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约·扎实·到位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wenjun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市好课比赛在我校举行。我先后聆听了八位教师执教的《孔子游春》。旁边的一些同行连续听了两三节课后便唉声叹气地感慨:“听同样的内容真没劲!”而我却恰恰相反,特别期待教师们对同一教材的不同诠释,我默默地欣赏着、比较着,越发深刻地品味到课堂的真意味。
  《孔子游春》一文中孔子论水的部分是全文的重点,也是难点:“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方或长,流必向下,和顺温柔,它好像有情义。水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万物入水,必能荡涤污垢,它好像善施教化……由此看来,水是真君子啊!”
  这段文字比较深奥,教师们都竭尽所能地引导学生领悟其中的深意。有一位教师是这样引导的——
  师:为什么把水称为真君子呢?相信孔子的话一定能给你更深的启迪。读读孔子论水的一段,在你最有感触的话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
  生:“水好像有德行,哺育了一切生灵。”这句话把水当作人来写,赞美了水的高尚品德。
  师:是啊,水有着高尚的品德,有着博大的胸怀。(多媒体出示: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
  师:让我们一起读读孔子那富有深意的语言,共同感受水的博大情怀吧!(生齐读,但读得非常生硬、机械。很显然,他们对延伸的内容并不理解,然而教师又转入了下一环节,对“水有德行”这一特征就算是阐述完毕了。)
  师:同学们还对水的哪个品质有感悟?
  生:我从“水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这句话中体会到水的气势。
  师:把你的感受化成对水的赞美,用这样的句式说说:水啊,你( ),你真不愧是( )啊!
  师(多媒体出示并吟诵):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其万折必东,似意。(引导学生齐读后,教学又匆匆“赶”往“下一站”。另外两层也是用类似的方式,出示一段与文本相吻合的文言文作为延伸,再带领学生读上几遍就“一厢情愿”地相信学生都已心领神会了。)
  乍一听,执教者所延伸的孔子名言使课堂洋溢着一种浓浓的文化氛围,但只要仔细体会,就不难发现这所谓的文化气息是多么的虚无缥缈啊!上述的几句文言文,怕连中学生也难以理解到位吧?小学生根本不解其意,那么所谓的延伸就起不到解难释疑的作用,反而给人一种南辕北辙、舍本逐末之感。学生读完晦涩难懂的文言文,也许会更加茫然,更加莫名其妙!
  让我们再来看看另一位老师是怎样引导的——
  师:孔子用一双慧眼从泗水中看到了许多,其中必定有一点触动你的情思、引发你的感悟。请默读其中一点,写下你的感悟。
  师(激励的语气):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创意,相互交流时就会产生智慧的火花。让我们来分享你的感受吧!
  生:我从“水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这句话中体会到水的力量。
  师:读出来呢?试一试!(生读)
  师:在水的字典里,没有退缩,只有前进!(引读)
  在漆黑的深夜,水——(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
  在寂静的黎明,水——(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
  在喧嚣的白天,水——(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
  无论何时何地,水都在——(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
  师:孔子说,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水以奋斗者的姿态展现了它的志向和力量,让我们满怀对水的敬意再读这句话吧。
  师:谁还想谈谈水的其他品质?
  生:“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水哺育着一切生灵,这是多么伟大的奉献精神啊。
  师:是啊!水是生命之源,牺牲自己,成就了别人。这是怎样高尚的情怀呀!由无私的水,你联想到了什么?
  生1:老师辛勤地工作,默默地付出着汗水和心血,就像水一样,有着崇高的奉献精神。
  生2:妈妈无微不至地关心着我们,就像水一样默默奉献着。
  师:是啊,老师用岁月在三尺讲台上将平凡的人生写就,“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世上最甜美的呼唤是“妈妈”,最伟大的爱是母爱。她们都像水一样,付出了许多许多!
  师:现在,我们对水的体会更深了,把感受读出来吧!(学生读得声情并茂,课堂里涌动着一种澎湃的激情。不仅是学生,连听课老师也都陶醉其间,被水的精神所感动,被课堂的氛围所感动。)
  同样的教学内容,同样是作引领,收效却有天壤之别!前一位执教者延伸的内容太高深,起不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作用,反而使学生越学越难,举步维艰;而后一位执教者,没有晦涩难懂的语言,没有不着边际的高谈阔论,而是用简洁、纯朴的语言对文本作了巧妙的延伸,为学生铺设了一个个阶梯,让他们拾级而上,不着痕迹地触动了学生的心弦,让他们不知不觉之间就徜徉在文本所表达的意境中,明白了文章的深意,感悟了其中的深情。
  看来,课堂引领就像一把双刃剑,把握好了,事半功倍;把握不好,则会与目标背道而驰,渐行渐远。
  (责编 张亚莎)
其他文献
说理性文章通常用简洁、概括性强的语言并列举事例来阐述一个道理,它有益于训练学生的言语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苏教版教材选用为数不多的说理性课文来培养学生的言语技能,语文教师应该认真用好这些教材。  怎么用好这些教材呢?说理性文章教学的本质又是什么呢?  笔者以《滴水穿石的启示》第三自然段(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最终取得成功了吗?)的课堂教学为例,来谈谈自己的反思。  【课堂实录】  师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教学中,我多措并举,“趣”“实”共济,帮助学生轻松度过识字写字关。  一、快快乐乐学生字  依据低年级儿童易被新奇事物所刺激的特点,新授生字时,我运用新颖、形象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让他们跟生字初次谋面,便终生难忘。  1.猜字谜  低年级学生特别喜欢猜谜语。我根据一些字的形态特点编成字谜,制造神秘感。学生猜出来,特别有成就感。字谜编得简短且朗朗上口,学生易学易记。
常有感于著名特级教师课堂的韵味无穷,不要说学生,连教师的注意力也被紧紧吸引,情感也被深深打动。反思我们日常的语文教学,学生总觉得“上语文课没劲儿”,尽管不能单方面地去责怪教师,但这与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乏味”密切相连。那么如何令语文课教得“有滋有味”,令学生上起来“有劲”呢?语文课欲“开”学生“胃口”,一定要讲究它的“味”。  一堂成功或名符其实的语文课,应有哪些“味”呢?我以为起码应有以下“四味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正如火如荼地开展,教师在这一个过程中要更新观念,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提高自身素质,以应对这场挑战。在新的课程改革下,教师应是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课堂应是开放的、创造的、高效的。高效课堂是每一位教师所追求的一种理想的教学境界。直面轰轰烈烈的课改,我认为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充分利用课堂40分钟,最大限度发挥其教学功能和作用;最完美地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求得语文课堂的最大效益
交互式电子白板作为一种综合性技术,已经悄然走进了我们的课堂。不难发现,公开课、展示课上,白板的运用非常之多,而且效果极佳。但这些课往往集合多人的智慧、经过多次的打磨,并不是我们常态下的课堂教学,而再先进的信息技术,最终的落脚点还是我们的常态课堂教学。  那么,面对交互式电子白板纷繁的功能,如何有效地运用它来服务于语文常态课堂教学呢?这一直是我努力的方向。  我以《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第二课时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但是,现在一些教师依然存在把语文课上成分析课、说话课的现象,使语文课堂失去了语文味。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培养学生语感有效的途径是让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品读。所谓品读,就是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重点句子、重点段落进行品味式的读。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品读的方式去体会文本词、句、段蕴含的内涵与情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作为一个个性鲜活的生命个体,总是带着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来接触新的阅读文本,他们的阅读个性是客观存在的。因此,教师应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并以此作为激发其阅读兴趣的突破口,努力建构一个真正张扬学生个性,让学生积极参与语文阅读的课堂。  一、推进阅读进程:从聚焦学生独特体验开始  新课程标
实施新课程以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十分强调引导学生品读。通过品读,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感受文本蕴含的意韵。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有效品读呢?   一、个性化品读——彰显学生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阅读教学中“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确实,学生是带着自己的思想走入文本的,在阅读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品读,这样才能充分彰显学生的个性。  [案例] 《天
读写结合的教学,作为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已为广大语文教师所接受。但多年来,作文教学高耗低效的现象依然存在,学生读了大量的文章,却写不出像样的作文。阅读课上,学生能进入思想内容的大门,却难以登入写作的殿堂,语文能力提高缓慢。究其因,目前的语文课堂没有打通读写结合的通道,读和写仍在各自的跑道上单行,两者难以结合。多年来,在怎样教导学生进行读写的问题上,我通过不断地尝试,认为应变读写结合为写
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识字教学仍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高耗低效的现象。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建议”部分 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我认为这就是为我们的识字教学指明了方向。教师有必要进一步研读《语文课程标准》,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