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欧内斯特·海明威(Emest Hemingway1899-1961)是20世纪最重要的美国小说家之一,1954年,瑞典皇家科学院以“精通现代叙事艺术”为由,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他的文学生涯和他的记者经历紧密相连。其文学作品中无不透露出他作为新闻记者的独特的叙事艺术风格——“海明威风格”,即“电报式”风格。
首先,叙事题材的真实性。海明威从18岁当了一名《堪萨斯市星报》的见习记者开始,新闻记者的生涯就一直伴随着他,新闻式的写作也就逐渐开始影响着他的文学创作。他的作品中,更多的题材来自他个人的亲身经历,如描写战争题材的《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呜》,描写斗牛题材的《午后之死》、《打不败的人》,还有描写渔猎题材的《老人与海》、《大双心河》。这些作品以其生动新奇的故事情节吸引读者,从这些作品中,海明威真实而传奇的人生经历也得到了最具艺术力的表现:战争中九死一生;古巴钓鱼、非洲打猎;热爱拳击、不肯认输。没有如此丰富的生活经历和深切的人生感悟,就很难写出这些引人人胜的文学作品。“作家的任务是把真相告诉人,他忠于真相的标准应当达到这样的高度,他根据自己的经验创作出来的作品应当比任何实际事实更加真实”。新闻的本源是真实的,真实与新鲜是新闻文本层的生命。海明威将这种题材真实而艺术地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将新闻写作与文学创作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如小说《在异乡》中,作家通过一个身在异国他乡饱受战争痛苦的年轻美国士兵的视角,以冷峻简约的叙述描绘了一幅幅真实的生活画面,揭示了深受战争创伤的人们在现代荒原般的现实社会中的迷惘、痛苦、孤独、失望等精神状态。
其次,线性结构的叙事模式。“杰出小说与拙劣小说的差别主要不在于故事题材上,而在于讲述的方式或方法上”。海明威的小说主要采用线性结构的叙事模式,线性结构的叙事模式指按照时间的次序,以事件发展的因果关系进行小说叙事。这与新闻叙事的顺序模式基本相同。都是以简洁、清晰的语言反映正在发生的事件。如小说《丧钟为谁而鸣》以美国青年罗伯特·乔丹在游击队的协助下完成了艰巨的炸桥任务,最后英勇牺牲的故事为线索,按照时间的先后次序来叙事,描写了三天中发生的故事。这种线性的流动的叙事模式在小说中制造悬念,显示叙事的张力和动态发展过程,能够控制读者的阅读心理和欣赏的心理需求。
再次,简洁凝练的叙事语言。海明威“不惜伐倒整座陈词赘言的森林”,“通过疏疏落落,经过锤炼的文字,眼前豁然开朗,能有所见”,“将大量的内容潜藏在文本的字里行间,就像冰山有八分之七隐没在水面以下一样”。‘骥文学作品语言的言简意赅主要体现在人物对话的直白、叙述语言的朴实。
对话是海明威语言风格中的一个显著特点。与其他作家不同的是海明威常用凝练的对话来描写和表现小说的情节、人物、主题等。客观地“展示”具体的事物和过程,看不到主观的评论或者抒情的成分。小说《白象似的群山》基本上是由男人和姑娘的对话构成,描写了一对美国青年男女在一个西班牙小站喝酒、候车。男人设法说服姑娘去做一个小手术,当姑娘站起来,走到车站尽头时的对白:
“我说我们本来可以舒舒服服享受生活中的一切。”
“我们能够做到这一点。”
“不,我们不能。”
“我们可以拥有整个世界。”
“不,我们不能。”
“我们可以到处逛逛。”
“不,我们不能。这世界已经不是我们的了。”
“是我们的。”
“不,不是。一旦他们把它拿走,你便永远失去它了。”
这段对话没有描写人物说话时的神情、姿态,也没有对语言的修饰,而是通过简短明了的对白,以最精练的文字粗线条地勾勒出人物的精神面貌,让读者看到了“八分之七”:姑娘不愿回忆过去、也不愿谈论未来的紧张焦虑的痛苦的心理状态。作家不加任何修饰和改变地把人物对话原原本本地描绘出来,不带主观色彩,没有感情流露,也拒绝评论。这样简洁含蓄的人物对白可以使读者在深层次上读懂人物心理、把握人物个性。
“新闻语言的基本要求,就是准确严谨、简明扼要,鲜明生动,通俗易懂”。在海明威的作品中,无论是描景绘物,还是写人记事,都以其新闻性凝练的语言使读者获得客观的印象。“一个短小的故事经过他反复推敲,精心裁剪,以简明的语言、精致的构思,使人们一下子就被他的作品抓住,获得极鲜明、极深刻的感受”。
作为一名新闻记者型的作家,海明威融新闻因素于文学之中,其独特的叙事艺术为其赢得了世界声誉。张薇在评价海明威小说的叙事艺术时这样说道:海明威的作品最大的贡献不在思想上,而在艺术上,更直接地说是在叙述文体上。这种特殊的“海明威风格”带给读者的是双重的审美感受。审美心理学认为美是通过直觉收获的,海明威像一个摄像头一般以其真实的叙事题材、线性结构的叙事模式和简洁凝练的叙事语言俘获了读者的灵魂,他站在一旁,让读者自己观察和倾听。他将艺术的典型性和新闻的新鲜性合二为一,让读者在阅读他的文学作品时又感受到一个新闻记者的独特风格。
首先,叙事题材的真实性。海明威从18岁当了一名《堪萨斯市星报》的见习记者开始,新闻记者的生涯就一直伴随着他,新闻式的写作也就逐渐开始影响着他的文学创作。他的作品中,更多的题材来自他个人的亲身经历,如描写战争题材的《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呜》,描写斗牛题材的《午后之死》、《打不败的人》,还有描写渔猎题材的《老人与海》、《大双心河》。这些作品以其生动新奇的故事情节吸引读者,从这些作品中,海明威真实而传奇的人生经历也得到了最具艺术力的表现:战争中九死一生;古巴钓鱼、非洲打猎;热爱拳击、不肯认输。没有如此丰富的生活经历和深切的人生感悟,就很难写出这些引人人胜的文学作品。“作家的任务是把真相告诉人,他忠于真相的标准应当达到这样的高度,他根据自己的经验创作出来的作品应当比任何实际事实更加真实”。新闻的本源是真实的,真实与新鲜是新闻文本层的生命。海明威将这种题材真实而艺术地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将新闻写作与文学创作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如小说《在异乡》中,作家通过一个身在异国他乡饱受战争痛苦的年轻美国士兵的视角,以冷峻简约的叙述描绘了一幅幅真实的生活画面,揭示了深受战争创伤的人们在现代荒原般的现实社会中的迷惘、痛苦、孤独、失望等精神状态。
其次,线性结构的叙事模式。“杰出小说与拙劣小说的差别主要不在于故事题材上,而在于讲述的方式或方法上”。海明威的小说主要采用线性结构的叙事模式,线性结构的叙事模式指按照时间的次序,以事件发展的因果关系进行小说叙事。这与新闻叙事的顺序模式基本相同。都是以简洁、清晰的语言反映正在发生的事件。如小说《丧钟为谁而鸣》以美国青年罗伯特·乔丹在游击队的协助下完成了艰巨的炸桥任务,最后英勇牺牲的故事为线索,按照时间的先后次序来叙事,描写了三天中发生的故事。这种线性的流动的叙事模式在小说中制造悬念,显示叙事的张力和动态发展过程,能够控制读者的阅读心理和欣赏的心理需求。
再次,简洁凝练的叙事语言。海明威“不惜伐倒整座陈词赘言的森林”,“通过疏疏落落,经过锤炼的文字,眼前豁然开朗,能有所见”,“将大量的内容潜藏在文本的字里行间,就像冰山有八分之七隐没在水面以下一样”。‘骥文学作品语言的言简意赅主要体现在人物对话的直白、叙述语言的朴实。
对话是海明威语言风格中的一个显著特点。与其他作家不同的是海明威常用凝练的对话来描写和表现小说的情节、人物、主题等。客观地“展示”具体的事物和过程,看不到主观的评论或者抒情的成分。小说《白象似的群山》基本上是由男人和姑娘的对话构成,描写了一对美国青年男女在一个西班牙小站喝酒、候车。男人设法说服姑娘去做一个小手术,当姑娘站起来,走到车站尽头时的对白:
“我说我们本来可以舒舒服服享受生活中的一切。”
“我们能够做到这一点。”
“不,我们不能。”
“我们可以拥有整个世界。”
“不,我们不能。”
“我们可以到处逛逛。”
“不,我们不能。这世界已经不是我们的了。”
“是我们的。”
“不,不是。一旦他们把它拿走,你便永远失去它了。”
这段对话没有描写人物说话时的神情、姿态,也没有对语言的修饰,而是通过简短明了的对白,以最精练的文字粗线条地勾勒出人物的精神面貌,让读者看到了“八分之七”:姑娘不愿回忆过去、也不愿谈论未来的紧张焦虑的痛苦的心理状态。作家不加任何修饰和改变地把人物对话原原本本地描绘出来,不带主观色彩,没有感情流露,也拒绝评论。这样简洁含蓄的人物对白可以使读者在深层次上读懂人物心理、把握人物个性。
“新闻语言的基本要求,就是准确严谨、简明扼要,鲜明生动,通俗易懂”。在海明威的作品中,无论是描景绘物,还是写人记事,都以其新闻性凝练的语言使读者获得客观的印象。“一个短小的故事经过他反复推敲,精心裁剪,以简明的语言、精致的构思,使人们一下子就被他的作品抓住,获得极鲜明、极深刻的感受”。
作为一名新闻记者型的作家,海明威融新闻因素于文学之中,其独特的叙事艺术为其赢得了世界声誉。张薇在评价海明威小说的叙事艺术时这样说道:海明威的作品最大的贡献不在思想上,而在艺术上,更直接地说是在叙述文体上。这种特殊的“海明威风格”带给读者的是双重的审美感受。审美心理学认为美是通过直觉收获的,海明威像一个摄像头一般以其真实的叙事题材、线性结构的叙事模式和简洁凝练的叙事语言俘获了读者的灵魂,他站在一旁,让读者自己观察和倾听。他将艺术的典型性和新闻的新鲜性合二为一,让读者在阅读他的文学作品时又感受到一个新闻记者的独特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