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童话是心田那一颗幸福的种子,童话是心底那一抹温柔的感动,童话是心路那一道深刻的哲学,童话是心扉那一片诗意的浪漫……走进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我们就一起走进了童话的世界,《巨人的花园》就是本单元带给学生的第一份惊喜。
一、走近“花园”看童话——解读教材
巨人有一个神奇的花园,孩子们给花园带来了美丽和欢乐,而自私的巨人却赶走孩子破坏了美好的一切。在小男孩的启发下,巨人终于醒悟,和大家一起分享快乐,花园重新成为充满生机的乐园。王尔德笔下的《巨人的花园》是个多么神奇有趣的童话故事,细细研读,你可以发现:
一条主线——故事始于花园,也止于花园,以花园的前后变化贯穿始终,一线到底。
两个人物——故事里的巨人令人印象深刻,从冷酷、自私,到幡然醒悟;小男孩充满奇幻色彩,一个眼神、一个举动,给人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
三种对比——本文的显著特点是运用对比。正是在这些对比中,故事情节波澜起伏,故事揭示的道理也自然地显现出来。
二、游历“花园”赏童话——教程设计
深刻的东西需要我们去引领孩子理解,如果仅仅是读,那心路必将行而不远。童话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故事、几个人物,更洋溢着哲学的颤动。
第一板块:紧扣题眼,了解童话内容
既然课题为《巨人的花园》,就可以直接抓住题眼“花园”着手,由表及里循序渐进展开教学。课始,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再引导学生具体说说花园里的神奇变化。如:巨人回来前,花园是什么样的情景;当巨人回来后,花园又变成了怎样的情景。
课文的第一段就给我们描绘了花园的美丽四季与欢声笑语。一些四字词语是这部分教学内容的重点,如鲜花盛开、绿树成阴、鲜果飘香等,应该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理解,结合语境积累词语;接着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读段落,展开想象的翅膀:“这是怎样的美好景象?”并试着用自己的话描述想象的画面;再通过朗读表现这欢乐生动的情景。当学生充分感悟到花园的美丽和生机时,再找出描写巨人回来时花园变得寒冷、荒凉的语句,对比朗读、点拨理解孩子从“进”到“离”,巨人由“禁”到“拆”花园里的变化。
这样的语言文字训练“未成曲调先有情”,可以带动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使学生领悟到:花园的变化缘于巨人态度的变化,顺势而导,进入——
第二板块:感悟形象,品味童话语言
与其说是花园在变化,还不如说真正变化的是花园里的“人”。细细品读课文,作者笔下的巨人从阴冷自私到温暖快乐的变化是鲜明的。
*巨人醒悟前——“赶”
巨人对孩子们的三次叱责是巨人醒悟前态度的充分表现,这部分教学可以紧扣词句谈感受,抓住标点促朗读,感悟巨人的形象。
首先引导学生找出巨人“赶”走孩子的三句话;读一读,联系关键词理解“叱责”、“四处逃散”、“纷纷逃窜”等词语,想象巨人“赶”孩子的场面,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说一说:巨人说这些话的时候,心里可能是怎么想的,他说话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
对巨人形象的感悟并不仅仅满足于此,可以将探究引向更深处。再读这三句话,注意引导学生发现三句话不仅都有“滚出去”三个字,而且都有表达强烈情感的感叹号,语气一句比一句强烈,可见巨人一次比一次“赶”得暴躁和粗鲁。在学生带着这样的理解时,适时追问:你认为这是一个怎样的巨人?此时的讨论交流,就是一个体验文本的过程,学生对巨人形象的感悟逐步变得立体而丰满,他们会领悟到自私的人不可能拥有人生的春天。
*醒悟后——“留”
巨人醒悟后,拆除了围墙,把花园还给了孩子,他已经知道了“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这也是文本中多次出现的两个词语:“春天”、“孩子”。童话最基本的特征是幻想。撑开这把神奇的伞,伞下就是一个万花筒的世界。因而,教学中应抓住“留”引发拓展与想象:巨人留住了(孩子、花园、春天、快乐、幸福……),进而让学生说一说头脑中浮现的画面。是啊,孩子、春天、快乐、幸福是那么紧紧地联结在一起。难怪王尔德在写这个故事时,情不自禁被明媚的春天、可爱的孩子这些真正美丽的事物感动流泪。在这里,我们不仅读懂了巨人的心,也读懂了作者的心——给予永远是快乐的。
*醒悟的原因——为什么从“赶”到“留”
小男孩在文中是一个神奇的人物,他就是巨人醒悟变化的原因所在。文章中这样描述他:
“小男孩没有拔腿逃跑,却用他那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
“他一伸手,桃树马上绽出绿芽,开出美丽的花朵。”
这就是童话优美生动、富有想象力的语言,要让学生充分咀嚼、回味。从男孩的“凝视”这个词中,我们读出了男孩一双会说话的眼睛。那双会说话的眼睛在说什么呢?课文中没有写出来。文章中说巨人终于明白了,明白了什么了?课文中也没有写出来。这些留白要通过学生的感悟联想来充实,应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展开想象。
待学生深入文本的时候,指导学生再读巨人的话时自然水到渠成:“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任性”、“冷酷”正是巨人从小男孩的眼里,读出的悔恨和醒悟。反复地朗读和探究,层层递进地丰富了学生内心的体验,他们对童话的人物形象和语言特点都有了更深的感悟。
第三板块:回归整体,体会童话特点
*回归之一:揭示道理
走入童话,了解了内容,品析了语言,感悟了童话里有趣的人物。此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回归整体,一起交流:从这篇童话中大家懂得了什么?学生们在巨人的花园里游历了一个来回,有着太多的感受想要表达:对分享的体会、对自私的否定、对幸福的感悟等等。只要符合文本价值内涵的,就给予肯定,因为学生的阅读感受应该得到尊重,阅读的快乐也是需要大家分享的。
*回归之二:了解特点
编者在小学中年段安排一组童话的学习,目的是提高和总结。教师要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引导他们体会童话表达上的特点,帮助学生逐步建立对童话这种文学体裁的初步认识。关于本课的学习,学生在明白道理之后,可以深入揣摩自己喜欢的文本部分,可以合作表演故事情节;可以展开人物形象的讨论。通过自主选择的种种合作探究方式,学生了解了童话的特点,这样让童话的根扎进学生智慧的花园里。
第四板块:读写结合,拓宽童话教学
课文的插图上画着巨人推倒围墙后,和孩子们幸福生活在一起……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文插图,延伸童话的情节——巨人会怎样和孩子们生活在一起呢?他们之间又会发生哪些有趣的故事呢?让孩子们挥一挥手中的神笔写一写,激童心,扬童趣,抒童真。这样的训练创造性选择教材的读写结合点,将读童话和写童话有机结合在一起。这就是以工具性为基点,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运用。
读童话的意义在于种植童话,种植快乐,种植诗意和浪漫。种植童话的同时,快乐、心愿、语言也被种植了,于是就种下了一个灿烂的记忆。
一、走近“花园”看童话——解读教材
巨人有一个神奇的花园,孩子们给花园带来了美丽和欢乐,而自私的巨人却赶走孩子破坏了美好的一切。在小男孩的启发下,巨人终于醒悟,和大家一起分享快乐,花园重新成为充满生机的乐园。王尔德笔下的《巨人的花园》是个多么神奇有趣的童话故事,细细研读,你可以发现:
一条主线——故事始于花园,也止于花园,以花园的前后变化贯穿始终,一线到底。
两个人物——故事里的巨人令人印象深刻,从冷酷、自私,到幡然醒悟;小男孩充满奇幻色彩,一个眼神、一个举动,给人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
三种对比——本文的显著特点是运用对比。正是在这些对比中,故事情节波澜起伏,故事揭示的道理也自然地显现出来。
二、游历“花园”赏童话——教程设计
深刻的东西需要我们去引领孩子理解,如果仅仅是读,那心路必将行而不远。童话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故事、几个人物,更洋溢着哲学的颤动。
第一板块:紧扣题眼,了解童话内容
既然课题为《巨人的花园》,就可以直接抓住题眼“花园”着手,由表及里循序渐进展开教学。课始,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再引导学生具体说说花园里的神奇变化。如:巨人回来前,花园是什么样的情景;当巨人回来后,花园又变成了怎样的情景。
课文的第一段就给我们描绘了花园的美丽四季与欢声笑语。一些四字词语是这部分教学内容的重点,如鲜花盛开、绿树成阴、鲜果飘香等,应该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理解,结合语境积累词语;接着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读段落,展开想象的翅膀:“这是怎样的美好景象?”并试着用自己的话描述想象的画面;再通过朗读表现这欢乐生动的情景。当学生充分感悟到花园的美丽和生机时,再找出描写巨人回来时花园变得寒冷、荒凉的语句,对比朗读、点拨理解孩子从“进”到“离”,巨人由“禁”到“拆”花园里的变化。
这样的语言文字训练“未成曲调先有情”,可以带动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使学生领悟到:花园的变化缘于巨人态度的变化,顺势而导,进入——
第二板块:感悟形象,品味童话语言
与其说是花园在变化,还不如说真正变化的是花园里的“人”。细细品读课文,作者笔下的巨人从阴冷自私到温暖快乐的变化是鲜明的。
*巨人醒悟前——“赶”
巨人对孩子们的三次叱责是巨人醒悟前态度的充分表现,这部分教学可以紧扣词句谈感受,抓住标点促朗读,感悟巨人的形象。
首先引导学生找出巨人“赶”走孩子的三句话;读一读,联系关键词理解“叱责”、“四处逃散”、“纷纷逃窜”等词语,想象巨人“赶”孩子的场面,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说一说:巨人说这些话的时候,心里可能是怎么想的,他说话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
对巨人形象的感悟并不仅仅满足于此,可以将探究引向更深处。再读这三句话,注意引导学生发现三句话不仅都有“滚出去”三个字,而且都有表达强烈情感的感叹号,语气一句比一句强烈,可见巨人一次比一次“赶”得暴躁和粗鲁。在学生带着这样的理解时,适时追问:你认为这是一个怎样的巨人?此时的讨论交流,就是一个体验文本的过程,学生对巨人形象的感悟逐步变得立体而丰满,他们会领悟到自私的人不可能拥有人生的春天。
*醒悟后——“留”
巨人醒悟后,拆除了围墙,把花园还给了孩子,他已经知道了“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这也是文本中多次出现的两个词语:“春天”、“孩子”。童话最基本的特征是幻想。撑开这把神奇的伞,伞下就是一个万花筒的世界。因而,教学中应抓住“留”引发拓展与想象:巨人留住了(孩子、花园、春天、快乐、幸福……),进而让学生说一说头脑中浮现的画面。是啊,孩子、春天、快乐、幸福是那么紧紧地联结在一起。难怪王尔德在写这个故事时,情不自禁被明媚的春天、可爱的孩子这些真正美丽的事物感动流泪。在这里,我们不仅读懂了巨人的心,也读懂了作者的心——给予永远是快乐的。
*醒悟的原因——为什么从“赶”到“留”
小男孩在文中是一个神奇的人物,他就是巨人醒悟变化的原因所在。文章中这样描述他:
“小男孩没有拔腿逃跑,却用他那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
“他一伸手,桃树马上绽出绿芽,开出美丽的花朵。”
这就是童话优美生动、富有想象力的语言,要让学生充分咀嚼、回味。从男孩的“凝视”这个词中,我们读出了男孩一双会说话的眼睛。那双会说话的眼睛在说什么呢?课文中没有写出来。文章中说巨人终于明白了,明白了什么了?课文中也没有写出来。这些留白要通过学生的感悟联想来充实,应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展开想象。
待学生深入文本的时候,指导学生再读巨人的话时自然水到渠成:“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任性”、“冷酷”正是巨人从小男孩的眼里,读出的悔恨和醒悟。反复地朗读和探究,层层递进地丰富了学生内心的体验,他们对童话的人物形象和语言特点都有了更深的感悟。
第三板块:回归整体,体会童话特点
*回归之一:揭示道理
走入童话,了解了内容,品析了语言,感悟了童话里有趣的人物。此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回归整体,一起交流:从这篇童话中大家懂得了什么?学生们在巨人的花园里游历了一个来回,有着太多的感受想要表达:对分享的体会、对自私的否定、对幸福的感悟等等。只要符合文本价值内涵的,就给予肯定,因为学生的阅读感受应该得到尊重,阅读的快乐也是需要大家分享的。
*回归之二:了解特点
编者在小学中年段安排一组童话的学习,目的是提高和总结。教师要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引导他们体会童话表达上的特点,帮助学生逐步建立对童话这种文学体裁的初步认识。关于本课的学习,学生在明白道理之后,可以深入揣摩自己喜欢的文本部分,可以合作表演故事情节;可以展开人物形象的讨论。通过自主选择的种种合作探究方式,学生了解了童话的特点,这样让童话的根扎进学生智慧的花园里。
第四板块:读写结合,拓宽童话教学
课文的插图上画着巨人推倒围墙后,和孩子们幸福生活在一起……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文插图,延伸童话的情节——巨人会怎样和孩子们生活在一起呢?他们之间又会发生哪些有趣的故事呢?让孩子们挥一挥手中的神笔写一写,激童心,扬童趣,抒童真。这样的训练创造性选择教材的读写结合点,将读童话和写童话有机结合在一起。这就是以工具性为基点,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运用。
读童话的意义在于种植童话,种植快乐,种植诗意和浪漫。种植童话的同时,快乐、心愿、语言也被种植了,于是就种下了一个灿烂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