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我国青壮年外出打工的越来越多,许多孩子都交给老人或亲戚抚养,社会上便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现状及成因分析
1.农村留守学生的学习状态较差
一方面,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过低,许多外出打工的家长潜意识里认为,孩子学好学不好是学校的事,和自己无关,对孩子的学习总体期望值较低,缺乏硬性约束,将孩子的学业定位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上,将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另一方面,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过少。留守儿童大多和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等祖辈生活在一起,而这些老人普遍年龄大,身体差,本身受教育程度有限,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由于年龄一般相隔近50岁,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更为忧心的是爷爷奶奶对孩子过分溺爱或放任自流,教育上往往充满顾虑,深不是,浅不是,无从下手,因而只顾吃、穿,而不管学习和思想教育,从而导致一些留守学生生活散慢,纪律观念淡薄,学习、生活习惯差,时有旷课逃学现象发生。
2.留守儿童养成教育现状堪忧
缺乏了良好的家庭教育,直接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影响了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的养成,造成一定程度的心理障碍。我们调查发现,许多留守儿童只能通过电话与父母联系,甚至有一部分留守儿童一整年都没有和父母直接联系过,他们强烈渴望与亲人的情感交流,但是父母难以企及,因而大多数留守儿童变得性格内向,不善于交流,也不大愿意寻求帮助。而家庭教育对孩子有着直接、持久和潜移默化的作用,而由于种种原因,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几乎是空白。
3.留守儿童性格缺陷亟待弥补
根据调查情况,大多数留守儿童表现出对家庭经济、父母健康和安全的忧虑,对生活的满意度逐步降低。青少年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加上父母对于孩子的成长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指导,极易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
二、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对策
(一)家庭方面
家庭教育者本身应该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的行为举止合乎道德规范,不但要注意言传,更要注意身教,树立好榜样作用。
家长要不断补充自己的家庭教育知识,加强教育观念的更新,重视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尽可能多的与孩子联系和沟通,外出务工的家长如有条件应把孩子接到务工地入学,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条件。无法把孩子接到身边的家长则应通过多打电话、多写信等方式询问孩子的情况,及时与孩子的老师联系,明白孩子的近况,督促孩子向好的方向发展。
加强家庭文化建设,有意识地给孩子购买一些书籍、报刊和学习用品,同时祖辈和父母应不断提高自身教育能力,理解和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年龄特征。
(二)学校方面
1.实施关爱留守孩子责任帮扶制度
签订承包责任书,建立教师关爱学生的校务日记。凡寄宿在校的留守学生,教师要与他们经常交流,随时掌握他们的思想、生活情况;非寄宿的学生,教师要定期走访,与临时监护人交流,及时反馈学生的情况,帮助监护人做好孩子的思想工作。
2.加强社会关注,牵手“代理家长”
学校向社会募征“爱心爸爸”和“爱心妈妈”做代理家长。代理家长要认真负责地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和学习上的一些难题,给他们以父母般的爱。代理家长还要加强与留守儿童家长共商教育之策。通过代理家长的耐心帮教,减少留守儿童逃课、打架等不良习惯。
3.实行留守学生“谈心日”制度
学校定期召开留守学生会议,通过正面引导,使学生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艰难,教育学生认真学习,遵规守纪,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的辛劳,明白父母打工挣钱来之不易,养成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好习惯。班主任、老师平日要多关心留守学生的学习情况、身心健康情况,让留守孩子深切感受班主任、老师对他们的关爱,增强师生间的亲切感和信任感,进而成为可信赖的朋友。
4.加强对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法制教育
针对一些留守学生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学校要开设心理教育课,定期開展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学校要设立“心理咨询室”或“倾诉信箱”,让学生的各种烦恼有地方倾诉,为学生打开“心结”。加强磨砺教育,培养留守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特别是自主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性。定期举行文艺、体育、科技和社会实践活动,让留守学生在欢乐、和睦、关爱、幸福、向上的环境中学习、成长。
(三)社会方面
1.政府要积极作为
一是把留守儿童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的目标管理中,把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纳入议事日程,从宏观政策方面推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二是加大农村中小学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落实好农村贫困生“两免一补”政策。同时,大力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学校寄宿条件,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让学校成为留守儿童的第二个“家”。三是要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引导并加快当地经济的发展,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增加农民在本地就业创业的机会,为孩子的成长创造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
2.增强全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爱
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农村教育改革的发展,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我国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可见“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是一项现实而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相互配合、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关注“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关爱“留守儿童”的成长,给他们关爱,对孩子进行正确引导,帮助他们走出暂时缺失关爱的阴影,解决他们成长中遇到的困难,为他们提供必须的帮助,不要让他们成为人们心里永远的痛,真正实现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作为农村小学教师来说,我们坚守这片土地,就是这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最为坚强的堡垒。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现状及成因分析
1.农村留守学生的学习状态较差
一方面,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过低,许多外出打工的家长潜意识里认为,孩子学好学不好是学校的事,和自己无关,对孩子的学习总体期望值较低,缺乏硬性约束,将孩子的学业定位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上,将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另一方面,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过少。留守儿童大多和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等祖辈生活在一起,而这些老人普遍年龄大,身体差,本身受教育程度有限,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由于年龄一般相隔近50岁,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更为忧心的是爷爷奶奶对孩子过分溺爱或放任自流,教育上往往充满顾虑,深不是,浅不是,无从下手,因而只顾吃、穿,而不管学习和思想教育,从而导致一些留守学生生活散慢,纪律观念淡薄,学习、生活习惯差,时有旷课逃学现象发生。
2.留守儿童养成教育现状堪忧
缺乏了良好的家庭教育,直接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影响了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的养成,造成一定程度的心理障碍。我们调查发现,许多留守儿童只能通过电话与父母联系,甚至有一部分留守儿童一整年都没有和父母直接联系过,他们强烈渴望与亲人的情感交流,但是父母难以企及,因而大多数留守儿童变得性格内向,不善于交流,也不大愿意寻求帮助。而家庭教育对孩子有着直接、持久和潜移默化的作用,而由于种种原因,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几乎是空白。
3.留守儿童性格缺陷亟待弥补
根据调查情况,大多数留守儿童表现出对家庭经济、父母健康和安全的忧虑,对生活的满意度逐步降低。青少年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加上父母对于孩子的成长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指导,极易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
二、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对策
(一)家庭方面
家庭教育者本身应该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的行为举止合乎道德规范,不但要注意言传,更要注意身教,树立好榜样作用。
家长要不断补充自己的家庭教育知识,加强教育观念的更新,重视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尽可能多的与孩子联系和沟通,外出务工的家长如有条件应把孩子接到务工地入学,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条件。无法把孩子接到身边的家长则应通过多打电话、多写信等方式询问孩子的情况,及时与孩子的老师联系,明白孩子的近况,督促孩子向好的方向发展。
加强家庭文化建设,有意识地给孩子购买一些书籍、报刊和学习用品,同时祖辈和父母应不断提高自身教育能力,理解和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年龄特征。
(二)学校方面
1.实施关爱留守孩子责任帮扶制度
签订承包责任书,建立教师关爱学生的校务日记。凡寄宿在校的留守学生,教师要与他们经常交流,随时掌握他们的思想、生活情况;非寄宿的学生,教师要定期走访,与临时监护人交流,及时反馈学生的情况,帮助监护人做好孩子的思想工作。
2.加强社会关注,牵手“代理家长”
学校向社会募征“爱心爸爸”和“爱心妈妈”做代理家长。代理家长要认真负责地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和学习上的一些难题,给他们以父母般的爱。代理家长还要加强与留守儿童家长共商教育之策。通过代理家长的耐心帮教,减少留守儿童逃课、打架等不良习惯。
3.实行留守学生“谈心日”制度
学校定期召开留守学生会议,通过正面引导,使学生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艰难,教育学生认真学习,遵规守纪,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的辛劳,明白父母打工挣钱来之不易,养成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好习惯。班主任、老师平日要多关心留守学生的学习情况、身心健康情况,让留守孩子深切感受班主任、老师对他们的关爱,增强师生间的亲切感和信任感,进而成为可信赖的朋友。
4.加强对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法制教育
针对一些留守学生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学校要开设心理教育课,定期開展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学校要设立“心理咨询室”或“倾诉信箱”,让学生的各种烦恼有地方倾诉,为学生打开“心结”。加强磨砺教育,培养留守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特别是自主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性。定期举行文艺、体育、科技和社会实践活动,让留守学生在欢乐、和睦、关爱、幸福、向上的环境中学习、成长。
(三)社会方面
1.政府要积极作为
一是把留守儿童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的目标管理中,把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纳入议事日程,从宏观政策方面推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二是加大农村中小学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落实好农村贫困生“两免一补”政策。同时,大力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学校寄宿条件,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让学校成为留守儿童的第二个“家”。三是要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引导并加快当地经济的发展,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增加农民在本地就业创业的机会,为孩子的成长创造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
2.增强全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爱
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农村教育改革的发展,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我国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可见“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是一项现实而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相互配合、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关注“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关爱“留守儿童”的成长,给他们关爱,对孩子进行正确引导,帮助他们走出暂时缺失关爱的阴影,解决他们成长中遇到的困难,为他们提供必须的帮助,不要让他们成为人们心里永远的痛,真正实现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作为农村小学教师来说,我们坚守这片土地,就是这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最为坚强的堡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