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之语文课堂问题的设计

来源 :教育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0211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我一直在翻看我的听课记录本,想从中再去回味一下这一堂堂精彩的课程,去分析他们的教学设计,看后我感觉教学设计最关键的点是在问题设计上。1912年美国学者史蒂文斯第一次对课堂教学提问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教师提问和学生回答大约占去了普通学日时间的80%,进而得出提问是有效教学的核心结论。”
  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
  钱梦龙老师则认为,提问是语文教学的“常规武器”。总管我们的一切教学活动,可以说,都是以提出问题为出发点又以解决问题为归宿的。综上所述,我想,每一位老师只有加强对提问这门艺术的学习与研究,提高提问的质量,方可真正的做到提高课堂效率进而真正的做到提高教学质量。现在我就语文教学过程中有关提问的设计谈几点心得体会:
  一、在具有探究价值的细节处设计问题
  入选语文教材的文章大多都是经典的作品,这些作品的一个标点、一个词语、人物的一个细小的动作、一句似乎无关紧要的话,往往都能体现出作者的匠心,蕴含着深刻的思想感情。教师可以在这些容易被大家容易忽略而又能表现文章的主题思想、作者情感的细微末节处,设问质疑,启发学生探微而深思感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都德《最后一课》时,在“坏”和“又”两个细节处舌吻,谈谈这两个字在这里起什么作用?选段如下:我走过镇公所的时候,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边。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败仗啦,征发啦,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我也不停步,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
  这样的提问就容易引起学生思考两个字背后所藏着的深刻含义和感情。细细分析研读,我们得出在文章结构上,这两个字为后文的故事情节做铺垫,在内容上,抓住“坏”字,一个孩子能对这些消息分辨出好坏来,说明这个孩子知道哪些对国家有利与不利,说明在小弗朗士骨子里是关心这个国家的。抓住“又”这个细节处,说明这个孩子时时刻刻都在关心着自己的国家。所以通过对这两个细节处我们挖掘出小弗朗士的内心深处、骨子里面是潜藏着朴素的爱国本性的。有了这一点对后文分析理解人物形象和文章深刻思想就更容易些。
  又如教孙犁的《芦花荡》是设计“小说的主人公老头子为何连一个正式的名字都没有呢?”这种问题的设计就能激发出学生对老头子这一人物的好奇心和追根究底的求知欲。通过对这个容易被忽略的细节处的分析,我们知道了作者这样安排的匠心之独到,作者塑造老头子这个人物是有代表性的,在抗日战争期间,像“老头子”这样的群众英雄有千千万万,他只是一个代表,这是个作者处理好了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
  二、在关键处设计问题,选址挖井钻研
  我想语文的关键点,是指那些能牵扯到课文主题和重要观点的词句,教师如果能够抓住这些关键词句设计出一个带有全局性的问题,就能揭示中心,并能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如教鲁迅的《祝福》,设计问题“祥林嫂是怎么死的?”课堂上有学生认为:这个问题与课文的三次肖像描写有关,肖像的变化反映了祥林嫂生理上的衰老。有学生反驳认为:生理上的衰老是反常的,祥林嫂不过中年,他怎么会变得老态龙钟了呢?与心理、精神打击有关。而打击祥林嫂的罪魁祸首就是鲁四老爷之流。也有学生怀疑;心理与精神上的打击者是鲁四老爷?祥林嫂是如何看待自己命运的呢?总之,这住这个纲领性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处在激烈的碰撞中,技能挖掘出文章主题思想,还能发展学生思维,有利于学生养成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三、在文章的看似矛盾处设计问题
   “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矛盾沖突是艺术的魅力所在,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也要利用好文本中看似矛盾的地方设疑。如郑愁予的《错误》中结尾有“美丽的错误”一句,错误如何能美丽呢,这一问既能引起学生阅读兴趣还能探究出诗歌的感情主旨。再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为何生之于忧患死会之余安乐呢?教师对这些问题加以挖掘是很容易带着学生理解出看似矛盾背后的本质与深意的。
   总之,教学中的提问是一门科学,更是教学的一门艺术,我们应该好好琢磨研究,以提高我们的教学设计能力!
其他文献
摘要:教书重在“育人”,“教”和“育”是对立的统一,既不能相互代替,也不能相互分离。为了使自己无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光荣称号,我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尤其注意结合班级实际情况和校内外环境开展工作。  关键字:班级 管理 师生 沟通  工作中,我把自己的全部情感和所有的工作激情寄托在班级管理与建设上,潜心致学,身体力行,用自己的热情、激情、爱心、耐心激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我相信“身教言传,水滴石穿;只
期刊
摘要:在极坐标方程的解题中直线的极坐标方程中极径 的几何意义应用非常广泛,理解极径 的几何意义,并熟悉极坐标方程与普通方程之間的互化,在利用极径 求线段长、最值的问题中有它的优势.根据极径 的几何意义求解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体现了高中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中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数学运算能力.  关键词:圆锥曲线;极坐标方程;极径 的几何意义;距离  高考试题中直线的方程和圆锥曲线的内容,若通过极坐标中极
期刊
二娘生于哪年那月我不知,只是清楚的记得08年那个下着小雨的日子,我们送走了她。  听奶奶说,二娘从小没爹没娘,是跟着她婶婶长大的,没过十八就嫁到了我们村,只因二伯是个铁匠,虽微薄的收入但能让一家吃饱饭。  妈妈小二娘好多,因住对门,她俩关系好得很。哥哥过一岁生日时,二娘来帮忙炸油货,俩人边干活边唠嗑儿,媽妈说哥哥身体太弱,三天两头生病。谁知二娘一本正经的说:“我当他干娘。让那些鬼东西冲我来。”第二
期刊
摘要:所谓家校合作共育,则是家长和学校两种力量结合起来,相互帮助和支持,强化沟通交流,结合学生的表现,共同给予配合和帮助,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构建家校协同育人机制,争取家庭、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学校工作。在家长担负起家庭教育首要责任,加强与孩子沟通交流,注重言传身教,帮助他们养成好思想、好品格、好习惯;拓展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积极落实教育策略,促进学生健康全面成长。  关键词:初中
期刊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载体,属于表意文字,蕴涵着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喜欢汉字的情感与态度,让学生逐步感受到汉字在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中的作用等。在整个小学阶段,共要求学生掌握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而大部分的识字任务是在前三年完成的,特别是前两年,其中一年级就要求学生掌握常用汉字400左右,二年级更是达到了750个左右,低年级的识字量就占
期刊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文时,有时候烦恼得无话可说,有时候越写越有劲,一股无穷的动力推动着你战胜作文中的一切困难,这股动力就是兴趣。如何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现结合近年来作文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作文选材贴近学生生活,心中装着大自然,创造条件激活学生的情感因素,增强学生写作兴趣——激趣  让学生喜欢作文,主动作文,扫除学生怕作文的心理障碍。学生所以怕作文,其
期刊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每个孩子的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会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教师的话发生共鸣,教师自身就要同孩子的心弦调准音调”。他还曾把学校和家庭比作两个“教育者”,认为这两者“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这就表明,良好的家校沟通至关重要,不仅能够更好地影响家长,还能促进孩子身心的健康。  在我们
期刊
激发小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可以通过课堂内外的有效措施得以进行,而维系和培养对数学学科的长期兴趣和学习动力,则需要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数学之美,延续数学之美。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只要双方以积极有效的方式互相配合,教必有法,学必有趣。特别是在高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根据现代教学理念和素质教育观,培养学生的兴趣已是重中之重。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填
期刊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模式。它旨在改变过去单一的、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它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在分工合作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它先以自主学习为前提,在形成自己对问题的见解后,再与同学进行合作交流,最后在交流中达成共识,探究出正确的答案,使认识得以升华。  而“分组合
期刊
摘要:随着时代发展和孩子的个性发展,自由和独立的要求也更加强烈,由此我们需要更多地研究孩子的行为和心理需求,对经常用到的“捣蛋、调皮、不听话、笨死了”等等标签需要有一个新的认识,需要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更多的思考。本文从标签对心理影响以及行为反应做一个粗浅的调查研究,或许从中我们能获得一点认知,或许对以后的教育工作有所启迪。  关键词:心理效应 标签   在心理学上,有一种心理效应叫“贴标签效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