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生态环境评价的根本目的是监测和评估特定区域生态环境系统结构在人类和自然因素共同作用下的变化状态和变化规律,为生态环境保护和规划提供决策依据。汶川县作为2008年5月12日特大地震的震源发生地,生态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及时的进行生态环境质量评价,评估地震造成的生态环境影响,对于科学救灾,合理恢复重建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在查阅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和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前人研究成果,针对研究区地处我国西南高山峡谷地区,山地起伏落差巨大,河流沟谷众多的地理条件,以及刚发生特大地震,发育了许多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和次生地质灾害的情况,依据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因子选择的三大原则:即最大贡献率原则、稳定性原则和可行性原则,选取土地利用/覆盖、地形地貌、人文活动、土壤湿度和地质灾害指标为影响因素层,以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各个主要细节为指标层,建立汶川地震生态环境3层层次结构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选用基于专家决策的AHP法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通过对各个评价指标进行量化分级和标准化,运用综合评价指数法建立研究区生态环境评价综合模型,得出汶川县地震前、后生态质量分级图,并依此计算出震前、震前生态质量变化分级结果。论文选用2006年7月份Landsat遥感图像作为震前评价指标因子提取数据源和震后近期时相内LandSat、Aster等多源遥感影像作为震后评价指标因子提取数据源,依托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空间分析和栅格数据运算的优势,对研究区进行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的主要结论有:(1)根据研究区高山峡谷、地广人少的生态环境特点,利用AHP决策分析方法,构建汶川县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分别确定土地利用/土地覆盖、植被覆盖、高程、坡度、人口密度分布、土壤湿度和地质灾害等7项指标进行评价;(2)以多源多时相卫星遥感数据为主要数据来源,提取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所需要的指标;(3)通过对比汶川县2006年和2008年的生态环境质量:2006年汶川县植被覆盖度高,生态系统结构完整,功能较完善,生态环境基本未受破坏;2008年地震发生后,震区生态环境质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部分地区山体、植被及地面覆盖物均遭到巨大破坏,生态系统受损严重,而距离地震震中较远的地区,生态环境质量并未受到较大影响,相对2006年,生态环境质量有一定程度的改善;(4)通过进行地震前后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对该地区的生态受损程度进行分析、评价,为灾后的生态系统恢复重建,科学救灾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