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与表达并举 激情与智慧齐飞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txund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说一说:铺设温故知新的大道
  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一味地让学生机械、刻板地照本宣读,而是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学习内容,用积极的情感体验去感受阅读。
  1.说画面。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黄鹤楼送别》一课时,笔者适当引导学生根据“黄鹤楼”“孤帆”“远影”“江水”等词语去描绘出一幅诗情画意、依依惜别的送别场景,让学生在脑海中勾画出一个直观形象的离别画面,让其有一种飞越时空、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自主、合作探讨课文,学生们读读画画,仔细品读古诗的语言,并通过朗读表达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通过这种个性化的阅读积累、个性化的思考表达,使“个性”在阅读教学中闪闪发光。
  2.说想象。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含蓄深刻、文情并茂、意境深远,为学生的想象思维的发展创设了一个广阔的空间,《黄鹤楼送别》也不例外。
  师:船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这时李白有些什么表现?
  生:依然站在原地,望着远方
  师: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看着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他又会想些什么呢?(小组交流,再指名交流)
  教师激情渲染,给学生提供了大胆想象的空间,使文本、人与物更好地融合在了一起。
  3.说体会。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任何一篇文章,多少都会有不同的收获。在此基础上,如果让学生把自己真实的感想说出来,既可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语言传情能力。在《黄鹤楼送别》这首诗中,学生感受到李白与孟浩然分别时的情景,体会到诗人与朋友间聚散依依的浓浓情谊,激发了他们珍惜人间友谊的美好情感,使他们树立起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画一画:开启主动探索的大门
  开展阅读教学时,适当地引导学生根据阅读内容进行“涂鸦”,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学习兴趣,实现教学相长。板书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一直由教师设计、教师书写,必将束缚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我们应该给学生书写板书的机会,让学生根据自己阅读课文后的理解,自己设计板书内容。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卖火柴的小女孩》时,笔者是这样设计教学的。
  师:谁能给大家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学生自由讨论后,教师点名回答)
  生:课文讲述了一个小女孩在大年夜卖火柴,这天晚上又黑又冷,还下着大雪,小女孩为了暖和一下自己,一次又一次地擦燃火柴,从火柴的亮光中看到了种种幻象;最后小女孩被冻死了。
  师:真可怜的小女孩。看到老师的板书了吗?请大家再仔细读一读课文,想一想小女孩的处境是怎样的,在文中空白处写一写,帮老师完成板书好吗?
  学生们仔细地品读课文,尝试走进小女孩的内心世界,并用具体的语言完成了板书。(如图)
  这样的板书设计,层次脉络清晰,不仅直观地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意图,还突出了课堂教学的重点,特别是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与教师一同设计板书,开启了学生主动探索的大门,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写一写:开发思维创新的大路
  阅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表达,习作训练则是最好的表达方式之一。在学习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一位教师要求学生给卖火柴的小女孩写一封信。学生们感触很深,写出的内容也充满了真情实感。
  卖火柴的小女孩:
  你好!我读了关于你的文章后,非常同情你的遭遇。是啊!在严冬的一个大雪纷飞的早晨,你搂着一堆潮湿的火柴,拖着大拖鞋艰难地走在冰冷的雪地里。“卖火柴了!”那凄凉的叫卖声听了让人心碎。每一户人家都炊烟缕缕,到处都有过节的喜庆,只有你在这里无依无靠,过着猪狗不如的日子。
  卖火柴的小女孩,你在天国过得好吗?我想那里没有黑暗、没有富豪恶霸,有你的奶奶陪伴你,你一定过得很开心。
  卖火柴的小女孩,你生活的社会,没有善良、没有正义,你饥寒交迫、无家可归。不过,我生活的这个年代,有善良的人们,如果有人遇到了困难,一定有很多好心人帮助他的。我们班上就有生活困难的同学,学校、老师和同学们都很关心他们,他们生活得很好,如果你现在还在的话,我们也一定会尽力帮助你的。
  这封信,情真意切地表达了小作者对卖火柴的小女孩遭遇的同情,他在深刻理解课文控诉资本主义社会黑暗现实的基础上,赞美了我们生活的时代的美好,达到了课文教学的目的。
  总而言之,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和交流的动态过程,教师要拓宽学生的语文阅读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阅读真正成为学生灵性飞扬的表达。
  (责编 刘宇帆)
其他文献
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识字教学仍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高耗低效的现象。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建议”部分 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我认为这就是为我们的识字教学指明了方向。教师有必要进一步研读《语文课程标准》,运用
最近,市好课比赛在我校举行。我先后聆听了八位教师执教的《孔子游春》。旁边的一些同行连续听了两三节课后便唉声叹气地感慨:“听同样的内容真没劲!”而我却恰恰相反,特别期待教师们对同一教材的不同诠释,我默默地欣赏着、比较着,越发深刻地品味到课堂的真意味。  《孔子游春》一文中孔子论水的部分是全文的重点,也是难点:“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方或长,流必向下,和顺
低段学生生活经验少,词句积累不丰富,因此在写话时常常是无从下手。如果教师不加以有效地指导,只单纯鼓励学生凭借兴趣写话,可能会给日后中高段的习作教学留下隐患。因此,教师要以课内写话为抓手,充分研读教材,发掘文本资源,创设写话点,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多元写话。  一、模仿写话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语文的技能。”人教版低段教材中很多文章的语言规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千百年来对老师这个角色的诠释,而学生,自然而然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如今。这一传统观念受到现代教育理念的冲击。专家们指出。教师应定位为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但是,现在仍有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课堂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仅是一句口号而已。其实,教师要把握好引导的“度”,有时退居幕后,甚至故意“谦让”一回,也许会更有利于学生的自
在公开课上或是赛课上,执教者为我们展示的课例大都是精读课文的教学,略读课文只能待在“被遗忘的角落”。究其原因是略读课文的教学是现在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两难境地”:教深了,不仅课时吃紧,还会混淆了与精读课文的界线,影响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形成;教浅了,又担心略读变成自读,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于是就出现了精、略不分等现象。大家只是自己摸索着教,该怎么教?实践起来五花八门,难以驾驭。  《小学语文教师》
童话是心田那一颗幸福的种子,童话是心底那一抹温柔的感动,童话是心路那一道深刻的哲学,童话是心扉那一片诗意的浪漫……走进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我们就一起走进了童话的世界,《巨人的花园》就是本单元带给学生的第一份惊喜。    一、走近“花园”看童话——解读教材  巨人有一个神奇的花园,孩子们给花园带来了美丽和欢乐,而自私的巨人却赶走孩子破坏了美好的一切。在小男孩的启发下,巨人终于醒悟,和大家一起
小语教材苏教版第二册的《放小鸟》一文,叙述了作者从“得到小鸟”、“喂养小鸟”到“放飞小鸟”的过程,表达了作者“爱护小鸟,就要让小鸟自由”的思想感情。如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真正感受作者的“爱鸟”之情呢?我领着学生一次次走进文本,探究文本,与文本对话,创造了一个强有力的“智慧场”、“情感场”。    一、走进文本,让思维碰撞思维    课文中描述的小鸟是那样可爱——“绿色的羽毛,黄色的嘴
小学生的朗读如同新家具,过一段时间就会变形,而这种变形似乎将课堂教学中的所有生成彻底删除。比较经典的场景是这样的:在教学一篇课文时,学生往往能读得声情并茂,可等学到下一个单元,或是总复习阶段,他们再读这篇曾经读得很动情的课文时,却味同嚼蜡,再也没有当初那种风起云涌的感动,甚至连初读这篇课文时的原点都回不到了。  从“朗读还原”这一奇怪现象不难看出,学生的朗读也许更多的是一种单纯的技术性模仿。比如,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更是重中之重。但一直以来,阅读教学策略的选择总是未尽人意,如何让阅读教学更有效,成为每一位语文教师的理想追求。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欣喜地看到阅读课教学策略的选择也随之发生了许多喜人的变化。   一、初读课文——变“蜻蜓点水”为“重点检查”  在以往的阅读教学中,不管是观摩课、公开课还是常态课,导入新课后,绝大部分教师让学生带着要求初
《鞋匠的儿子》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主体部分是人物的对话。怎样设身处地地理解对话情境以及林肯演说内容背后彰显的人格魅力呢?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在教学本课时,做了以下两方面的尝试:    一、深思生情,提升口语交际能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六年级的学生不管是知识面的广度还是认识的深度都在不断提升,对一个问题常会深入思考,并组织语言,以求更缜密的回答。在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