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质工艺对UHT调制乳稳定性影响的研究

来源 :2015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第二十一次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eo551218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验主要对添加0.1%单甘脂的调制乳(80%的牛奶含量)进行均质处理,选用不同的均质条件,对样品进行激光粒径分布检测和均质参数检测,研究均质工艺对UHT调制乳稳定性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均质条件对脂肪球粒径分布有较大影响,对于添加0.1%单甘脂的调制乳,在80℃、一级均质压力2 bar、二级均质压力60bar条件下,牛乳的粒径分布图形相对较窄、最圆滑、峰值也最大,均质指数最小,说明体系最稳定;两级均质效果优于一级均质,且一级、二级均质压力比对均质效果有显著影响.对于添加0.1%单甘脂的调制乳,在80℃、一级均质压力220 bar的条件下,压力比例系数0.27时可以达到最佳均质效果.而0.27~0.32为相对较好的压力比例系数;在相同的均质条件下,80%添加乳化剂的调制乳的均质效果较100%纯奶效果好.
其他文献
近年来,DHA作为ω-3系多不饱和脂肪酸,由于其具有独特的生理活性,以及在人一生各个阶段中的关键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DHA的相关应用研究也成为重要关注焦点之一.通过参考中国人的饮食结构以及国际权威机构对DHA的日推荐摄入量,研究了DHA在液奶、酸奶、冰淇淋、奶片等乳制品中的应用开发技术,并展望了DHA在乳制品中的应用前景.
微生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当中,对食品的作用既有促进营养转化、风味改善等作用,又有使食品变质腐败的作用,所以,正确的认识微生物及其在食品生产中的作用,趋利避害对于食品生产和食品安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可利用诱变、细胞融合等技术,选育优质、高产的优良发酵食品微生物菌株,提高产量,促进食品工业的发展,保证食品安全。
本论文主要是通过检测玉米粉、小米粉和麦片的伏马菌素B1,和伏马菌素B1在调制乳产品中的检出结果比对,对玉米粉、小米粉和麦片原料伏马菌素B1带入产品的影响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玉米粉伏马菌素B1小于580μ g/kg,在调制乳产品配方中的添加量小于1%时,对调制乳产品影响很小,小米粉和麦片中未检出伏马菌素B1.
为进行干酪生产中NSLAB等微生物溯源体系的研究,2013年间,笔者对北京市两家干酪生产厂家的环境和生产设备,如料斗车、干酪槽、浸酶池、灌装间墙壁、切刀、压榨机、包装机和盐渍机等进行了大量采样分析和调查,并对采集样品中分离出的目的菌株进行了生理生化鉴定及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干酪生产环境中的主要微生物有枯草芽孢杆菌、蜡状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微球菌和马克斯克鲁维酵母等.在此基础上,研究者对各种来
本论文主要是通过观察血胆固醇异常人群食用植物甾醇酯型牛奶(含有1.5g/d植物甾醇酯)、普通液态奶,和不饮奶一段时间后相关血脂指标的变化,对植物甾醇酯型牛奶的降血胆固醇效果进行评价.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设计,包含自身和组间两种对照,干预周期为60天.分别在实验前、干预30天后(实验中期)、干预60天后(实验末期)采集空腹血,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水平、甘油三酯(TG)水平、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
为了对猴头菇牛奶配方进行优化,把影响风味的主要因素(猴头菇粉、香精、食用盐、白砂糖)按照L16 (44)进行正交试验,并对样品的感官评价得分进行了聚类分析,该多元分析方法相对于一般单变量极差分析而言更能精确的反应配比变化带来的风味变化.通过聚类分析将实验方案按照感官评价结果优化分为六个等级,其中第一等级的四个方案感官评分比较接近,其感官评价指标的平均得分也是六个等级中最优的,通过聚类可以划分出不同
具有50多年历史的《食品法典》是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下属的食品安全和法规制定与协调的组织,致力于全球的食品安全与标准协调.尤其是近20年来,法典的角色从作为世界贸易组织(WTO)食品贸易仲裁标准成功转向在全球食品安全与法规领域提供标准和指引,成绩显著.其有充分科学依据的标准,被视为违约的国家参照标准,得到广泛的社会参与,并提高了食品安全和标准的全球和国家意识,加强了对消
近年来在政府的严格监管下,中国乳品行业的信誉在逐步提高,消费者信心不断恢复,乳品市场的生产、销售取得了一定进步,但同时亦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如生产过剩、进口乳制品对国产乳制品的冲击等.要合理规划好中国乳业发展,取长补短,鼓励企业到海外发展乳品原料基地,正确引导消费,促进乳品行业更好发展,打击媒体谣言攻击,建立行业信息权威发布平台。
采用响应面法优化超声破碎工艺获取乳酸菌的全酶液,探讨了超声破碎功率、超声破碎时间以及溶菌酶的添加量对超声破碎的影响,对获取的全酶液进行水解脱脂乳及酪蛋白的实验.结果表明:随着超声破碎功率的加大,超声破碎时间的增加,所得酶活力值均呈现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分析所得的回归方程确定最佳工艺修正参数为超声破碎仪设定功率为71%,超声破碎仪设定时间为7.5min,体系中溶菌酶的添加量为290μL.在此条件下获
目的:采用单因素和响应面实验设计,对影响发酵乳生产工艺的发酵温度、接种量、菌种配比及发酵时间等主要因素进行了优化组合实验,以后熟12h后的pH、酸度,并结合后熟发酵乳的质构测定、感官评分和活菌数为综合指标,确定最佳生产工艺条件.结果:本实验最终确定的最佳生产工艺条件为:乳酸菌(保加利亚乳杆菌:肠膜明串珠菌=1∶1):马克思克鲁维酵母=15.3∶1,接种量3.09%,发酵温度34.6℃,发酵时间为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