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新闻学子的人文素养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stbrid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有600多所院校相继增设了新闻传播学专业,但在教育中普遍存在着重视技能训练、重视传播实务。轻人文素养的教育、轻品性的养成,因而造成了专业理念水平不高,高层次、后劲足的新闻学生缺乏等实际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人民日报社原总编辑、社科院新闻研究所博士生导师范敬宜提出:“厚养”,就是要加厚学生的文化修养、文化底蕴,加固文化基础和文化积累。准新闻人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将决定媒体今后的发展面貌。如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实践和探索。
  
  发挥基础学科优势。提升精神品格素养,塑造健全人格
  
  在学生一、二年级时各个新闻学院都会开设人文社科等基础课程,但多数都没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些“人文学科里面蕴涵着几千年来人类所积累的生活经验,这些经验对于认识世界、认识自身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人文学科应对的是生与死、爱与恨、理智与情感、自由与秩序等人类社会的永恒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思索相应地产生了种种伟大的理念,这些理念具有超历史的意义,可以使亲近它们的人视野开阔、富于理想”。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这门课程中,学生可以深切体会到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如《史记》的文史哲杂糅,《论语》优美的格言诗,这些闪耀着人类文明光辉的传世经典,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遗产。而在这其中最重要的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极富人文精神。特别重视人,人的生命、人的存在、人的价值和人格的尊严,对人的主体性的认识达到了极高的境界,展示着高洁的人性光辉。这是加厚学生人文素养的最好课程之一。
  上课时能使学生接触这些鲜活的形象,如万世师表的孔子,悠然采菊的渊明,诗中有画的王维,风华绝代的李白,沉郁顿挫的杜甫,风流万古的东坡,这些作家以气象万千的姿态与多元的价值呈现在我们面前,他们鲜活生动,风情万种,感情强烈,个性独特。通过阅读他们的诗词,了解他们的人生体验,解读他们的价值判断,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教学时注意多感性归纳,发挥熏陶感染的作用,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取得情感共鸣,从而吸取成长的元素,弘扬学生个性、完善人格、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解读苏轼的诗词时,为学生概括苏轼的经历和思想,他一生坎坷,荣辱跌宕,“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不断被贬,但他心里始终优游富足,乐观开朗,百折不挠。进退自如,在艰难困苦中仍能不断发展自我,在文史哲、艺术的各个门类,全面展示自己的才华并取得卓越成就。“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苦难伴随苏轼一生,但他在人生之路上顶风冲雨,不畏坎坷,从容前行,搏击风雨,笑傲人生。读着这些诗句随时可以感受到他那心灵的喜悦,思想的快乐,精神的超然。通过解读诗歌,接近诗人,了解诗人的秉性和人格,让学生知道人的一生会经过很多坎坷和不幸,但一直保持着乐观、平静的态度,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一个人必须具备面对挫折的勇气,战胜困难的决心,让自己的人格强大起来。这些温暖的诗词及作家的伟大人格对学生的心灵和品质有提升的功用,讲授时要特别重视这方面的引导。充分发挥这些基础学科的优势,用这些具象的材料来调节性情,健全人格。
  在教学中多关注历史上这些具备伟大人格的人物的故事。如苏轼伟大的另一面是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在地方任职时结合具体实际,据案判决。注意法理和人情结合。多讲述苏轼判案的故事和艺术,让学生得知苏轼为官的态度是立足民生,时刻关注民生疾苦,为百姓切身利益着想,这是以民为本并对人生充满真性情的表现。
  中国古典诗词具有无穷的魅力,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对于陶冶学生性情,增强文化底蕴,提升学生品格修养等具有重要作用,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古典诗词的熏陶启发作用,努力培养学生的情感、意志和价值观,帮助每个学生在智力、品德、感情等方面达到和谐状态,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使学生学会关心他人,爱护他人,富有同情心的优良品质。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的教育,日积月累,终能使学生的心灵、思想、品格得以升华与深化。
  
  选准突破口,培养仁爱的情怀
  
  作为一个未来的新闻人,应具备悲悯仁爱的博大情怀,包容的心胸,理解他人、关心他人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把民生的利益诉诸笔端,真切地为老百姓代言。能着眼于每一个普通人的人生处境,使一切追求和努力都归结为对人本身的关怀,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
  在课堂上我们经常接触新闻作品,在分析新闻作品的基本结构和要素之后,更应挖掘作品中所展现的人性的质朴情怀以及新闻人的素质。
  央视记者柴静在汶川大地震后15天进入北川县曲山镇杨柳坪村采访,在那里用7天的时间记录了杨柳坪村人灾后的重建,不只是简单地描述和记录重建的过程,而是挖掘重建过程中背后的人性、心态,选取了几个主人公,他们是普通的农民,震后生活很困难,但这些村民很有教养,在镜头前没有号啕大哭,没有任何抱怨,对生活饱含着希望,凭自己的能力去找水源,自己投药片对饮用水消毒,组织村民自己修路,克服一切困难投入重建。记者和村民一起生活了7天,记录下的都是日常生活的片段,客观地记录着这7天中村民生活喜怒哀乐的细节,沉静地理性地记录在震后的废墟里重现生机的过程,展现生命的顽强和尊严。这些镜头有极大的冲击力。留给观众巨大的思考空间。柴静倾听村民对震中去世的孩子的回忆与诉说、与村民举杯喝酒庆贺家人团聚、与孩子亲切地交谈、千方百计帮助孩子联系学校复课……从这个片子中可以看出新闻人的素质,在新闻现场表现出的理性与镇定以及对现场的尊重,新闻的背后是永远需要沉静的发现,永远要戒除浮躁,要知道有所不为,不能伤害别人,不能撕开灾区人民的心理创伤,导致二次伤害。而要更多地陪伴、倾听、鼓励,提供一些基本需求,力所能及地为灾区人民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同时还要具有悲悯、仁爱的博大情怀,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进行人性的开发,因为对灾区来说,更重要的是传递希望,而非眼泪。
  一个好的记者如果不能去了解人性,不具备悲悯、仁爱的情怀,报道的新闻就会没有味道,充满人性的生活细节的描述是新闻的生命。因为“新闻报道的主客体皆为人,报道内容是人的行动和情感,新闻受众也是活生生的人;因而对于人类历史和人性本身的洞察与理解,以及在此基础上使新闻专业学生的人格尽可能完善、心智尽可能发达,便成为新闻人才培养的中心内容和第一要务”。
  
  评析重大新闻事件。拓宽新闻视野,增强使命感
  
  新闻专业的学生思维活跃,感情丰富,对校园生活、社会热点、国家发展等都有强烈的求知欲。因而课堂上不能仅囿于理论教材,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每日新闻进行分析,追踪和解读重大新闻事件,评析媒体对新闻事件的处理角度和方法,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关注新闻、评析新闻的能力。如2008年的社会热点:雪灾、地震、奥运、神七、次贷危机、改革开放30年等这些事件,各媒体是如何报道的,同一个事件在不同的媒体呈现出什么样的新闻面貌,其角度是什么?这个角度的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价值观?如果你是报道者,你会如何进行?这些例子很鲜活,每一件事情都牵动国人的情感,是新闻专业学生绝佳的活教材。别看这些仅是零星的碎片。但是会给学生一个深入探究的支点,日积月累地通过案例的对比分析,养成思考的习惯和批判的意识及敏锐的观察力和求异的思维。使学生融入时代发展的大潮,感受火热的社会气息,产生深刻的时代感悟,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进而“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对公众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历史负责:培养学生的正义感——弘扬社会正气,鞭挞社会丑恶,发挥媒体服务于公众的功能:树立学生的职业伦理观——真实、客观、公正地报道新闻,坚定新闻工作的价值立场: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教会将要走上社会的年轻人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人,教导他们具备健康光明的情感和恢弘博大的胸怀,淡化的自我、团队合作的精神”。
  在信息社会,知识的获得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困难的是“让知识进入人的认知本体,渗透他的生活与行为”。这样的知识才是活的。作家龙应台曾说“文化的核心就是对别人的态度”。人文素养归根结底是将对人的关怀贯穿到我们的行动之中,贯穿于我们的血脉。贯穿于我们的价值判断中,所以新闻教育最首要的任务就是把如何切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到最重要的议程上来。
其他文献
1985年《真理报》头版分析    《真理报》作为苏共中央的机关报,与苏共的关系密不可分。《真理报》直接反映了不同时期苏共的方针、政策和新闻思想,在苏联报业中享有无上的地位。作为苏联共产党的唯一机关报,《真理报》的社论和其他重要文章不仅在苏联国内,而且常被许多国家重要报纸转载,因而有“报纸的报纸”之称。  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上任之初即提出加速发展国家经济的战略
期刊
梁启超(1873-1929年),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称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学者。他一生活动非常复杂,著述颇丰,涉及政治、哲学、学术、文化史等诸多方面,且卓有成就。梁启超对中国近代图书馆学的发展也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图书馆实践    梁启超一生酷爱读书,他的饮冰室藏书达3470种、41819册,且以珍本、类书居多。1929年梁启超逝世,“所藏书数十万卷
期刊
21世纪是人类科学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而在人类传播史上,每一次新媒体的出现,都是人类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它不仅是知识领域的革命性变革,更是人类思想、行为、观念、生存环境和社会生活的变革。手机具有高度的便捷性,这是手机最基本的功能,现在随着功能的增强和移动网络技术的发展,通过手机还可以读新闻、看电视、写博客、玩游戏、炒股票等,手机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人获取信息的重要载体。  手机的便捷性和多功能性
期刊
大众传媒的发展总是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就像印刷术催生了纸质报纸的传播、无线电成就了广播事业的大发展一样,20世纪中后期,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快速普及,使得DV、手机、数字电视、BBS、博客等都成为信息传播的手段,社会信息传播进入了名副其实的新媒介时代。当然新媒介时代并不仅仅体现为传播媒介手段的多元化,更重要的是由此带来的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的新特点,如信息数量的空前增长,信息生成得更
期刊
传媒业的严峻挑战    金融危机对我国传媒业的影响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经济低迷会造成广告投入减少。受金融危机影响,企业资金收紧,广告减少,媒体投放大幅削减,对传媒业的影响和冲击是显而易见的。二是对于以上市、风险投资等方式直接融资的传媒,金融危机也会直接影响到其财务状况资本市场方面,一些上市公司的业绩下降在所难免。随着市场的细分,各类媒体的定位和特点不同。所遭受的影响和程度也会不同。  金融危机对纸
期刊
一所富有创新意识和活力的大学往往是新知识凝聚的载体和创新人才聚集的地方。新疆高等院校尽管在财力上比不过名牌大学宽余,在人力上比不过名牌大学充实,但借助对口支援高校的优势资源,也积极提升办学层次,优化办学环境。创造条件,积极申报博士点,增加硕士点。不断促使地方性综合大学向更好更快的方向发展。    一、新闻学专业建设的开放性    对口支援的内地名校的办学理论、管理水平、师资队伍、教学科研、整体实力
期刊
校园舆情是学校师生基于自身的利益考量,对校园内外所发生的各种事件、现象的反映和意愿表达,是在校园范围内产生、播散并发挥影响的一种公众意见和态度。校园舆情导向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发展,影响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校园媒体通常是指校报、校园广播、校园有线电视、校园网络、校园期刊等校园文化信息传播交流载体,它是我国新闻媒体中的特殊一员。主要由高校主办。针对高校师生需求,在校园内部传播
期刊
摘要:本文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外部原因和发行、广告、营销、人才以及内容等内部原因两方面分析了《半岛都市报》崛起的原因,并且将其与同一市场上的主要同类报纸进行了各方面对比,以期总结《半岛都市报》成功的经验,并希望能对新兴报纸进入陌生市场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自1999年8月9日创刊以来,《半岛都市报》(以下简称《半岛》)业已成为青岛乃至山东半岛地区发行量最大、经营状况最好、影响力最大的都市
期刊
摘要:一提到赵本山。人们自然会联想到他那顶极富喜剧色彩的“老解放帽”;一提到小沈阳,人们也会联想到他腰下的苏格兰红裙。十几年前,赵本山的帽子“横空出世”,成为赵式小品的经典符号;如今,小沈阳的裙子也“一炮而红”,并迅速发展成为一种流行文化。从赵本山帽子的成功到小沈阳裙子的火爆,这一现象看似简单,实则背后蕴涵着消费社会流行文化的特点和传播规律。本文通过分析流行文化的特点,从视觉符号、大众心理及媒体制
期刊
摘要:当前我国企业的品牌建设,多注重外在的“牌”,而忽略了内在的“品”。作为儒家经典之首的《大学》给人以无限的启发:“三纲八日”为品牌提出一条“内圣外王”的建设之道,修炼品牌的“三品”境界,做到内外兼修,“品”、“牌”同举,最终成就恒久的品牌价值,基业常青。  关键词:大学 品牌修养 内圣外王 三纲 八目    《大学》是早期儒家的一篇结构严谨、体系完整的典籍,文辞简约,内涵深刻,蕴涵着一套完整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