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元研究在21世纪初中国:历程、进展和趋势

来源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第十五届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haiweir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初中国教育学元研究已有15年的历程。学界在对国外元思想引介的基础上,对中国的教育学展开反思和研究。回顾21世纪初中国教育学元研究的历程,笔者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2000-2004年),总体笔墨较少,呈现出一定的"沉寂"。第二阶段(2005-2007年),"触底反弹",除元教育学"沉寂"外,基本上全面开展起来,其中教育学学科立场、学派立场为热点。第三阶段(2008-2010年),"探底整理",超半数研究"萎缩"程度严重,少数研究平稳推进,对"反思"进行"反思"是这一阶段突出特征。第四阶段(2011-2015年7月),"反转上攻",文献数量显著提升,研究范围有所扩大,内容上呈现出分化与综合并存的特征。
其他文献
  教育学的声誉不好,可谓教育理论与实践中"专业"和"业余"的共识。对教育学的指责概略有二:一者缺乏科学性,二者理论脱离实践,或简单地指责其"无用"(缺乏价值性)。以上言论虽有
会议
  教育学的人文性已获得了愈来愈多的人的认同和接纳,但问题是人文教育学是什么样的?如何建构人文教育学?从一定意义上说,卢梭以虚构的爱弥尔为教育对象,运用文学叙事的方式,阐述
  "让教育美起来"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增强教育功效的途径,更是教育蕴含的境界的自然体现。如何让教育美起来,从20世纪80年代就成为教育学研究的热点和重点,教育形式的"借
  从教育的时代特征分析,笔者曾组织撰写《现代教育学》,从教育的对象特征分析,笔者主编《基础教育学教程》,从教育的本质特征分析,笔者尝试探索《过程教育学》.对教育的本质特
  后现代教育理论的中国化,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引入,90年代的发展,进入21世纪之后得到了深化,逐渐地改变着中国人的教育思维及教育方式,使得中国的教育理论研究和中国教
  教师教育者是教师教育领域的一个新概念,越来越受到国内理论界的重视。目前,我国有关教师教育者的研究成果日渐丰富,涉及教师教育者的内涵界定、角色、身份认同、专业发展等
  随着我国师范教育的重大转型,高等师范院校的教育学专业发展不容乐观,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缺乏市场性和独立性、各课程知识零散无系统性等问题。这些问题已直接或间接地影
  "教育问题"存在名与实不符的错误。泛化或窄化"教育问题"的概念是其名实不符的表现。明确"教育问题"的概念无论是对于实践层面的教育问题解决还是教育学学科的科学发展意
会议
  德国批判教育学最早于20世纪60年代末兴起,是在经典马克思主义、西方新马克思主义基础上,运用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批判资本主义社会意识形态下教育现实问题的理论。本文
  西方女性主义课程理论对传统课程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她们认为,课程内容隐含着明显的性别不公平,课程知识存在着男性霸权和性别歧视。主要表现为:课程父权制、性别刻板化、性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