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吉尔提出的“认知负荷”模型为理论依据,探讨在交替传译这一特殊认知活动中不同源语篇幅时长对学生译员笔记解码有效性的影响。为实现以上研究目的,本研究提出以下三个研究问题:(1)交替传译中的源语篇幅时长是否影响学生译员笔记解码的有效性?(2)在不同源语篇幅时长条件下,学生译员笔记命题转化速度和程度呈现什么特点?(3)交替传译中源语篇幅时长影响笔记解码有效性的潜在原因是什么? 为回答以上研究问题,本研究以英汉交替传译过程中的源语篇幅时长为自变量,笔记解码的有效性为因变量,采用以测试和实验为主,访谈为辅的综合性实证研究设计。本研究以东北某大学翻译专业本科三年级的3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分别要求30名被试针对三段不同源语篇幅时长的材料进行现场交替传译,全程进行录像,实验结束后马上对被试进行译后访谈并录音,之后通过对被试笔记、译语及访谈录音的转写和分析整理,笔者通过分析学生译员的总体表现,从笔记命题转换的速度和程度这两个维度针对英汉交替传译过程中源语篇幅时长对学生译员笔记解码有效性的影响进行探究。 针对以上两个维度,本研究通过对被试笔记、译语产出以及访谈的分析,发现源语篇幅时长对学生译员笔记解码的有效性有显著影响。具体来说,随着源语篇幅时长的增加,学生译员笔记命题转化的速度和程度降低,即译员笔记解码有效性降低,并且发现口译焦虑以及认知超负荷是导致源语篇幅时长影响笔记解码有效性的潜在原因。 通过研究不同源语篇幅时长对交替传译学生译员笔记解码有效性的影响,本研究在理论上验证了吉尔的认知负荷模型,并且为交替传译的教学和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撑。此外,在实践上,本研究能够帮助学生译员了解自己接受源语的时长范围,有助于教师选择适合学生接受能力的交替传译材料,并对交替传译教材编写具有一定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