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孩子从出生开始就在家庭中成长,与家庭形成了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家庭是孩子发展最早也是影响最持久的生活环境,是学生社会化的第一场所,家长的经济收入、职业、文化修养、学历等构成学生成长的家庭背景,即他们成长的家庭环境。
经济因素、社會因素和文化因素是家庭的构成因素。家长的文化修养、受教育程度、学历、家庭的文化氛围等这些有形或者无形的东西会一直伴随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对儿童的智力、行为习惯、意志品质、创造性等方面的发展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作为影响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受到他们潜移默化地影响。不同家庭的子女在身心发展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主要是因为父母的素质不同、教育方式的不同以及对家庭教育重视程度的不同。这些不同恰好组成了家庭生活,反映出家庭生活的不同层面。学生生活在家庭中,因而有了发展上的差异。学生表现出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家庭教育、家庭环境等家庭因素的影响。它显然是一个家庭的非能力的身份特征,它对教育产生的影响普遍存在。
家庭对小学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小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两个方面。我们经常会说“有其父必有其子,孩子什么样家长就是什么样。” 其实就是反映了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本文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家庭环境对班级学生道德品质的影响
来自不同家庭的孩子他们的道德品质是不同的。父母应该从小培养孩子的道德修养,注重道德方面的教育。父母侧重对孩子的教育,第一位的是道德品质的培养,这表示越来越多的家庭最重视的是孩子的道德品质的发展,所以导致不同家庭对孩子道德品质的影响差异。
小学生的道德表现不同主要是受家庭的影响。班里的学生有的心地善良,乐于助人,非常热心,别人遇到困难能够主动伸出援助之手,给予朋友间的安慰,道德觉悟非常高。可是,有些孩子对别人漠不关心,别人的事情从来都是与自己无关,显的淡然、冷漠。
比如通过对学生在公交车上是否会主动让座这个问题,绝大部分的学生是能够选择每次主动让座,他们认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很多,尊老爱幼这一点上小孩子不应该给他们让座。也有孩子表示偶尔会让座,通过进一步的访谈得知,这些学生表示,有的时候是因为自己也挺累的,有的时候是因为觉得自己也是个小孩呢,所以不需要起来主动让座,大人们还得给自己让座呢,大人们本来就应该照顾小孩子啊!
二、家庭环境对班级学生创造力的影响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是现在教育上一直关注的话题。小学生创造性的发展一方面与学生的先天禀赋有关,另一方面还需要一种特定的环境去激发学生创造性,影响创造者和创造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来自家庭,它对学生创造性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忽视创造性的培养几乎是很多家长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
家长的这种理念折射在孩子身上表现主要有两点:一是不重视孩子的“为什么”,即便有的家长意识到要保护孩子的创造性,一开始对孩子的“为什么”进行耐心解答,时间一长随着孩子无休止的刨根问底便开始表现出不耐烦,或者由于自己知识的局限性解答不了便采取对孩子的问题置之不理,甚至指责,时间长了孩子的问题意识就被逐渐削弱;二是对孩子的一些创造性行为加以斥责,认为他们是搞破坏,给家长制造麻烦,使孩子的探究欲、创造欲被削弱,创造探究的积极性被扼杀,阻碍了孩子创造性的发展。
三、家庭环境对班级学生兴趣培养的影响
来自家庭兴趣广泛的孩子,他们的兴趣会更广泛更浓厚,业余生活更丰富,在各方面的表现会更突出一些,而且成绩好的学生往往他们的兴趣也较多,业余生活比较丰富。这可能主要得益于家庭资本浓厚的家庭,父母自身的兴趣爱好就比较广泛,同时也比较侧重于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这样,孩子的综合素质高,孩子的业余生活很丰富,孩子能够习得多方面的技能,愉悦身心。而孩子一方面通过遗传他自身可能就先天继承了这种天赋,另一方面长期生活在这种家庭文化环境里,孩子通过耳濡目染也能对更多方面的东西感兴趣。
为了孩子有一个更好的发展,现在很多家长都下大力气对孩子的教育进行投资,这已是一种社会现象。孩子放学后,班里三分之二的学生都去上辅导班,各种教育类型的辅导班比比皆是。很多小学生一般都是同时报着好几个辅导班,非常累,几乎没什么时间去玩耍。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家长很重视教育,“望女成龙、望子成凤”心切,也存在一定的攀比心理,都希望自家的孩子比别人的孩子强。这些家长往往会忽视孩子的心理需要和真实感受,不管孩子是否对这些感兴趣,苦口婆心地说服孩子去参加这样的辅导。。
四、家庭环境对班级学生日常生活习惯的影响
身在教育的第一线,有了很多切身体会和感受,在小学阶段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各种习惯,这对孩子今后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学生的习惯主要是受家庭的影响,家庭环境是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习得的主要场所。
家庭与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呈现显著的相关,来自行为习惯好的家庭的学生行为习惯要相对好于那些家庭行为习惯差的家庭,他们在分享、互助、独立、自主和自律性等方面的表现要好。好的家庭,家长往往自身修养较高,比较注重自身的行为习惯、言行举止,时时给孩子塑造一个良好的榜样,家庭气氛相对比较融洽,子女生活在这种环境中比较有安全感,对父母也有信任感,比较容易形成开朗活泼自信的性格,各方面表现突出;文化气氛弱的家庭,家长往往自身的修养不足,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可能展现在孩子面前的就较多一些,容易使家庭成员关系紧张,这样孩子容易产生自卑、闭锁或攻击性的心理与行为。即使在学校老师经常进行教育,也是很难改变这些孩子的行为习惯。
五、家庭环境对班级学生学习方面的影响
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最主要的任务是掌握最基本的文化知识。因此,小学生的学习成绩仍然是衡量小学生发展的一个主要方面,学习成绩能够反映学生对一定时期知识的掌握情况。
家庭的教育方式、旅游、讨论均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产生影响,而亲子交流时间的长短并不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产生显著的影响。来自民主型教育家庭中的学生的成绩一般会高于那些放任型教育家庭的学生。父母经常和孩子一起做事情,比如看动画片,和孩子一起写作业,和孩子一起对某些事物进行探讨,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亲子交流时间的长短并不显著的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这一结果看似违背常情,却又在意料之中。
家长受教育程度不同,会影响到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对事物的认识、谈吐举止修养等,进而影响到他们的文化修养、技能等,这些又都会通过各种方式折射到他们对后代的教育身上。父母的文化程度高,父母的学历就高,这样的家长能够指导和帮助孩子的学习,不断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父母学历低,对孩子的学习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经常依赖于教师,对孩子放任自流,任其发展,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
经济因素、社會因素和文化因素是家庭的构成因素。家长的文化修养、受教育程度、学历、家庭的文化氛围等这些有形或者无形的东西会一直伴随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对儿童的智力、行为习惯、意志品质、创造性等方面的发展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作为影响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受到他们潜移默化地影响。不同家庭的子女在身心发展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主要是因为父母的素质不同、教育方式的不同以及对家庭教育重视程度的不同。这些不同恰好组成了家庭生活,反映出家庭生活的不同层面。学生生活在家庭中,因而有了发展上的差异。学生表现出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家庭教育、家庭环境等家庭因素的影响。它显然是一个家庭的非能力的身份特征,它对教育产生的影响普遍存在。
家庭对小学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小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两个方面。我们经常会说“有其父必有其子,孩子什么样家长就是什么样。” 其实就是反映了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本文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家庭环境对班级学生道德品质的影响
来自不同家庭的孩子他们的道德品质是不同的。父母应该从小培养孩子的道德修养,注重道德方面的教育。父母侧重对孩子的教育,第一位的是道德品质的培养,这表示越来越多的家庭最重视的是孩子的道德品质的发展,所以导致不同家庭对孩子道德品质的影响差异。
小学生的道德表现不同主要是受家庭的影响。班里的学生有的心地善良,乐于助人,非常热心,别人遇到困难能够主动伸出援助之手,给予朋友间的安慰,道德觉悟非常高。可是,有些孩子对别人漠不关心,别人的事情从来都是与自己无关,显的淡然、冷漠。
比如通过对学生在公交车上是否会主动让座这个问题,绝大部分的学生是能够选择每次主动让座,他们认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很多,尊老爱幼这一点上小孩子不应该给他们让座。也有孩子表示偶尔会让座,通过进一步的访谈得知,这些学生表示,有的时候是因为自己也挺累的,有的时候是因为觉得自己也是个小孩呢,所以不需要起来主动让座,大人们还得给自己让座呢,大人们本来就应该照顾小孩子啊!
二、家庭环境对班级学生创造力的影响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是现在教育上一直关注的话题。小学生创造性的发展一方面与学生的先天禀赋有关,另一方面还需要一种特定的环境去激发学生创造性,影响创造者和创造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来自家庭,它对学生创造性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忽视创造性的培养几乎是很多家长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
家长的这种理念折射在孩子身上表现主要有两点:一是不重视孩子的“为什么”,即便有的家长意识到要保护孩子的创造性,一开始对孩子的“为什么”进行耐心解答,时间一长随着孩子无休止的刨根问底便开始表现出不耐烦,或者由于自己知识的局限性解答不了便采取对孩子的问题置之不理,甚至指责,时间长了孩子的问题意识就被逐渐削弱;二是对孩子的一些创造性行为加以斥责,认为他们是搞破坏,给家长制造麻烦,使孩子的探究欲、创造欲被削弱,创造探究的积极性被扼杀,阻碍了孩子创造性的发展。
三、家庭环境对班级学生兴趣培养的影响
来自家庭兴趣广泛的孩子,他们的兴趣会更广泛更浓厚,业余生活更丰富,在各方面的表现会更突出一些,而且成绩好的学生往往他们的兴趣也较多,业余生活比较丰富。这可能主要得益于家庭资本浓厚的家庭,父母自身的兴趣爱好就比较广泛,同时也比较侧重于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这样,孩子的综合素质高,孩子的业余生活很丰富,孩子能够习得多方面的技能,愉悦身心。而孩子一方面通过遗传他自身可能就先天继承了这种天赋,另一方面长期生活在这种家庭文化环境里,孩子通过耳濡目染也能对更多方面的东西感兴趣。
为了孩子有一个更好的发展,现在很多家长都下大力气对孩子的教育进行投资,这已是一种社会现象。孩子放学后,班里三分之二的学生都去上辅导班,各种教育类型的辅导班比比皆是。很多小学生一般都是同时报着好几个辅导班,非常累,几乎没什么时间去玩耍。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家长很重视教育,“望女成龙、望子成凤”心切,也存在一定的攀比心理,都希望自家的孩子比别人的孩子强。这些家长往往会忽视孩子的心理需要和真实感受,不管孩子是否对这些感兴趣,苦口婆心地说服孩子去参加这样的辅导。。
四、家庭环境对班级学生日常生活习惯的影响
身在教育的第一线,有了很多切身体会和感受,在小学阶段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各种习惯,这对孩子今后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学生的习惯主要是受家庭的影响,家庭环境是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习得的主要场所。
家庭与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呈现显著的相关,来自行为习惯好的家庭的学生行为习惯要相对好于那些家庭行为习惯差的家庭,他们在分享、互助、独立、自主和自律性等方面的表现要好。好的家庭,家长往往自身修养较高,比较注重自身的行为习惯、言行举止,时时给孩子塑造一个良好的榜样,家庭气氛相对比较融洽,子女生活在这种环境中比较有安全感,对父母也有信任感,比较容易形成开朗活泼自信的性格,各方面表现突出;文化气氛弱的家庭,家长往往自身的修养不足,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可能展现在孩子面前的就较多一些,容易使家庭成员关系紧张,这样孩子容易产生自卑、闭锁或攻击性的心理与行为。即使在学校老师经常进行教育,也是很难改变这些孩子的行为习惯。
五、家庭环境对班级学生学习方面的影响
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最主要的任务是掌握最基本的文化知识。因此,小学生的学习成绩仍然是衡量小学生发展的一个主要方面,学习成绩能够反映学生对一定时期知识的掌握情况。
家庭的教育方式、旅游、讨论均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产生影响,而亲子交流时间的长短并不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产生显著的影响。来自民主型教育家庭中的学生的成绩一般会高于那些放任型教育家庭的学生。父母经常和孩子一起做事情,比如看动画片,和孩子一起写作业,和孩子一起对某些事物进行探讨,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亲子交流时间的长短并不显著的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这一结果看似违背常情,却又在意料之中。
家长受教育程度不同,会影响到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对事物的认识、谈吐举止修养等,进而影响到他们的文化修养、技能等,这些又都会通过各种方式折射到他们对后代的教育身上。父母的文化程度高,父母的学历就高,这样的家长能够指导和帮助孩子的学习,不断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父母学历低,对孩子的学习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经常依赖于教师,对孩子放任自流,任其发展,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