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介语视角解读翻译——以林语堂翻译《浮生六记》为个案研究

来源 :中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we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介语”作为第二外语习得领域的重要理论,已经被英语教师广泛地应用于语言教学当中。而从中介语视角解析译者的翻译活动,目前此领域还处于起步阶段。 中介语理论(Interlanguage/IL)是关于二语习得者特殊语言系统的理论。1969年英国语言学家Selinker首次提及这一概念,随后于1972年正式将之提出,用来研究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系统。中介语是指语言学习者在语言习得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的语言系统,它有自己的语法、词汇,它带有母语和的语的双重特征,并且具有系统性、渗透性和动态性的特点;中介语是一套完整的语言系统。 在“图式理论”,“前理解”和“语言迁移”多维理论的观照下,本文将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中介语”概念移植到翻译中,用来研究中介语给译者翻译实践所带来的文化负迁移。在翻译领域中,翻译活动的主体--译者作为语言的学习者和使用者同样经历了语言学习的初级阶段,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中介语。每个译者都有自己独特的中介语。由于中介语的存在,译者很容易将本民族的某些文化模式迁移到外来民族文化中去,形成文化负迁移,从而造成翻译错误。 本文作者通过研究林语堂博士及其翻译实践,从而对中介语概念、分类及其对翻译产生的不同层面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作为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林语堂先生能够游刃有余地用英语和中文进行创作和翻译。他一生都致力于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林语堂曾称自己“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写宇宙文章。”(林太乙,1994)这副对联很好地展示了其文化态度:把中国文化介绍给全世界。他深谙中西文化,熟练掌握中英双语,使他在翻译领域取得很大成就。 另一方面,在中国文学史上,林语堂先生又是一个复杂的人物,他在其语言学习过程中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中介语系统。在他的中介语当中,英语及其西方文化占据了主要的位置。他是一位在中国传统文化大环境中的边缘化学者,不像鲁迅等其他中国传统学者,他不具备对于中国文化的主体意识,在更大程度上,他对中国文化扮演的是“他者”的角色,尽管这个特点为他带来了特别的魅力。因此,由于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部分缺失,使得中英两种文化的不同品质潜入其中介语当中:杂糅与单一,边缘与中心,主流与异端,这些直接造成了他的翻译文本中所出现的文化负迁移。 在他的众多翻译作品中,《浮生六记》的英译本是经典代表作之一。因为它集中地反映了林语堂先生的处世哲学、文化态度和美学品位,是最大程度上体现其翻译艺术和翻译理论实践的范本。 本文对林语堂先生翻译《浮生六记》的英文译本进行研究,尝试研究其中出现的翻译瑕疵。旨在对将来进一步研究翻译和译者中介语的相互关系有所启发。
其他文献
本文旨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之上,通过对比手段,从文化价值观和礼貌的角度来描述和解释英汉两种语言在请求策略选择上的相同性和差异性,这里所说的策略是指说话人在请求时不一定只用
价值观是文化最深层的部分,是跨文化交际的核心,一切文化交流中的表象均可在价值观层面找到对应的根源,任何表层文化都无不受着深层文化,即核心价值观的支配。因此,对价值观的研究
对体验式教学的研究在国内外由来已久,但是其所关注的领域在国外主要集中在户外培训领域,在国内主要集中在幼儿教育、中小学政、史、地、语文教育领域。近年来,随着职业教育的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