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不得己”之辩——清初中西文化的相遇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yingz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末清初天主教入华传教,因而引发一系列影响深远的中西文化之间的碰撞与交流。目前,已有众多著作从多个角度讨论这场中西文化的相遇,而本文选取这场纷繁复杂的相遇中的一个小点为重心,即康熙四年(1665)杨光先的《不得已》和利类思《不得已辩》之间的辩驳。《不得已》是杨氏批判西洋历法,攻击天主教的一个言论集。该书汇集了其不同时期的二十一篇文章,其中正文篇目最早撰于顺治十六年(1659)如《辟邪论》等;最晚作于康熙四年(1665),如《叩阍辞疏》等。同年(1665),传教士利类思著《不得已辩》进行护教,对杨光先的非难予以反驳。其实杨氏的反教与利类思的护教都是出于各自的“不得已”使命。   两种各具渊源的“不得已”意指维护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不得已”使命同天主教传教的“不得已”使命。天主教会内源自保禄的“不得已”,因着传教士入华而与儒家思想中源自孟子的“不得已”相遇。两种“不得已”的相遇不但产生过激烈辩论,也提供了交流对话的机会。二者既有某些方面的契合,也有着难以调和甚至决不妥协的争执。本文先对两种“不得已”的来源、传承及二者的相遇作出交待;再集中审视由两种“不得已”所引起的,《不得已》和《不得已辩》之间的辩论,以期从中探究到天主教文化和中国古代儒家文化的差异。
其他文献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相结合是课程改革发展的必然结果,创新了教学模式,有利于更好地践行素质教育.本文针对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展开讨论.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正有条不紊的展开,并收获了一个又一个可喜的成果,而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发展也借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生命教育”已经得到许多教育工作者的认可.笔者以生命教育为视角,在分析生命教育在体育课程中的优势的基础上,对高校体育教学设计的四个节进行审视,
一直以来,人们对于杰克·伦敦作品的研究往往偏重于其思想内容方面,这其中既包括作品的思想、意象及阶级斗争等方面,也包括最近比较热门的生态研究、女性主义研究和伦理研究等方
论文试图在经、史、子、集的视野中解读《故事新编》。第一章在历史哲学的层面,讨论作为《故事新编》文本的“结构性因素”的“油滑”,认为“油滑”不仅是鲁迅用以应对历史复杂
在教育改革不断进行的背景下,学校培养的学生专业能力越来越强,能够为社会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创新能力是现代学生学习不可避免的重要方向,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
随着英语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人们对大学英语教育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微课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走入大学英语教学中.大学英语教学对微课进行合理的利用,可以使英语语言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