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期同伴交往与心理理论的关系研究

来源 :第十三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acy_t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采用同伴提名法、同伴评定法、情境故事法、友谊质量问卷、"班级戏剧"问卷和自编"童年期心理理论测量任务",对200名小学3至6年级儿童进行调查,考察了童年期同伴交往与心理理论的关系。结果表明:(1)外部攻击和关系攻击与心理理论呈显著负相关,社会喜好、友谊质量和亲社会行为与心理理论呈显著正相关;(2)。受欢迎组、有争议组、一般组、被忽视组、被拒绝组儿童的心理理论水平依次递减,有争议组儿童在同伴交往中具有交往策略的选择性特点,即面对不同对象选择不同的交往策略以达到自己期望的目的;关系攻击与心理理论间呈现出倒U型的联系;友谊质量、亲社会行为的得分越高,其心理理论水平越高;外部攻击越强,心理理论得分越低;(3)社会喜好可以分别通过亲社会行为、外部攻击行为和关系攻击行为的中介作用与心理理论发生间接联系;而友谊质量则通过亲社会行为的中介作用与心理理论产生间接联系。结论:同伴交往与心理理论存在复杂的内在作用机制。
其他文献
会议
会议
会议
会议
会议
目的:基于积极心理学取向,自我决定论提出自主是个体行为的决定性因素,自主行为体现了动机内化的最高水平,能够促进个体良好适应。据此,本研究考察了青少年学业自主与学习效果间的关系,并对其中的性别和年级差异进行分析。方法:采用2(言语启动和非言语启动)×3(自主、受控、中性)×2(非指导学习和理解学习)被试间设计启动实验考察了268名高中生在不同条件下的学习效果。
本研究对485名初一年级至高三年级中学生异性友谊状况以及同性友谊和恋爱状况、人格、性别角色、社会适应状况进行调查,以了解中国青少年的异性友谊的特点、影响因素及其对社会适应的影响.主要结果为:(1)89.1%的中学生至少拥有一个异性朋友;异性友谊的数量和质量均显著低于同性友谊;(2)平均75.9%的中学生认识到异性友谊与恋爱有区别,这一比例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增加;恋爱经验与异性友谊显著相关,不同恋爱经
社会适应是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目标,也是衡量个体发展的重要指标,对青少年未来的发展十分重要.心理控制源是个体的一种态度倾向,在认知层面、价值层面和行为层面上对个体行为产生影响.为考察社会适应行为的内在认知机制,本研究探讨青少年心理控制源对社会适应行为的影响.以广州市624名中学生为被试,以《内在一外在心理控制源量表》和《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量表》为工具进行心理测验.研究结果表明:(1)青少年的心理控制
已有关于未来取向的大量研究均是基于变量中心,且只孤立地探讨了未来取向的某个过程,不足以揭示其整体特点。基于此,本研究从以个体中心的研究视角,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教育、职业和婚姻/家庭三个领域未来取向的动机(目标和担忧)、规划(探索和投入)和评价(态度)三个过程的五个维度进行整合,以初步了解青少年在不同领域的未来取向的基本类型,以及不同类型青少年的情绪适应结果。本研究采用青少年未来取向问卷、流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