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 脊柱融合是脊柱外科应用最广泛的技术之一,主要通过建立脊柱即刻稳定及植入物骨生成作用、骨诱导作用、骨传导作用来促进脊柱骨性融合。脊柱融合的目的是减少疼痛、预防和矫正畸形、重建脊柱稳定性,使病人能够重新开始正常的活动。后路腰椎融合术是脊柱融合中最主要的术式之一,主要用于治疗有手术指征的腰椎管狭窄患者,据国外文献报道,估计在280000例手术中,约25%与腰椎有关。随着手术的增多,患者基数的增大,术中神经血管损伤、术后疼痛、融合失败、邻近阶段退变、术后失败综合征等问题日益突出,患者生理、心理、经济、社会适应等受到严重的影响,目前手术的疗效常使用视觉模拟评分(VAS)、O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日本骨科协会治疗评分(JOA)等指标,但是忽略了心理及社会适应等方面,不能全面反应患者整个的生活状态,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近年来病人生存质量的观察成为了一个研究热点,生存质量的评估能够更全面的反映患者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的情况,有助于对术后患者整体状况的把握。对后路腰椎融合术治疗中老年人腰椎管狭窄中远期生存质量多因素分析的研究具有较大意义,目前临床尚未见报道。 目的: 对后路腰椎融合术治疗中老年腰椎管狭窄患者中远期的生存质量进行多因素分析,探索影响后路腰椎融合术术后患者生存质量的因素及为术前术后的治疗、康复方案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方法: 通过回顾性调查2006-2010年在我科行后路腰椎融合术的153名中老年腰椎管狭窄患者,采用国内外公认的评价指标,分析归纳患者手术年龄、性别、JOA评分、手术融合节段、融合方式、邻近阶段退变情况、中医体质、及各种合并症,并作随访研究,探讨患者目前生活质量与上述因素的相关性。 结果: 纳入病例共174例,获得有效随访共153例,随访率为87.9%。其中男69例,女84例;年龄最小47岁,最大83岁,平均64.44±9.31岁;随访时间最短16个月,最长86个月,平均48.25±17.57个月。(1)按获得骨性融合总人数计算,融合率达93.50%,按获得骨性融合的融合节段总数计算,融合率达94.54%。是否获得骨性融合与SF-36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2)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为43.10%;排除行L5-S1融合术、存在腰椎骶化或骶椎腰化患者后,头侧节段退变30人(30/114,26.32%);尾侧节段退变22人(22/114,19.30%);头尾两侧同时退变2人(2/114,1.75%)。是否邻近节段退变与SF-36相关性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3)根据Pearson积差相关和Spearman秩相关,SF-36整体评分与是否邻近节段退变、头侧退变、尾侧退变、JOA评分、阳虚质、痰湿质、血瘀质、平和质、合并肥胖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是否邻近节段退变、头侧退变、JOA评分、痰湿质、血瘀质相关性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本次所有获得有效随访的153例患者中,按人数计算,融合率达93.50%,按融合节段数计算,融合率达94.54%,融合失败的原因可能与螺钉松动、钉道骨吸收、断钉、邻近节段同时行开窗手术有关;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达43.10%,头侧退变较尾侧退变发生率高。中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后路腰椎融合术后生存质量与邻近节段退变,JOA评分,中医体质分型中阳虚质、痰湿质、血瘀质、平和质,合并肥胖存在相关性;随着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患者中医体质属阳虚质或血瘀质、合并肥胖,患者生存质量降低;随着JOA评分的升高、患者中医体质属痰湿质或平和质,患者生存质量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