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唯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的小说创作在选材上着眼于非裔美国人生活,具有强烈的非裔美国人文化思维传统,使人领略到非裔美国文化的不同寻常的美感和力量。本文之所以选取莫里森的第三部长篇小说《所罗门之歌》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在于小说具有丰富的文化主题,史诗般展现了美国黑人在文化与历史之间冲突徘徊的心灵历程,值得深入阐释。
莫里森始终关注着美国黑人种族的现实和未来。黑人如何摆脱心灵的重负,进而获得精神上的独立和文化上的自信,这是莫里森诸小说中一以贯之的一条线索。从历史文化的角度,莫里森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索,《所罗门之歌》集中体现了她的思考。
莫里森创作这部小说的基本立场是:人类的进步必须满足个人的生存与发展。美国黑人在二百多年时间里,经历了由非洲黑人到美国黑人的身份转变,这种转变不应仅是外在的,更是内在的。问题是,作为黑人身份象征的传统文化日益受到白人主流文化的冲击与侵蚀,失去原初文化身份的黑人不可避免地有着灵魂的焦灼——黑人从何而来?如何在远离非洲的此地代代生存?失去非洲姓名的灵魂怎样找到归宿?这是一个注重历史的种族不可绕过的大问题。因此,一个看似简单的黑人青年的成长故事,因一系列和身份有关的叙述而有了丰富的历史文化意蕴。
简单地说,在这部小说里,莫里森通过黑人青年奶娃的寻根历程,试图为黑人的生存寻找一个合理的理由。然而,黑人之根的难以建立在于它是与痛苦相伴而生。在莫里森看来,黑人要面对现实,不是要他们认可奴隶制度,而是要他们勇于面对既定的、无法改变的过去,让昨日“奴隶的现实”不再成为“今日之现实”的阴影。为此,她给出的道路是“有限度的寻根”,根就是以弗吉尼亚为代表的美国南方黑人传统文化,那里就是美国现代黑人文化的母体和原初之地。从历史的观点看,莫里森这样做并不是迎合主流文化,而是超越了种族中心主义的价值观念,对黑人种族未来命运做出的理性选择。
对于她的探索,本文从文化传统、文化冲突和融合、文化定位三个方面进行了阐发,其中,文化传统是美国现代黑人文化的底蕴,文化冲突与融合是美国现代黑人文化产生的背景,而只有深切理解了黑白文化的冲突、融合及传统文化的底蕴后,读者才能真正领会作者的意图——立足于这片土地,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构建新的黑人文化,如此黑人才会实现历史的超越,“不用离开地面就能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