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麻复合腰—硬联合麻醉在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

来源 :健康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kuk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比较全麻复合腰-硬联合麻醉和单纯全麻在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将74例接受腹腔镜下子宫切除的患者随机分为单纯全麻组和复合麻醉组,单纯全麻组采用丙泊酚、芬太尼和维库溴铵进行快速的气管内插管全麻,复合麻醉组用腰-硬联合复合全麻麻醉,并用丙泊酚和维库溴铵维持;记录全麻用药量、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苏醒时间及术中子宫松弛度情况。
  结果:复合麻醉组全麻药用量小,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苏醒快,子宫松弛度明显优于单纯全麻组(P<0.01)。
  结论:全麻复合腰-硬联合麻醉用于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可以减少全麻药用量、稳定术中血流动力学,缩短苏醒时间,子宫松弛度较好,利于手术进行及术后患者恢复。
  关键词:全麻 腰-硬联合麻醉 腹腔镜 子宫切除术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6-0034-02
  腹腔镜下进行妇科手术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腹部美容效果好及减轻腹腔粘连等优点,近几年在临床应用广泛[1,2]。既往的腹腔镜手术多采用气管插管进行全麻,但全麻状态下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反应依然存在,在手术过程中由于牵拉等刺激而出现血压上升和心率加快等反应,且肌肉松弛效果不佳,我院自2005年对腹腔镜手术采用全麻复合腰-硬联合麻醉,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将两者作一对比,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择74例在我院接受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的患者,年龄25~61岁,体重45~66Kg,所有患者均无呼吸、循环等其他系统重大疾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单纯麻醉组和复合麻醉组,两组患者在年龄、体重方面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1.2 麻醉方式及监测指标。术前30分钟肌注阿托品0.5mg,以丙泊酚2mg/Kg、芬太尼2μg/Kg、维库溴铵0.1mg/Kg作麻醉诱导,复合麻醉组采用布比卡因进行腰麻、利多卡因进行硬膜外麻醉。麻醉维持:单纯全麻组采用丙泊酚4mg/(Kg·h)、芬太尼2μg/(Kg·h)、维库溴铵0.07mg/(Kg·h),复合麻醉组采用丙泊酚2mg/(Kg·h)、维库溴铵0.04mg/(Kg·h)。其余处理一致。
  监测:术中监测患者平均动脉压、心率、术中子宫松弛度、全麻药物用量及术后苏醒时间。
  1.3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及术中子宫松弛度的比较。复合麻醉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气腹后较气腹前有所下降,术中变化较小,单纯麻醉组气腹后平均动脉压上升且其变化明显高于复合麻醉组(P<0.01);单纯麻醉组患者术中心率明显高于复合麻醉组患者的心率水平(P<0.01)。复合麻醉组患者术中子宫松弛度良好,整体优于单纯麻醉组(P<0.01)。
  2.2 药物用量和苏醒时间的比较。复合麻醉组患者全麻药物用量分别为丙泊酚(148±44)mg、维库溴铵(5.4±2.5)mg,单纯麻醉组丙泊酚(356±48)mg、维库溴铵(10.6±3.5)mg、芬太尼(0.4±0.2)mg,复合麻醉组药物用量明显低于单纯麻醉组(P<0.01)。复合麻醉组患者术后苏醒时间平均为(11.0±4.5)min,单纯麻醉组为(16.1±4.8)min,前者明显少于后者(P<0.01)。
  3 小结
  腰-硬联合麻醉是近年来妇科手术常用的麻醉方式[3,4]。但单纯的腰-硬联合麻醉不能解决腹腔镜气腹时所导致的通气不足的问题,复合使用气管插管全麻可有效改善呼吸,两种麻醉方式联合应用也减少了既往应用单纯全麻术中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和用药量多的问题,并且术中患者躁动情况出现较少,利于手术进行。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是在盆腔深部和阴道内操作,在操作中要求充分的镇痛和良好的子宫松弛度,而全麻复合腰-硬联合麻醉恰好可以解决这一问题。随着腹腔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已出现无气腹腔镜手术,在伴有心肺功能损害的患者使用时高碳酸血症的发生率降低,扩大了腹腔镜的使用范围。
  参考文献
  [1] 马腾彪,董晓华,陈秀玮等.60例腹腔镜下子宫全切除术的麻醉体会[J].腹腔镜外科杂志,2009,14(3):229-230
  [2] 邢庆永.腰-硬联合麻醉在下腹部腹腔镜手术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0,5(17):108-109
  [3] 姜爱华,陈林静,史秀姗等.不同麻醉方法用于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患者的效果[J].中华麻醉学杂志,2012,32(6):752-755
  [4] 张学春.全麻复合腰-硬联合麻醉在腹腔镜子宫全切术中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2(32):67-68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探讨术前注射氯胺酮或氟比洛芬酯对小儿七氟烷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影响。  方法:对我院在2009年01月到2012年12月收治的需要进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120例患儿随机分为氯胺酮组(A组)、和氟比洛芬酯组(B组)以及对照组(C组)。  结果:A组和B组的患者在苏醒期的躁动率明显比C组低,A组患者在苏醒期的躁动率明显低于B组,A组患者苏醒的时间延长,存在显著的差异性(P<0.05)。  结论:
期刊
摘要:目的:比较持续胰岛素泵皮下注射胰岛素(CSII)和一日四次皮下注射胰岛素(MSII)各2周强化降糖治疗前后胰岛B细胞第一时相胰岛素分泌恢复的效果。  方法:将初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CSII组20例患者,MSII组20例患者。治疗前后均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测定0、5、10、15min血浆胰岛素,0、15min血浆血糖,比较各组患者治疗前后自身及相互之间的胰岛B细胞第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胸膜腔内注入尿激酶治疗结核性包裹性胸膜积液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45例结核性包裹性胸膜腔积液患者临床资料,随机分为常规处理加胸膜腔内注5~10万U尿激酶治疗的试验组和行常规隔日抽液治疗的对照组,依疗效判定标准比较2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  结果:随访2个月,实验组胸膜厚度较对照组明显变薄,差异显著(P<0.05);在胸膜粘连、胸膜多房、分隔等发生率上实验组显著低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并分析采取心理护理对于冠心病介入治疗术患者疗效的影响,以及预防并发症的方法。  方法:将患者随即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采取术前准备和常规护理,心理护理组患者除采取术前准备和常规护理外还进行全程的心理护理。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测量表(SDS)的评分情况以及各组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心理护理组患者的SAS和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心理护理组患者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药学服务对高血压患者合理用药干预的效果。  方法:要求89例依从性差、血压控制不佳的高血压患者参加每月一次的高血压防治教育,同时临床药师为每位患者提供见面时、2—3周后、12周后共三次面对面的药学服务,每次时间不少于30min;给每位患者建立药历,记录个人情况并电话咨询服务。患者自身对照,观察12周后治疗的依从性和血压控制的变化情况。  结果:依从率从0周的45.2%+22.6%升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威灵仙皂苷是否能够诱导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耐药细胞株MR2细胞凋亡。  方法:WST1法观察威灵仙皂苷对MR2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用流式细胞仪观察MR2细胞的凋亡率。  结果:威灵仙皂苷可明显抑制MR2细胞的增殖,诱导MR2细胞凋亡,且呈时间浓度依赖性。  结论:威灵仙皂苷能够明显抑制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耐药细胞株MR2增殖和诱导MR2细胞凋亡,呈时间浓度依赖性;高浓度威灵仙皂苷对MR2细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多巴酚丁胺对肺挫伤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血管外肺水的影响。  方法:将26例确诊为肺挫伤致ARDS且脉搏轮廓曲线连续心排血量(PICOO)监测提示CO<4.5L/min的患者给予多巴酚丁胺(5~10ug/kg/min)持续静脉泵入维持CO在4.5~6L/min,分别在0h,CO增加至4.5~6L/min并维持2h和4h监测血管外肺水(EVLW)和胸腔内血容量(ITBV)。  结果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后抑郁(PSD)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方法:将80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与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加以包括心理干预、社会支持干预及早期康复训练和健康教育等在内的康复护理干预。分别对两组患者在入院时(治疗前)和护理干预实施8周后(治疗后)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进行评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简称LASIK)患者实施临床护理路径的效果。  方法:将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63例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57例实施临床路径护理。分析两组患者术中眼位的变化、术后患者视力矫正效果及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3方面对两组的效果进行评估。  结果:实验组术中眼位的配合、术后患者的矫正视力及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
期刊
摘要:目的:评价对SICU气管插管患者实施有效沟通措施对预防意外拔管事件的效果。  方法:自2007年6月~12月,采用方便取样法,将我科88例人工气道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患者给予有效沟通措施以及常规护理措施,有效沟通方式包括:使用人体结构示意图、图画板和词组卡片配合文字说明等多种方式;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  结果:实验组的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及拔管意图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结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