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片陪衬花朵的叶子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G_YAN34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千百年来对老师这个角色的诠释,而学生,自然而然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如今。这一传统观念受到现代教育理念的冲击。专家们指出。教师应定位为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但是,现在仍有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课堂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仅是一句口号而已。其实,教师要把握好引导的“度”,有时退居幕后,甚至故意“谦让”一回,也许会更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一、教师的“愚”,是为了点亮学生的“智”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错误通过我们老师的合理利用,往往会演变为宝贵的教学资源,而作为师者的我们,碍于“师道尊严”,却并不愿意自己出现错误。其实,教师偶尔“愚”一回,也未尝不可。新课标指出,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求自主学习,鼓励想象、质疑和创新。课堂上,教师有时故意给学生设计错误的思路、答案。人为地设置一些思维“陷阱”。可以引导学生以更积极的心态、更愉悦的心情去关注文本、大胆质疑,不仅体验了成功、快乐。更促进了心智的觉醒和智慧的生长。
  台湾作家林清玄所写的《桃花心木》一文,以树喻人,借事喻理,其中种树人简简单单但又意味深长的两段话是学生理解的难点。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在执教《桃花心木》一课时,在指导学生反反复复品读了这两段文字后。演绎了这样一个幽默风趣、轻松自然的精彩片段:
  师:你们看,一般种树人都要按时给花草树木浇水、施肥、除草。但是这个种树人,他有时间喝茶,没有时间浇水,我看他是个懒虫,是个大懒虫!你们骂他!为什么不?我要骂他。这个大懒虫。太懒了!
  (指着一名学生)你为什么不骂他?
  生:因为我觉得他不懒。懒人是不会知道几株桃花心木苗会枯死的。
  师:这不稀奇。(指着另一名学生)你为什么不骂他?
  生:因为我觉得他说的话有道理。如果他每天都来浇水,每天定时浇一定的量,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下,一旦停止浇水,树苗会枯萎得更多。幸而存活的树苗,遇到狂风暴雨,也会一吹就倒。
  师:嗯。你说的是有道理!(指着另一名学生)你为什么不骂他?
  生:因为他让我们学会找水源。如果我们没有学会自己找水源的话,就无法自己生长。
  师:有点道理。(指着另一名学生)你为什么不骂他?
  生:他让我们学会独立自主。
  在这段教学过程中,薛老师故意“装傻”,“大骂”种树人是“大懒虫”,在此情境中,引导学生想象自己就是桃花心木苗,进而批判老师的“错误”。教师的“愚”,引出了学生的“智”。学生调动自己对种树人语言的理解和体会,说得有理有据,有力地驳斥了老师的“错误”。薛老师的这种故意出错的反向思维模式,巧妙地为学生提供了进入文本、进人角色的通道,搭建了展开积极思维活动的平台,在这种大智若愚的教学组织方式下,在这轻松诙谐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
  
  二、教师的“弱”,是为了锻造学生的“强”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孩子都有分析、解决和创造的潜能,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的本能。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教师选择合适的引导方法,往往能激发学生的这种潜能。“适时示弱”法就是其中的一种,即教师在教学中有意或无意地显示自己的“不能”,以唤起学生的表现欲、求知欲和探索欲,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诱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达到“强”生的目的。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言语交际表达训练课《爱鸟》的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会劝说打鸟的猎人,为学生提供了一份题为《鸟是人类的朋友》的阅读资料。在指导学生阅读了之后,出现了这样一个精彩片段:
  (音乐响起,老师装扮成猎人来打鸟,三名同学手里捧着书坐在森林里复习功课)
  师:哇!这里的乌真多啊!(端起猎枪,对准一只大山雀)
  生:不准打鸟!(“啪”的一声枪响)
  师:都是你们嚷嚷的。好好的一只大山雀,让你们给吓飞了。
  生:您怎么可以打鸟呢!山雀一年可以吃五万多只松毛虫呢!
  师:啊!就是刚才我瞄准的大山雀?它能吃五万多只松毛虫,我怎么不知道?
  生:您读了书就知道了。鸟是森林的卫士,如果没有鸟儿,森林、草原就会消失,人类就无法生存。
  生:鸟类还是环境保护的监测员呢!
  师:它怎么能是环境保护的监测员呢?
  生:要是哪里空气污染了,不适宜它们生活,鸟儿就会离开,那就提醒人们,这里也不适宜人居住。告诉人们要治理污染。
  师:谁说的?有什么根据?我不相信。
  生:这是科学家说的。您每天早上都能听到鸟的叫声吧!像《百鸟朝凤》《云雀》都是作曲家根据鸟的叫声创作出来的,动听的鸟声可以激发人的灵感。鸟儿是大自然里的音乐家。你想一想,如果把鸟儿都打死了,那么大自然不就失去了生机与灵性了吗?
  (师生鼓掌)
  师:哎呀!谢谢你!小同学!(沮丧后悔状)我白活了这么大,连一个小孩都不如哇!(急切地)那鸟儿还有什么作用呢?
  在精心创设的生活情境中,于老师以自己的“弱”,给了学生逞“强”的机会,以此激发了学生的主体精神,促使他们把刚才从阅读资料中获得的信息消化后又表达出来,使学生实现了从“学会”到“会学”,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飞跃。
  
  三、教师的“隐”,是为了彰显学生的“现”
  
  我们经常看到课堂上教师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的讲解,学生却死气沉沉。仔细分析这样的课堂,教师重视的是知识的传授,却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要想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教师就应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在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气氛中,让学生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有的时候,我们老师还可以做个适度的隐身人,把学生推到前台,把更多发现的机会、锤炼的机会让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教学《聂将军和日本小姑娘》这篇课文时,我正在和学生一起品读描写聂将军关心两个日本小姑娘的语句,突然一个学生冒出了这样一句:“日本人杀了我们这么多中国人,聂将军还对她们这么好,太傻了!”顿时,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各抒己见、争论不休。我灵机一动,正愁着不知如何引导这些从小听着抗日战争故事长大的孩子走进人物的内心,现在我不如让出讲台,给他们辩一辩。结果,竟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生1:杀中国人的是日本鬼子。又不是这些小孩子!
  生2:可是日本人南京大屠杀的时候不是连孩子也不放过吗?真是没人性!
  生3:(站起来)他们没人性,我们可不能没人性!
  生4:对呀!聂将军那叫大仁大义!
  试想,如果我采用直接向学生灌输的方式,不仅容易造成课堂气氛的沉闷,而且对于语言文字背后蕴含的思想内容他们只能被动地肤浅地理解接受。现在,我充分相信学生,在不失指引责任的前提下,以学生为主体,不仅自然而然地使他们领悟了文章的中心,而且也培养了他们的能力。
  “谦让”作为一种教学策略,难得“糊涂”、主动示弱、让出讲台,是一种智慧,也是一门艺术。只要我们精心设计,注意尺度与频率,就一定能使我们的课堂充满生气与活力。
其他文献
常有感于著名特级教师课堂的韵味无穷,不要说学生,连教师的注意力也被紧紧吸引,情感也被深深打动。反思我们日常的语文教学,学生总觉得“上语文课没劲儿”,尽管不能单方面地去责怪教师,但这与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乏味”密切相连。那么如何令语文课教得“有滋有味”,令学生上起来“有劲”呢?语文课欲“开”学生“胃口”,一定要讲究它的“味”。  一堂成功或名符其实的语文课,应有哪些“味”呢?我以为起码应有以下“四味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正如火如荼地开展,教师在这一个过程中要更新观念,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提高自身素质,以应对这场挑战。在新的课程改革下,教师应是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课堂应是开放的、创造的、高效的。高效课堂是每一位教师所追求的一种理想的教学境界。直面轰轰烈烈的课改,我认为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充分利用课堂40分钟,最大限度发挥其教学功能和作用;最完美地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求得语文课堂的最大效益
交互式电子白板作为一种综合性技术,已经悄然走进了我们的课堂。不难发现,公开课、展示课上,白板的运用非常之多,而且效果极佳。但这些课往往集合多人的智慧、经过多次的打磨,并不是我们常态下的课堂教学,而再先进的信息技术,最终的落脚点还是我们的常态课堂教学。  那么,面对交互式电子白板纷繁的功能,如何有效地运用它来服务于语文常态课堂教学呢?这一直是我努力的方向。  我以《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第二课时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但是,现在一些教师依然存在把语文课上成分析课、说话课的现象,使语文课堂失去了语文味。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培养学生语感有效的途径是让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品读。所谓品读,就是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重点句子、重点段落进行品味式的读。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品读的方式去体会文本词、句、段蕴含的内涵与情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作为一个个性鲜活的生命个体,总是带着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来接触新的阅读文本,他们的阅读个性是客观存在的。因此,教师应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并以此作为激发其阅读兴趣的突破口,努力建构一个真正张扬学生个性,让学生积极参与语文阅读的课堂。  一、推进阅读进程:从聚焦学生独特体验开始  新课程标
实施新课程以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十分强调引导学生品读。通过品读,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感受文本蕴含的意韵。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有效品读呢?   一、个性化品读——彰显学生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阅读教学中“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确实,学生是带着自己的思想走入文本的,在阅读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品读,这样才能充分彰显学生的个性。  [案例] 《天
读写结合的教学,作为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已为广大语文教师所接受。但多年来,作文教学高耗低效的现象依然存在,学生读了大量的文章,却写不出像样的作文。阅读课上,学生能进入思想内容的大门,却难以登入写作的殿堂,语文能力提高缓慢。究其因,目前的语文课堂没有打通读写结合的通道,读和写仍在各自的跑道上单行,两者难以结合。多年来,在怎样教导学生进行读写的问题上,我通过不断地尝试,认为应变读写结合为写
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识字教学仍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高耗低效的现象。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建议”部分 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我认为这就是为我们的识字教学指明了方向。教师有必要进一步研读《语文课程标准》,运用
最近,市好课比赛在我校举行。我先后聆听了八位教师执教的《孔子游春》。旁边的一些同行连续听了两三节课后便唉声叹气地感慨:“听同样的内容真没劲!”而我却恰恰相反,特别期待教师们对同一教材的不同诠释,我默默地欣赏着、比较着,越发深刻地品味到课堂的真意味。  《孔子游春》一文中孔子论水的部分是全文的重点,也是难点:“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方或长,流必向下,和顺
低段学生生活经验少,词句积累不丰富,因此在写话时常常是无从下手。如果教师不加以有效地指导,只单纯鼓励学生凭借兴趣写话,可能会给日后中高段的习作教学留下隐患。因此,教师要以课内写话为抓手,充分研读教材,发掘文本资源,创设写话点,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多元写话。  一、模仿写话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语文的技能。”人教版低段教材中很多文章的语言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