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尤金·奥尼尔(1888-1953)是美国二十世纪重要的剧作家之一,其作品因“富有生命力,诚挚,感情强烈,有原始悲剧的烙印”(诺贝尔授奖词语)而荣获1936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奥尼尔本人也因此被称为“美国戏剧之父”。1956年,随着《送冰的人来了》和《长夜漫漫路迢迢》上演的大获成功,奥尼尔重新复活,他的几十部作品也都被重新研究。20世纪80年代始,中国的外国文学界关于奥尼尔的作品研究开始崭露头角并日渐形成一种气候。这当中奥尼尔1924年创作的《榆树下的欲望》一直被认为是其创作生涯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笔者在大量阅读相关评论及传记的基础上,对此提出质疑:“欲望”真的如此优秀和值得肯定吗? 本文分五章,第一章是序言,作者在这里首先指出,外国的文学评论界对奥尼尔的这部作品有正反两方面的评价,尽管赞成者居多。从20世纪80年代起在中国兴起的奥尼尔研究看,评论界对“欲望”几乎是一致的赞成、肯定,特别肯定其“对人性中贪婪本质进行深刻的揭露,具有深刻的意义。”面对奥氏的《榆树下的欲望》,不同的声音引发笔者从悲剧的角度重新审视这部作品,并同其后期创作的《长夜漫漫路迢迢》加以比较,以说明“欲望”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主要论述现代悲剧的基本要求和本质精髓。首先引述从亚里士多德,黑格尔到美国现代著名戏剧研究专家鲍默尔(Palmer)关于悲剧的定义。然后讨论Richard Sewall,Michael Manheim,以及上外戏剧专家任生名先生的悲剧精髓的观点,在此基础上笔者得出结论:经典悲剧必须反映历史现实、表现现代人在各种外因及自身条件下其内心的矛盾困境,从而展示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和精神状态。 第三章从不同角度分析“欲望”的几点不足之处。本章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作品主题与历史背景矛盾。主要从“欲望”创作的社会背景及奥尼尔的家庭背景出发进行论证。19世纪上半叶的美国是一个新生的国家,西欧移民的大批迁入为其经济的发展注入必不可少的劳动力资源,而且移民的勤劳勇敢积极进取形成了美国梦的雏形。同时文章从卡伯特的宗教信仰及生存要求出发,说明了所谓的贪婪主题是与当时的历史发展格格不入的。这反映了当时奥尼尔创作上的不成熟。第二部分分析其人物角色的单薄和不成熟。笔者从奥尼尔创作时的家庭背景出发,探索出剧中人物的原型,在此基础上客观详细地分析了剧中主要人物塑造上的种种缺陷。从而说明,奥氏刻画的若干贪婪自私充满仇恨的形象是单一的和片面的,是奥氏当时心理情感的一种宣泄。这样的作品与悲剧的基本要求相去甚远。第三部分结构缺陷和结尾太过戏剧化。本部分从悲剧的华本要求出发,对“欲望”进行分析,说明其描述手法和时间安排均欠妥。结尾部分人物语言和行动的转变太过突兀,令人难以信服,同时,笔者引证奥氏在1946年指导《送冰的人来了》排练时的一些话语,进一步说明“欲望”是其创作过程中的__二流作品。本章第四部分对其创作时一定的商业动机的分析也补充说明了“欲望”不成熟的原因。 第四章对《长夜漫漫路迢迢》从结构和人物塑造等多方面进行分析。本章从经典悲剧精髓的标准出发,对“长夜”进行背景、结构安排以及人物塑造等方面的介绍。长夜创作于 1940年,当时正值二战时期,人们的内心充满绝望,同时丧失原有的宗教信仰,整个世界处于一种困境。奥尼尔通过“长夜”这部戏生动再现现代人的内心困境。结构上所有事件均发生于蒂隆一家早上八点到午夜一天内的活动上。内容上没有冗长离奇的情节,所有焦点均集中于玛丽是否摆脱吸毒与艾德蒙是否患肺病两件事上。除了通过语一言和行动逼真地描绘出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外,奥尼尔对象征主义以及回忆手法的自如运用,以及纯精神需要而无商业需求的写作动机,都使得这部作品更加优秀和完美。通过两个不同时期,同样人物原型在奥尼尔笔下截然不同的两种塑造刻画,强烈的对比,客观公正地说明了“欲望”的不成熟和创作缺陷,从而肯定本论文的观点:“欲望”是一部二流作品。 第五章反思。“欲望”分明是一部二流作品,却在中国倍受欢迎并被反复炒作,这引发笔者的思考,已经有人说明其有缺陷不足,我们还在一片叫好,这恐怕有点崇洋媚外的味道吧?笔者以客观公正的态度评价奥尼尔的文学地位,说明“欲望”的确是奥氏中期创作的不成熟作品,《长夜漫漫路迢迢》是他获诺贝尔文学奖后沉默良久之后的作品,后者刁‘堪称悲剧作品中的经典,也代表了奥尼尔的最高成就。最后,笔者引述70年前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和200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相关信息,以此强调,我们一定要川科学的态度对待外来的包括文化在内的一切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