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Cognitive Semantic Approach to Conversion of Chinese Net Words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lgq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际互联网的出现,是20世纪末人类科技史上最伟大的事件之一。因特网的普及使网络不再是专家们的技术沙龙,而是一个使人们可以突破时间、地域的限制而共享信息资源和进行全天候交流的平台。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网络时代,网络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已经深入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社会的发展是语言变化发展的催化剂,是新词得以产生的基础。伴随着这场技术革命,一场语言革命也随着孕育而生,网络语言便是这场革命催生的产物,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的语言变体。   网络语言中的词类转化现象是伴随着网络语言的流行而出现的一种生动、有趣的语言现象。词类转化研究一直是国内外语言学家们探讨的热点之一。但是迄今几乎无人对网络语言这种新的语言变体中出现的词类转化现象进行探讨,这也给我们的研究留下了一些空间。本文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运用原型范畴理论和概念隐喻、概念转喻理论探讨汉语网络语词类转化现象以及其产生的语义认知机制。   研究结果表明,汉语网络语词类转化现象是动态范畴化的结果,主要集中在名词转动词和名词转形容词这两大类上,能产性较高。其它转类,如形容词转动词、形容词转副词等也时有可见,但是数量不多。汉语网络语词类转化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有原型效应、经济性、求新求异、趋同性这几大典型特点。在探讨转类现象产生的语义认知机制时,我们发现概念转喻是其产生的最重要的语义认知机制,在词类转化的过程中起关键性作用,因为词类转化实质上是两个邻近概念的转换,形式上表现为用一种词类范畴代替另一种词类范畴。在词类转化过程中,除了概念转喻机制,还有概念隐喻机制同样在起作用,通过联想、推理和意义映射,使网络词的词义在词类转化过程中得到扩展。因此,有些词类转化现象是在隐喻和转喻的相互作用下产生的。   总之,我们通过对汉语网络语词类转化现象的探讨,进一步揭示了人类认知发展的规律,了解了语言和社会发展的新动态,从而更好地帮助我们学习和研究语言。
其他文献
奥斯卡·王尔德是唯美主义的杰出代表,也是备受争议的剧作家和诗人;是两个孩子慈祥的父亲,也是童话世界的忧郁王子。奥斯卡·王尔德一生只创作了九部童话,但其童话创作独树一
著名翻译家张谷若一直以其地道译文在翻译界独具一格。辜正坤评价说张先生用地道的译文译地道的原文这一翻译原则,如果视为一种指导翻译行为的标准,仍然是我们这个特定时代文学
斯坦贝克以其充满现实主义和富于想象的创作、富于同情的幽默和对社会敏锐的观察荣获了196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这一点尤其体现在他的代表作《愤怒的葡萄》中。这部小说之所以
莉莲·海尔曼是美国最成功的女性剧作家之一。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至三十年代,她是唯一一个能与尤金·奥尼尔相提并论的女性剧作家。海尔曼的戏剧作品涉及广泛的社会和政治问题