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语文教科书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有着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独特功能,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了基础。语文教科书也是读者最多、最被看重的文本之一。统编版语文教科书与以往版本的教科书相比增加了更多优秀革命传统教育类文本,尤其是反映革命传统的文学作品和文学形象在语文教科书中大幅增长,使得党领导下的革命历史更清晰立体的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科书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有着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独特功能,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了基础。语文教科书也是读者最多、最被看重的文本之一。统编版语文教科书与以往版本的教科书相比增加了更多优秀革命传统教育类文本,尤其是反映革命传统的文学作品和文学形象在语文教科书中大幅增长,使得党领导下的革命历史更清晰立体的呈现在学生眼前,而这些内容的选择以及形象的塑造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旨在通过统编教材改革建设爱国根基,以历史化人,以教材立志,敦促学生以革命传统文化教育为核心弘扬革命志士奋不顾身、英勇斗争、无私奉献的爱国精神,发扬民族精神,强健民族根基。如何更好地认识教科书中的革命英雄形象是教育科研工作者和一线教师关注的问题。因此,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构建语文教科书革命英雄形象分析框架,分析革命英雄形象的教育价值,阐述不同时期革命英雄形象的逻辑表征,以期为一线教师的教学提供可参考性的建议。本研究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导论。该部分主要阐述本研究的选题缘由、研究目的及意义、核心概念界定、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重难点及创新点、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等。第二部分: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革命英雄形象的教育价值。该部分认为革命英雄形象具有塑造优秀道德品质,厚植爱国主义情感,提升道德实践能力的德育价值;把握革命奋斗艰辛历程,提升学生文学素养的智育价值;提升审美和人文素养,塑造完整健全人格,传承民族文化审美心理的美育价值;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养成立足社会劳动素养的劳动教育价值。第三部分: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革命英雄形象的概况。该部分运用霍尔斯蒂(Holsti)系数公式构建了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革命英雄形象分析框架,运用内容分析法对革命英雄的自然形象、社会形象、道德形象和政治形象进行量化统计,并在此基础上对革命英雄形象作质性分析。第四部分: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不同时期革命英雄形象的逻辑表征。该部分将土地革命时期的革命英雄概括为立志、自强、奉献、无畏形象;将抗日战争时期的革命英雄概括为爱国、爱民、英勇、刚毅形象;将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英雄概括为拼搏、民主、进取、自律形象;将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英雄概括为崇高、凛然、乐观、正义形象。不同时期的革命英雄精神在一脉相承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与深化,既有中华民族固有的精神特质,也有时代留下的特定烙印,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文化内涵的历史逻辑。第五部分:研究结论与建议。该部分研究发现革命英雄形象的塑造具有多维性,表征具有时代性,选取具有典型性,呈现具有民族性。在以上研究结论的基础上,笔者从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四个方面提出教学建议供一线教师参考。
其他文献
教育政策曾明确表明发展STEAM教育模式对于提升中小学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意义,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也彰显出社会对高科技人才与创新型人才的需要。然而,目前国内中小学普遍面临STEAM课程体系不完善的状况。另一方面,当前小学科学课程尚且存在诸多问题,例如:知识之间的跨学科特征不强、对真实问题关注性不足、部分学校在课程实施上还存在重知识轻实践的做法,难以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由此可见,将STEAM教育理念融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劳动精神风貌的重要内容,农村小学劳动教育的发展关乎到我国劳动教育大局部署的落实成效,自从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加强农村小学劳动教育已成为题中之义。农村地区丰富的劳育教学资源是实施劳动教育的必备要素,具备劳动背景的本土教师又是落实劳动教育的得力助手,在国家对劳动教育发展的强力推动下,农村小学劳动教育
在STEM教育理念迅速发展的影响下,科学课程作为STEM落地的主要渠道,寻找适合我国小学生科学学习的新教学设计方式十分重要。尤其在新课程标准提出将“科学探究”转为“课程实践”,增加了“技术工程领域”板块,在对比“科—数”、“科—技”的整合之后,发现科学与工程的整合是解决问题的开端,是巩固学科核心知识、设计创造的有效途径。与此同时,“科—工整合”培养的人才具有综合性、创造性以及接受失败和反思的能力,
课程管理权力的下放赋予了学校一定的课程自主权,教师也被赋予更多参与课程事务的权力。学校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需要让教师参与课程领导,唤醒学校内部的变革动力。课程改革对教师出了全新挑战,不少研究指出教师课程领导是促进教师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当前,师资力量薄弱、教师消极参与制约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教师个体的潜力和群体的合力尚未激发。教师课程领导作用机制研究能够揭示教师课程领导的内在发生机制与作用
目的了解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长期生存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至2005在我院确诊为终末期慢性肾脏疾病行血液透析治疗超过1年的264例患者,以生存5年以上为界限,把患者分为两组,比较两组之间性别、年龄、透析开始时间的选择和透析的充分性、营养不良、
教育普及已经成为全球教育的共同使命,“联合国千年计划”(以下简称“千年计划”)自2000年正式提出以来,全球各国政府、社会和国际组织齐力推进普及初等教育的发展进程,现已取得明显进展。《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显示:到2020年,辍学的青少年和儿童人数比2000年减少了八成。由于执行千年计划,全世界有3400多万儿童重返校园。在2010年,发展中国家初等教育的入学率已达到90%。男女之间的性别差距在教
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中等师范学校承担起基础教育领域师资培育的主要任务,从优秀的初中毕业生中选拔招收师范学生,定向培养教师。这让许多优秀毕业生留在乡村,为我国农村贫困地区的教师队伍输送了一大批高素质人才。在中师近乎“掐尖”的教育选拔机制之下,中师生大多学习成绩突出、可塑性强、综合素质高,毕业后很快成为当时农村基础教育阶段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为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现代化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然而他们由于
核心素养概念进入我国以来引发了持续的关注和讨论,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课题组公布其研究成果后,围绕核心素养开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更是层出不穷。2018年1月教育部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发布该课程标准的修订版本,其中将核心素养发展作为高中阶段的培养目标之一,这表明推动核心素养研究重心从理论转向实践成为必然趋势。核心素养要真正融入学校教育
当前我国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关注点聚焦于学生自身的综合发展,倡导教师积极与学生展开课堂互动。课堂上的师生有效互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本研究以高中生物部级“优课”为例,分析课堂中师生言语互动行为和师生非言语互动行为的特征,以此探究课堂中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策略,为一线教师及后续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首先,本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法梳理和总结了师
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作为学生学习的范本,语文教科书不只是知识技能的载体,也是道德教育的话语载体,文以载道,以文化人,语文教科书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与刻画以传递特定的道德价值观念,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在以往的研究中,无论是教科书形象研究还是道德形象研究,对农民这个群体鲜有关注,习近平总书记说,“平凡造就伟大”,平凡的“小人物”身上同样孕育着伟大的道德品质,因此,笔者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