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论结合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运用策略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jh_q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如何将史证教育与高中历史教学相结合,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提高学生的史料研读素养、高考成绩是需要高中历史教师思考和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对“史论结合”方法的论述介绍将史证教育与高中历史教学相结合的方法。
  [关键词]历史教学 史论结合 学科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190103
  新一轮课程改革之后,江苏的历史试题呈现出注重基础知识、材料分析、学科能力的特点。特别是通过历史材料创设情境来考查的方式,几乎在所有的客观和主观题目中都有明显的体现。本文以《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专题为例加以分析和说明。
  一、史论结合的定义和定位
  首先,历史课程标准在“过程与方法”中对方法的规定之一是“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史论结合是运用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以学生为中心,以史料为依托,通过文字、数据、图片等史料的多层面解读,引领学生阅读、分析,以完成教学任务和达到教学目标的同时提升学生历史学科能力。通过对史实的掌握和印证、史料的研读和理解、史论的分析和归纳、史证的升华,让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从史实出发寻找历史的本真,促进学生历史学科能力发展。
  其次,高中历史课堂中常常会要么听讲要么默写的枯燥现象,学生都会感慨“很喜欢历史,但不喜欢历史课”。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仅仅是“给予”,那么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历史知识。如果通过灵活运用史料来开展历史教学,他们会更有兴趣。
  二、史论结合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1.精心选“料”,巧妙“串联”——研究历史
  首先,史料选择要有针对性。傅斯年认为:“史学的对象是史料,不是文词,不是伦理,不是神学,并且不是社会学。史学的工作是整理史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选取史料不能漫无目的。从教学设计的角度,即根据本专题的重点、难点来选择史料。笔者在本专题的史料收集中就有针对性地选取了朱维之、赵澧的《外国文学史》,以及韦勒克的《近代文学批评史》著作中的相关内容,有针对性地给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和条件。
  其次,历史问题探究设置应巧妙结合史料、史论、史证。史论结合离不开探究式的学习。先确定要探究的问题,然后进行相关史料的收集和展示,再进行史料的研读和辨别真伪,得出历史结论,并通过相关史实对结论加以印证。在此过程中学生成为了历史研究的主体,真正地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既符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要求,又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感悟和提升了研读史料的能力,也对史实有了很好的掌握和记忆。
  2.史实是“根”,去繁就简——掌握历史
  首先,根据存在决定意识的唯物主义原则,历史问题的讨论和探究需要建立在特定的历史背景的基础之上,史料的分析、史论的总结都需要建立在历史背景之上。21世纪初期,英国的史学专家发表文章提出在历史教学的递进阶段,将学生的认知状况归纳为给予、发现、思辨、重构四个阶段。根据这一理论适当地给予是十分必要的,这就需要教师运用基本的史实搭建平台、创设情境展开教学。但是给予也需要灵活的方法和手段,如《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这一专题,时间跨度大,但阶段性十分明显,涉及19世纪初期、19世纪中叶、20世纪以来几个阶段。这几个阶段正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世界走向一体化的重要时期。教师可以给出这些时间阶段,由学生回顾已学知识,对史实进行重新整合。这既有利于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识记,也为后面教学工作的开展搭建了平台。
  其次,史实还是印证史料和史论的重要帮手,是进行史证的重要方式。增强历史学习过程中的史证意识也是还原历史原貌,即历史学科尽管是人文学科,但历史的本质是求真、求实的,而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3.善用矛盾的史论——提升历史认识
  从事历史科学研究需要大量占有和分析史料,然后经过比对、研究、总结,最后得出史论。但在史论教学的过程中由于时间有限,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探究受到制约。所以教师要在课程设计中有目的地根据同一历史事件的展示不同历史结论,并利用这些相互矛盾的史论让学生展开分析和讨论,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地看待、评价历史的观点和方法。
  (责任编辑 庞丹丹)
其他文献
初中生作文难教。一是无话可说,无文可写;二是学生对教师的指导似懂非懂,实际作文时无法下笔;三是教师的评语没能达到提高学生作文质量的目的。经过多年教学实践,笔者形成了这样一些思考。  一、 激发兴趣,开启“米”仓,让学生有话可说——想写  让学生有话可说,先得消除其惧怕心理。写作是极平常的事,这是要给学生树立的观念。正如叶圣陶所说:“写作就是说话,为了生活上的种种需要,把自己要说的话说出来,不过不是
[摘 要]历史教学设计是一个纽带,这头牵着学生的“学”,那头牵着教师的“教”,既考验教师的理论功底,又锤炼教师的实践智慧。本文将阐述如何借助历史教学设计,撬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转变学生学习行为和教师的教学行为。  [关键词]历史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原则 历史教学环节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190108  历史教学设
《荷塘月色》是现代散文名篇,也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美文。不论是写景营造环境的静、雅、美,描写手段的多样,修辞手法的新奇,抑或是情感抒发的委婉深挚,这篇文章都具有很高的学习鉴赏价值。在多次授课的过程中,《荷塘月色》给笔者愈加强烈的感受在于其“一动一静,化而为工;写景写情,趋于造境”。抓住动静,不论是造句、炼字,还是情景之变化也便条分缕析,一眼分明了。  一、一动一静,化而为工  动与静的关系一般有
有些英语教师认为书面表达在中考中分值不大,只有15分,没必要深入研究这方面的教学。但我认为注重书面表达教学很有必要,而且必须深入研究。因为英语书面表达教学是英语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为此,我结合学生的实际及人教版新目标初中阶段教材某些单元的教学实例对书面表达教学策略进行了探索。  一、巧设情景,激发学生开口表达的欲望是教好书面表达的前提条件  
[摘 要]把课本以外的历史材料引入课堂是落实新课改理念的体现。在历史课堂中适当引入历史材料,既能营造浓厚的历史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提升历史课堂的品位。  [关键词]引用 历史材料 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190104  2011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明确提出:“初步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小小说以其短小的篇幅,迅速反映社会生活的特点受到了读者的青睐,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的重视:通过指导学生鉴赏小小说,活跃学生的写作思维,提高学生观察社会、解读社会的能力,多方位地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而小小说的创作,主要突出一个“变”字,在小篇幅里制造大变化和大反差,营造一种独特的审美效果。但作为一个初中生,社会阅历尚浅,对事件的认识也欠深刻,如何在作文中
[摘 要]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本文“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创设问题情境,营造学习氛围,让学生主动地探究问题,构建知识,使其知识水平进一步提升。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情境氛围 合作探究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
[摘 要]通过教科版七年级上册《悦纳自我 发展自我》的公开课实践,阐述如何上好一节意犹未尽的公开课。首先,设计精彩的导入;其次,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再次,大胆处理教材;最后,重视课堂结尾。  [关键词]公开课 兴趣 思路 教材 结尾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190077  作为一名工作在教育一线的教师,都会面对各类的公开课,任凭事
教学孙犁的短篇小说《芦花荡》主要是引导学生鉴赏文本中所蕴含的战争小说的另类风格。这是一次基于阅读、鉴赏战争小说又高于阅读、鉴赏战争小说的艺术鉴赏活动。故此,我们有必要探寻激发学生乐读、善读、善品孙犁《芦花荡》浓厚兴趣之策略。  一、 灵动导入,诵读品鉴文本  孙犁的《芦花荡》是古今中外浩如烟海的战争小说中具有另类特质的、颇具艺术张力的语言艺术。因为在这篇小说中,我们看不到传统的战争小说中残酷激烈的
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的要求:强调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抒发真情实感的能力,关注生活,感悟生活,以写出有创意、有创见的文章。可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作文水平的高低,不仅体现教师的教学水平,还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考试成绩,甚至关系到学生的升学和前途。平时考试,无论是大考小考,写人记事的文章又占考试的主体部分。如何把人物写活,从而把写人记事的文章写得具体生动?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