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肝内许多占位性病变CT增强表现为少血供,强化特点相近,鉴别困难,当它们体积较小时在形态上又缺乏特异性,之间的鉴别更为困难,本文通过病例的CT、MR影像分析来探讨肝内少血供结节的影像鉴别诊断。材料与方法:收集2006年12月-2007年11月共15例肝脏少血供结节患者的CT MR影像资料,其中男10例,女5例,年龄23-72岁,平均50.9岁。病灶单发13例,多发2例,共21个结节,结节最大径在2cm以下的为16个,1例结节经手术病理检查,其余14例均经随访观察,随访时间5个月-12个月。每例患者均于临床处置前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6例患者行磁共振扫描。所有图像均经两位放射学专家进行回顾性分析,确立诊断。结果:1影像诊断肝不典型血管瘤2例。2个结节一个直径3cm,一个直径约2cm,均位于肝右叶。CT平扫病灶为低密度,CT增强3cm病灶三期轻度强化,CT值三期基本一致。2cm结节动脉期及静脉期轻度强化,延迟期强化呈等密度。2例病灶磁共振检查显示结节信号均匀,呈长T1长T2信号,T2WI信号强度较典型血管瘤略低。3cm病灶行核素肝血池显像,表现为延迟期过度填充,确诊为血管瘤,2cm结节随访半年,结节无变化,诊断为血管瘤。2影像诊断肝局灶性结节增生1例。患者女性,23岁,体检发现肝右叶近肝表直径4cm球形低密度占位,CT增强,结节三期轻度强化,强化高峰出现于动脉期,磁共振显像,结节在T1WI及T2WI上均表现为等信号,随访半年,结节无变化。3影像诊断局灶性结节状脂肪浸润2例。CT平扫,2例结节直径均小于2cm,位于镰状韧带旁肝左叶近肝表处,CT增强结节三期轻度强化,一例结节行磁共振检查结节在T1WI及T2WI上均显示不清,2例患者均伴有弥漫性脂肪肝,两例分别随访半年和8个月,结节未见变化。4影像诊断炎性增生结节3例。3例患者均有慢性乙肝病史,其中两例患者发现肝右叶低密度结节,直径均小于2cm,另一例肝内发现多个小低密度结节,,直径均小于1cm,CT增强所有结节均表现为轻度强化,,部分结节静脉期出现环形强化,多发结节者手术取下近肝表的一枚结节,病理为慢性炎性增生结节,所有病例均随访半年以上,结节均未见变化。5影像诊断肝炎性假瘤4例。4例均为肝内单发低密度结节,结节直径均小于3cm,CT增强,结节表现为三期轻度强化,强化高峰出现于静脉期。所有结节均随访半年以上,均未见变化。6影像诊断少血供肝细胞癌1例。患者有肝硬化,本次检查于肝右叶近肝表发现一球形不均匀等密度占位,直径约45mm,CT增强占位三期轻度强化,磁共振检查显示为稍长T1稍长T2信号,肝动脉造影检查未见肿瘤的供血动脉,未经进一步治疗,8个月后肿块体积明显缩小,考虑肿块缩小为肿瘤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所导致。7肝孤立性坏死结节1例。结节位于右叶肝实质内,主体为等密度,边缘可见低密度环,直径约1cm,CT增强结节无强化,磁共振成像,结节在T1WI上为低信号,在T2WI上以等低信号为主,内可见少许长T2信号,随访1年结节无任何变化。8影像诊断肝胆管细胞癌复发1例。患者2年前因胆管细胞癌手术,本次检查于右叶手术瘢痕附近新生一球形直径3cm的低密度结节,于左叶新生直径约1cm的小低密度结节。CT增强两个结节轻度均匀强化,强化高峰出现于延迟期。结合病史,考虑为肝内胆管细胞癌复发。结论:在这些少血供结节的相互鉴别上,磁共振T2WI上表现为均匀长T2信号对不典型血管瘤的诊断意义较大;磁共振T1WI和T2WI上都表现为均匀等信号对少血供的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的诊断意义较大:而病灶发生在镰状韧带旁肝左叶,磁共振T1WI,T2WI结节均显示不清的特点,对局灶性结节状脂肪浸润的诊断价值较大;CT增强结节三期无强化,磁共振上病灶以等低信号为主则是孤立性坏死结节较有意义的特点;对于少血供小结节的肝细胞癌和小结节的胆管细胞癌而言,磁共振上表现为稍长T1稍长T2信号是它们的主要鉴别点;而肝脏内出现的少血供小结节,三期表现轻度强化,患者没有肿瘤及肝硬化病史的,我们多考虑它是炎性结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