学生获取信息来源的多样化,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要充分利用自身的核心素养和多元智能的理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帮助学生获取、鉴别和利用各种信息,解决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充分、和谐的发展。“语文教育不只是‘字词句段语修逻文’的训练,而是与人的精神、情怀、人格密不可分” ,[1]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必须实践语文教学从“对话中心”的课堂到“任务中心”的课堂的转变,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脑,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核心素养。这就要求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下面撷取了《狼》一课的教学片段设计,并以此为例,浅谈教学生学会学习的课堂教学方法,探索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途径,与广大教师共勉。
教材内容分析
本篇课文来自于2016年教育部审定的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选自《聊斋志异》中《狼三则》的第二则,是清朝作家蒲松龄写的一篇小说。叙述了两只狼与一个屠户较量,狡诈的狼想吃掉屠户,却最终双双毙命于屠户刀下的故事,生动的表现了狼的贪婪、凶狠、狡诈的本性和屠夫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
学情分析及课时安排
七年级的学生,才开始学习文言文,能力尚在初级阶段,所以应该把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指导学生阅读文言文的方法,作为文言文教学的主要目标。
学生初学文言文,对文言知识缺少足够的字词积累,但本文篇幅较短,内容并不难懂,因此可以根据学生水平和程度分为两课时进行授课。遵循文言文学习和学生认知的一般规律,通过四读(一读读准字音、二读读出节奏、三读读懂内容、四读读出内涵)的方式,从熟读到理解,从语言形式到思想内容,使文言文的语言学习融入到思想情境的感知中,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进入自己的学习领域,从自己的学习实践中逐步掌握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文言实词,了解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象。
2.把握主题,确定小说的主人公。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通过诵读及创造性复述,理解故事情节,掌握刻画形象的方法。
2.通过辩论,探究狼形象在人们眼中的转变,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认识狼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懂得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要勇于斗争、 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
重难点分析
深切感受故事情节,揣摩语言,分析形象,领会文章的主旨。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质疑互助法:课堂上,对于字词、句式的掌握,采用质疑法互助学习。
2.讨论探究法:突破教学难点时,教师可以设置一些问题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组同学共同探究的成果,拓宽学生思路。
3.朗读复述法:以朗读、复述来引导学生充分阅读、自由探究为主,教师点拨课文的学习要点为辅。
4.竞学辩论法:通过学生的竞学和辩论,引导学生掌握课文塑造形象的方法,深入理解课文的主题,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片段设计
教学片段一:竞说成语,激趣导入
结合课后练习“积累拓展四”,师生互动:
1.把学生分为两组,各自说出带“狼”字或与狼有关的成语,比一比,哪组积累的成语多。
2.教师点拨并提问:从刚才同学们竞说这些成语来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狼的形象是怎样的?你又是如何看待狼的这种传统形象?
學生讨论,各抒己见,进而可以随机组织简短的辩论。
思考:通过竞说成语,教师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通过对学生竞说成语的评价,教师既能肯定并欣赏学生,又能让学生感受到平时注重积累的成就感,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进一步提升。这里,学生对于狼形象的认识,既有传统意义上的认识,也会渗透进现代社会中对于狼性的重新思考。教学中,教师先不要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学习重点轻易的下结论,而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开发思维,为“教学片段六”的辩论埋下伏笔。
教学片段二:介绍作者及其作品——我眼中的蒲松龄和他的《聊斋志异》
教师引导学生就自己听说过的聊斋故事和已阅读的《聊斋志异》,甚至是看过的电影电视剧,谈谈自己所了解的蒲松龄及《聊斋志异》。
思考: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历和经验,并将此融入到课堂学习中,师生相互纠错、互相补充,既能激起学生踊跃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又有一种见多识广的荣誉感和成就感,更为重要的是学生以蒲松龄及其《聊斋志异》为核心,以点概面,积累和拓展了更加丰富的知识,激起了开展课外阅读的欲望,无形中提升了语文核心素养。
教学片段三: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学生在教师的点拨和指导下,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学生根据课下注释和自己的理解,按照课文内容复述故事情节,并相互补充。
3.教师根据学生复述课文的情况,随机点拨一些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并讲解特殊的文言句式。
思考:这一教学环节的设置,会牵一发而动全身,省时高效。通过朗读和复述,可以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感知屠户和狼之间发生的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学生沉浸在有趣的故事情境中掌握文言词语、学习特殊句式,会记忆深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片段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
1.朗读课文,设想故事情境,确定矛盾的双方
2.概括故事情节:运用恰当的动词补全下面的空白处。
屠户: ____狼、____狼、____狼、____狼
思考:情境是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途径和方法,是核心素养实现的现实基础。朗读课文时,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进入到故事的情境当中,学生读时就能声情并茂,并能按照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来把握情节要点,进行简洁精炼的概括。
教学片段五:品读课文,把握形象
1.学生细读课文并发挥想象,分别从两个角度创造性地复述相关故事情节,分别感知屠户的心理变化和狼的心理活动。
2.说话训练:
我從____中,读出了屠户的____;
我从____中,读出了狼的____。
思考:说话训练的巧妙设计,引发出学生对课文每一个细节的咀嚼品析,学生在此时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在此时也酝酿了教学的高潮。通过品析课文语言,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快速而准确地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片段六:针锋相对,思维迁移
1.组织学生辩论:
辩论话题:关于狼性
正方:我欣赏狼性
反方:我嘲笑狼性
2.这个故事给了你哪些启示?
思考:课堂辩论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中,要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到见解激活课堂。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是针对学生在当今“保护自然”“尊重生命”的环保理念和课前提出的疑虑来设计的。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思考并创设一个让他们各抒己见的契机,是尊重学习个体和培育语文核心素养的良性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片段七:探究主旨,领悟寓意
1.研读探究:文章最后一段的议论是否画蛇添足?——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主旨和寓意。
2.拓展延伸:从屠户战胜两狼的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你认为蒲松龄写这个故事有什么用意吗?
思考:语文课堂教学的本真,是要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文课,要能放得开收得回。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本文的主旨和寓意,是要追本溯源,理解课文是要通过故事阐明的道理,是借狼写人。从《聊斋志异》写狐仙鬼怪从来都是讽喻社会的黑暗、腐朽势力的,作者写这部书主要也是“批判现实、表达思想”这一主旨来看,狼讽喻的是当时社会像狼一样的恶人、恶势力。
教学片段八:知识梳理,课堂练笔
如果你是屠户,你会有如此的勇敢机智吗?将自己置身于这样的情境之中,你会有怎样的表现呢?写成一篇不少于200字的小短文。
思考:引导学生从原文的角度、从狼的角度、从屠夫的角度等多角度体验探究并自由的谈想法谈启发,以此引发学生积极思维,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而使学生将认知活动融入个人的认知建构之中。学生在读、讲、辩、思、写的过程中,把既有的学习经验和生活体验带入课堂,课堂不再是灌输知识的场所,而是思考、发现和探究的认知建构的地方。
总之,《狼》的教学设计,立足于将学生的经历体验和积累感悟与课堂学习融为一体,“有时候专门的学习与训练是必要的,但有效的语文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感染,是一种自然习惯的养成;而语文学习则是一种生活习惯,或者说一种生活方式的自然呈现。让学生的语文学习与日常生活水乳交融,应该是语文教师的追求。”[1]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占有时间、充分地进行活动,这就能有效地遏制了教师的过多讲析,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参与,也就落实了教学大纲对我们的教学改革的要求。但课堂上师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和课堂学习形式与内容,都不能忘记本堂课的教学目的,就是要解决教学重点难点,达成学习目标。明确了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就要考虑从哪些方面对此进行打磨,使其落实到位;采取哪些方法对其进行扫描,使其鲜明突出。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学会、会学、乐学,才能在愉快中反省,在探索中全面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李镇西.《语文教育其实很朴素》,《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7.4
【关键词】课堂教学 设计意图 教学反思 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4-0031-02
“学会学习比学会知识更重要”。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育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当前广大教师的艰巨任务。随着学生获取信息来源的多样化,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要充分利用自身的核心素养和多元智能的理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帮助学生获取、鉴别和利用各种信息,解决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充分、和谐的发展。“语文教育不只是‘字词句段语修逻文’的训练,而是与人的精神、情怀、人格密不可分” ,[1]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必须实践语文教学从“对话中心”的课堂到“任务中心”的课堂的转变,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脑,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核心素养。这就要求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下面撷取了《狼》一课的教学片段设计,并以此为例,浅谈教学生学会学习的课堂教学方法,探索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途径,与广大教师共勉。
教材内容分析
本篇课文来自于2016年教育部审定的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选自《聊斋志异》中《狼三则》的第二则,是清朝作家蒲松龄写的一篇小说。叙述了两只狼与一个屠户较量,狡诈的狼想吃掉屠户,却最终双双毙命于屠户刀下的故事,生动的表现了狼的贪婪、凶狠、狡诈的本性和屠夫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
学情分析及课时安排
七年级的学生,才开始学习文言文,能力尚在初级阶段,所以应该把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指导学生阅读文言文的方法,作为文言文教学的主要目标。
学生初学文言文,对文言知识缺少足够的字词积累,但本文篇幅较短,内容并不难懂,因此可以根据学生水平和程度分为两课时进行授课。遵循文言文学习和学生认知的一般规律,通过四读(一读读准字音、二读读出节奏、三读读懂内容、四读读出内涵)的方式,从熟读到理解,从语言形式到思想内容,使文言文的语言学习融入到思想情境的感知中,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进入自己的学习领域,从自己的学习实践中逐步掌握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文言实词,了解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象。
2.把握主题,确定小说的主人公。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通过诵读及创造性复述,理解故事情节,掌握刻画形象的方法。
2.通过辩论,探究狼形象在人们眼中的转变,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认识狼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懂得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要勇于斗争、 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
重难点分析
深切感受故事情节,揣摩语言,分析形象,领会文章的主旨。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质疑互助法:课堂上,对于字词、句式的掌握,采用质疑法互助学习。
2.讨论探究法:突破教学难点时,教师可以设置一些问题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组同学共同探究的成果,拓宽学生思路。
3.朗读复述法:以朗读、复述来引导学生充分阅读、自由探究为主,教师点拨课文的学习要点为辅。
4.竞学辩论法:通过学生的竞学和辩论,引导学生掌握课文塑造形象的方法,深入理解课文的主题,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片段设计
教学片段一:竞说成语,激趣导入
结合课后练习“积累拓展四”,师生互动:
1.把学生分为两组,各自说出带“狼”字或与狼有关的成语,比一比,哪组积累的成语多。
2.教师点拨并提问:从刚才同学们竞说这些成语来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狼的形象是怎样的?你又是如何看待狼的这种传统形象?
學生讨论,各抒己见,进而可以随机组织简短的辩论。
思考:通过竞说成语,教师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通过对学生竞说成语的评价,教师既能肯定并欣赏学生,又能让学生感受到平时注重积累的成就感,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进一步提升。这里,学生对于狼形象的认识,既有传统意义上的认识,也会渗透进现代社会中对于狼性的重新思考。教学中,教师先不要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学习重点轻易的下结论,而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开发思维,为“教学片段六”的辩论埋下伏笔。
教学片段二:介绍作者及其作品——我眼中的蒲松龄和他的《聊斋志异》
教师引导学生就自己听说过的聊斋故事和已阅读的《聊斋志异》,甚至是看过的电影电视剧,谈谈自己所了解的蒲松龄及《聊斋志异》。
思考: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历和经验,并将此融入到课堂学习中,师生相互纠错、互相补充,既能激起学生踊跃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又有一种见多识广的荣誉感和成就感,更为重要的是学生以蒲松龄及其《聊斋志异》为核心,以点概面,积累和拓展了更加丰富的知识,激起了开展课外阅读的欲望,无形中提升了语文核心素养。
教学片段三: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学生在教师的点拨和指导下,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学生根据课下注释和自己的理解,按照课文内容复述故事情节,并相互补充。
3.教师根据学生复述课文的情况,随机点拨一些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并讲解特殊的文言句式。
思考:这一教学环节的设置,会牵一发而动全身,省时高效。通过朗读和复述,可以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感知屠户和狼之间发生的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学生沉浸在有趣的故事情境中掌握文言词语、学习特殊句式,会记忆深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片段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
1.朗读课文,设想故事情境,确定矛盾的双方
2.概括故事情节:运用恰当的动词补全下面的空白处。
屠户: ____狼、____狼、____狼、____狼
思考:情境是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途径和方法,是核心素养实现的现实基础。朗读课文时,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进入到故事的情境当中,学生读时就能声情并茂,并能按照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来把握情节要点,进行简洁精炼的概括。
教学片段五:品读课文,把握形象
1.学生细读课文并发挥想象,分别从两个角度创造性地复述相关故事情节,分别感知屠户的心理变化和狼的心理活动。
2.说话训练:
我從____中,读出了屠户的____;
我从____中,读出了狼的____。
思考:说话训练的巧妙设计,引发出学生对课文每一个细节的咀嚼品析,学生在此时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在此时也酝酿了教学的高潮。通过品析课文语言,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快速而准确地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片段六:针锋相对,思维迁移
1.组织学生辩论:
辩论话题:关于狼性
正方:我欣赏狼性
反方:我嘲笑狼性
2.这个故事给了你哪些启示?
思考:课堂辩论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中,要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到见解激活课堂。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是针对学生在当今“保护自然”“尊重生命”的环保理念和课前提出的疑虑来设计的。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思考并创设一个让他们各抒己见的契机,是尊重学习个体和培育语文核心素养的良性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片段七:探究主旨,领悟寓意
1.研读探究:文章最后一段的议论是否画蛇添足?——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主旨和寓意。
2.拓展延伸:从屠户战胜两狼的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你认为蒲松龄写这个故事有什么用意吗?
思考:语文课堂教学的本真,是要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文课,要能放得开收得回。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本文的主旨和寓意,是要追本溯源,理解课文是要通过故事阐明的道理,是借狼写人。从《聊斋志异》写狐仙鬼怪从来都是讽喻社会的黑暗、腐朽势力的,作者写这部书主要也是“批判现实、表达思想”这一主旨来看,狼讽喻的是当时社会像狼一样的恶人、恶势力。
教学片段八:知识梳理,课堂练笔
如果你是屠户,你会有如此的勇敢机智吗?将自己置身于这样的情境之中,你会有怎样的表现呢?写成一篇不少于200字的小短文。
思考:引导学生从原文的角度、从狼的角度、从屠夫的角度等多角度体验探究并自由的谈想法谈启发,以此引发学生积极思维,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而使学生将认知活动融入个人的认知建构之中。学生在读、讲、辩、思、写的过程中,把既有的学习经验和生活体验带入课堂,课堂不再是灌输知识的场所,而是思考、发现和探究的认知建构的地方。
总之,《狼》的教学设计,立足于将学生的经历体验和积累感悟与课堂学习融为一体,“有时候专门的学习与训练是必要的,但有效的语文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感染,是一种自然习惯的养成;而语文学习则是一种生活习惯,或者说一种生活方式的自然呈现。让学生的语文学习与日常生活水乳交融,应该是语文教师的追求。”[1]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占有时间、充分地进行活动,这就能有效地遏制了教师的过多讲析,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参与,也就落实了教学大纲对我们的教学改革的要求。但课堂上师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和课堂学习形式与内容,都不能忘记本堂课的教学目的,就是要解决教学重点难点,达成学习目标。明确了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就要考虑从哪些方面对此进行打磨,使其落实到位;采取哪些方法对其进行扫描,使其鲜明突出。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学会、会学、乐学,才能在愉快中反省,在探索中全面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李镇西.《语文教育其实很朴素》,《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