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历在童话的花园里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jiao3954957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童话是心田那一颗幸福的种子,童话是心底那一抹温柔的感动,童话是心路那一道深刻的哲学,童话是心扉那一片诗意的浪漫……走进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我们就一起走进了童话的世界,《巨人的花园》就是本单元带给学生的第一份惊喜。
  
  一、走近“花园”看童话——解读教材
  巨人有一个神奇的花园,孩子们给花园带来了美丽和欢乐,而自私的巨人却赶走孩子破坏了美好的一切。在小男孩的启发下,巨人终于醒悟,和大家一起分享快乐,花园重新成为充满生机的乐园。王尔德笔下的《巨人的花园》是个多么神奇有趣的童话故事,细细研读,你可以发现:
  一条主线——故事始于花园,也止于花园,以花园的前后变化贯穿始终,一线到底。
  两个人物——故事里的巨人令人印象深刻,从冷酷、自私,到幡然醒悟;小男孩充满奇幻色彩,一个眼神、一个举动,给人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
  三种对比——本文的显著特点是运用对比。正是在这些对比中,故事情节波澜起伏,故事揭示的道理也自然地显现出来。
  
  二、游历“花园”赏童话——教程设计
  深刻的东西需要我们去引领孩子理解,如果仅仅是读,那心路必将行而不远。童话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故事、几个人物,更洋溢着哲学的颤动。
  第一板块:紧扣题眼,了解童话内容
  既然课题为《巨人的花园》,就可以直接抓住题眼“花园”着手,由表及里循序渐进展开教学。课始,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再引导学生具体说说花园里的神奇变化。如:巨人回来前,花园是什么样的情景;当巨人回来后,花园又变成了怎样的情景。
  课文的第一段就给我们描绘了花园的美丽四季与欢声笑语。一些四字词语是这部分教学内容的重点,如鲜花盛开、绿树成阴、鲜果飘香等,应该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理解,结合语境积累词语;接着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读段落,展开想象的翅膀:“这是怎样的美好景象?”并试着用自己的话描述想象的画面;再通过朗读表现这欢乐生动的情景。当学生充分感悟到花园的美丽和生机时,再找出描写巨人回来时花园变得寒冷、荒凉的语句,对比朗读、点拨理解孩子从“进”到“离”,巨人由“禁”到“拆”花园里的变化。
  这样的语言文字训练“未成曲调先有情”,可以带动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使学生领悟到:花园的变化缘于巨人态度的变化,顺势而导,进入——
  第二板块:感悟形象,品味童话语言
  与其说是花园在变化,还不如说真正变化的是花园里的“人”。细细品读课文,作者笔下的巨人从阴冷自私到温暖快乐的变化是鲜明的。
  *巨人醒悟前——“赶”
  巨人对孩子们的三次叱责是巨人醒悟前态度的充分表现,这部分教学可以紧扣词句谈感受,抓住标点促朗读,感悟巨人的形象。
  首先引导学生找出巨人“赶”走孩子的三句话;读一读,联系关键词理解“叱责”、“四处逃散”、“纷纷逃窜”等词语,想象巨人“赶”孩子的场面,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说一说:巨人说这些话的时候,心里可能是怎么想的,他说话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
  对巨人形象的感悟并不仅仅满足于此,可以将探究引向更深处。再读这三句话,注意引导学生发现三句话不仅都有“滚出去”三个字,而且都有表达强烈情感的感叹号,语气一句比一句强烈,可见巨人一次比一次“赶”得暴躁和粗鲁。在学生带着这样的理解时,适时追问:你认为这是一个怎样的巨人?此时的讨论交流,就是一个体验文本的过程,学生对巨人形象的感悟逐步变得立体而丰满,他们会领悟到自私的人不可能拥有人生的春天。
  *醒悟后——“留”
  巨人醒悟后,拆除了围墙,把花园还给了孩子,他已经知道了“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这也是文本中多次出现的两个词语:“春天”、“孩子”。童话最基本的特征是幻想。撑开这把神奇的伞,伞下就是一个万花筒的世界。因而,教学中应抓住“留”引发拓展与想象:巨人留住了(孩子、花园、春天、快乐、幸福……),进而让学生说一说头脑中浮现的画面。是啊,孩子、春天、快乐、幸福是那么紧紧地联结在一起。难怪王尔德在写这个故事时,情不自禁被明媚的春天、可爱的孩子这些真正美丽的事物感动流泪。在这里,我们不仅读懂了巨人的心,也读懂了作者的心——给予永远是快乐的。
  *醒悟的原因——为什么从“赶”到“留”
  小男孩在文中是一个神奇的人物,他就是巨人醒悟变化的原因所在。文章中这样描述他:
  “小男孩没有拔腿逃跑,却用他那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
  “他一伸手,桃树马上绽出绿芽,开出美丽的花朵。”
  这就是童话优美生动、富有想象力的语言,要让学生充分咀嚼、回味。从男孩的“凝视”这个词中,我们读出了男孩一双会说话的眼睛。那双会说话的眼睛在说什么呢?课文中没有写出来。文章中说巨人终于明白了,明白了什么了?课文中也没有写出来。这些留白要通过学生的感悟联想来充实,应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展开想象。
  待学生深入文本的时候,指导学生再读巨人的话时自然水到渠成:“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任性”、“冷酷”正是巨人从小男孩的眼里,读出的悔恨和醒悟。反复地朗读和探究,层层递进地丰富了学生内心的体验,他们对童话的人物形象和语言特点都有了更深的感悟。
  第三板块:回归整体,体会童话特点
  *回归之一:揭示道理
  走入童话,了解了内容,品析了语言,感悟了童话里有趣的人物。此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回归整体,一起交流:从这篇童话中大家懂得了什么?学生们在巨人的花园里游历了一个来回,有着太多的感受想要表达:对分享的体会、对自私的否定、对幸福的感悟等等。只要符合文本价值内涵的,就给予肯定,因为学生的阅读感受应该得到尊重,阅读的快乐也是需要大家分享的。
  *回归之二:了解特点
  编者在小学中年段安排一组童话的学习,目的是提高和总结。教师要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引导他们体会童话表达上的特点,帮助学生逐步建立对童话这种文学体裁的初步认识。关于本课的学习,学生在明白道理之后,可以深入揣摩自己喜欢的文本部分,可以合作表演故事情节;可以展开人物形象的讨论。通过自主选择的种种合作探究方式,学生了解了童话的特点,这样让童话的根扎进学生智慧的花园里。
  第四板块:读写结合,拓宽童话教学
  课文的插图上画着巨人推倒围墙后,和孩子们幸福生活在一起……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文插图,延伸童话的情节——巨人会怎样和孩子们生活在一起呢?他们之间又会发生哪些有趣的故事呢?让孩子们挥一挥手中的神笔写一写,激童心,扬童趣,抒童真。这样的训练创造性选择教材的读写结合点,将读童话和写童话有机结合在一起。这就是以工具性为基点,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运用。
  读童话的意义在于种植童话,种植快乐,种植诗意和浪漫。种植童话的同时,快乐、心愿、语言也被种植了,于是就种下了一个灿烂的记忆。
其他文献
交互式电子白板作为一种综合性技术,已经悄然走进了我们的课堂。不难发现,公开课、展示课上,白板的运用非常之多,而且效果极佳。但这些课往往集合多人的智慧、经过多次的打磨,并不是我们常态下的课堂教学,而再先进的信息技术,最终的落脚点还是我们的常态课堂教学。  那么,面对交互式电子白板纷繁的功能,如何有效地运用它来服务于语文常态课堂教学呢?这一直是我努力的方向。  我以《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第二课时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但是,现在一些教师依然存在把语文课上成分析课、说话课的现象,使语文课堂失去了语文味。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培养学生语感有效的途径是让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品读。所谓品读,就是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重点句子、重点段落进行品味式的读。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品读的方式去体会文本词、句、段蕴含的内涵与情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作为一个个性鲜活的生命个体,总是带着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来接触新的阅读文本,他们的阅读个性是客观存在的。因此,教师应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并以此作为激发其阅读兴趣的突破口,努力建构一个真正张扬学生个性,让学生积极参与语文阅读的课堂。  一、推进阅读进程:从聚焦学生独特体验开始  新课程标
实施新课程以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十分强调引导学生品读。通过品读,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感受文本蕴含的意韵。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有效品读呢?   一、个性化品读——彰显学生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阅读教学中“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确实,学生是带着自己的思想走入文本的,在阅读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品读,这样才能充分彰显学生的个性。  [案例] 《天
读写结合的教学,作为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已为广大语文教师所接受。但多年来,作文教学高耗低效的现象依然存在,学生读了大量的文章,却写不出像样的作文。阅读课上,学生能进入思想内容的大门,却难以登入写作的殿堂,语文能力提高缓慢。究其因,目前的语文课堂没有打通读写结合的通道,读和写仍在各自的跑道上单行,两者难以结合。多年来,在怎样教导学生进行读写的问题上,我通过不断地尝试,认为应变读写结合为写
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识字教学仍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高耗低效的现象。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建议”部分 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我认为这就是为我们的识字教学指明了方向。教师有必要进一步研读《语文课程标准》,运用
最近,市好课比赛在我校举行。我先后聆听了八位教师执教的《孔子游春》。旁边的一些同行连续听了两三节课后便唉声叹气地感慨:“听同样的内容真没劲!”而我却恰恰相反,特别期待教师们对同一教材的不同诠释,我默默地欣赏着、比较着,越发深刻地品味到课堂的真意味。  《孔子游春》一文中孔子论水的部分是全文的重点,也是难点:“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方或长,流必向下,和顺
低段学生生活经验少,词句积累不丰富,因此在写话时常常是无从下手。如果教师不加以有效地指导,只单纯鼓励学生凭借兴趣写话,可能会给日后中高段的习作教学留下隐患。因此,教师要以课内写话为抓手,充分研读教材,发掘文本资源,创设写话点,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多元写话。  一、模仿写话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语文的技能。”人教版低段教材中很多文章的语言规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千百年来对老师这个角色的诠释,而学生,自然而然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如今。这一传统观念受到现代教育理念的冲击。专家们指出。教师应定位为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但是,现在仍有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课堂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仅是一句口号而已。其实,教师要把握好引导的“度”,有时退居幕后,甚至故意“谦让”一回,也许会更有利于学生的自
在公开课上或是赛课上,执教者为我们展示的课例大都是精读课文的教学,略读课文只能待在“被遗忘的角落”。究其原因是略读课文的教学是现在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两难境地”:教深了,不仅课时吃紧,还会混淆了与精读课文的界线,影响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形成;教浅了,又担心略读变成自读,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于是就出现了精、略不分等现象。大家只是自己摸索着教,该怎么教?实践起来五花八门,难以驾驭。  《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