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电视剧后续文化产品现状及其措施管理

来源 :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四届年会暨第七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xbb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整个文化产业中,电视剧产业应该成为支柱性产业,因为它不仅仅只在行业本身创造的价值,更重要的是它作为龙头企业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因电视剧的播出而产生的后续文化产品,一般会表现为电视剧DVD的出版和发行、电视剧的明星效应、玩具业、旅游业、图书出版业等几个方面,电视剧的后续文化产品现在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如果能够在电视剧策划之初,就将电视剧的后续文化产品考虑在内的话,无论是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来看,都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其他文献
文章首先介绍了清代夔州诗人傅作楫的个人简介、生平事迹以及众多作品,然后介绍了他的崇杜情怀,由于夔州特殊的人文地理环境和傅作楫长期流寓的坎坷经历,他崇尚沉郁顿挫的故事风格,文中以他的诗为例,比较全面道出对杜甫的崇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其与杜甫紧密的关系。
在中外文体史上,诗是最具有形式及体式的文体.诗人重视诗的形体出于人的构形本性和艺术的具形本性.新诗史上—直存在新诗是否需要诗体,特别是定型诗体的"诗体之争",即自由诗派与格律诗派之争.新诗史就是诗体之争的历史,也是新诗诗体的建设史和新诗诗体学的成长史.诗体的多元格局和新诗理论界的学术民主带来了近年新诗诗体学的繁荣.目前,新诗的视觉形式建设比音乐形式建设重要,诗的分行排列及对诗的排列的高度重视恰好可
时间进入2010年代,"十七年文学"也从"重写文学史"、"再解读"带来的数番震荡中稳定下来——稳定为某种对峙、板结的格局.目前居于主流位置的“十七年文学”研究路向,是以陈思和、丁帆、王彬彬等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其中又略可分为两脉。一是丁帆、王彬彬等以“人的文学,为根据对“十七年文学”的斩钉截铁的否定,如认为该时期文学“漠视个人命运和情感创伤”,“对现实不具有批判精神”,“与‘五四’精神背道而驰”。
论文认为当下很多通俗文学批评不切合实际.通俗文学批评需要通俗文学的批评思维和批评方式.论文从通俗文学批评标准需要适应性、现代大众文化是构建通俗文学批评的视野、通俗文学具有现代大众媒体的性质、市场生存是通俗文学的生命线“好看”是通俗文学的美学特征五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自19世纪末,日本译者西周所使用"科学"一词舶来中国后,中国新式知识分子对其内涵的认识经历了由器技、格致之学进而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层面的变迁,科学信仰成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就贯穿于中国社会的突出现象,也成为影响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重要一维.除了新文学创作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人都受过系统的科学训练的知识背景外,科学对新文学的影响还主要表现为:一、新文学观中求真、启蒙的追求;二、新文学创作中的新生儿
出现在大众视野中的有价值的文学编年史都不是原始材料的无限罗列,其中显然包含了著者诸多深刻的学术思想与良苦的学术用心。编年史的时间意义在于“编年有利于明白时势”,就是还原历史现场,让文学呈现一目了然、明晰有序的真实面貌。其次,编年史的细节在于对“太整齐的系统”的突破。编年史的逻辑意义在于“用事实说话”的内在线索。文学编年史不需要像文学史一样,总结出“文学的革命”与“革命的文学”一类概括性的词语,其自
自重写文学史以来,无论是立足于"社会进程的现代化"还是"文学的现代性"观念的历史书写,都是理性精神与国家意志两厢妥协的结果.前者在断代文学史的基础上达成了整体性;后者则完成了对现代文学的"正名".由此可见,理性精神与国家意志共同确立了"中国新文学史"向"中国现代文学史"转变的叙述立场,并决定了现代文学史的书写面貌与形态.
"民国文学"概念的提出不仅能使学科研究从盲目逐外的焦虑中解脱出来,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全新的理论视野有助于解决既有学科体系面临的诸多问题.但因其概念指向的多义性,出现阐释迥异、甚至互相矛盾的研究设想,而且现有的理论构想尚不能有效解决文学史的"分期"以及回到"民国"语境中"还原"被遮蔽的"民国文学"等问题."民国文学"研究应立足当下、内外兼顾、合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等几个方面建构起合理的理论体系,并进行
《桐柏英雄》初版于1972年,与大部分"文革小说"已经被遗忘的现实不同,它似乎具有极其强大的生命力.通过分析其“寻找”主题、叙事特征,认为在文学转型中能发挥“刺激”作用的,正是中国小说的“传奇”叙事传统,而“传奇”自身在文学转型中的更新也颇具况味。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贯通与作家创作风格的连贯性有关,延安文学方向的变通起决定作用.赵树理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位优秀的民间文学家.他的创作符合1940年代解放区文学的发展要求,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引领了乡土文学的时代方向.赵树理方向的确立既有他作为民间发言人的内因,也有特殊时空文艺导向的外因,两者在时代语境下达成了"为政治"与"为人民"的遇合以及大众化与革命性的结合.随着时代主流话语权的改变,赵树理方向开始被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